別再當“魚頭媽媽”了,先學會愛自己,才能更好的愛孩子

相信很多人都經歷過或者聽說過這樣的一幕,母親在做飯的時候,燒了一條魚,在吃飯的時候,把魚肚子上的肉夾給孩子吃,自己只吃魚頭,當孩子問起來的時候,母親對孩子說,自己喜歡吃魚頭,孩子記住了母親這樣的話,每次都把魚頭給母親吃。其實,母親不是喜歡吃魚頭,只是為了讓孩子吃好的,而自己甘願做出犧牲,但是,這樣的心意卻總是得不到孩子的理解,這是怎麼回事呢?

張女士在沒有生孩子之前是一個熱愛工作的人,即使在懷孕期間,對於工作也是很重視,當孩子出生之後,擔心孩子沒有人照顧,於是張女士一狠心就把自己的工作給辭了,專心帶孩子。在事業與孩子面前,張女士明顯是重視事業的,在生活中,也總是難以端正自己的心態,認為自己為了孩子做出來很大的犧牲,是為了孩子而犧牲的,希望孩子能夠對得起自己的犧牲,在教育孩子方面格外的嚴厲,孩子一旦達不到父母的要求,張女士就會嚴厲的批評孩子,使得孩子對於母親很害怕,總是想遠離母親,這也使得張女士很苦惱。

張女士的所作所為與上文中吃魚頭的母親是一樣的,她們會把最好的東西都留給孩子,但是不是無償給孩子的,這些母親認為自己是做出犧牲的,也希望孩子能夠回應母親的所作所為,在生活中,會不斷的向孩子表達自己是為了孩子犧牲的事情來強迫孩子,這樣的母親也被稱為是“魚頭媽媽”。

別再當“魚頭媽媽”了,先學會愛自己,才能更好的愛孩子

相信所有的魚頭媽媽對於自己的孩子都是真心的,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夠變得更加優秀。但是,她們使用的方式是不正確的。她們認為孩子是感性的,能夠通過感動孩子的方式來教育孩子,她們對於孩子的犧牲是很感動,但是這種感動只能夠感動母親自己,而孩子對於這種犧牲的想法是達不到母親的預期的。不斷的給提醒孩子自己的付出,實際就是一種道德綁架,讓孩子對父母奉獻感到愧疚,給孩子增加壓力,這樣對於孩子的成長是很不利的。

魚頭媽媽這樣的教育方式有什麼樣的弊端呢?

1、使得父母無法正視自己在教育中的責任

在教育中,父母要對孩子負責。而強調自己付出的父母認為自己的付出都是為了孩子,不是自己要負的責任,只是孩子讓自己負責的。其實,作為父母,當孩子出現自己母親懷中的時候開始就要對孩子負責了,他們的每一個行為都要考慮到是不是對孩子負責,責任是父母自己的而不是孩子的。

只是強調自己對孩子的付出的話,在生活中會不斷的給孩子施壓,孩子的成長就是在壓力中成長的,不是主動的成長而是被迫的成長,會對孩子的心理健康造成不利影響。父母沒有正視自己在教育中應該肩負的責任,也會使得對於孩子的教育是為了達成目的,是為了彌補自己,這樣的教育理念與教育方式也是會失敗的。

2、影響親子間的關係

別再當“魚頭媽媽”了,先學會愛自己,才能更好的愛孩子

良好的親子關係一直是孩子健康成長的保障,親子關係惡劣的話,也是會直接影響到孩子的健康成長的。強調自己對孩子付出的這樣的父母,在與孩子相處的時候,關係一定是有問題的,父母通過在日常生活中反覆對孩子提起,就是在不斷的給孩子施加壓力,保持自己在溝通處於的優勢地位,來強迫孩子聽話。

實際上,這樣的教育方式,沒能重視孩子本身的心理需求,單純的是一方在對另一方施加壓力。在這樣的情況下親子之間都無法理解對方,也就使得親子之間關係的不和睦。

3、影響孩子性格的成長

別再當“魚頭媽媽”了,先學會愛自己,才能更好的愛孩子

good-enough mother是英國客體關係理論中間學派的傑出代表唐納德·伍茲·溫尼科特提出的一個重要的概念。

在中國被翻譯成“60分母親”。

good-enough的意思要分開來理解

good:在嬰兒的頭幾個月,母親要對嬰兒全方位全身心的關注,怎麼good 都不過分;

enough:經過了good的階段,母親要懂的“夠了”,需要停止了。英文裡enough的意思是“夠了,好了,該停了”。

縱觀現在的母親們,要完成 good是不成問題的,但她們往往不知道enough,更不夠“瞭解”。

用我們常聽說的一句話就是:“含在嘴裡怕融,捧在手裡怕化。”

無論孩子長多大了,都是“溫室的花朵”。一刻捨不得放手,恨不得就一直“good”下去。

然而在這樣的環境中長大,孩子根本沒有辦法認識自我,不知道自己是誰,更別說怎樣去面對生活中困難和挫折了。Good媽媽們,嚴重地剝奪了孩子認識自我的機會,剝奪孩子應對困難和挫折的能力。當孩子長大了,要進入社會了,這時,媽媽才發現:

明明我付出了那麼多,怎麼我的子女還是如此地難以適應社會?

心理學上把這種行為叫做“非愛行為”,就是以愛的名義對最親近的人進行非愛性掠奪。

一直用“愛”控制,強調付出的父母,在教育的時候就會影響到孩子的自信心。因為,總是給孩子強調自己的付出,當孩子沒有達到父母的要求時,就會有一種負罪感,在有負罪感的時候,就會認為父母說的都是對的,對於父母的批評也是會全盤接受,就會認為自己就是一個失敗的孩子,對於自己也是越來越不自信,使得孩子無法成長出積極,樂觀,健康的性格。

別再當“魚頭媽媽”了,先學會愛自己,才能更好的愛孩子

在生活中,父母該怎麼做來幫助孩子健康的成長呢?

1、先學會“愛自己”,才能更好的愛孩子

在這裡我想問各位媽媽幾個問題:

  • 你細心地照顧過自己嗎?
  • 你的需要、你的渴望是什麼?
  • 你關注過自己的喜怒哀樂嗎?
  • 你想過要主動去滿足自己的這些需要嗎?

《小王子》這本書中有這樣一句話:任何一個大人,曾經都是一個孩子。

其實,人們內心,都有一個“內在小孩”,內在小孩是脆弱的,他經常會感到無助,需要人來滋養和照顧,需要別人接納他的無理取鬧。小孩子有這種特權,他可以堂而皇之地索取媽媽的照顧,要求媽媽接受他的無理取鬧,當媽媽接納他的時候他能感覺到愛。

而我們長大了後自己是可以給自己的“內在小孩”做這個好父母的。對自己溫和而堅持,無條件地接納認可自己,欣賞自己,包容自己的不完美,與自己的心靈連接溝通,同時照顧滿足自己的需要,滋養自己。

當你學會愛自己了,開始輕鬆面對生活,孩子會更有安全感,家庭氛圍也會更愉快。

別再當“魚頭媽媽”了,先學會愛自己,才能更好的愛孩子

2、承擔作為父母的責任

魚頭媽媽類型的教育,主要還是父母沒有意識到自己的責任造成的。因此,父母要承擔自己作為父母的責任,既然想要養育孩子的話,就要對孩子負責。

在教育中需要父母的犧牲與奉獻,但父母需要正視這種付出,這是作為父母應盡的責任而不是孩子帶來的帶來的負擔,父母只有正視自己在教育中扮演的角色,才能根據角色調整自己的教育方式。

3、從孩子的角度看問題

對於那些強調付出的父母來說,就是站在自己的角度來想問題的,認為自己做的一切都是在為孩子犧牲,因此自己做的一切都是正確的,孩子需要聽自己的話,這樣的想法是太主觀了。

教育孩子,就應該從孩子的角度出發,孩子是教育的主體,從父母的角度來教育的話,就是主客不分了,也就會造成教育中的問題。所以,父母在教育的時候,要多從孩子的角度來想問題,多思考一下,自己的做法是不是會傷害到孩子,要尊重孩子,理解孩子。

別再當“魚頭媽媽”了,先學會愛自己,才能更好的愛孩子

在《歌聲的翅膀》中,有位10歲孩子叫李秋睿,平時一有空就幫開餐館的媽媽幹掃地、拖地、擦桌子、洗碗、擦灶臺、幫客人點菜、收碗、收錢等活兒,他的小心願是希望媽媽不要那麼辛苦,可以重新留回長頭髮。自己也儘量不給媽媽增加負擔,十分乖巧懂事。

在綜藝《少年說》中,一個叫林理暄的六年級女生,提出了這樣的請求:希望媽媽可以好好地愛自己。

別再當“魚頭媽媽”了,先學會愛自己,才能更好的愛孩子

林理暄覺得,她的媽媽犧牲了自己的所有時間,在她身上傾注了所有的愛,卻對自己不管不顧。

別再當“魚頭媽媽”了,先學會愛自己,才能更好的愛孩子

其實,沒有孩子願意看到媽媽受苦,媽媽若是學會“愛自己”,孩子內心也會更幸福。

4、要學會反省自己

在教育中,父母不可能一直都能做的對,會犯很多錯誤,在犯錯誤的時候,要及時向孩子認錯,然後再反省自己自己犯錯的原因是什麼,要怎麼樣去改正,在改正之後要怎麼樣避免錯誤的再次發生等等。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家長們也可以每天問自己三個問題:

  • 第1個問題:判斷自己所做的事情是不是孩子所想要的?
  • 第2個問題:自己對孩子的要求算不算是一種變相的抱怨
  • 第3個問題:自己做了這個決定以後自己會不會對自己有虧欠感?

教育從來就不是一個輕鬆的事情,需要父母去思考,要花費大量的時間,精力,人力物力來教育孩子的,需要做好充足的準備,要有足夠的耐心,如果只是一時興起的話,就是對孩子的不負責任。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