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種傷害叫無微不至,千萬別這樣害了孩子

大家好,我是千千媽媽。

天下所有的愛都是為了團聚,唯有父母之愛指向別離。

有這麼一個故事:

有一年秋天,一群天鵝來到天鵝湖的一個小島上。他們從遙遠的北方飛來,準備去南方過冬。

島上住著老漁夫和他的妻子,見到這群天外來客,非常高興,拿出餵雞的飼料和打來的小魚精心餵養天鵝。

冬天來了,這群天鵝竟然沒有繼續南飛。湖面封凍,它們無法獲取食物,老夫婦就敞開茅屋讓它們在屋子裡取暖並給它們餵食,直到第二年春天湖面解凍。

日復一日,年復一年,每年冬天,這對老夫婦都這樣奉獻著他們的愛心。終於有一年,他們老了,離開了小島,天鵝也從此消失了。可它們不是飛向了南方,而是在第二年湖面封凍期間餓死了。

故事中漁夫夫婦像愛自己的子女一樣對天鵝百般呵護,管吃管住,而且是“日復一日,年復一年”地奉獻著愛心,人們不禁要感嘆:“多好的一對夫婦,多麼幸運的天鵝!”

然而,天鵝悲慘的結局又告訴我們,正是漁夫夫婦這種過分的愛,使天鵝沉溺在悠閒安逸的生活中,養成了惰性,喪失了生活的本能和生存的基礎,無法再適應環境,最終被變化了的環境所吞沒 。

有一種傷害叫無微不至,千萬別這樣害了孩子

在現實生活中,有多少父母一輩子都在為子女營造一個沒有風雪的安逸之窩啊

孩子小時,捧在手裡怕摔了,含在嘴裡怕化了,孩子要星星不敢給月亮,不讓孩子幹一點點家務活、吃一點點苦、受一點點累;孩子大了,又要忙著給他們謀個旱澇保收日不曬雨不淋的好職業,還想著要給他們留下一筆豐厚的遺產,哪怕自己為此吃盡苦受盡累也心甘情願……

這就是典型的“漁夫夫婦”式的父母和他們博大無私的愛。然而,想想天鵝的結局,我們還能對這愛肅然起敬嗎?其實,這種“無微不至”的愛,這種一味營造舒適安逸的愛,恰是人生的“陷阱”。

陷入此“陷阱”的人,除了依賴和惰性,他們一無所有。一旦生活中出現“湖面封凍”,他們的結局絕不會比天鵝好到哪裡去。

有一種傷害叫無微不至,千萬別這樣害了孩子

故事中的漁夫夫婦對待天鵝,就像現在很多父母對待孩子的態度一樣,無微不至,但卻害人不淺。正是因為漁夫夫婦一直以來的細心照顧,天鵝才失去了生存的能力。

而我們,對待孩子,又何嘗不是呢?

愛不等於控制,放手不等於不管

中國的父母大概是是全世界最好的父母,從孩子出生到長大成人的每一個階段,父母沒有不操心的。

但這種事無鉅細的操心,面面俱到的關心真的對孩子好嗎?其實,父母無微不至的愛,可能會變成一種害。

愛孩子不是愛控制孩子。《聖經》裡說:

“你們要知道,你們的孩子並不是你們的,他是上帝派來的天使,你們只是負責照顧。”

生活中許多父母常常把孩子當成私有財產,把孩子當成是生命的下一段延續,希望通過孩子來彌補自己生命中的遺憾。

還有不少父母疼愛孩子,急於幫助孩子,企圖用自己一生的經驗來規避孩子人生路上可能遇見的風險。

於是,父母開始對孩子有諸多不合理的期望,開始接管孩子的生活,甚至開始安排他的終身。

有一種傷害叫無微不至,千萬別這樣害了孩子

但別忘了,我們可以為孩子做事,卻不能代替他們成長。孩子作為獨立的個體,終究是要自己去面對問題、解決問題。

父母要學會放手,學會退出。放手不等於不愛,不等於不關心,不等於不幫忙。放手不是快刀斬亂麻,而是循序漸進與孩子成長相伴的過程。

放手不是“不管你”,不是放棄愛,而是從孩子的身邊“抽離”出來,只在他需要的時刻提供關心,在他辨不清方向的時候給他及時的輔助。

不“斷奶”,孩子永遠無法長大

再愛的視角下,父母總覺得孩子還沒長大,總認為自己對孩子生活的包辦和干預是因為他們“不懂事”,殊不知,這樣下去即便孩子年過三十也無法真正成熟,更不用說順利融入社會,挑起家庭重擔。

一個人總是依附於父母生長,那他永遠也無法學會獨立面對社會,更無法獨立地開展生活。人都是有惰性心理的,“由儉入奢易,由奢入儉難”,當人習慣了依靠別人,失去思考,能力就會退化。

不管出了什麼事,父母都能幫忙解決。在任何事情都能找到依靠的情況下,孩子往往容易形成一種依賴心理。

有一種傷害叫無微不至,千萬別這樣害了孩子

孩子總有長大的一天,如果父母不跟孩子一起在心理上進行“斷奶”,那麼孩子很有可能成為一個永遠長不大的“小孩”。

孩子生下來就有了自己的命運,父母不能替他受苦。成長的路上沒有捷徑可走,孩子也要跟父母一樣,經歷曲折坎坷,才能走向成熟。

接納分離,才是愛的最終目的

成長與分離是對同一件事情不同主體的描述。對孩子而言,是成長;對父母而言,是分離。

在孩子成長的過程中,父母要學會放手,對自己的角色做出調整。父母在孩子成長中的角色範圍一點點縮小,對孩子生活的參與程度逐步減少,只有這樣才能給孩子的生活騰挪出空間,讓孩子學會獨立。

不是孩子不夠獨立,而是你不讓孩子嘗試獨立。需要獲得成長的不僅是孩子的生理還有孩子的心理。心理與生理的成長,是必經的過程與階段,父母只是孩子成長路上的明燈,卻不能夠成為孩子人生的規定者。

龍應臺在書中說過:

“所謂父女母子一場,只不過意味著,你和他的緣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斷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漸行漸遠。你站立在小路的這一端,看著他逐漸消失在小路轉彎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默默告訴你:不必追。”

比起關愛,放手更考驗父母的素質。其實,父母對孩子的最不好的影響莫過於讓孩子覺得他們的父母沒有好好生活。

有一種傷害叫無微不至,千萬別這樣害了孩子

父母與孩子的人生雖然系在一起,但這種捆綁不是終生的。父母從孩子的生活中退出,將精力轉向發現自己人生的價值,在自我實現的過程中也能為孩子做出榜樣。

簡單地制定規則,粗暴地限制孩子,表面看起來很用心良苦,其實,它只是教育的懶惰。一個懂得放手的父母,會根據孩子的成長慢慢調整對孩子的關愛方式。

一個不懂放手的父母,養不出有出息的孩子。

給照顧,不如給尊嚴

有面子的孩子才有尊嚴,記得給孩子留面子,讓他們有尊嚴。因為有了尊嚴,孩子才有能力去面對這個世界。如果你都不尊重他,最愛他的父母都不尊重他,又怎麼能指望別人去尊重他。

有一種傷害叫無微不至,千萬別這樣害了孩子

如果我們總是一味地批評孩子,不僅會讓孩子沒有自信,也會讓孩子越來越重視別人的看法。長大之後,做什麼事情都是畏首畏尾,有機會也不敢嘗試,這樣的人在如今高速發展的社會上,勢必是站不住腳的。

我們現在可以無微不至地照顧他,卻不能照顧他一輩子。所以,與其給孩子隨時隨刻的照顧,倒不如多鼓勵孩子,給孩子面子和尊嚴。

你的一句鼓勵勝過千萬嘮叨

現在的父母教育的最大失誤就是習慣了批評,不懂得鼓勵孩子。

當孩子犯錯時,我們總是說:“你怎麼這麼沒用”,卻忘了應該告訴孩子:“別灰心,失敗一次不代表什麼,我們看看錯在哪,下次說不定就成功了。”

當孩子成功時,我們總是說:“別驕傲啊,每次考得好才好”,卻忘了告訴孩子:“你真棒,這麼難的事情,你都做到了,記得下次也要加油!”

只是換了幾個字,但我們的每一句鼓勵都能帶給孩子無窮的動力,你的一句“真棒”勝過無數句的不停嘮叨。

有一種傷害叫無微不至,千萬別這樣害了孩子

我們總是說,我嘮叨他是因為愛他,我告訴他哪對哪不對,放任會害了他。愛他沒錯,我們都需要愛;幫孩子樹立正確的三觀也沒錯,只是我們需要採取正確的方法。

孩子的整個成長過程就是與父母的分離,父母對子女介入越深,子女的幸福感就越低。

當愛變異為一種安樂的饋贈、一種包辦一切的呵護時,它就成了一把能置人於死地的溫柔的刀子。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