畫中"御容":古代給皇帝畫像的人都是誰?不要小瞧了他們

在中國古代,沒有照相技術,皇帝貴族們利用"御容"的手段留下了自己的面容。所謂的"御容",主要是指為帝后或者上層官員繪製肖像,以便用於供奉、祭祀以及瞻仰。

御容畫家一般供職於宮廷,直接為帝后貴族服務,並且這種"御容"傳統活動的歷史悠久,逐漸成為了宗廟制度的重要內容。

御容畫家畫技高超,尤其善於繪製人像,堪稱當時帝后貴族們的專用"攝影師"。帝后們同樣樂此不疲地命令畫家們為自己畫像,在明清時期表現得尤為突出。那麼,那些給中國古代帝后進行"御容"的畫家們都是什麼人?他們在給皇帝畫像的時候,會注意哪些方面呢?接下來,我們就通過一些具體的內容信息來窺探一下。

畫中

明成祖朱棣御容畫像


01、"御容"畫像:元、明、清三個朝代"御容",帝王的身份象徵與外化

在元代以前,其實"御容"活動已經存在。閻立本在唐代貞觀年間就曾繪製"御容",此外還有相當一部分畫家同樣繪製過御容繪畫,直到北宋初"御容"已經逐漸被人所熟悉。這些事蹟如今在《唐朝名畫錄》、《益州名畫錄》等美術史籍中依舊可以看到,可見在唐宋時期"御容"便已經是一項非常重要的活動了。

陳閎……明皇開元中召入供奉,每令寫御容,冠絕當代。又畫明皇射豬鹿兔雁並按舞圖及御容,皆承詔寫焉。又寫太清宮肅宗御容。

僖宗皇帝幸蜀迴鑾之日,蜀民請留寫御容於大聖慈寺。其時,隨駕寫貌待詔盡皆操筆,不體天顏,府主陳太師遂表進重胤,御容一寫而就,內外官屬,無不嘆駭,謂之僧繇之後身矣。

畫中

織錦物中的御容

到了元明清朝代,"御容"繪畫更是流行。在元代,眾多蒙元帝后都有屬於自己的一幅"御容"畫像,比如國家博物館於1953年徵購的《元太祖畫像》以及臺北故宮博物院珍藏著的彩繪蒙元帝后像。這些元代"御容"畫像的留存,為我們展現出了蒙元皇族們的英姿面容,同時也為我們深入瞭解那一段歷史提供了重要圖像史料。

畫中

《元太祖畫像》

我們現在比較熟悉的《明太祖坐像》就是其中典型的"御容"畫像,這一幅坐像立軸,繪製了太祖盛年時的相貌,面部近似正面之像。面色紅紫, 留有短鬚,炯炯有神的雙眼配以雙手自然放於膝蓋上的坐姿,顯示出一種威武逼人之感。頭部戴有烏紗折上巾,身著團龍紋樣的明黃皇袍,腰扎蟒帶,腳蹬皂靴,大有君臨天下的威儀之態,容貌堂堂,可見有一番畫師獨具匠心的"美化"。

畫中

《明太祖坐像》

這種"美化"加工是顯而易見的,畫師們在專心為帝后"御容"的時候,為了博得帝后本人的喜愛,會在追求逼真形象的同時加入"穆穆"神色,以便展現帝后的英姿神氣。這在明代陸容的《菽園雜記》中有記載,比較細緻地描繪了當時畫工傳寫御容的情形。

高皇嘗集畫工傳寫御容,多不稱旨, 有筆意逼真者,自以為必見賞,及進覽,亦然。 一工探知上意,稍於形似之外,加穆穆之容 以進。上覽之,甚喜,仍命傳數本以賜諸王。 蓋上之意有在,它工不能知也。

畫中

明孝宗,神宗,穆宗 御容畫像

在元明之際的"御容"畫像中,一般帝后的形象都顯得十分端莊,以正面為主。然而在清代宮廷中,"御容"畫像開始打破了傳統的正面御容構圖方式,並且在一些繪畫中結合西洋畫法,呈現出嚴謹的透視關係、明暗關係等。甚至,清代宮廷開始聘用西洋傳教士來繪製"御容",希望將中國傳統肖像畫繪製與西方肖像畫繪製進行結合。

在康熙帝當政時期,"御容"畫像變得更加豐富多樣。這可能也是源於康熙皇帝對於繪畫的喜愛,他十分熱衷於書畫藝術。在青年、中年以及晚年三個時期,都專門命令畫師為自己畫像,並且十分開放地接受了西方的繪畫觀念。

畫中

康熙 三個時期的御容

如今,我們可以看到康熙皇帝青年時期的《康熙帝讀書像》,中年時期的《康熙便裝寫字像》以及老年時期的《康熙帝朝服像》。康熙帝在三幅畫面場景中,均保持正面端坐狀態,人物體積感被表現得十分突出,顯然是受到了西洋畫法觀念的影響。



02、"御容"畫家:他們都是一些怎樣的畫家?地位如何?

"御容"畫家在中國歷史上有很多,他們有的專門為帝后服務,有的供職於畫院機構,有的是被特意招到宮廷作畫。只不過大部分的"御容"畫家身份低微,並沒有在歷史的長河中留下名字。在晚清檔案中,記載的"御容"畫家主要有沈振麟、賀世魁、沈煥、沈貞等人。

其中,沈振麟留下的繪畫作品最多,也最出名,"能傳家學"的他被時人記載各種題材都十分擅長,

"花鳥蟲魚人物山水各臻其妙"。對於一名畫師而言,這已經是極高的評價了。

沈振麟在入宮以後,應該是供職於清廷的"如意館"。根據有關專家學者考證,沈振麟在宮中最早的藝術活動,可見於道光元年(1821年)的《清檔》,這一年的九月初八,懋勤殿太監呂進祥將沈振麟、馮祥的畫作以及祁藻、惇親王的法書作品一同交至如意館,傳旨將它們"裱冊頁四本"並以紫檀木作前後夾板。由此而知,沈振麟至少在道光元年便已在宮中供奉了。

沈振麟在宮中最晚的創作活動,見於光緒八年(1882年)《清檔》。這一年,他始終忙於為榮壽固倫公主府繪製裝飾,其中,四月間獨自繪"大橫披、提裝、畫條、對子大小共五十一件,具畫五彩勾金人物、翻毛、各色花卉"及繪同樣內容的"格眼大小共一百二十三塊";七月間又與他人同"畫著色各樣花卉橫披、畫條、提裝大小共四十二件,畫對五副"及"著色花卉格心共一百七十七塊"。自八年以後,再也不見關於他奉諭作畫的記錄或作品。因此可以推斷,沈振麟大概於光緒九年左右便離開了官廷。

在供職期間,沈振麟憑藉其畫藝頻頻稱旨,其官階、俸祿日增,逐漸走向了光宗耀祖的道路。

十二月二十三日總管增祿傳旨:沈振麟二品頂戴,每月由造辦處現食九兩銀庫添行兩錢糧共食十一兩錢糧。

畫中

清朝皇后 御容畫像

此外,像沈振麟這樣的"御容"畫家能夠長期地在如意館供奉並被重用,與他擁有較全面的藝術創作才能和精湛的"御容"技法分不開。給普通人畫張肖像已經十分困難了,更何況給威嚴的帝后們繪製肖像,所以"御容畫"歷來都被認為是最難於創作的肖像畫。

正如,明代王紱在《書畫傳習錄》中有過細緻的描述:

寫真固難,而寫御容則尤難。何者?皇居壯麗,藏座尊嚴,千牛虎責,肅穆環衛,香菸花氣,繚繞繽紛。既且拜於階下,復頓首於殿上,然後伏稱萬歲。夫絕音既降,恩許對御,方始就案,含毫伸紙,又復凜天威於展尺,不敢瞻視。稍縱,而為之上者斯時亦嚴氣正心,不假顰笑,畫者之已攝而氣已素矣。求其形似已足倖免於戾,何暇更計及神似耶?

畫中

乾隆皇帝 御容畫像

現在認為,"御容"畫家們都是一些畫技高超的人,並且長期供職於宮廷之內。他們在一開始的地位是比較低的,但是伴隨著皇帝的賞識等因素,他們的地位官職會被提升,社會身份會發生一種徹底的轉變。



03、變相的"御容":中西結合,奇特玄妙,乾隆皇帝的"變裝"

在清朝乾隆帝時期,對於宮廷畫家的管控十分嚴格,像郎世寧這樣的西洋畫家,也要受到宮廷指派、隨時調遣。

郎世寧曾畫過一幅《乾隆觀畫圖》,高光和暗處對比強烈,立體感強,過渡層次豐富,顯而易見這是一種西洋畫法。"乾隆觀畫"是全畫的核心場景,乾隆左前方,一童子舉長柄 畫鉤,鉤住天杆上的掛繩,圖軸已經完全展開,畫左童子手持地杆,畫右另立一童子。裡側 另立二童子,其中前方童子抱四畫軸,在等待乾隆皇帝御覽。

畫中

畫中的乾隆形象

畫中

《乾隆觀畫圖》局部

此外,乾隆皇帝一生擁有眾多畫像,同時也是歷代皇帝中肖像畫存世最多的一位。在《弘曆採芝圖》中,採用白描手法,面部以淡墨勾描,衣紋以濃墨勒線,雖不施色彩,但五官立體,衣帶生風。

在《弘曆採芝圖》畫面中,有一個成年男子頭戴涼帽,神情淡然,眼睛看著左下方若有所思。他左手輕撫身前梅花鹿,右手持一柄如意。左下一小童,面目清秀,與畫中成年人樣貌頗有幾分相似。他仰頭看著成年男子,荷鋤而立,左手提一輕巧小籃,裡面滿貯靈芝仙草。整幅畫面靈動自然,充滿者一番自然與生趣,可以算作是乾隆皇帝畫像的一種"變裝"。乾隆皇帝在畫面右上方的自題詩中,表達了自己內心的情愫與心志。

何來瀟灑清都客,逍遙為愛雲煙碧。筠籃滿貯仙岩芝,芒鞋不踏塵寰跡。

人世蓬萊鏡裡天,霞巾彷彿南華仙。誰識當年真面貌,圖入生綃屬偶然。

畫中

《弘曆採芝圖》

諸相非相,即見如來。由於受到藏傳佛教的影響,乾隆皇帝同樣希望達到一種宗教上的權威統治,於是他的各種"變裝"畫像也應運而生。在《弘曆洗象圖》中,我們可以看到乾隆皇帝是另一番裝扮。他化身為菩薩,披髮袈裟,坐於畫面右側。左側有若干侍者,正在洗刷白象。洗象圖是佛教繪畫中的一個傳統題材,元、明皆有相關畫作。白象作為普賢菩薩的坐騎,文嫻寬厚,是對普賢大士德行的表徵。

通過這樣的"變裝"繪畫,乾隆皇帝彷彿在向外界宣示著自己才是真正的權威!

畫中

《弘曆洗象圖》

畫中

藏傳佛教影響下的乾隆形象


04、畫中"御容":傳統在延續中變化,內涵著皇權的高貴

總結來看,每個時期帝王皇族們基本上都有自己的"御容"畫像,並且伴隨著時代的發展與朝代的更迭,"御容"畫像也變得異彩紛呈,獨具一格。尤其到了清代王朝,康熙帝、乾隆帝這樣的君主帝王特別鍾愛於為自己畫像,展現自身作為一代君王的威嚴與權威,同時也便於後代子孫祭拜、崇信,為中國繪畫歷史長河中留下了一抹獨特的星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