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策已变!同事暗自窃喜再也不用发SCI,而我却更有信心了...

最近,教育部和科技部发布重磅文件,要求规范SCI论文相关指标应用,树立正确的论文评价导向。医学圈更是沸沸扬扬,肥宅家里的学生们很慌,依然忙碌的临床青年们滋味难言。

如下:

科技部印发《关于破除科技评价中“唯论文”不良导向的若干措施(试行)》的通知

重磅!教育部科技部联合发文:SCI论文指标不得作为科研人员评价标签

不久朋友圈就出现了两种声音:一队人喜大普奔,开心喊道再也不用绞尽脑汁地发SCI啦!另一队伍则依然板板正正:实力不允许我低调,不发SCI怎么来证明自己?还是应该更加重视起来,毕竟SCI才是王道!

政策已变!同事暗自窃喜再也不用发SCI,而我却更有信心了...

其实,很多前辈说:你们年轻人还是too young too simple。不如敲敲小黑板,让我们一起来画重点吧:

政策已变!同事暗自窃喜再也不用发SCI,而我却更有信心了...

所以,政策的**并没有完全否决SCI的重要性;也千万别曲解了政策的意思:SCI依然是决定科研是否进步的标准,表现了医生的科研水平和思想能力;以后用SCI做评价会更加慎重。也就是说,我们更应该提高SCI发表质量,杜绝低影响因子的滥竽充数文章。看内容而不看数量看研究内容和质量,尽量公开透明公正,杜绝灌水。

所以,准备好的SCI该投稿还是得投稿。6岁入学开始十几年的苦读,也同样是应试教育;但不可否认,应试教育让我们的学识更加开阔、学习方法更加规范、高分的学生得到更多的机会。SCI同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