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這樣的小火車,60後坐過,80後見過,00後沒見過

四川樂山市犍為縣大山深處的嘉陽礦區,每天都能聽到“嗚---嗚----”的汽笛聲,一列古老蒸汽小火車,用它特有的方式顯示著自己的存在:蒸汽式動力、窄窄的鐵軌,滿是煤灰的司爐、每小時只能跑20公里以及全手工操作,歲月彷彿回溯到了18世紀。

四川這樣的小火車,60後坐過,80後見過,00後沒見過

1765年,瓦特先生在遙遠的歐洲大陸發明了蒸汽機之後,世界開始提速,原來依靠風力、水力、畜力來轉動的很多機械設備被蒸汽機逐漸代替。

四川這樣的小火車,60後坐過,80後見過,00後沒見過

蒸汽機是當時工業時代的核心,它的出現成為工業文明的標誌。幾百年的時間裡,人類由工業時代進入到了信息時代。僅從動力機械來說,已從蒸汽機發展到了磁懸浮時代。當蒸汽火車在世界的各個角落淡出江湖,成為一種久遠的記憶時,四川省犍為縣的嘉陽小火車卻還在運營,成為現存的唯一的客運小火車。

四川這樣的小火車,60後坐過,80後見過,00後沒見過

到達犍為縣躍進鎮嘉陽小火車車站,有一種隔世之感。嘉陽小火車的起始站是石溪鎮,一個丘陵山區的普通小鎮,近些年來因為小火車的誘惑,世界各地的人們次第到來,車站成為人頭攢動的舞臺,相互觀望,互為景觀。

四川這樣的小火車,60後坐過,80後見過,00後沒見過

大眾的目的簡單明確,為的是一睹兩百多年前的發明,探訪小火車鐵路沿線的生活狀態。這條鐵路的終點站是黃村井站(最初火車的起點站),一個當年有名的煤礦出口,鐵路最初是運送原煤的運輸線。

四川這樣的小火車,60後坐過,80後見過,00後沒見過

當黃村井在上個世紀80年代停止產煤之後人們才發現,全長19.8公里鐵路沿線的居民已離不開這條窄軌鐵路——它是唯一進出的交通工具,停還是行成為了一個焦點。當一條崎嶇的鄉村公路艱難地爬進了芭溝時,公共汽車最終沒有替代這條搖搖晃晃的小火車。

四川這樣的小火車,60後坐過,80後見過,00後沒見過

自上個世紀50年代開通小火車之後,人們早已和它融為一體,趕集、婚喪嫁娶、走親訪友……都一一刻上了小火車的烙印。

關於這條鐵路和煤礦,當地人非常自豪。1938年,當日寇的鐵蹄在東部中國橫行之時,國民黨政府被迫遷都重慶。隨著政治中心的轉移,大批軍工和民用企業也紛紛內遷,國內知名人物翁文灝、孫越崎先生創辦了“嘉陽煤礦股份有限公司”。早期的煤炭運輸是沿著芭溝的峽谷到達馬廟(芭馬鐵路),全長6.5公里,當時為600毫米的窄軌鐵路,沒有蒸汽機車全靠人力推動小車到達馬廟的馬邊河碼頭轉運出去,為當時的抗戰生產提供了很多能源用煤。

四川這樣的小火車,60後坐過,80後見過,00後沒見過

解放後,生產力有所提高,加上馬邊河水庫的興建,芭馬鐵路受到了影響,1958年修建了這條芭溝-石溪鎮的鐵路,至今仍在安全運行之中。

石溪車站的站臺就是一排商鋪,對面是調度指揮的工作大樓,冒著煤煙和白色蒸汽的火車頭髮出巨大的吼聲,它們利用詹天佑當年發明的人字形掉頭方法更換車廂。由這裡發出的車車頭在前,返回的車煤鬥在前車頭在後,這種蒸汽車頭還沒有雙車頭,也不可能180度掉頭,便形成了這種獨特的駕駛方式。

四川這樣的小火車,60後坐過,80後見過,00後沒見過

掛車廂的時候,車頭上掛著一根鐵鏈子,車廂上也掛著一根,工人們就靠這兩根鐵鏈子為車頭車廂“拉郎配”。車廂之間沒有通道,每節車廂的司乘人員都掛著一個口哨,這是通知火車發車停車的信號之一。站臺人員在電杆上插上旗語——插紅旗,表明站內不具備停車條件,在站外等候;插上紅綠旗,表示可以正常進站;如果進站時只有綠旗,表明直接通行。這些曾經的指揮體系在這裡是絕對的主流,站上的工作人員說嘉陽小火車是全手動式的老式火車,手動掛車廂、手動剷煤、口哨與紅綠旗配合指揮火車停行、每節車廂還有手動剎車、車站使用的是手搖電話,整個勞動方式需要司乘人員的默契配合。

四川這樣的小火車,60後坐過,80後見過,00後沒見過

小火車運行的芭石鐵路地處犍為縣芭溝鎮、石溪鎮境內,距犍為縣城12公里。鐵路全長19.84公里,軌距762毫米(約為準軌1435毫米的一半);隧洞6個,弧線109段,最小轉彎半徑70米,最大坡度36.14‰,爬升高差238米。每列車拉7節載人小車廂,車廂之間相對獨立,每車座位18個。全線設停車站點8個,風景觀光點4個。站點由外到內分別是:石溪站、躍進站、蜜蜂巖站、菜子壩站、仙人腳站、焦壩站、芭溝站、黃村井站。嘉陽小火車每天固定運行客運班車4趟:6:00、9:30、14:00、17:30,每趟往返約兩個半小時。節假日另增開兩至三列旅遊觀光專列。

四川這樣的小火車,60後坐過,80後見過,00後沒見過

小火車的終點有工業古鎮芭蕉溝、全國唯一的觀光煤礦黃村井;芭溝鎮是一個民居集中的地方,也是嘉陽煤礦最早的工作點,始建於1938年,後與英國合資,成立嘉陽煤礦服份有限責任公司。來自各地的工程技術人員和採煤工人在這裡奮鬥半個世紀,留下了諸多的歷史記憶。這裡除了小餐飲、理髮店、日雜店,幾乎找不到商業痕跡,從現在留存下來的蘇式辦公樓,演出廣場,英式住宿樓,可以想象其70-80年代時,國營企業的盛況,說它是一個世外桃源式的小社會,一點也不為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