飽經劫難的“新疆·柏孜克里克石窟”,90%被外國人掠走

飽經劫難的“新疆·柏孜克里克石窟”,90%被外國人掠走

柏孜克里克石窟位於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吐魯番市區東北約40公里的火焰山峽谷木頭溝河西岸。“柏孜克里克”在維吾爾語中有“山腰”之意。

窟群散佈在河谷西岸約一公里範圍內的斷崖上,分三層修建,現存洞窟83個,其中有壁畫的40多個,保存壁畫總面積1200平方米,這些石窟最早的開鑿於公元5世紀,最晚的到14世紀,歷經一千年的建造史。

飽經劫難的“新疆·柏孜克里克石窟”,90%被外國人掠走

柏孜克里石窟是高昌石窟中現存洞窟最多、壁畫內容最豐富的石窟。它曾經是高昌回鶻王國的王家寺院。它是新疆古代留存下來的著名佛教遺蹟之一。

在1904年至1913年間,柏孜克里克90%的壁畫被英國、德國、俄羅斯和日本4個探險隊切割下來,分批運出國去,現收藏於德國柏林印度藝術博物館、俄國聖彼得堡艾米塔什博物館、日本東京國立博物館、英國大英博物館、印度國立博物館、韓國國立博物館。

飽經劫難的“新疆·柏孜克里克石窟”,90%被外國人掠走

說法圖-柏孜克里克石窟第26窟

從窟形、壁畫內容和繪畫風格上,大致可分為鞠氏高昌、唐西州和回鵲高昌三個時期:

1.鞠氏高昌時期(公元499一640年)

2.唐西州時期:公元(640-792年)

3.回鶻高昌王國時期:公元(840-1283)

柏孜克里克石窟目前保存較好的石窟壁畫主要為回鶻高昌王國時期。這一時期的繪畫藝術水平相當高,色彩豐富,裝飾華麗,技法成熟而完美。最具代表性的就是石窟甬道兩側壁高達兩米的佛本行經變畫。


柏孜克里克千佛洞劫難

飽經劫難的“新疆·柏孜克里克石窟”,90%被外國人掠走

柏孜克里克千佛洞的建築和壁畫,不僅是回觀高昌古代社會生活的重要實證材料,更是價值連城的歷史文物和珍貴的藝術品。但就這一片歷受磨難,滿目瘡痍的廢墟,仍未逃過劫難,在20世紀初遭到紛至沓來的外國探險家的肢解和宰割。

飽經劫難的“新疆·柏孜克里克石窟”,90%被外國人掠走

木頭溝裡的柏孜克里克石窟

德國人於1902年首次遠征吐魯番,是由柏林民族人類學博物館派出的格倫威德爾教授為領隊。他在新疆的考察成果引起學術界轟動,甚至引起德皇的注意。接著,由德皇和軍火大王克虜伯的名義提供捐助,著手組織一次新的遠征。由勒柯克臨時擔任探防隊負責人,與助手巴圖斯先行出發。

飽經劫難的“新疆·柏孜克里克石窟”,90%被外國人掠走

交河故城鳥瞰圖

勒柯克到達吐魯番後,興致勃勃地發掘了高昌故城、交河故城、吐峪溝等遺址,獲取了大量有價值的文物。

飽經劫難的“新疆·柏孜克里克石窟”,90%被外國人掠走

交河故城遺址

德國探險隊從被埋在沙土中的柏孜克里克石窟中偶然發現了巨大的誓願圖。巴圖斯用其嫻熟的技巧將壁畫小心謹慎地切割下來,僱了一些民工來幫助包裝,滿滿裝了40只木箱運回柏林。

飽經劫難的“新疆·柏孜克里克石窟”,90%被外國人掠走

高昌故城遺址

法國人勒柯克走後,英國人斯坦因來到吐魯番,他查看了勒柯克的工作現場後“感到十分驚愕”,他給朋友的信中說:“這種粗野的方法根本不是‘考古’,而是“挖寶”。

但具有諷刺意味的是,他從吐魯番拿走的文物並不少。他認為“要把這些精細的佛教美術品中的標本保留下來,只有很仔細地用有系統的方法搬走。我是利用我的訓練有素、很有經驗的幫手來做這件費時的困難工作的。”他在吐魯番拆下的壁畫足足裝滿100百多箱。斯坦因切割這些壁畫,同樣使用了類似勒柯克狐尾鋸的一種鋸子。只不過他讓助手在使用鋸子的時候更加細緻、更加小心翼翼罷了。


飽經劫難的“新疆·柏孜克里克石窟”,90%被外國人掠走

日本東京國立博物館藏《持傘菩薩立像》

更具諷刺意味的是,1909年日本大谷探險隊的桔瑞超和野村榮三郎來到柏孜克里克時,看到大量壁畫遭到破壞,又據當地人說,前來發掘的歐洲人割取了最好的壁畫,而故意將剩下的加以損壞。日本人義憤填膺地說:“如果這話是真的話,以文明國家學者自命的歐洲人要獨霸世界珍寶的意圖,可以說比賊還卑鄙。”

飽經劫難的“新疆·柏孜克里克石窟”,90%被外國人掠走

日本東京國立博物館藏《持香爐菩薩跪坐像》

隨即他們在一個洞窟中,發現繪滿色彩的壁畫,有諸佛和各種姿勢的菩薩,有的合十、有的散花、有的奏樂。天人的舞姿、魔鬼的兇相,色彩、用筆都有很高的造詣。還有泥翅佛像,對歐洲人取壁畫的方式氣憤之餘的日本人也取出了特製的“狐尾鋸”切割了足以欣賞的壁畫7塊,獲得泥塑佛像7身。

飽經劫難的“新疆·柏孜克里克石窟”,90%被外國人掠走

韓國國立中央博物館藏《釋迦佛前生獻花像》

此壁畫是吐魯番柏孜克里克千佛洞第15窟內繪製的燃燈佛授記壁畫內容中的一部分,描述的是釋迦牟尼佛有一世為婆羅門時,向當時的燃燈佛供養了五莖蓮花,並散發布地供養燃燈佛,由此而得到燃燈佛的授記,將在九十一劫後的賢劫成佛。這個壁畫表現的就是釋迦牟尼佛前生作為婆羅門時的形象,婆羅門正手持供養燃燈佛的青蓮華。

飽經劫難的“新疆·柏孜克里克石窟”,90%被外國人掠走

1905年初夏,滿載著柏孜克里克誓願圖的駱駝商隊向著遙遠的5000公里之外的柏林進發。勒·柯克回國後,將壁畫作為“絲路秘寶”展出,在柏林大受歡迎。但是,勒·柯克死後悲劇發生了。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納粹首都柏林遭受了盟軍的空襲,巨大的誓願圖沒有來得及轉移,全部毀於戰火之中。千年前的精美壁畫就這樣在異國他鄉消失了,勒·柯克在1913年出版了大型畫冊《高昌》,在戰爭中失去的壁畫一部分成為印刷品保存了下來。

飽經劫難的“新疆·柏孜克里克石窟”,90%被外國人掠走

德國柏林民族學博物館1945年

​誓願圖主要是指柏孜柯里克石窟第32窟、第23等窟釋迦牟尼佛於前生供養諸佛的佛立像圖,有人稱之為《說法圖》,也有學者稱之為《供養畫》。誓願圖是由來自東、西方和敘利亞的畫家在十至十一世紀期間創作了這組佛教壁畫。壁畫是在日曬磚牆上塗上摻有植物纖維的石灰土,用青金石、氧化銅、硃砂、金箔等作為顏料繪製而成的。圖像大都袒右肩立佛,通身背光,有頭光,旁有弟子、菩薩、天王及供養人圍繞。有的還畫有駱駝、驢、馬及房舍、園林。整個畫面大都呈紅色基調,繪製細密。人物造形及服飾帶有明顯的地方特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