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經濟,可出的牌還有很多


中國經濟,可出的牌還有很多

■文|鄧老師

  1. “新錢”+稀缺+搶購,股市想不漲都難。當然,前提是疫情持續下降。
  2. 歷史上,能夠靠泡沫發財的,終究是極少數人。而只有大量的真實財富湧現,才可能讓多數人致富。
  3. 如果改革者能夠克服觀念的阻力,加快改革,確實能讓很多人迎來一次重大的財富機會。


『1、“週期天王”這次真的對了嗎?』


原中信建投證券首席經濟學家周金濤,2016年去世。去世之後,周金濤被江湖冠以“週期天王”的稱號。他在一個演講中提出,“人生髮財靠康波”。

所謂“康波”,指的是俄國經濟學家康德拉季耶夫提出的,發達商品經濟50-60年為一個週期。據說,周金濤預言,2019年是一個發財的好機會。然而,2019年,這一神秘的預言並沒有實現。

中國經濟,可出的牌還有很多

於是有人修改說,周金濤說的是2019年買入資產,2020年會大漲。

2020年初疫情爆發,人們都關注疫情,周金濤的預言暫時沒人提起。

然而,春節之後,儘管疫情令人擔心中國的經濟前景,創業板、科技股等卻一路氣勢如虹,彷彿要漲到天際。市場已經連續5天成交額超過萬億。

2月25日,在歐美股市大跌的情況下,創業板、科技股走出了一個大深V行情,繼續大漲。很多人嗅到了不同尋常的味道,那是發財的味道嗎?

中國經濟,可出的牌還有很多

難道周金濤的預言在2020年會成真?

拋開周金濤的預言不說,先看看經濟中的巨大變化,今年確實極有可能是一個資產泡沫年。只是泡沫的程度,還要看各種政策走向,以及國內和世界的疫情走向。

首先,是貨幣的寬鬆程度會增加。

從政策口徑來看,儘管“穩健貨幣政策”的大修辭沒變,但小修辭已經變成“更加靈活適度”。

春節過後前兩週,央行即增發7萬億資金,當然,其中的很多短期借貸已經收回。

1月份人民幣貸款增加3.34萬億元,創歷史新高。

2月25日國務院常務會議決定,增加再貸款、再貼現額度5000億元,重點用於中小銀行加大對中小微企業信貸支持。同時,下調支農、支小再貸款利率0.25個百分點至2.5%。

相信接下來還會有不少類似政策。

股市裡,科技股、創業板的大漲,藍籌股卻表現乏力,顯示人們的風險偏好度上升,對未來很樂觀。所以,如果疫情對經濟的衝擊能夠就此平緩下來,樂觀情緒很可能推動資產價格不斷升高。

更為寬鬆的貨幣環境將會推動資產價格上漲,這是很多人都關注到的。其次,還有一個重要的因素,是很多分析者沒有注意到的,那就是資產本身的稀缺程度也在上升。

因為,中國經濟的動態循環近乎停頓快一個月,消費也沒有全部恢復。這個期間,資本的積累是近乎停止的。可以說,從1990年代中期以來,中國經濟從來沒有這麼長的時段停止積累資本。即便2003年的非典也沒有到這個程度,這,使得資產的相對稀缺程度上升。

而目目前無論是中央還是地方,都出臺了很多對企業扶持、放鬆的政策,相信後面還會陸續出臺更多政策,以鼓舞企業信心。可以預想,如果疫情維持下降的趨勢,急於彌補損失、急於發展的企業,必將在放鬆的政策下搶購資產,推高資產價格。

“新錢”+稀缺+搶購,資產價格不漲都難。其中,有泡沫,也有真實的需求增長。

當然,前提是疫情持續下降。


『2、一切經濟週期理論都是騙人的』


周金濤的預測對不對?

當然不對。

因為,經濟中,根本就沒有時間週期。

有的只是經濟循環。

自從2008年全球金融危機之後,奧地利學派的商業週期理論越來越被人關注,但是奧地利學派的商業週期理論,其實應該翻譯成商業循環理論。

這個理論說,當貨幣寬鬆時,名義利率下降,會給企業家造成錯覺,以為資本是充裕的,於是他們會進行很多長期投資,拉長生產結構,經濟顯得繁榮;但是投資下去以後,企業家會發現,真實的資本並沒有那麼多,所以成本迅猛上升,讓他們的投資變成虧損,經濟出現衰退、蕭條;經過調整之後,經濟復甦。2008年的全球金融危機,就是全球持續多年的寬鬆貨幣政策引起的。

前些天,天風證券研究所所長趙曉光提出科技體系四層樓概念。

  • 1樓是通訊基礎設施,也就是5G的建設。
  • 2樓是拿到數據的物聯網。
  • 3樓是數據分析。
  • 4樓是數據輸出與應用結合。

可以看到,這是一個典型的奧地利學派所說的“拉長生產結構”。

接下來,更多“拉長生產結構”的投資將會發生。但問題是,真實的資本真的足夠支撐這些長期、大規模基礎性投資嗎?還是說,貨幣寬裕使得企業家、投資者產生了樂觀的誤判?

中國經濟,可出的牌還有很多

經濟週期和經濟循環有什麼不同?

週期是說,經濟的繁榮、蕭條有著時間節律。

奧地利學派的商業循環理論,則只是指出寬鬆貨幣引起“繁榮-衰退-蕭條-復甦”的循環,但沒有時間節律。

其實想想就明白:每一次,寬鬆的程度不同,經濟的耐受性不同,蕭條後的調整不同,甚至連人口結構都不同,怎麼可能有確定的時間節律呢?像日本經濟,都滯脹30多年了,哪來時間節律?

由於經濟根本就沒有時間節律,所以,即便你學習了商業週期理論,也不一定能發財。

而“人生髮財靠康波”之類的理論,宣稱經濟有時間節律,這可以滿足人們對發財的嚮往,這使得它們比奧地利學派的理論更吸引人。

但,即便今年是個泡沫大年,那也不意味著“周天王”依據的理論是對的。疫情是偶然,是巧合,如果因此而出現資產價格大漲,那也是巧合,不是什麼週期規律。

曾經有個投資者,讀過奧地利學派的商業週期理論。他說道:

每一次資產泡沫發生的時候,我都冷靜地指出泡沫的弊端,而別人卻歡快地擁抱泡沫。

於是,我發現我越來越聰明,而別人越來越有錢。

我決定,不再做聰明人。

實際上,泡沫不可迷戀。就像2008年之前的繁榮期中,華爾街投資者彷彿飲醉了酒,歡快高歌,但2008年酒醒之後,華爾街滿地是無盡的灰暗和頹喪。

歷史上,能夠靠泡沫發財的,終究是極少數人。大多數人承受的,是泡沫破滅之後的痛苦。

道理很簡單:只有大量的真實財富湧現,才可能讓多數人致富。中國自1978年以來的改革,就是正面的例子。


『3、如何讓中國人持續發財』


前面說了資產泡沫破滅的弊病,但這不意味著中國經濟,必然發生資產泡沫破滅。

疫情發生之後,很多企業受到衝擊,急需救助。於是,在很多經濟學者看來,情況危急,趕緊增發貨幣救助它們,就是必然的、唯一的選擇了。

其實,還有其他的選擇。

例如受損嚴重的餐飲業,完全可以採取免稅三年、五年的政策;同時放開民間金融,民間資金看好餐飲業的未來盈利,自然就會採用借貸、入股、開新店等方式。餐飲業仍可度過困境,幾千萬就業者的工作崗位仍然存在。不過,這需要壓縮財政開支。

這種方式的好處是,不需要多發貨幣,而是把資源更加高效地利用起來。

當然,由於現實情況和觀念的現狀,多發貨幣的方式必然會起到主要作用,所以,泡沫不可避免。要討論的是,如何減少泡沫未來可能造成的經濟動盪?現在已經需要未雨綢繆了。

2015年7月10日,李克強主持召開經濟形勢座談會,中國人民大學學者劉元春在發言中建議,要充分吸收宏觀經濟學的最新創新成果,“比如當代‘去槓桿’、‘去泡沫’理論對於‘宏觀去槓桿’的新認識”。

李克強總理立刻追問道:“你的意思是說,去槓桿、去泡沫有兩種辦法,第一種是‘擠’,第二種‘反向’的,提高生產率,做實質量,在這一過程中逐步消化泡沫和槓桿問題?”

如果接下來的政策多減稅減費,降低制度性交易費用,更多地發揮市場的潛力,大力提高生產率,加快資本的積累,讓真實財富極快湧現,是完全可以 “消化”掉泡沫的,這符合李克強總理所說的第二種做法。

而中國在這方面有巨大的潛力。

例如,加快農村土地體制改革,可以釋放出幾十萬億的財富潛力。

讓城市住宅土地供給更加適應現實的人口分佈結構,讓更多人實現擁有城市住房的夢,那又是幾十萬億的新增財富。

加強保護產權,對企業經營不搞一刀切的環保、行政干預,可以釋放出巨大的財富。

加快落戶制度改革,改善人力資源配置,可以釋放出巨大的財富。

加快教育體制改革,放寬民間辦學,讓更多農村孩子進城讀書,減少“留守兒童”,既增加家庭幸福,又能提高人口素質,也是一筆巨大的新增財富。

……

可做的太多了,這是中國經濟的優勢之所在。

疫情是危也是機,一切看人們如何應對。

短期看,實用主義的放鬆+寬鬆貨幣,對今年中國經濟不必悲觀。

長期看,由於疫情的出現,很多人加重了懷疑市場的情緒,如果改革者能夠克服觀念的阻力,加快改革,確實能讓很多人迎來一次重大的財富機會。當然,那和什麼“人生髮財靠康波”沒有關係,而是取決於人們的觀念進步。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