種植玉米時採用平均行距產量高,還是採用寬窄行距產量高?

三農孺子牛


在沒有機械播種之前,農民多年來人工動手種植的習慣就是大小壟分開,採用寬窄不一的行距來種植玉米,一畝地的整體寬窄行距劃分,基本上就是以大小壟交替混合為主,直到機械播種的開始,玉米種植進入了株距行距之間的機器設定,從此寬窄行距進入了歷史,玉米播種邁入機械化播種時代,平均行距大行其道。

種植玉米時採用平均行距產量高,還是採用寬窄行距產量高?

目前來說並沒有一定的實際實驗證明,哪一種種植方式產量更高,但是老一輩人多年來的種植模式,肯定會有一定的道理放在裡面,農民在種地上面的天賦和智慧是無窮大的,在選擇寬窄大小壟種植上面,絕對不是一時興起,而是根基多年的種植經驗來選擇的。

首先,來說寬窄行距對於玉米生長週期內的,光合作用和空氣風的流通是有很大便利的,萬物生長靠太陽,通風能保障玉米在一定程度上的茁壯生長和抗倒伏的能力,所以從這個上面來說,我們會認為大小壟種植對於玉米的增收有一定的決定作用。

其次,寬窄行距對於玉米的田間管理更加方便行之有效,尤其是打藥和澆水的時候最為明顯,在進行農藥噴灑的時候,我們完全可以選擇在玉米寬壟之間進行噴灑農藥農作業,這樣就防止了在噴灑工作中來來回奔跑對於玉米苗的踩踏傷害,有能避免了身體對於噴灑農藥後的接觸,另外澆水放水管的時候,我們可以選擇把水管放在玉米的寬行處,同樣可以避免在進行拉放水管的時候,對於玉米苗的無意識的人工傷害。

在現在平均行距播種下面,每一次打藥施肥的時候,儘管每次都非常小心翼翼,但誤傷踩踏玉米苗情況依然是無法避免的。

最後來說過去農民玉米施肥主要是採用尿素為主,而尿素的施肥方式是以深施覆土為主,都是用鐵鍬挖坑施肥,大小壟的種植方式可以給予農民施肥挖坑工作的充分便利和,足夠大並且足夠深的空間,有利於尿素在地下的揮發保護過程,而現在平均行距種植的玉米是不能滿足玉米深施覆土的施肥作業的,挖坑會導致玉米的根系受到破壞造成玉米紮根不良或者是死亡。

因為導致玉米產量的增產與否,是有多個方面形成的,而不僅僅是在於通光通風,而且現在複合肥的廣泛運用,機械播種機械施肥徹底消除了人工作業的隱患,在加上種地的糧食收入減少,農民對於打工掙錢的熱情遠遠超過了種地,因此人工播種大小壟也就慢慢的被徹底消失了,我個人認為如果機械設定大小壟種植方式,那麼相應的絕對比平均行距種植要歡迎的多,畢竟寬窄行距種植可以明顯的看到益處。

我是農村小小李,如果你對我的回答有些許滿意,希望你能給一個點贊關注,每天給你分享農村生活裡面的大事小情。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