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昌碩書法作品欣賞,感謝分享轉發


吳昌碩(1844—1927)原名俊,又名俊卿,中年以後更字昌碩,亦署倉碩、倉石、蒼石、昌石,69歲後以字行,別號缶廬、苦鐵、大聾等,浙江安吉人。吳昌碩是近代中國最傑出的藝壇巨匠之一,他以詩、書、畫、印四絕享譽海內外,對於近百年來中國傳統書畫篆刻藝術的走向影響深遠。

吳昌碩書法作品欣賞,感謝分享轉發

吳昌碩(1844-1927)

吳昌碩以臨寫石鼓文稱譽於世,石鼓文的風格原本屬於比較工穩端正一路,而吳昌碩的石鼓文卻寫出了一種流動感,更以遒勁老辣、筆墨厚重為其主要特徵。

後人學石鼓文者,多以其為圭臬,反倒是學石鼓文原本工整一路風格的愈見稀少,由此也足見吳派石鼓文影響之大。

吳昌碩晚年曾說:“餘學篆好臨石鼓,數十載從事於此,一日有一日之境界。”從現存作品看,早期臨寫的石鼓文,筆法受當時另一位篆書大家楊沂孫的影響很大,筆畫細廋,體態平板,略顯軟弱拘謹。

吳昌碩書法作品欣賞,感謝分享轉發

篆書七言對聯(贈施石墨)

吳昌碩書法作品欣賞,感謝分享轉發

篆書“鶴壽千歲”橫幅

吳昌碩書法作品欣賞,感謝分享轉發

吳昌碩書法作品欣賞,感謝分享轉發

吳昌碩書法作品欣賞,感謝分享轉發

吳昌碩書法作品欣賞,感謝分享轉發

吳昌碩書法作品欣賞,感謝分享轉發

篆書《西泠印社記》軸

吳昌碩書法作品欣賞,感謝分享轉發

釋文:小圃雉鳴逢雨夕,瀞流魚出樂華朝。

吳昌碩書法作品欣賞,感謝分享轉發

圖/ 吳昌碩《集石鼓文五言聯》香港藝術館 虛白齋藏

吳昌碩書法作品欣賞,感謝分享轉發

圖/吳昌碩《三言聯》

吳昌碩書法作品欣賞,感謝分享轉發

篆書七言對聯(贈施少墨)

吳昌碩書法作品欣賞,感謝分享轉發

石鼓文四條屏

吳昌碩書法作品欣賞,感謝分享轉發

篆書“壽”字軸

吳昌碩書法作品欣賞,感謝分享轉發

石鼓文七言對聯(贈餘紹宋)

吳昌碩臨寫石鼓文,注重的是整體氣勢的強烈突出,他曾說自己寫石鼓文是“臨氣不臨形”,正是這種對於“金石氣”的執意追求,使得他的書法在當時能與眾不同,形成自己獨特風格。“金石氣”是吳昌碩書畫作品的靈魂所在,也是後人鑑賞大師藝術的最佳切入點。

一提起吳昌碩的書法,人們首先想到的就是石鼓文,他臨寫石鼓文的名聲太大,反而把他在其他書體上的成就給淹沒了。其實,吳昌碩的隸書也寫得極具個性。

“村裡謝安石,家中白侍郎”;“漢書下酒,秦雲炅河”,分別書於80、81歲時。漢隸以橫平豎直、蠶頭燕尾為其基本特點,而吳昌 碩的隸書恰恰不是如此,他的隸書體態是變扁橫為直立,顯得特別雄強寬博;又由於吸取了臨寫石鼓文的經驗,所以起筆收筆處,也和篆書一樣,是藏鋒,含而不露,與通常隸書那種波磔左右飛揚的風格大相徑庭。

顯然,在他的隸書裡面,融合了很多篆書的因素。吳昌碩的隸書多系晚年所作,傳世數量不多,但成就同樣不可低估。

吳昌碩書法作品欣賞,感謝分享轉發

隸書五言對聯

吳昌碩書法作品欣賞,感謝分享轉發

隸書四言對聯

如同他的隸書一樣,吳昌碩的行草書也個性突出,用筆迅疾,具有連綿奔放、酣暢淋漓的動感特徵。

體態上通常是從左下方向右上方傾斜取勢,右上方轉筆處多呈銳角,顯得方勁果斷。他的行草同樣受到篆書很大影響,是將篆、隸與行草合為一體,而又統一在行草的氣勢之下。這種書法風格實際上又是受到了明末清初張瑞圖、王鐸等人的影響比較大。

吳昌碩書法作品欣賞,感謝分享轉發

吳昌碩書法作品欣賞,感謝分享轉發

圖/八十自壽聯

吳昌碩書法作品欣賞,感謝分享轉發

圖 /紙本 行書縱133. 5釐米橫32.5釐米 南京博物院藏

釋文:倒卷黃河作飛雨,招呼明月到芳尊。

吳昌碩書法作品欣賞,感謝分享轉發

圖/《行書五言詩》軸,紙本,縱136cm,橫47cm  北京故宮博物院藏

釋文:風香鄰有無,花影佛跏趺。歷劫龍籲盋,餐霞鳳別梧。石真彊取詩,柱詩奈不奇。觚山儻(此字點去)燕支奪,狂歌待老夫。普寧寺牡丹。丁卯深秋錄於癖斯堂。吳昌碩年八十四。

吳昌碩書法作品欣賞,感謝分享轉發

行書詩翰軸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