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魯迅稱為“西漢鴻文”的《過秦論》,是怎樣的震撼人心?

靜心亦可


過秦論是一篇大作,載在《史紀秦本紀》後。過,用如動詞,過秦,就是講論秦王朝的過失。文章把秦朝滅亡的原因歸結為仁義不施,攻守之勢異也。

作者賈誼不是一個普通的小文人,是政論家,有深刻思想的歷史觀察家。他對秦的崛起與掃蕩六合,一統天下天下作了精彩的描述。那就是從秦孝公開始,立法度,務耕織,修守戰的器具,連橫東西。秦的開端就咄咄逼人,然後,秦的歷代國君基本上都是勵精圖治的,有虎狼之心。到秦始皇,雄才大略,虎視眈眈,席捲天下,建立了最強大一統的第一個王朝。

賈誼的描述是基於歷史事實的 ,誰也不能否認的。秦始皇之後,更是進一步控制天下,無所不用其極。金城千里,子孫帝王萬世之業已經具備。這也是水到渠成的結果。賈誼也不得不承認秦始皇的威嚴震懾四方乃至邊緣。

然而,秦始皇死後,陳涉起義,一個農民的一聲喊叫,斬木為兵,揭竿而起,天下人云集響應,山東豪傑並起,秦王朝就滅亡了。

無論如何,陳涉是比不過六國的。然鵝,出人意料,六國畏如虎狼的秦,統一天下後更強大的秦王朝抵不過一群烏合之眾的攻擊,歷史如此弔詭,原因何在?賈誼輕輕吐出十來個字:仁義不施,攻守之勢異也。意思有二:一,秦王朝不行仁義,暴政天下,民心喪盡。二,秦王朝在一統天下後,沒有順應歷史大勢,攻天下守天下的形勢變了,秦的應對之道卻死守。

舉重若輕,層層鋪墊,高屋建瓴,瓜熟蒂落,賈誼看出了歷史的真相。《過秦論》的結論是符合歷史演進的趨勢的。難怪無論什麼人讀了之後,心服口服。《過秦論》鴻文一篇,當之無愧。

由中國而世界,由古代而今天。唯一霸權國家山姆大叔號令世界,強權當道,輕則經濟制裁,重則航母兵臨城下,出爾反爾,唯我優先,行霸權而不行仁義,違背全球化大勢。呵呵!走著瞧罷。


青霞人文


《過秦論》“過秦”即言秦之過,給予漢代統治者借鑑。時刻明白“仁政”的重要性。我們現在看到的版本是宋代潭本(淳祐八年長沙刻)分上中下三篇。

上篇總結秦由弱小到一統六國最後在建國短短十五年後就滅亡的原因即“仁心不施”該篇用詞精準、巧秒、言簡意賅,讓人在字裡行間體會到了秦的霸氣。如據崤函之固,擁雍州之地,……有席捲天下、包舉宇內、囊括四海之意,併吞八荒之心。從這幾個簡短的文字中我們就能體會到老贏家的野心;之後是秦軍慢慢蟬食六國“追亡逐北,伏屍百萬,流血漂櫓,……強國請伏,弱國入朝”再到吞二週亡諸侯,南取百粵之地,卻匈奴七百餘里;胡人不敢南下而牧馬,士不敢彎弓而抱怨。讓人領略了秦軍那氣吞萬里如虎的殺伐之氣最後寫了秦皇施暴政而致國亡。

中篇剖析了秦始皇統一六國後國策的失誤,導致秦速亡。文中“是以諸侯力政,強凌弱,眾暴寡,兵革不休,士民皮弊”短短几句話道出了秦政現狀。其中還寫秦二世昏用無能,親小人而遠賢臣,致使秦政暴上加暴加速了秦亡的步伐。

下篇寫秦國在有優勢的情況下還使國家滅亡子嬰也有責任。“子嬰立,遂不悟”。

魯迅說它是一篇鴻文不錯。我想之所以人們會說《過秦論》這麼震撼,大多數是看到了上篇的文字,正如我前面所說的文字精準,用詞巧妙,言簡意賅讓人從字裡行間體會到了秦的威武霸氣,這就是賈誼的寫作特色。但是要說內容給人以啟發意義,或者有何深遠影響個人認為沒多大影響,稀疏平常,僅僅是有些許的借鑑意義罷了。

關於秦滅亡的原因不能只用“仁政不施”來概括,特別是下篇說秦亡子嬰也有責任我是不贊同的,這孩子只當了四十六天的皇帝,面對如此爛攤子誰也無力迴天。秦滅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比歷朝歷代都複雜。

因此賈誼的《過秦論》最具特色之處就是文筆了得,突出一格而已。





無偽雜談


其中沒有什麼真知灼見。只是荀子門下之間在互相撇清而已。李斯是荀子門下,賈誼也是荀子門下。為了自保,欲加之罪。歷史研究,基本把他說的謊揭穿了。。秦國之所以速亡,恰恰因為沒有屠殺六國貴族。後來的隋煬帝也是如此。不殺舊貴族,反而被稱作暴君。。


槓精大叔


《過秦論》整一篇文章氣勢磅礴,用字和行文結構處處體現了漢字之美,整一篇文章下來,如雷聲大作,讓人久久不能忘懷,所以連司馬遷在史記裡也兩次引用了這篇文章。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