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教育的核心是什麼?如何當好家長?

冀城金山鷹


教育是什麼?葉聖陶說:“教育就是培養習慣。”對於習慣,俄羅斯著名教育學家烏申斯基曾作過這樣的精彩描述:“良好的習慣乃是人在其神經系統中存放的資本,這個資本不斷地增值,而人在其整個一生中享受著它的利息。而壞習慣則是道德上無法清償的債務,這種債務能夠用不斷增長的利息去折磨人,去麻痺他的最好創舉,並使他達到道德破產的地步!”這就是說,好習慣,讓人終身受益;壞習慣,叫人終身受累。而孩子好習慣的養成和壞習慣的形成,主要取決於父母從小的家庭教育和引導。所以說,我們必須要努力讓我們的孩子從小養成終生受益的好習慣。而培養孩子的好習慣要從培養孩子良好的做人習慣開始,正如教育實踐家馮恩洪所說:“我們的教育要教會孩子什麼?學會做人比學會做學問更重要,要引導孩子先學會做人,然後是做學問。”因此,在家庭教育中,父母要把教孩子學會做人放在首位。

父母最應該培養孩子養成的五個良好的做人習慣

1.應培養孩子養成尊老愛幼的良好習慣

做人的核心是要有愛心,而“百善孝為先”,“立愛自親始”,就是說,孝敬父母在各種美德中是佔第一位的,培養孩子的愛心要從孝敬長輩開始,一個不知道孝敬父母的人,就很難想象他會尊重他人、關愛他人。聯繫到現代的家庭教育,在傳統的“學而優則仕”思想的影響下,在推向極端的應試教育競爭機制的導向下,許多家庭教育陷入了重物質滿足和技能培養,輕人文關懷和思想教育,愛而不嚴,溺愛嬌慣的誤區,以致我們很多孩子缺乏對他人的尊敬之心、關愛之心和感恩之心,變得越來越自私,越來越以自我為中心,不講長幼,不懂禮貌,任性妄為。這種習慣的養成,會使孩子背上“壞習慣”這筆終生無法清償的債務,並使其終生受到折磨。因此,在家庭教育中,我們不僅要培養孩子孝敬自己的父母,還要教育孩子在此基礎上推己及人,養成“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見老者,敬之;見幼者,愛之。”的做人習慣。

2.應培養孩子養成樂於助人的良好習慣

助人為樂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關心和幫助他人,社會才能更和諧,生活才能更美好。任何人在其成長過程中,都需要而且也一定得到過許許多多人的幫助和關心,正是大家的互相幫助和關愛才締造了一個和諧的社會和美好的生活。如果換一個角度去思考,其實,幫助別人就是幫助自己,因為只有你幫助了別人,在你需要幫助的時候別人才會回報你。可見,幫助別人是我們得到別人幫助的前提。因此,在家庭教育中,父母應當告訴孩子,幫助別人不只是單方面的付出,因為“送人玫瑰,手有餘香”,真正的快樂來源於寬容和幫助,幫助別人就是幫自己;父母應當身體力行,做出榜樣,教育、鼓勵孩子從小事做起,用心、主動地去關心和幫助他人,讓孩子養成樂於助人的良好習慣。

3.應培養孩子養成誠實守信的良好習慣

子曰:“人而無信,不知其可也。”誠實守信是為人處事、安身立命之本,是人際交往中最基本的道德規範,是人與人合作的基本前提,是贏得他人的信任與尊重的基本條件,是每個人必備的基本素質。因此,在家庭教育中,父母必須讓孩子明白:無誠則無德,無信則事難成;父母應當從小培養孩子誠實守信的品德,讓孩子養成誠實守信的良好習慣,贏得誠信這張人生的通行證,從而得到別人的尊重和信任、幫助與支持。

4.應培養孩子養成文明禮貌的良好習慣

文明禮貌是中華民族的優良傳統,它不僅是一個國家社會風氣的現實反映,也是一個民族進步的重要標誌,還是一個人內在的思想道德水平和文化素養的體現。《三字經》上說得好:“子不教,父之過。”可見,培養孩子養成文明禮貌的良好習慣,塑造孩子落落大方的紳士風度和彬彬有禮的淑女氣質,是家庭教育的基本內容,是每個父母的職責。在家庭教育中,父母要加強自我教育,要學為人父、學為人母,用理性的、關愛的、民主的、科學的家庭教育方法去塑造孩子言行舉止的每個細小方面,在一點一滴的積累中,使孩子逐步養成文明禮貌的良好習慣。

5.應培養孩子養成團結合作的良好習慣

對於團結合作的重要性,德國著名哲學家叔本華有句名言:“單個的人是軟弱無力的,就像漂流的魯濱孫一樣,只有同別人在一起,他才能完成許多事業。”現實生活中,不僅科學研究需要團隊的精誠團結、通力合作,而且生活本身也同樣需要團結融洽的關係、互助合作的精神。合作意識和合作能力是孩子的一項重要素質,在現代社會,如果不能與人相互理解和合作,知識再多也沒有用。因此,在家庭教育中,父母應在日常生活中多創造與孩子合作的機會,讓孩子學會合作的一些規則和技巧,有意識地鍛鍊孩子的合作能力,讓孩子逐步養成幫助他人、與人合作的品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