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棣大謀士姚廣孝的結局如何?

建造師老魚


姚廣孝,幼名叫天禧,字斯道。祖籍河南汴梁(今開封),曾祖父隨宋室南渡時逃到江南,落腳在長洲相城(今屬蘇州)。他出家後法名道衍,明成祖即位後,賜名姚廣孝,忠於寺廟,善終於寺廟。


出家為僧,不忘初心

  • 在亂世尋得一處安穩

姚廣孝的祖父和父親都是鄉間郎中,生活雖然清苦,但祖輩事佛積善,很受鄉里敬重。姚廣孝十四歲時,父親讓他學習行醫,他口氣十分堅定地說:“我不想學醫,我願意讀書,將來爭得一官半職,幹一番榮宗耀祖的大事。”

這些話被家裡人當成一些大話並沒有去理會,由於清貧加姚廣孝的伯父姚震之說:“為學有成則仕於朝,榮顯父母,不則就學佛,為方外之樂。”

父母親聽了這話,覺得有道理,終於下定決心,把姚廣孝送到了裡中妙智庵,取法名道衍。從此,姚廣孝成了一個真正的出家人。

在為僧期間不斷學習,研究兵法,雲遊四方廣交名士。經常與人談論,精通佛、道、儒、法家之學,成為了當時非常有名的高僧。

  • 平凡而不平淡的前半生

在元末亂世中,姚廣孝叩缽吟詩,高談闊論,確實不像個安分守己的出家人,倒像一個胸懷大志的書生。他渴望走元初怪僧劉秉忠的路子,輔佐明君,成就帝王之業。

洪武四年朱元璋號召天下的高僧,不過這一次因為一場大病而失之交臂,

洪武八年姚廣孝以通儒的名號被詔,在京城天界寺修行。

洪武九年,姚廣孝回到蘇州西山海雲院,在那裡住了四年,過著“無過客則終日危坐澄想”的生活。

洪武十三年秋,他再次出遊,次年“揚帆於浙江之上”。這時,47 歲的他已經倚仗而行了。正當他感到“死期將至,故痛自鞭策”時,在好朋友宗泐的舉薦下。

洪武十五年再次被選高僧進京。從此,他的命運就徹底改變了。

名揚天下

  • 相見恨晚

洪武十八年同時是馬皇后去世的時間,這一年朱元璋命令天下有道高僧來侍奉諸王,為諸王誦經薦福。

在宗泐的推薦之下朱棣遇見了姚廣孝,兩個人一番攀談竟然覺得有一番相見恨晚之意,在朱棣的邀請之下姚廣孝毫不猶豫的答應幫助出謀劃策。

朱棣就藩北平,姚廣孝就跟隨燕王北上,來到了北平。為了遮人耳目,朱棣讓他住持慶壽寺。兩人從此頻繁往來,經常秘密私談,至於談論什麼,至今不得而知。

  • 連出奇計,謀定江山

在朱元璋選擇朱允炆成為繼承人死去之後,朱允炆選擇讓一群藩王不需要進京發喪,而在已經在半路的朱棣執意要前進。

而姚廣孝選擇進諫,講述其中利弊之後讓朱棣原路返回,加上操之過急的削藩引來眾多藩王的不滿。

看著這個愈發緊張的局勢朱棣心中也是非常慌亂,而這根最後的稻草就是姚廣孝,在姚廣孝的鼓動和暗中籌劃之下開始準備起兵。

建文元年七月,燕王正式起兵。燕軍一路破關拔城,來勢兇猛,舉國震動。建文帝急忙派耿柄文為徵虜大將軍,率三十萬大軍討伐。燕王在姚廣孝的輔佐下,採取兩面夾擊的戰術,大破耿柄文的大軍。建文帝著了慌,急忙以曹國公李景隆取代了耿柄文。十月,燕王率兵襲大寧,李景隆乘機包圍了北平,築壘於九門。

燕王起兵三年,與朝廷各有勝負,但沒有突破性進展,僅僅保住了北平、保定、永平三府而已。在這危急的關頭,姚廣孝不愧為一個出色的謀略家和軍事家,他在總結了三年的作戰得失後,提出了令人難以想象的奇謀,這就是奇襲京師。

“毋下城邑,疾趨京師。京師單弱,勢必舉。”

誰也沒想到姚廣孝能夠在危機關頭選擇這一奇招。

建文三年十二月,朱棣帶著一些兵力奇襲京城,第二年五月已經到達長江北岸,這一舉動讓建文帝大驚,因為主力軍甚至沒有多少兵力在保護京師,這一招釜底抽薪讓朱棣開始站穩陣腳。

六月,朱棣揮師自瓜州渡長江,建文帝派兵迎戰,均告失敗。燕軍兵臨城下,建文帝政權岌岌可危,谷王朱橞、大將李景隆等開城投降,京師遂告陷落。宮中火起,建文帝不知所終。燕王朱棣進入京師,奪取了明朝政權,將天下歸於自己手中。

清朝趙翼評論《明史》編纂時寫道:

姚廣孝非武臣,而以其為永樂功臣之首,則與張玉、朱能等同卷。”

這是對姚廣孝在這一場爭奪做出貢獻的最好肯定。


不脫袈裟的參政者

當朱棣即位後,姚廣孝也是一路水漲船高,被授予僧錄司左善世。明成祖和姚廣孝談話,從來不叫他的名字,而稱他為少師。

為了報答姚廣孝的功勞,成祖讓姚廣孝蓄髮,姚廣孝不肯;成祖又賜給他府第和兩名宮女,姚廣孝也不肯接受,仍然住在寺院。在朝堂上,他的衣著和身份,不僅在當時獨一無二,而且在歷史上也是少有的。

姚廣孝晚年最有成效的工作是先後主持了《永樂大典》和《明太祖實錄》兩部大書的編修。

原來主持編修《永樂大典》的是解縉,解縉並沒有理解皇帝編修這部巨書的宗旨。永樂二年二月,這部巨書完成後,定名為《文獻大成》,明成祖對這部書不太滿意,讓姚廣孝等人重修。

永樂五年,這部包羅經、史、子、集、百家、天文、地誌、陰 陽、醫、卜、僧、道等內容的二萬多卷的巨書,在姚廣孝主持下順利完成,並更名為《永樂大典》。

袈裟勝過烏紗

姚廣孝一生不脫袈裟,但一生積極從事政治活動和軍事活動,結交王侯,策劃密室,運籌帷幄,決勝千里,不脫袈裟的原因很大程度上認為是信仰和自保。

在朱棣奪取政權以前,姚廣孝是和尚;在朱棣奪取政權以後,他仍然堅定不移地當和尚,因為這一身袈裟代表了一個出家人的身份,向朱棣表了一個態度,表明自己對權勢是淡薄的,在朝政上是沒有野心。

他深知“狡兔死,良狗烹”和功高震主的惡果,如果一旦脫下這個袈裟,非常容易捲入漩渦中。

因為這身袈裟為他的政治活動和得以善終做了最有效的保護。

原生家庭本身就是信奉佛教,加上十四歲就皈依佛門,如果當初沒有邁進佛門,很大程度上就沒有後續的名望。

在心裡中佛教的經文和觀念已經成為一種印刻,揮之不去,佛祖也已經成為信仰,所以想要脫掉袈裟就相當於放棄一切。

永樂十六年,姚廣孝死於寺中。他希望能夠按照出家人的方式來安葬自己,朱棣同意,並停止視朝二日以示哀悼。

他被依照僧制安葬於京西盧溝河畔。三十日,鎮遠侯顧興祖奉旨祭靈,並宣讀了明成祖朱棣親自撰寫的祭文。


點個關注,發現歷史,改變生活


空夢歷史


姚廣孝在靖難之役中智計百出,為朱棣最終奪取天下立下了汗馬功勞,無疑是那個年代最頂尖的謀士,但最終卻在無盡的悽苦和悲涼當中辭世,其結局不算好。

姚廣孝是長洲人(今屬蘇州),1348年(至正八年),年僅十四歲的姚廣孝剃度出家,法名道衍。後來,姚廣孝拜道士席應真為師,學習陰陽術數。1375年(洪武八年),朱元璋詔令精通儒書的僧人到禮部應試,姚廣孝以通儒僧人的身份被明太祖召入京師。1382年(洪武十五年),馬皇后病逝,明太祖挑選高僧隨侍諸王,姚廣孝以"臣奉白帽著王"結識燕王朱棣,主持慶壽寺,成為朱棣的主要謀士。

1399年(建文元年),姚廣孝跟隨朱棣起兵靖難,成為了朱棣的頭號軍師,經過三年的浴血奮戰,朱棣最終奪得天下,並於1402年(建文四年),正式稱帝,是為明成祖,姚廣孝被任命為僧錄司左善世。朱棣稱帝后,雖然貴為一國之君,但對姚廣孝依然極度尊重,每次與之交談,都稱他為少師,而不直呼其名。

後來,朱棣讓姚廣孝蓄髮還俗,但姚廣孝不肯,朱棣又賜他府邸、宮女,姚廣孝仍不接受,依然住在自己的寺廟當中,白天上朝,夜晚燒香拜佛(或許是他覺得自己在靖難之役當中殺戮過重而為死者超度吧)。

1418年(永樂十六年),姚廣孝病重,不能上朝,居住在慶壽寺中,朱棣數次去探望,臨終前,問他還有什麼遺言,姚廣孝說道":僧人溥洽被關在牢裡已經很久了,希望能赦免他。"溥洽是建文帝的主錄僧,當初,成祖攻入南京,被告知建文帝化妝成僧人逃走了,溥洽知道這件事,朱棣便以此為由將溥洽禁錮了十多年。此時,面對即將離世的老下級、老戰友的請求,他實在無法拒絕,最終答應了姚廣孝的請求,即刻下令將溥洽釋放。不久,姚廣孝去世,終年八十四歲,一代頂級陰謀家、大謀士終歸塵土!

縱觀姚廣孝的一生,作為陰謀家、謀士他無疑是成功的,但本該是意氣風發的他,卻活得無盡的孤獨和淒涼,因為他的所作所為並未得到家人朋友的理解和支持,反而是無盡的唾棄,因為在他這些家人朋友看來,建文帝才是正統,朱棣是反賊,他隨朱棣造反就是助紂為虐,因此給他打上了反賊的烙印。姚廣孝在功成名就之後曾經回到過故鄉長洲,但衣錦還鄉的他,面對的不是鄉親們的夾道歡迎,而是無盡的冷眼和謾罵,甚至連他親姐姐都對他閉門不見,他又去拜訪老友王賓,王賓也不肯相見,只是讓人傳話道:"和尚誤矣,和尚誤矣。"

我們可想而知,面對家人朋友這樣的態度,姚廣孝內心應該是無盡的悽苦和悲涼的,功名富貴不能和家人朋友共享,要來何用!因此,他才拒絕了朱棣的賞賜,一個人又回到了寺廟當中,青燈古佛,了此殘生。


聊史論今


姚廣孝是朱棣的智囊,朱棣舉事成功,離不開他的謀劃。姚廣孝出生於中醫世家,祖輩世代行醫,可他卻在14歲時出家做了和尚,法名道衍。後拜席應真道士為師,學習陰陽之術。

1375年,大明招錄精通儒書的僧人,姚廣孝被錄用,但朱元璋並沒有給姚廣孝任何職務,只是個打雜的僧人,他這樣一呆就是5年。直到1380年,才到天界寺任個僧職,算是有了個正式的官家身份,此時姚廣孝還是個名不見經傳的小僧人。



1382年,明太祖朱元璋的原配妻子馬皇后病逝,朱元璋非常悲痛。為了表達自己對馬皇后的深情,朱元璋挑選了許多高僧,陪伴諸王為馬皇后誦經祈福,姚廣孝因此被分配給了朱棣,姚廣孝到達北平後,朱棣讓他去了慶壽寺當住持。

此後的日子裡,朱棣和姚廣孝經常一起暢談天下事,朱棣稱姚廣孝為少師,非常欣賞他的才學。1398年,明太祖朱元璋去世,皇太孫朱允炆繼位,即建文帝。建文帝繼位後不久,接受齊泰、黃子澄等人的建議,實行削藩,解除各藩王的兵權。



周王朱橚、湘王朱柏、代王朱桂、齊王朱榑、岷王朱楩等先後獲罪。此舉讓其他藩王人心惶惶。朱棣也不知如何是好!沒有行動,基本上就是等死。朱棣也是夙夜憂嘆,百思也沒有想出好的對策。

姚廣孝深知朱棣的心思,力勸朱棣起兵,與其等死,不如一博,狹路相逢勇者勝。朱棣心裡明白,自己起兵名不正言不順,是叛亂,不得民心。朱棣的擔心也不是沒有道理,畢竟當時他的勢力同皇帝朱允炆相比,還是弱不少,一旦失敗後果不堪設想。



姚廣孝看出了朱棣的顧慮,用上了他的專業知識,對朱棣說:“我只知天道,不管民心‘’。這個是最蠱惑人心的話,天道深不可測。於是朱棣下定決心,開始為起兵做準備,一切都馬虎不得,天有不測風雲。

朱棣還沒有選定起兵時間,就出事啦!在 1399年6月,有個叫倪諒的護衛,向朝廷告發了朱棣謀反。朱棣得知起兵計劃洩密後,刻不容緩,以‘’清君側‘’的名義起兵,矛頭看似是直指齊泰和黃子澄,其實不過是為起兵找個藉口而已。



姚廣孝跟隨朱棣長子朱高熾留守北平,當朝廷主帥李景隆攻打北平時,姚廣孝和朱高熾一起指揮將士們堅守城池。擊退了李景隆的軍隊。朱棣率軍南下,想把一個個城池攻破,可圍攻濟南3個月,都沒有拿下濟南城,將士們士氣低落。姚廣孝讓人送信給朱棣,讓他放棄攻城,率軍直奔南京,朱棣接受建議,直撲南京城,不久便拿下南京,建文帝朱允炆失蹤。

1402年朱棣登基後,大封功臣,姚廣孝被任命為僧錄司左善世,不久後拜為資善大夫和太子少師。朱棣讓姚廣孝還俗,被姚廣孝拒絕了,他不接受府邸、美女等賞賜,仍住慶壽寺中。朱棣出征,姚廣孝則輔佐太子朱高熾監國,可見朱棣對他的信任。



1418年,姚廣孝病重,深感來日不多,朱棣多次前去慶壽寺探望,並問姚廣孝有什麼要求。姚廣孝只請求朱棣放了僧人溥洽,這個溥洽是建文帝的主錄僧,朱棣破南京後,以溥洽知道建文帝去向為由,把溥洽囚禁,一晃關了十幾年,可姚廣孝念念不忘此事,對於姚廣孝的請求,朱棣答應了。不久後,姚廣孝病逝,享年84歲。

姚廣孝得到了善終。他去世後,朱棣追贈他為推誠輔國協謀宣力文臣、特進榮祿大夫、上柱國、榮國公,賜諡恭靖。朱棣去世後,兒子朱高熾繼位後,加贈姚廣孝少師散官勳爵,諡號‘’悉如舊”,配享廟庭,這是姚廣孝最大的榮耀,因此後人也稱他為‘’黑衣宰相‘’。


一本夏


明朝著名相士袁珙,曾評價姚廣孝:“眼眶為三角形,如同病虎一般,天性炳然,嗜好殺戮,你將絕不會是一個普通的僧人!”


果不其然,後來的姚廣孝,成為朱棣身邊第一謀臣,著名的“黑衣宰相”,朱棣能夠打敗建文帝,姚廣孝佔了一半的功勞。

當時的建文帝深的百姓擁護,朱棣原本並沒有必勝的信念反叛,猶豫不決,只因姚廣孝一句“臣只知道天道,不管民心”,堅定了朱棣起兵的念頭!

1402年,朱棣稱帝,1404年拜姚廣孝為資善大夫、太子少師,輔佐太子朱高熾,並擔任皇長孫朱瞻基的老師。

年輕時,姚廣孝追隨帝王指點江山,出入朝堂功成名就,年老時迴歸本心,專心專研佛法,又擔起護教(佛教)之責,整理了反排佛的《道餘錄》,為佛教史上一件大事。



1418年,姚廣孝病逝,終年84歲,姚廣孝病逝後,朱棣親自提筆撰寫神道碑銘,並將姚廣孝以文臣身份入明祖廟,是明代第一人,也是唯一一人。

按歷史記載看,姚廣孝應當是知道建文帝下落的,但當朱棣追查時,姚廣孝還是幫了建文帝一把,朱棣也就沒再繼續追查!


Mr農村大姚


公元1348年,朱元璋結束了三年的流浪生涯,正式在皇覺寺出家,後來建立了明朝。同一年,還有一個少年出家為僧,他後來改變了整個明朝歷史,這個和尚就是姚廣孝。姚廣孝在嵩山遊歷的時候,路遇一位面相大師,對他說:你真是個奇特的僧人,眼睛是三角形,體形就像一隻病虎,必然天性喜歡殺戮,會是個大人物啊!”姚廣孝雖為和尚,卻時常跟著道士學習陰陽術數,明顯就不是一個務正業的人。他的發號叫做“道衍”而姚廣孝的名字是他幫助朱棣奪得帝位以後賜予他的俗家名字,也有人送給他一個外號“謀僧”,又叫他“黑衣宰相”。他一手策劃了“靖難之役”他負責了朱棣遷都,規劃設計北京,主持並編纂了明代的百科全書《永樂大典》。

朱棣登上皇位,姚廣孝可謂居功至偉。永樂二年,朱棣封姚廣孝為資善大夫、太子少師。後來朱棣要求姚廣孝還俗,專心做他的謀臣,姚廣孝堅決拒絕,對於朱棣賜予他的美女和豪宅,姚廣孝也是不為所動,還是專心做他的道衍和尚。這樣一個奇特的男人,上朝的時候官服,一下朝就換上了和尚的衣服,頗為有趣。

姚廣孝這種行為叫什麼?懂分寸知進退。有朱元璋的那些兄弟們不知進退,被朱元璋大肆屠殺前車之鑑。姚廣孝深深明白功高震主的利害關係,他的這一身僧衣就是他最好的保護色。歷史上有那個和尚會爭權奪利?公元1418年,姚廣孝病逝,終年八十四歲。明成祖朱棣為了悼念這位功臣,輟朝兩日,以僧人的禮節安葬了他,追封他為推誠輔國協謀宣力文臣、特進榮祿大夫、上柱國、榮國公,賜諡恭靖,賜葬於房山縣東北,還親自為他撰寫神道碑銘。


歷史大觀園


姚廣孝,中國歷史上最著名的黑衣宰相,他的一生只和一個人,一件事有關,這個人是朱棣,這件事叫做靖難。

洪武15年,被明太祖挑選,以"臣奉白帽著王"結識燕王朱棣,主持慶壽寺,成為朱棣的主要謀士,在他的運籌帷幄之下,朱棣率領燕地人馬謀得一國。

姚廣孝精通儒釋道,他原本一直以法號道衍聞名。明成祖即位後,授姚廣孝為僧錄司左善世,永樂二年,拜為資善大夫、太子少師,並複姓姚,賜名廣孝。

姚廣孝一生可謂是功高震主,然而卻又能功成身退。

朱棣和他交談的時候,都是稱呼他為邵師,從來也不直呼其名,可以說是以國士待之。後來朱棣幾次北征蒙古殘部,都讓姚廣孝負責輔助太子監國,信任之至。

永樂十六年,姚廣孝病重,不久病逝,朱棣為他罷朝兩日,並親自為他撰寫了神道碑文,還讓他以文臣身份進入了明朝的祖廟,是明代第一人,也是最後一人。

顧炎武評價他是:

"少師之才,不下於文成(王陽明),而不能行其說者,少師當道德一,風俗同之日,而文成在世哀道微,邪說之作之時也。"

值得一提的是,姚廣孝後來還親手主持了遷都之事,今天的北京城格局也是他一手規劃,因此還有人將他看做世間最大的風水師。


是阿維啊


朱棣當年想造反,其實他的心中是十分猶豫的。猶豫的原因,是因為害怕造反無法成功。畢竟他只是一個藩王。從古至今,藩王造反的不少,但獲得成功的則寥寥可數。根本的原因,是因為藩王在用一個小小的藩國對付全國。顯然,這種成功的可能性是很小的。

(朱棣和姚廣孝)

正是因為不能確定是否能夠成功,所以朱棣不敢貿然行動。畢竟如果失敗的話,項上人頭以及一覺老小的性命,都是保不住的。

當時與很多人勸朱棣造反,朱棣都不為所動。朱棣明白,對於那些勸說他的人來說,就算造反失敗了,也未必就死。說不定還可以在中途的時候,根據風向標,選擇投奔哪一方。而朱棣要是失敗的話,則死無葬身之地。這就如同當年魯肅給孫權說的那樣,如果大家都投降曹操,他魯肅憑藉自己的才華,在曹操的陣營裡,謀個一官半職,也是辦得到的。但是,曹操絕對不會允許孫權這樣一個競爭對手活著。

不過,當時有個人給朱棣說了一番話以後,他就下定決心造反了。這個人是個和尚,他叫姚廣孝。

那麼,姚廣孝給朱棣說了什麼,他因此就痛快答應了呢?

(朱棣和姚廣孝)

我們先來看看這個姚廣孝是一個什麼樣的人。

姚廣孝是朱元璋在全國徵集通儒學的僧人進宮的時候,被徵集起來的。不過,雖然被徵集起來,但是朱元璋並沒有授予他官職。後來,朱元璋把這些僧人派給他的兒子們,姚廣孝就被派給了朱棣。

姚廣孝由於學識淵博,深得朱棣喜愛,成為朱棣的身邊人。

當姚廣孝已經說動朱棣造反以後,他在朱棣造反的過程中,給予了朱棣很大的幫助,被後人稱為朱棣的“第一謀士”。

那麼,姚廣孝給予了朱棣什麼樣的幫助呢?

其一,姚廣孝幫朱棣找到了起兵的理由。

朱棣想要造反,必須要獲得認可,至少要有人支持他,因此理由是十分重要的。姚廣孝幫朱棣找到“清君側”這條理由,同時,還找到朱元璋當年自己擬定的《皇明祖訓》中,提到如果天子有難,被大臣欺負,藩王可以舉兵進京“靖難”這一條根據。

可以說,姚廣孝給朱棣找的這個理由,是十分湊效的,讓朱棣在舉兵打仗的時候,不再是孤軍作戰。

其二,姚廣孝幫朱棣調整了進攻的節奏。

建文二年,朱棣圍攻濟南,三個月都難以破城。姚廣孝及時發現了問題,趕緊建議朱棣撤兵,避免和朝廷軍隊打消耗戰。要知道,朱棣本來兵力就少,和朝廷打消耗戰,只能自己失敗,所以姚廣孝及時阻止了朱棣的魯莽行動。

(朱棣和姚廣孝)

其三,姚廣孝幫朱棣獲得了勝利的策略。

朱棣和建文帝打了三四年的時間,一直無法獲勝。根本的原因,就是朱棣和朱允炆進行城池的爭奪。這樣的爭奪,形成一種拉鋸的模式。雖然朱棣取得了不少局部戰爭的勝利,但因為兵力很少,一直處於不利的局面。因此,朱棣推進的速度非常慢。

姚廣孝洞察到這一點,他對朱棣說,擒賊先擒王,不要再糾纏那些城池了,直接往京城打,只要攻陷了京城,當了皇帝,坐了江山,還怕那些城池裡的人不服?

朱棣豁然開朗。他明白,這才是制勝的策略。因此,朱棣就一路勢如破竹打進了北京城。果然,當他坐穩江山以後,地方上那些曾經和他拼死血戰的人,看見江山已易主,也都不再糾纏,而是很快就投降了。

由此看來,姚廣孝在朱棣打江山問題上,所做的功勞確實是不小的。當初他之所以勸朱棣一定要起兵,看來他確實很有把握。

但是,朱棣當初卻並不知道姚廣孝有把握,就算姚廣孝對他說,自己很有把握,保證他能夠打勝,估計朱棣也不大可能相信他的話。那麼,當初姚廣孝是通過什麼辦法,說動朱棣起兵的呢?

姚廣孝是利用他和尚的身份勸說朱棣的。當時朱棣對姚廣孝說,只有獲得民心,才能獲得江山。現在老百姓都是支持朝廷的,恐怕我們不能取勝啊。姚廣孝說:“臣知天道,何論民心。”意思是說,我作為出家人,只知道“天道”,我不管民心。同時,姚廣孝又找來相士袁珙、卜者金忠,給朱棣算命。大家都說朱棣命中會得到天下。

我們都知道,古人是很相信“天道”的。既然和尚道士們都說朱棣命中能得天下,他還擔心什麼呢?因此就斷然起兵了。


張生全精彩歷史


姚廣孝(1335~1418)幼名天僖,法名道衍,字斯道,又字獨闇,號獨庵老人、逃虛子。長洲(今江蘇蘇州)人。明朝政治家、佛學家,文學家,靖難之役的主要策劃者,中國歷史上最著名的黑衣宰相,出自顯赫的吳興姚氏。元至正十二年(1352)出家為僧,法名道衍,字斯道,自號逃虛子。蘇州人。元末明初的政治人物、詩人,明成祖朱棣自燕王時代起的謀士、靖難之役的主要策劃者。通儒﹑道﹑佛諸家之學,善詩文。始終未曾放棄成就大業的抱負,追求功利,仰慕元初僧人出身的開國功臣劉秉忠,欲成開國建業之功。



謀劃“靖難之役”幫朱棣從侄子手中奪得大明江山。朱棣即位,複姓,賜名廣孝,授太子少師。廣孝一直不蓄髮,不娶妻,為出家之人,八十五歲病故,葬於北京房山崇各莊,現有墓塔留存。有“政治和尚”,“黑衣宰相”之稱。為“北郭十友”之一。


為什麼說姚廣孝是黑袍妖僧呢,就妖僧這個字來說,就有很多說法了,姚廣孝是和和尚出身,用僧字來形容他,一點也不過分,最重要的是這個妖字,在古代社會,人們的思想文化都比較封建,科學技術不發達,只要是做出一些有違常理的事情,大家就都認為是神仙妖怪,用神話故事來填補知識的缺乏。這樣從側面可以體現出姚廣孝是一個知識淵博,很厲害的人,所以才會被人們認為是妖僧。世人之所以將他稱之為妖僧,我想根本的原因在於世人看不透他。大多數人總是對自己未知的人和事物,充滿恐懼和排斥。也許恰恰是因為這樣的看不透和排斥使的姚廣孝活出了最真實的自己。

1382年,藉著為病死的馬皇誦經祈福之際,姚廣孝被人舉薦,隨侍燕王朱棣。剛見面姚廣孝就說朱棣頭上有一頂帽子,兩人志趣相投,相談甚歡。此後姚廣孝隨朱棣北上,住持慶壽寺。1398年朱元璋死後,建文帝即位實行削藩,姚廣孝勸朱棣舉兵,朱棣遲疑未決,問道:“民心向彼,奈何?” 姚廣孝卻說:“臣知天道,何論民心。”建文元年七月,燕王舉兵,史稱“靖難之役”而後南京告破,建文帝出逃,朱棣登帝位。這種做法也導致了建文帝的追隨者為了醜化朱棣以及朱棣身邊人而將姚廣孝稱之為妖僧。 另外,在姚廣孝沒有發跡之時,還被人相面說像“劉秉忠”,劉秉忠的諡號是“文正”。“文正”這個諡號可以說是所有讀書人的夢想,歷史上有這個諡號的人不多,但都是讀書人中的典範,如范仲淹、曾國藩等。能被如此評價,可見姚廣孝的才學之廣博。一個人倘若僅僅是知曉這些學問,我們尚可以說他是一個“兩腳書櫃”,“書呆子”,但是姚廣孝不僅僅是知曉這些學問,而且還能活學活用,因此說他是個“妖人”也不為過了。



姚廣孝真正妖的地方就是主持編輯了《永樂大典》,很多人覺得編一套書沒什麼了不起,可是真正參與到其中的工作中去的時候,一切就完全不同了。號稱明朝第一才子的解縉曾經就是《永樂大典》的總編纂官,可惜他失敗了。所以朱棣將所有希望都傾注在姚廣孝身上,姚廣孝只好肩負起了編書的人物,用了三年時間,便將這套書編纂完成。 整部《永樂大典》一共22,877卷,入選有11095冊,大概3.7億字左右,當時你能在市面上看到的中華書籍,基本全部都編纂在內,這是非常了不起的壯舉。可也不是一般人能夠做到的,沒有足夠的文學功底和深厚的文字操控能力,是沒辦法把控編書的過程的。可惜到了清朝這部書流失了不少,實在是非常可惜。不過姚廣孝能夠編纂成這部書,可見他的文學功底到底有多麼深厚。

姚廣孝是佛門弟子,卻也朱棣問鼎天下的第一功臣,姚廣孝本身是朱元璋選拔出來,親自送給朱棣的。沒想到這傢伙居然跟朱棣聯手,把朱元璋的孫子朱允炆的江山給拱了。,朱棣建國以後,姚廣孝並沒有接受所有賞賜,只是一邊做和尚,一邊去朝堂做官,所以被稱為黑袍妖僧。姚廣孝文學功底深厚,大才子解縉無法完成的永樂大典,他花了三年時間便編纂完成,堪稱神蹟。
後來,明成祖命姚廣孝蓄髮還俗,被姚廣孝拒絕。明成祖又賜他府邸、宮女,姚廣孝仍不接受,只是居住在寺廟中,上朝時便穿上朝服,退朝後仍換回僧衣。他到蘇湖賑災時,前往長洲,將獲賜的黃金全部分發給宗族鄉人。此後,明成祖往來於南京、北京之間,並幾次征伐蒙古,姚廣孝都留在南京,輔佐太子朱高熾監國。1407年(永樂五年),姚廣孝又奉命教導皇長孫朱瞻基。 1418年(永樂十六年),姚廣孝病重,不能上朝,居住在慶壽寺中。成祖數次前去探視,並賜金睡壺。不久,姚廣孝病逝,終年八十四歲。成祖廢朝二日,以僧人的禮制安葬姚廣孝,追贈他為推誠輔國協謀宣力文臣、特進榮祿大夫、上柱國、榮國公,賜諡恭靖,還親自為他撰寫神道碑銘。1425年(洪熙元年),明仁宗追贈姚廣孝為少師,將他的靈位放在明成祖的宗廟中。1530年(嘉靖九年),明世宗又將姚廣孝的靈位從太廟移到大興隆寺,命太常寺春秋兩次祭祀。


大老二爺


姚廣孝結局挺好的,事實上結局這麼好的謀臣並不多。活到84歲,朱棣、朱高熾兩代帝王都對他禮遇有加,並有“配享太廟”的殊榮,享受皇家祭祀,這可不容易。

朱元璋、朱棣兩朝,配享太廟的都是出生入死的武將,以文臣之身而得以進太廟的,只有姚廣孝一人。

就連劉伯溫,都是在嘉靖年間才被提議配享太廟。

(電視劇裡的道衍)

那姚廣孝為什麼這麼牛呢?因為是他,幫助朱棣下定了奪皇位的決心。

姚廣孝14歲時就出家為僧,法號道衍,之後又拜道士席應真為師,學習陰陽術數,是個佛道雙修的人才。出家並不能打消他的雄心壯志,誰說出家人就該淡泊名利四大皆空的?道衍那沒意識。

如果是在亂世,道衍必然要投一方明主,成為開國功臣。沒亂世也不打緊,可以製造一個。

朱棣雖然很不服小侄兒朱允炆,但他畢竟是父親指定的繼承人,就此反了有點不好,所以還是坐視朱允炆登上了皇位,打算當個手握重權的藩王,結果朱允炆開始削藩。

《明史》上的記載是:及太祖崩,惠帝立,以次削奪諸王。周、湘、代、齊、岷相繼得罪。

朱棣就怒了,你小子想幹什麼?皇父屍骨未寒,叔叔們都沒動你,你還打算來動叔叔們?

(電視劇裡的朱棣和道衍)

早已熟識的道衍和尚勸他造反。但朱棣怒歸怒,並沒下定決心,因為他知道,民心向的是正統,是得到朱元璋認可的朱允炆。

道衍神神叨叨的說:“臣只知道天道,不管民心。”

朱棣眼睛就亮了,民心哪有天道重要?如果上天註定他當皇帝,那他還管什麼民心!

但怎麼證明天道在朱棣這邊呢?

別急,道衍有辦法。他找來了相士袁珙、卜者金忠,通過迷信手段讓朱棣相信他才是天選之子。接來又幫朱棣訓練兵馬、打造兵器、出謀劃策。

靖難之役正式發動後,朱棣率大軍攻往南京,道衍輔佐世子朱高熾留守北平,以極少數兵力抵抗住了朱允炆方面李景隆50萬大軍的圍攻,保住了北平。之後屢有進言,每一次都幫助朱棣做出正確的決定。

(李景隆攻北平)

所以朱棣對他非常看重,登基後讓他復俗姓姚,賜名廣孝,拜他做資善大夫、太子少師,言必稱少師,不直呼其名,非常尊重。

按朱棣那意思,姚廣孝索性還俗得了,成親生子也不晚。但姚廣孝堅決不還俗,還做著他的和尚,我認為這是他保全自己的一種方式。

事實也證明,很有效。朱棣從未對他起疑心,數次征伐蒙古都命他留京,輔佐太子朱高熾監國,還讓他教導皇長孫朱瞻基。

1418年姚廣孝去世,朱棣為他廢朝兩日,以僧人的禮制安葬,追贈為推誠輔國協謀宣力文臣、特進榮祿大夫、上柱國、榮國公,賜諡“恭靖”,還親自為他撰寫神道碑銘,並授給其養子姚繼尚寶少卿的官職。

(道衍畫像)

做為一個和尚,這算是人生巔峰了。

有些朋友可能要問,折騰來折騰去還是個和尚,有意思嗎?我們可能覺得沒意思,但這也許是姚廣孝實現人生價值的一種方式。天道什麼的,虛無縹緲啊。

太監都想弄權,和尚怎麼就不能建功立業呢?

【我是一粒沙,喜歡就關注我吧!】


縹緲峰下一粒沙


朱棣當上皇帝之後,讓姚廣孝蓄髮還俗,享受榮華富貴,但是姚廣孝斷然拒絕。朱棣賜予姚廣孝美女,也被姚廣孝堅定的拒絕了。他每次上朝的時候,都會穿上朝服,但是每次退朝回到家中之後,姚廣孝就換上自己的僧衣。

其實姚廣孝的這種做法是真正的大學問,朱元璋曾經大肆的除掉功臣是有一定原因的,朱棣作為朱元璋的兒子,姚廣孝心中比誰都清楚怎麼做才能夠保全自身,也只有像姚廣孝這樣的人在權力與富貴面前能夠保持清醒的頭腦,急流勇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