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德國生活無聊嗎?我的體驗是這樣

在德國生活無聊嗎?我的體驗是這樣

書接上文( ),繼續談德國生活。通常的生活包含“衣食住行”四個方面,這次多談點。

個人感覺“衣”的方面真沒什麼好談的,我認識的大多數人都不是很熱衷穿潮牌,或者不停換潮款。一年到頭就那麼幾身衣服,質量好,能穿很久,穿著也舒適,這就足夠了。

這裡肯定沒有國內那麼發達的電商,但品牌衣服的價格也不貴,尤其遇上打折的季節可以說是很便宜。我們給小朋友買的衣服,好一點的大概20-30歐,趕上特價的T恤之類,1-3歐元都有,手感也不差。一般的鞋子不超過50歐,按照我的標準,20-30歐也已經很好了,起碼我很滿足。

所以,如果你對穿著方面沒有特別的講究,應該不會遇到太多困擾。

之前已經講過,德國的食材是比較便宜的,質量也很讓人放心。如果單純買食材,去一次超市花30歐元就已經能裝滿一大袋了(一公斤挪威三文魚才12歐元,絕對吃到撐),四口之家如果一個月花到1000歐元用來吃,已經過得相當好了。

當然這是建立在“在家吃”的基礎上,一般情況下,在家裡做飯,每個成年人每頓2-3歐元就不錯,如果出門在外,價格立刻上漲很多。吃一個土耳其肉卷(肉多到一般人根本吃不完,而且保證你兩週之內都不想再吃),5歐元左右。點一份常見的脆皮肘子,一般12歐元左右,再加點啤酒、前菜之類,輕鬆超過20歐元。這樣來看,每月五六百歐元很可能都不夠一個人吃。

在德國生活無聊嗎?我的體驗是這樣

我雖然比較喜歡吃,但更喜歡自己做菜,所以在家做飯對我來說不是什麼難事。唯一不適應的點是德國基本沒有煤氣灶,都是電灶,所以沒法大火爆炒,不過摸索到訣竅之後還是比較容易做的,唯一問題是速度慢了點。除了炒菜,燉和蒸是相當便利的,如果你從國內帶了多功能電壓力鍋,那就更好了,蒸煮燉都沒問題。而且退一步說,蒸煮燉的菜也健康嘛。

另外還有烤,超市裡有非常多醃製好的BBQ肉製品,買來直接烤了吃就好。唯一的問題是,有些人可能會覺得鹹了點。

如果不喜歡自己做飯,又不希望花太多錢,估計會比較難受。拿基本的早餐來說,我自己可以每天吃麵包牛奶水果火腿,連吃幾個禮拜都不覺得有問題,很省時間而且健康。有的朋友來了兩天就覺得很難受,開始懷念包子、油條、花捲、麵條、豆腐腦……越想越餓,越想越受不了。

另外,德國的蔬菜確實不多,遠不如國內那麼品種豐富,物美價廉。如果你以前在國內北方尤其是東北生活過,大概可以體會到,冬天根本吃不到什麼蔬菜,德國也差不多,一直供應的只有土豆、蘑菇、胡蘿蔔之類。有時候能在超市買到一些預先混合好的包裝的蔬菜回家做沙拉,這就已經很好了。

之前也已經講過,這裡再補充點。

德國不同城市的房價差別比較大,也比較在意房價這回事。之前Google希望把德國辦公室放在柏林,但柏林人民大批上街反對,主要擔心之一就是炒高房價。結果辦公室設在了慕尼黑,因為物價不高,在慕尼黑的運營成本還是比相距不遠的蘇黎世要低很多。另一方面,柏林的房價也確實漲了不少(據說是中國人炒房炒的)。

很多人在德國都是租房,因為房價不會猛烈上漲,房子不會成為投機產品,所以房東也比較穩定。另外,政府也抑制房價,保護租客,所以哪怕你買下一處新的房子,也不能直接把之前的租客趕走。

在德國生活無聊嗎?我的體驗是這樣

如果買房,慕尼黑這樣的大城市,一般100平米(實用面積)的舒適公寓大概要80到100萬歐元,依據地段不同可能有差別。好處是可以貸款,現在貸款利率很低,據說有人申請到了0.4%的利息。如果在一些小城市,房價更低,80萬歐元很可能可以自己買一塊地蓋房子了。

要說明的是,德國的發展比較平均,“小城市”的基礎設施並不落後,只不過人口少一點。比如紐倫堡周圍就有一圈衛星小鎮,西門子的總部就在紐倫堡,員工很多都在周圍小鎮上,有點類似之前中國大型國企的“生活區”,只是基礎設施要完善很多。

另一方面,德國的“大城市”本來也沒法和中國比。首都柏林算第一大城市“才只有”357萬人,還不如北京上海一個區的人多。其它的,漢堡178萬人,慕尼黑145萬人,法蘭克福74萬人,這都已經算“大城市”了。

所以這也造就了一個很好的條件,就是即便你居住在“大城市”,親近自然也是相當方便的。不管你住哪裡,也不管你住的貴還是便宜,往往離家不遠就有森林、草地、河流,如果你不是“死宅”,願意多出去轉轉,估計會很開心的,起碼我就是這樣。

德國的鐵路很發達,可以說四通八達。我第一次來德國還不知道為何幾乎每個城市都有個“班霍夫大街”,後來才知道Hauptbahnhof的意思是“中央火車站”。為什麼叫“中央火車站”?因為不少城市不只有一個火車站。所以,如果你喜歡出去玩,探索未知的世界,那麼乘火車會很方便。

德國火車與國內的高鐵比,除了晚點是家常便飯之外,另一大不同就是票價。大概有一套很複雜的算法,根據需求和運力隨時調整票價。我買的一條線路,如果提前兩個月買票,價格是19.9歐元。如果提早兩三個禮拜買,就要59.9到69.9歐元。有一次我臨時著急出行,想買第二天的票,只見僅有的幾趟車被標為“需求高度緊張”,價格接近100歐元。所以如果你要買票,一定要提早。當然這大概也符合德國人的做事習慣,不要事到臨頭再行動,早早做好計劃,保證可預期性足夠強。

在德國生活無聊嗎?我的體驗是這樣

多說一句,雖然德語和英語很像,但德語的一個特點是可以“組詞”。拿Hauptbahnhof來說,Haupt的意思是“主要的,中央的”,bahn的意思是“鐵路”,hof的意思是“站臺”,綜合起來就是“中央火車站”。還有德國著名景點“新天鵝堡”寫作Neuschwanstein,Neu是“新”,schwan是“天鵝”,stein是“石頭”。如果這兩個你都能看懂,那麼Kolumbusplatz你應該也能猜出來了。

德國的汽車手動居多,這大概是歐洲人民一貫的愛好。哪怕我們熟悉的許多日本車,比如奇駿、CR-V、CX-5之類,在這裡也經常見到手動擋。當然自動擋也有,但是要貴一些。另外,相當多的車型也提供了柴油版本,柴油在歐洲的普及率真是相當高,路上經常可以聽到等紅燈的轎車在“噠噠噠”地響,那一定是柴油車沒錯。

在德國開車,我的感覺是很省事。因為大家都會嚴格按照交通規則來,只要按照路口的標誌該讓的時候讓,該停的時候停就可以,因此很容易預測其它車的行為,不需要去猜測“其它車會不會讓行,會不會加塞”,省掉了很多猶豫和博弈的機會。另外要注意的一點是,德國人開車起步多比較猛,大家都捨得踩油門,綠燈一亮各種車都轟鳴起來飛奔向前,這樣的通行效率也高很多。如果你在國內習慣了慢慢悠悠起步,很可能會引起抱怨。

許多人津津樂道“德國高速不限速”,其實不是所有高速都不限速,也不是不限速就可以隨意開。實際上,即便是限速的高速公路上開車,也可以開得很快,因為絕大多數時候所有車都排成一列,以很高的速度前進——如果限速110,大家都開130,你卻只開100,多半會被罰。當然,超車道是一直空著的,超車完成之後大家很自覺地立刻迴歸。

德國交通的另一個特點就是自行車特別多。儘管我見過號稱“自行車的王國”時代的中國,還是要佩服德國的自行車。首先是自行車道都非常好,通常不會出現擁塞;其次自行車相關的配件很多,經常看到有人自行車後面拉個嬰兒拖車,或者買菜拖車,騎得也很快;再次全社會對自行車都很友好,火車車廂裡多半配備了專門放自行車的地方,方便大家騎車出行。不知道其他人怎麼想,反正我們家人都很喜歡騎自行車,覺得方便又環保。

以上是衣食住行四個方面,最後再說說許多人關心的:德國生活會不會無聊?

我的答案是:這個問題應該換個角度看,不是“德國生活會不會無聊”,而是“你在這裡生活會不會無聊”。

有些朋友已經深度適應了國內的生活,淘寶、抖音、唱K、烤串等等,隔三差五就要組織聚會,那麼還是在中國待著最舒服。去發達國家多半會感覺無聊,因為沒有那麼發達的娛樂系統不斷“推送”給你有意思的東西,也沒有那麼多熱鬧的社交——有不少人來了德國感到特別無聊,尤其是下班之後找不到事情做,只能玩微博微信等等,但也只能玩到晚上7點左右——德國晚上7點等於中國凌晨1點,這之後大多數群都已經很安靜了。

相反,如果你有很多自己想做的事情,而且真正喜歡花時間去做,比如逛博物館、遠足、跳傘、划船、游泳等等運動,那就很不一樣。在國內可能你也有機會玩,但是經濟和時間成本都很高,在德國就會發現它們很普遍,成本很低。

而且德國的工作和生活嚴格區分,下班了有大把時間做自己的事情。說起來慚愧,有一些基礎課程大學時候沒學太明白,還有一些人文社會科學的東西一直感興趣但一直沒時間,現在都有時間專門研讀了。雖說人到中年記憶力和理解力都有退步,但我還是挺慶幸自己能有機會重溫這些東西的,起碼不會成為一輩子的遺憾。

退一萬步說 ,哪怕你不喜歡看書,就喜歡上網四處看看,也會覺得很幸福,畢竟“一搜就有,一點就開”,不用頻繁調整自己的網絡策略嘛。

許多人都知道歐洲國家眾多,歷史悠久,所以每到一處都可以挖掘出很多有意思的東西,重點是自己能挖掘,能樂在其中。比如布拉格,許多人去了就是“網紅地點打卡”,查理大橋上永遠人山人海,不過我只走了一趟,然後去了社會主義歷史博物館和海德里希國家英雄紀念館(還寫了 ),看得挺過癮。儘管在這些地方大半天根本遇不到中國人,但這些都無所謂,因為人活到一定年紀就知道,生活是為自己,不是為他人;是為豐富內心,而不是為曬給外界。

當然,生活除了這些方面,還必須包含“和人打交道”的方面。社會學調查已經證明,人的幸福水平與社交程度成正相關,人際關係網絡質量越高,人的幸福感程度就越高。個人或許有特例,但從統計學上看,這是普遍趨勢。

如果身在異鄉,與不同文化、不同成長經歷的人交流起來,當然會遇到很多困難。但是如果真的希望過的健康,就必須去交流,就要去了解和理解不一樣的文化。儘管這樣很難,但是如果身在國外,關注的仍然還只是國內的熱點自媒體、熱點影視劇,延續的還是國內的世界觀、價值觀、生活習慣,那麼幾乎很難和當地人打交道。

這方面有個訣竅,就是找一些不同文化中的“共通”話題,很容易交到朋友。比如你很喜歡足球,談起足球來頭頭是道,如果找到同樣對足球感興趣的朋友,語言完全不會是障礙。拿我自己來說,我自己喜歡彈手風琴,而本地又有很多人彈手風琴,所以很容易就“找到組織”,加上德國基本每個城市都有本地的音樂會,活動就更多。有共同愛好作為基礎,就不難把友誼拓展到生活的其它方面,這樣就不那麼容易感到孤單和無聊。

基本生活就講到這裡,如果大家有興趣,下次我們接著談。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