話說貓頭鷹

鴞形目中的鳥被叫做貓頭鷹,總數超過130餘種。在除南極洲以外所有的大洲都有分佈。大部分的種為夜行性肉食性動物,食物以鼠類為主, 也吃昆蟲、小鳥、蜥蜴、魚等動物。該目鳥類頭寬大,嘴短而粗壯前端成鉤狀,頭部正面的羽毛排列成面盤,部分種類具有耳狀羽毛。雙目的分佈,面盤和耳羽使本目鳥類的頭部與貓極其相似,故俗稱貓頭鷹,別名神貓鷹。


話說貓頭鷹

貓頭鷹別名“鴞”,因其面貌似貓,人們一般稱它們為“貓頭鷹”。貓頭鷹喜歡自躲在樹葉間睡覺,等到夜幕降臨出覓食,是森林裡的捕鼠專家。由於貓頭鷹的眼睛長在頭部前方,不像別的鳥那樣長在兩邊,因此它們想全方位觀察四周情況時,只能不停地轉動腦袋 。

貓頭鷹眼周的羽毛呈輻射狀,細羽的排列形成臉盤,面形似貓,因此得名為貓頭鷹。它周身羽毛大多為褐色,散綴細斑,稠密而鬆軟,飛行時無聲。貓頭鷹的雌鳥體形一般較雄鳥為大。頭大而寬,嘴短,側扁而強壯,先端鉤曲,嘴基沒有蠟膜,而且多被硬羽所掩蓋。與很多肉食動物一樣,貓頭鷹的眼睛位於面部的正前方,這讓它們在捕獵過程中擁有出色的深度感知能力,尤其是在光線暗淡的環境下。有意思的是,大大的眼睛被固定在貓頭鷹的眼窩裡,根本無法轉動,所以貓頭鷹要不停地轉動它的腦袋。它們還有一個轉動靈活的脖子,使臉能轉向後方,由於特殊的頸椎結構,頭的活動範圍為270°。左右耳不對稱,左耳道明顯比右耳道寬闊,且左耳有發達的耳鼓。大部分還生有一簇耳羽,形成像人一樣的耳廓。聽覺神經很發達。一個體重只有300克的倉鴞約有9.5萬個聽覺神經細胞,而體重600克左右的烏鴉卻只有2.7萬個。

本目鳥類體形大小不一,大者如雕鴞體長可達90釐米,小者如東方角鴞體長不及20釐米。本目鳥類頭寬大,嘴短而粗壯前端成鉤狀。相對於頭部碩大的雙目均向前是本目鳥類共有且區別於其他鳥類的特徵,頭部正面的羽毛排列成面盤,部分種類具有耳狀羽毛。雙目的分佈,面盤和耳羽使本目鳥類的頭部與貓極其相似,故本目鳥類俗稱貓頭鷹。

本目鳥類的耳孔位於頭部兩側且分佈和形狀均不對稱,這有利於他們在黑暗中準確定位聲音的來源。本目鳥類瞳孔很大,使光線易於入眼,視網膜中視杆細胞(只有一種視覺色素,即視紫紅質能辨明暗,不能辨別細節和顏色)非常豐富,卻不含視錐細胞(在強光刺激下方會被激活,有三種視覺色素,能辨細節和顏色),以至眼內成圓柱狀(而非球狀),對弱光也有良好的敏感性,適合夜間活動。

由於柱狀的眼球有堅硬的鞏膜環支撐,所以眼睛並不能向不同方向轉動,要望不同方向時,需轉動整個頭部。也因此本目的鳥有著靈活的頸骨,頸部可旋轉270度。另外,眼中有3張眼瞼,上眼瞼會於眨眼時放下,下眼瞼會於睡覺時蓋上,而中眼瞼是一線狀組織,會於眼面上下移動清潔眼面。不同於其他鳥類,雙目向前,視區重疊,可因此分辨距離。 本目鳥類翅形不一,一般短圓,初級飛羽11枚,次級飛羽缺第五枚,尾短圓,尾羽12枚,部分種類10枚。本目鳥類腿強健有力,爪強銳內彎,部分種類如雕鴞,整個足部均被羽,外觀極其強悍。本目鳥類趾形均為轉趾足,即第四趾可以前後轉動。本目鳥類全身羽毛柔軟輕鬆,羽色大多為啞暗的棕褐灰色,柔軟的羽毛有消音的作用,使本目鳥類飛行起來迅速而安靜,加上啞暗的羽色,非常適合進行夜間活動 。

貓頭鷹的視覺敏銳。在漆黑的夜晚,能見度比人高出一百倍以上。和其他的鳥類不同,貓頭鷹的卵是逐個孵化的,產下第一枚卵後,便開始孵化。貓頭鷹是恆溫動物。


話說貓頭鷹

貓頭鷹大多棲息於樹上,部分種類棲息於岩石間和草地上。貓頭鷹絕大多數是夜行性動物,晝伏夜出,白天隱匿於樹叢巖穴或屋簷中不易見到,但也有部分種類如斑頭鵂鶹、縱紋腹小鴞和雕鴞等白天亦不安寂寞,常外出活動;一貫夜行的種類,一旦在白天活動,常飛行顛簸不定猶如醉酒。

貓頭鷹的食物以鼠類為主, 也吃昆蟲、小鳥、蜥蜴、魚等動物。它們都有吐“食丸”的習性,其素囔具有消化能力,食物常常整吞下去,並將食物中不能消化的骨骼、羽毛、毛髮、幾丁質等殘物渣滓集成小團,經過食道和口腔吐出,叫食丸,也叫唾餘。科學家可以根據對食丸的分析,瞭解它們的食性。

貓頭鷹一旦判斷出獵物的方位,便迅速出擊。貓頭鷹的羽毛非常柔軟,翅膀羽毛上有天鵝絨般密生的羽絨,因而貓頭鷹飛行時產生的聲波頻率小於1千赫,而一般哺乳動物耳朵是感覺不到那麼低的頻率的。這樣無聲的出擊使貓頭鷹的進攻更有“閃電戰”的效果。據研究,貓頭鷹在撲擊獵物時,它的聽覺仍起定位作用。它能根據獵物移動時產生的響動,不斷調整撲擊方向,最後出爪,一舉奏效。

貓頭鷹是色盲,也是唯一不能分辨顏色的鳥類,除了某些過慣了夜生活的鳥類,如貓頭鷹等,因為視網膜中沒有錐狀細胞,無法辨認色彩以外,許多飛禽都有色彩感覺。烏鴉在高空飛行需要找到降落的地方,顏色會幫助它們判斷距離和形狀,它們就能夠抓住空中飛的蟲子,在樹枝上輕輕降落。鳥類的辨色能力也有利於它們尋找配偶。試想,雄鳥常用豔麗的羽毛吸引異性,如果它們感受不到顏色,那雄鳥還有什麼魅力呢?


話說貓頭鷹

頭鷹通常一雄一雌配對,但個別種類如鬼鴞的配對是一雄多雌和一雌多雄。貓頭鷹的繁殖一般從3月至5~6月,有的種類較早,1月就已經開始繁殖。除個別種類之外,貓頭鷹在繁殖過程中不營巢,而是利用樹洞、巖穴或其他鳥類合適的棄巢孵卵育雛。貓頭鷹一窩產卵數量不定,體形較大者產卵較少,而體形較小的種類產卵通常較多。孵化期約一月左右。孵卵一般僅由雌鳥完成,育雛則雄雌共同承擔。

貓頭鷹均為完成雛,孵化後體被絨羽,耳目緊閉。鴞類產卵孵卵週期較長,在同一個巢內由於產卵時間和孵化時間的差異,雛鳥體形大小常有巨大的差異,個別種類如雪鴞在食物蕭條的年景會出現較大雛鳥殘食幼小雛鳥的現象,但這種現象並不普遍。野生貓頭鷹壽命不長,如倉鴞平均壽命三年半左右,只有少數鳥類能夠達到11年。


話說貓頭鷹

我國民間有“夜貓子進宅,無事不來”、“不怕夜貓子叫,就怕夜貓子笑”等俗語,常把貓頭鷹當做“不祥之鳥”,稱為逐魂鳥、報喪鳥等,古書中還把它稱之為怪鴟、鬼車、魑魂或流離,當做厄運和死亡的象徵。產生這些看法的原因主要是由於貓頭鷹由於嗅覺靈敏,能夠聞到病入膏肓的人身上的氣味,並且會發出笑聲,在很多地方在聽到貓頭鷹叫聲後數日之內會死人確實不是迷信,所以貓頭鷹被叫做報喪鳥;另外,貓頭鷹在黑夜中的叫聲像鬼魂一樣陰森淒涼,使人更覺恐怖,古時稱它為“惡聲鳥”,《說苑·鳴梟東徙》中有“梟與鳩遇,曰:我將徙,西方皆惡我聲……”的寓言故事。此外,貓頭鷹晝伏夜出,飛時像幽靈一樣飄忽無聲,常常只見黑影一閃,也使對其行為不甚瞭解的人們很容易產生了種種可怕的聯想。

雖然我國民間對貓頭鷹有很多誤解,但其捕鼠的本領之大卻也早已被有識之士所認識。古書上曾有這樣的記載:“北方梟入家以為怪,共惡之;南中晝夜飛鳴,與鳥鵲無異。桂林人羅取生鬻之,家家養使捕鼠,以為勝狸。”貓頭鷹主要以黑線姬鼠、黑線倉鼠、大倉鼠、棕色田鼠等農田鼠類和小家鼠、褐家鼠等居民區鼠類為主食,也吃一些小型鳥類、哺乳類和昆蟲,如雀類、鶯類、蝙蝠、甲蟲、金龜子、蝗蟲、螻蛄等。鼠類是臭名昭著的偷糧賊,它們不僅在居民區和倉庫裡行竊,還成群結隊在農田中偷糧。遠在2000多年前的《詩經》中就有“碩鼠碩鼠,無傷我菽”的記載。世界各國的鼠害仍然十分嚴重。貓頭鷹是捕鼠能力最強的鳥類,一隻貓頭鷹每年可以吃掉1000多隻老鼠,相當於為人類保護了數噸糧食,的確是勞苦功高。

貓頭鷹是現存鳥類中在全世界分佈最廣的鳥類之一。除了北極地區以外、世界各地都可以見到貓頭鷹的蹤影。貓頭鷹完全依靠捕捉活的動物為食。獵物的大小視貓頭鷹的體型大小而定,小到昆蟲,大到兔子都有。眼的四周羽毛呈放射狀,形成所謂“面盤”。嘴和爪都彎曲呈鉤狀。周身羽毛大多為褐色,散綴細斑,稠密而鬆軟,飛行時無聲。夜間和黃昏活動,主食鼠 。


話說貓頭鷹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