翁仲適合什麼人佩戴?

手機用戶50721003051雷嗚


翁仲是秦朝人,姓阮,是始皇帝的護衛,據說其人恐武有力,煞氣十足,鬼神不能近,顧西漢時期,世人為驅災避禍,遠離鬼神,將阮翁仲的形象做成了小形人偶配帶之,材質多以銅,玉為主。

在西漢時期,翁仲一般還要和司南佩(工字佩),岡卯,一同配帶,其物只流行於西漢時期的上層社會,普通人家不可能有,因為不管其物的銅或者玉,還有製作工藝,都不是一個普通人家可是擁有的。

如果題主是問西漢的翁仲適合什麼人佩戴?那肯定是適合所有的人佩戴,不過做為一種文物,靜靜的躺在展示架上,才是它最好的歸宿,因為必竟在平時的佩戴過程裡有磨損,對文物必竟是種傷害。

最後說句題外話,西漢的翁仲多為玉質,其【漢八刀】的製作工藝,堪稱世間玉質美字之典範,故市面上做偽做舊的假貨極多,如果要購買,需要多問人,謹慎再謹慎。




一郢


有一種含有驅邪避祟寓意的玉佩,叫厭勝佩(“厭”讀ya,第一聲),厭勝就是用某些特定物品來驅除邪祟的意思,可以把厭勝佩理解成護身符。

厭勝佩裡最有名、也是歷史比較悠久的,有三件:玉剛卯、司南佩、和玉翁仲。

它們被稱為“漢人的天珠”,在所有的厭勝佩中地位崇高,從西漢早期開始流行,影響了後世的民風民俗,所蘊含的文化意義也比較豐富。

今天我們單說“玉翁仲”。

翁仲,原是秦始皇時的一名大力士,全名叫阮翁仲,相傳他身長1丈3尺,勇猛異常。秦始皇曾派翁仲將帶兵守臨洮,威震匈奴。

翁仲死後,秦始皇為其鑄銅像,置於咸陽宮司馬門外。匈奴人遠遠看到該銅像,還以為是真的阮翁仲,不敢靠近。

演變到後世,立於宮闕廟堂和陵墓前的石人也被稱為“翁仲”。

所以,翁仲被人們賦予了驅除邪祟,辟邪祛疫,化解凶煞的寓意。人們用玉石雕刻成翁仲的形象,佩戴在身上,以求護佑。

在西漢,玉翁仲是青年的面貌,站立的姿勢,雕刻風格用現在的話說,是“極簡風”,用了“漢八刀”的方法,寥寥八刀,雕刻出了威武端凝的武士形象。

然而到了東漢與後世,玉翁仲就變成了長鬍子老者的形象,而且從武士變成了文官。

翁仲適合什麼人佩戴呢?應該說,對於這種厭勝佩,男女老幼都適合佩戴,沒什麼禁忌。

它本身就是祛除邪祟的,這是所有人的基礎訴求。尤其是在當下的非常時期,全民戰疫,這個時候佩戴玉翁仲,是非常應景的。

當然,從科學的角度,NCP是要靠醫學技術來戰勝的。不過,心理的慌張會降低免疫力,中國人一直把玉石看成是辟邪的靈物,佩戴玉翁仲,可以安定內心,增強信心,從這個角度說,也是有一定積極意義的。

佩戴的方式沒什麼特別要求,玉翁仲本身並不大,掛在脖子上,串在手串上,系在腰間……都是可以的。

我是@和田玉語,用有趣易懂的方式傳播玉文化,關注我,一起愉快玩耍吧


和田玉語


翁仲,類似於石敢當一類的鎮避物,在吉祥物中屬於大力出奇跡的那一類,遇見妖魔鬼怪,硬剛,死懟,屬於打贏了鬼死打輸了他死那一類,純粹物理傷害,智慧從略。

所以,還是有錢的帶5000的,沒錢的帶500的,至於50的就算了,還不如吃碗牛雜麵



so口rock口評書聯播


文仲之美 虎嘯龍吟



看不到的黑夜


翁仲,原本指的是秦漢時期匈奴的祭天神像,大約在西漢時就被漢人引入關內,當作宮殿的裝飾物。初為銅製,號曰“金人”、“銅人”、“金狄”、“長狄”、“遐狄”。秦始皇時期有個大力士神勇無敵,死後被秦始皇鑄銅像立於咸陽宮外做震懾之用。但後來有演變為陵墓前面及神道兩側的文武官員石像,成為中國兩千年來上層社會墓葬及祭祀活動重要的代表物件。玉翁仲乃是驅邪祛魔的佩飾。

後人就把翁仲鑄成銅人或者雕刻成石人,立於宮闕廟和陵墓前用以辟邪。漸漸地,石人開始佩戴的玉翁仲來辟邪,玉翁仲與司南佩、剛卯在漢代及其流行,同被稱為辟邪三寶。但是玉本為石,聚集天地靈氣而生成玉,經過匠人精心雕琢為飾。而為主人擋過災的玉器,往往會因為靈氣耗盡而有裂痕甚至破碎。玉是有靈性的,但反之就也有邪性,碎玉很容易招惹些不好的東西。若玉翁仲破碎或裂開反而會給人帶來災禍。

如果是出土血沁翁仲就要注意啦!按照有些說法是不可以佩戴的。出土的古玉在地下與屍骨埋藏上幾百甚至幾千年,吸附了很強的陰氣,甚至是被沁染,這樣古玉佩戴在身上、把玩在手裡,不論是從健康的角度,還是從心理的角度,都是不可取的,這絕非只是心理作用。前人傳承下來的古玉,除非是自家祖上流傳下來的,其他來路的古玉,都是積蓄著別人家族的氣息和靈氣,而且這塊古玉當年到底是在什麼樣的人手裡或身上佩戴過,戴過這塊古玉的人又是什麼樣狀況,你無從知曉。這樣的古玉戴在身上只怕會出現很多靈異的狀況,雖說這是比較虛幻的心理作用,但是它會給你帶來一些負面的心理影響。本人還是比較忌諱這方面的。

歡迎大家討論交流!


人人玉


出完了,現在的藏品




白向銀中國古玉學堂




虛極篤定


翁仲可以戴嗎?

有這麼一個故事:康熙皇帝帶著一幫文武大臣出遊,途中看見一尊叫翁仲的石人像,康熙問身邊的一位翰林院學士像塑何人?那個翰林學士聽皇帝問自己,一下緊張起來,答道:仲翁。康熙明知故問原是為了活躍一下氣氛,沒想到大學士慌張之下,把“翁仲”顛倒成了“仲翁”。 康熙當時付之一笑,揮亳寫就一首打油詩:“翁仲如何作仲翁,想必筆下少夫功,從今不得為林翰,貶到江南作判通”。那個翰林就這樣做了判通。


一株吊蘭


歡迎朋友們評論







愛好老貨的鄉下人


漢代玉翁仲在那個年代屬於皇室貴族避邪佩帶的。在封迠等級森嚴的時代平民百姓是不敢越制的,越制即殺頭坐牢,所以你看歷代盜墓的只拿金銀珠寶而不敢拿玉器。所以現今考古的在被盜墓室中都有古玉器存在。漢代玉翁仲為年青人形像腰間橫打眼外大內小馬蹄眼便於穿繩佩掛。本人收芷的一件漢代和田黃玉玉翁仲更為珍貴諶比和田羊脂白玉。最後一圖為慱物館芷品。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