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鎖記》中,是誰造就了曹七巧的悲劇人生?

曹七巧是張愛玲小說《金鎖記》中的人物,嫁人之後,她由一個青春的少女變成一個心理扭曲、變態的狠毒的母親。她的人生是一個悲劇,當我們看完她的經歷,只能感嘆:果然,可憐之人必有可恨之處!

《金鎖記》中,是誰造就了曹七巧的悲劇人生?

曹七巧是麻油鋪的女兒,父母早逝,她的哥嫂貪圖榮華富貴,把她嫁給了富貴人家姜公館的二少爺。姜家的二少爺患了軟骨病,是個廢人。做官人家的女兒沒人願意嫁給他,姜老太太沒奈何,只得降低了門第。做媒的給找到了曹家,原本是做姨太太的,後來姜太太為了讓七巧死心塌地地服侍二少爺,聘了來做了正太太。曹七巧是明媒正娶嫁入的姜家。

在姜家,沒人看得起曹七巧。侍候二少爺的小雙都看不起曹七巧,說她麻油店鋪的出身,不配得到她的侍候。曹七巧的哥嫂來到姜公館,姜老太太也裝做不知,避而不見。二少爺是骨癆症,終日躺在床上,悄無聲息。他的肉是軟的、重的、沒有氣息的。

《金鎖記》中,是誰造就了曹七巧的悲劇人生?

在這個沒有溫情的家裡,曹七巧守著沒有活氣的丈夫,她愛上了體格健壯的三公子姜季澤。在生理慾望地驅使下,她多次主動勾引花花公子姜季澤,都被姜季澤拒絕了。分家後幾個月,姜季澤在找她,並對她深情告白。她知道姜季澤是為了她的錢才來找她的,她不能上姜季澤的當,她要守好她用青春換來的錢。她把姜季澤趕走了,她的心徹底死了。

曹七巧欲愛而不能,在財欲與情慾的壓迫下,她的心理逐漸扭曲,行為變得乖戾,最後變成了一個心理變態的瘋子。

《金鎖記》中,是誰造就了曹七巧的悲劇人生?

她對人說話言語刻薄,無事生非,總是不分場合的講那些男女之間的私密事。見到小姑子不說話,就說小姑子想嫁人了,於是跑去勸說老太太,說要讓男方家早些來提親。見到姜季澤總是去外面風流,就促成了姜季澤的婚事。姜季澤娶了太太,她又記恨三太太。她哥嫂侄子來她家,她總是罵他們,說他們是為了他的財產而來。

最為可悲的是,她用最病態的方式,破壞了兒子長白的婚姻,致使先後娶的兩個媳婦,都被她折磨而死,之後他兒子不敢再娶媳婦。她拆散了女兒長安的愛情,知道女兒與對方還藕斷絲連,她請男方到家裡來,親自告訴男方,長安是吸食鴉片的,把男方嚇跑了。

《金鎖記》中,是誰造就了曹七巧的悲劇人生?

我們說她是一個可憐的人,是當時的封建等級思想造成了她的悲劇。不可否認,個人生活在一定的環境中,肯定要受環境的影響,除此之外,還有個人的主觀因素,甚至,個人的主觀因素更加重要。

曹七巧嫁進姜家,完全是哥嫂逼迫的嗎?事實並非如此,曹七巧本人也是願意的,她就是奔姜家的勢去的,嫁進姜家,她就是富貴人家的正房太太,從此過上富貴的生活,不用再掛著笑臉買麻油了。

曹七巧未出嫁時,是個好強、嘴碎的姑娘。她要是不願意嫁到姜家而反抗,她哥嫂不是她的對手。嫁到姜家後,她鬧起來,誰都不是她的對手,可見她本身就是個厲害的主。

《金鎖記》中,是誰造就了曹七巧的悲劇人生?

未出嫁時,有好多喜歡她的男子,但她沒有選擇他們中的一個,她知道姜二少爺的情況,她還是嫁了。丈夫婆婆去世後,姜家分家了。曹七巧覺的這一天是她嫁到姜家後一切幻想的集中點,她的金子終於到手了。為了這份財產,曹七巧可費了不少功夫。二少爺坐起來都沒三歲孩子的身子高,一股溜就下去了。曹七巧嫁過來後的五年,她和二少爺就育有一兒一女,為二房延繼了香火。她一個足不出戶的年輕女子,能把姜家在各地的房產、田地等調查得清清楚楚,分家時毫不含糊。

曹七巧實現了財富上的願意,卻喪失了情慾上的快樂。這條人生之路是她自己選擇的,她不應該把責任都推給社會,從而進行報復,而且報復的對象還是自己的至親骨肉。

《金鎖記》中,是誰造就了曹七巧的悲劇人生?

“女子本弱,為母則剛”,一個心地善良的女子,絕對不會傷害自己的至親骨肉。古時有孟母,年輕守寡,為了教育好孟子,她搬了三次家,孟子受母親的教誨,成長為一代大家。我們的周圍也有很多這樣的例子,有些女子還年輕時,丈夫去世,剩下她守著幾個孩子,家貧如洗,可硬是咬著牙,拉扯孩子到成人。

曹七巧因錢而失去情感的快樂,她覺得自己不快樂,別人也不應該得到快樂。她這種心理源於她自私的本性。自私的人,總以自己為中心,從來不會替別人著想。

因此,曹七巧的悲劇,緣於她的貪婪和自私,所以說的是一個可憐又可恨的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