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操自領兗州牧之後,為何把州治從中部地區昌邑遷移至北部鄄城?

初平三年(192),兗州刺史劉岱在抗擊青州黃巾軍之戰中不幸身亡,濟北相鮑信和兗州名士陳宮等人積極推舉下,鮑信和治中從事萬潛等人前往東郡迎曹操為兗州牧。兗州原先的州治為山陽郡昌邑,然而自領兗州牧之後曹操把州治北遷至更靠近黃河的濟陰郡鄄城。按通常理解州治應該設置在州中部地區,以便控制州全境,為何遷移至相對偏遠的北部地區?雄才大略的曹操不可能胡攪蠻幹,肯定有其原因,究竟為了什麼呢?

曹操自領兗州牧之後,為何把州治從中部地區昌邑遷移至北部鄄城?

兗州

地理位置

首先從地理位置上了解兗州及鄄城其具有的特點。兗州是古代"禹貢九州"之一,大致位於古黃河和濟水之間(今山東省西部、河南省東北部、河北省東南部)。清代學者顧祖禹所撰的《讀史方輿紀要》中記載,昌邑城"後漢為兗州治",之後鄄城"後漢末,為兗州治,曹操創業於此,曹植初封鄄城侯。"由此可知,就是曹操把兗州州治從昌邑遷移至鄄城。

曹操自領兗州牧之後,為何把州治從中部地區昌邑遷移至北部鄄城?

兗州各郡國

兗州土地豐饒、水資源充足,東臨徐州、西依司隸校尉部、南接豫州、背靠冀州、青州的兗州可謂是四戰之地,歷來都是兵家必爭之地,東漢時期下轄陳留、東郡、任城、泰山、濟北、山陽、濟陰、東平八個郡國。其中舊州治昌邑城屬於山陽郡,新遷移的州治鄄城屬於濟陰郡,《水經注》記載"鄄城在河南岸十八里河上之邑,最為峻固。"

(兗州)據河、濟之會,控淮、泗之交,北阻泰岱,東帶琅邪,地大物繁,民殷土沃,用以根柢三楚,囊括三齊,直走宋、衛,長驅陳、許,足以方行於中夏矣。>>>《讀史方輿紀要》

曹操自領兗州牧之後,為何把州治從中部地區昌邑遷移至北部鄄城?

鄄城和昌邑城位置

由此可知,鄄城相比昌邑只是更接近古黃河,更靠近冀州而已,還說城池"最為峻固"即城牆很高而堅固,難道這是遷移原因?難道昌邑城池不堅固?未曾聽聞過城池的堅固度成為選定州治的最主要參考指標,應該另有其因,畢竟是軍閥林立的亂世,先看一下控制四戰之地兗州四面的軍閥到底有誰。

曹操自領兗州牧之後,為何把州治從中部地區昌邑遷移至北部鄄城?

各軍閥勢力圖

上圖為初平二年(191),各地軍閥勢力示意圖,次年曹操自領兗州牧之後,原來劉岱的所控地盤就屬於曹操,則東面有北海相孔融和徐州牧陶謙;西面河內太守張揚、後將軍袁術;南面有揚州刺史陳溫、荊州牧劉表;北面有關東軍盟主袁紹、黑山軍、黃巾軍餘部。此時,曹操還未收編"青州兵"曹操手上兵力有限,故此相比其他軍閥實力中等偏下,脅迫韓馥相讓而佔據冀州的袁紹,後將軍袁術,幽州公孫瓚實力屬於一流,其次劉表、陶謙等等。其實,曹操是靠袁紹的大力支持而入主兗州,雖未完全歸附袁紹,但相當依附袁紹,為何這麼說呢?

袁曹聯盟

初平四年(193),原袁紹參軍事董昭向河內太守張揚說"袁、曹雖為一家,勢不久群。"說明袁紹和曹操早已結成聯盟。確實,初平元年(190),酸棗同盟軍因缺糧而自動解散之後,曹操沒有留在其起兵之地陳留己吾,而是"進屯河內"投奔袁紹。初平二年(191),曹操進軍東郡,在濮陽擊敗黑山賊白繞,袁紹表曹操為東郡太守,次年又擊敗黑山軍於毒、眭固及匈奴於夫羅。

曹操自領兗州牧之後,為何把州治從中部地區昌邑遷移至北部鄄城?

公孫瓚

官渡之戰爆發前,袁紹的頭號文筆陳琳所撰寫的《為袁紹檄豫州文》中也記載此事相關內容,"續遇董卓,侵官暴國…… 故遂與操同諮合謀,授以裨師,謂其鷹犬之才,爪牙可任。至乃愚佻短略,輕進易退,傷夷折衄,數喪師徒;幕府輒復分兵命銳,修完補輯,錶行東郡領兗州刺史……"畢竟為討伐曹操而撰寫的檄文,難免有誇大其詞嫌疑,但足以說明袁紹和曹操已經聯手作戰,成為盟友之事。

還有,曹操自領兗州牧之後,聯合袁紹擊破袁術和公孫瓚聯合軍,更加確鑿無疑地說明袁曹聯盟的存在,通常"敵人的敵人是朋友"邏輯思維下,與袁紹素有矛盾的袁術和袁紹的仇家公孫瓚結成聯盟,也是情理之中,無可厚非之事。

袁術與紹有隙,術求援於公孫瓚,瓚使劉備屯高唐,單經屯平原,陶謙屯發乾,以逼紹。太祖與紹會擊,皆破之。>>> 《三國志·武帝紀》

曹操自領兗州牧之後,為何把州治從中部地區昌邑遷移至北部鄄城?

袁紹

曾經,曹操與袁紹有過如下對話,袁紹有"先佔據河北之地,然後逐鹿中原。"野心,此時,正按自己的規劃開拓河北之地,但當時諸侯林立,四面皆敵的情況下,若孤軍作戰則未具備分身術的袁紹肯定會顧此失彼,所以需要共同抗敵的"戰友",恰巧有點落魄的曹操投奔而來(只帶領一千五百多兵卒),於是扶持、幫助曹操開拓河南之地,成了袁紹的強有力的南部地區自由移動"屏障"。

初,紹與公共起兵,紹問公曰:"若事不輯,則方面何所可據?"公曰:"足下意以為何如?"紹曰:"吾南據河,北阻燕、代,兼戎狄之眾,南向以爭天下,庶可以濟乎?"公曰:"吾任天下之智力,以道御之,無所不可。" >>> 《三國志·武帝紀》

此時,無立錐之地的曹操,當然翹首以待碰見貴人為自己拉一把手,解決眼前困境,於是投奔關東軍盟主袁紹,在其幫助下,初平二年(191)進軍東郡打敗黑山賊白繞,被袁紹表為東郡太守,接著次年又打敗黑山賊於毒、眭固及匈奴於夫羅,成功佔據東郡地區,成為袁紹勢力的堅實的右翼。

曹操自領兗州牧之後,為何把州治從中部地區昌邑遷移至北部鄄城?

張邈

同年,百萬青州黃巾眾湧入兗州,殺任城相鄭遂,轉入東平,兗州刺史劉岱不聽濟北相鮑信勸言貿然迎戰,被黃巾軍所殺,之後鮑信等人到東郡迎接曹操領兗州牧。曹操進軍兗州,不久殺掉到老家泰山招募兵勇,又"欲與張邈合"的河內太守王匡。為何殺死王匡呢?

當時,曹操沒有回到起兵之地陳留而投奔河內袁紹足以說明,與兗州本地豪族代表人物曾經的親密戰友張邈,已經出現隔閡。當初,曹操兵敗滎陽汴水之後,回到酸棗就建議各軍閥佔據有利的軍事要地,圍困董卓,但張邈為首的諸侯們不肯出戰而不了了之,或許當時曹操已認為"道不同不相為謀,亦各從其志也。"而決定與不擅長軍事的張邈分道揚鑣。

加之有"規大河之南,以待其變。"規劃的曹操,早已心想把河南之地兗州據為己有,豈能容忍王匡和張邈強強聯合而阻礙自己前程,雖此時還未撕開臉面正式決裂而表面上曹操和張邈顯得很融洽,但是各自心裡早已打著自己小算盤。

其年為卓軍所敗,走還泰山,收集勁勇得數千人,欲與張邈合。匡先殺執金吾胡母班。班親屬不勝憤怒,與太祖並勢,共殺匡。" >>> 謝承《後漢書》

紹劫奪韓馥位,遂據冀州。信言於太祖曰:"奸臣乘釁,蕩覆王室,英雄奮節,天下鄉應者,義也。今紹為盟主,因權專利,將自生亂,是復有一卓也。若抑之,則力不能制,祗以遘難,又何能濟?且可規大河之南,以待其變。"太祖善之。>>>《英雄記》

曹操自領兗州牧之後,為何把州治從中部地區昌邑遷移至北部鄄城?

曹操

結語

由此可知,當時實際狀況為曹操和袁紹已經聯合,與張邈開始出現裂痕,若州治還設置在昌邑則萬一與張邈為首的兗州本地勢力發生衝突,則身在冀州的袁紹不容易及時援救,曹操容易成為甕中之鱉,處境極其危險,雄才大略的曹操以高瞻遠矚的戰略眼光選擇遷移至臨近袁紹勢力範圍的鄄城。

之後,果然張邈、陳宮等人迎接呂布背叛曹操,霎時之間,除鄄城、範、東阿三城之外,兗州全境一股腦兒皆響應起兵反叛。鄄城、範、東阿皆處在兗州北部黃河南岸,曹操有意識地選擇鄄城為治所且重點佈防北部地區,無疑是千真萬確,至少為之後平定兗州保障了根據地。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