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蘇南通講啟海話的祖籍都是哪裡的?有人還有家譜嗎?

吊車尾的滿分楊


啟東、海門、通州等地的很多人,他們講一種不同於南通其他地區的方言,他們被稱為沙地人,祖祖輩輩傳下來的話,為什麼和周邊地區不一樣呢?原來大概300-400年前,清朝初期,長江北岸泥沙堆積,形成很多陸地,大量移民來此農墾,據考絕大多數來自江南的上海、蘇州、嘉興、湖州等地。

據我所知,我們這個地區不興家譜,可能遷徙的農民,文化水平不高吧,但他們勤勞、勇敢、善良、質樸。

現在沙地話正在逐步失傳,小孩子都是一口普通話,可能還能聽懂一些,但再往後的話,就真的失傳了。


再上一張清晰一點的圖,黃色區域為啟海話分佈區,如東兵房、通州三餘、海門南部、南通開發區、啟東南部等等。


海門海門


我家祖上也是句容人。本來崇明島就在南京下邊一點點,由於水流衝擊西邊趟東邊堆所以崇明島一直往下游移動。崇明島最先定居者就是句容人,後來崇明三星鎮的人祖先大部分都是句容人。清朝後期民國早期啟海地區泥堆積成陸地崇明人開始移居過來。至於張家港也說崇明話,也是崇明島移動時由島上居民往南腳上移民而已


二狗旺旺165


啟海話確切的說是沙地話,而沙地話也確是吳語的一種方言,沙地話在吳語當中又和崇明話基本是一樣的,這就告訴我們,沙地人大多來自崇明和太倉沿江往上到長陰沙一線也有少數講崇明話的居民。沙地話在通呂公路形成一個自然的方界線,南是沙地話北是通東話。再一個情況是三餘掘港以致往北到大豐都有講沙地話的,那邊人大多是從啟海或通海區這邊再往試遷移過去的,我認識三餘的親戚朋友很多祖上由川港三星南興一等地遷移過去的。但他們的祖先大多來自崇明,這一點應該是可以肯定的。我小時候就聽一個為我家做活的老木匠徐師傅說,他們的老祖從崇明過來到他那一代已經是苐十八代了。

所以我認為啟海人早先主要是從崇明來更為準確些。至於其它地方當然也有,但不是主流。


楊梅山人198874684


我也是海門人,雖沒有家譜,但祖上一直相傳,最早是上海浦東川沙高橋沿海地區,後因海塌失地,遷移到崇明,再次塌方,就遷移到離江較遠的三星鎮附近,至今已經有五代了,啟海話就是崇明話基本上一樣口音,很難區分。因為啟海是沉沙形成的沙灘,所以俗稱沙上,與南通縣交界處的河道,稱海界。啟海地區遍佈明溝,可能當時遷移的居民將二溝之間的土地作為私有領地。因為一姓一條,以溝相隔。


二郎861


我家曾祖是浙江紹興山陰人。來到海門茅家鎮經商,茅家鎮昔有寧波會館(1994年老城改造拆了,可惜),徽州會館,天主堂,基督堂,通濟石橋,城隍廟,孔廟,大同街,復興街,建國街...清代狀元張謇是海門常樂鎮人,辦教育興實業,創建的江海墾殖公司種植棉花,向北移海門人至鹽城.,張謇興實業辦紡織業,大生紗廠所織魁星牌棉布遠銷朝鮮,頤生釀造廠,頤生酒獲國際金獎,過去蘇北往上海必走青龍港,上海有大達碼頭(十六舖碼頭)是張謇先生辦的,海門土質為沙質土種植任何農作物都好,海門山羊乃良種羊皮毛肉俱佳品.....農工民主黨主席季方是海門三陽鎮人,總之人傑地靈山川錦繡物產豐富。


正大71034302


啟海沙地方言人的祖先是一百多年前來自於四面八方的拓荒者,他們在長江衝擊沙灘上開墾、耕耘,把茫茫沙灘建設成了魚米之倉。今天他們的後人繼承了先輩這種優良的品德,在改革開放的潮流中,敢於踏浪、努力爭先。把墾荒精神用在了建築之鄉、紡織之鄉、電動之鄉、教育之鄉的建設中,創造了一個又一個輝煌。願啟海人民的家鄉建設的更美好、社會更和諧、生活更美滿!


啟東阿哥


啟海話是古吳語"活倫吞棗”的真傳,和三國東吳有”千絲爬騰"的緣源,語境與生活貼切又幽默,生動又形象:似水流情般慢吞吞,紅通通,多來嗨裡……











亮劍69108779


我就通州區的,我也發現了通州區有一部分講沙裡話的,還有一部分講的跟崇川稍有不同大體一樣的市區南通話,話說這 沙裡話三個字就值得考究,崇明 南通不就是沙子衝擊出來的麼。


馬浩漢


我祖上是從崇明移居海門啟東的,姓沈,有家譜,十年豪屈,家譜未能保存下來,現籌劃重修之事。


三浪19


祖籍海門悅來鎮十五匡河邊,現在大豐,因公公婆阿,亞了娘還哦海門哦,我還哦一口海門話,可小官一句不會,[流淚]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