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这样的小火车,60后坐过,80后见过,00后没见过

四川乐山市犍为县大山深处的嘉阳矿区,每天都能听到“呜---呜----”的汽笛声,一列古老蒸汽小火车,用它特有的方式显示着自己的存在:蒸汽式动力、窄窄的铁轨,满是煤灰的司炉、每小时只能跑20公里以及全手工操作,岁月仿佛回溯到了18世纪。

四川这样的小火车,60后坐过,80后见过,00后没见过

1765年,瓦特先生在遥远的欧洲大陆发明了蒸汽机之后,世界开始提速,原来依靠风力、水力、畜力来转动的很多机械设备被蒸汽机逐渐代替。

四川这样的小火车,60后坐过,80后见过,00后没见过

蒸汽机是当时工业时代的核心,它的出现成为工业文明的标志。几百年的时间里,人类由工业时代进入到了信息时代。仅从动力机械来说,已从蒸汽机发展到了磁悬浮时代。当蒸汽火车在世界的各个角落淡出江湖,成为一种久远的记忆时,四川省犍为县的嘉阳小火车却还在运营,成为现存的唯一的客运小火车。

四川这样的小火车,60后坐过,80后见过,00后没见过

到达犍为县跃进镇嘉阳小火车车站,有一种隔世之感。嘉阳小火车的起始站是石溪镇,一个丘陵山区的普通小镇,近些年来因为小火车的诱惑,世界各地的人们次第到来,车站成为人头攒动的舞台,相互观望,互为景观。

四川这样的小火车,60后坐过,80后见过,00后没见过

大众的目的简单明确,为的是一睹两百多年前的发明,探访小火车铁路沿线的生活状态。这条铁路的终点站是黄村井站(最初火车的起点站),一个当年有名的煤矿出口,铁路最初是运送原煤的运输线。

四川这样的小火车,60后坐过,80后见过,00后没见过

当黄村井在上个世纪80年代停止产煤之后人们才发现,全长19.8公里铁路沿线的居民已离不开这条窄轨铁路——它是唯一进出的交通工具,停还是行成为了一个焦点。当一条崎岖的乡村公路艰难地爬进了芭沟时,公共汽车最终没有替代这条摇摇晃晃的小火车。

四川这样的小火车,60后坐过,80后见过,00后没见过

自上个世纪50年代开通小火车之后,人们早已和它融为一体,赶集、婚丧嫁娶、走亲访友……都一一刻上了小火车的烙印。

关于这条铁路和煤矿,当地人非常自豪。1938年,当日寇的铁蹄在东部中国横行之时,国民党政府被迫迁都重庆。随着政治中心的转移,大批军工和民用企业也纷纷内迁,国内知名人物翁文灏、孙越崎先生创办了“嘉阳煤矿股份有限公司”。早期的煤炭运输是沿着芭沟的峡谷到达马庙(芭马铁路),全长6.5公里,当时为600毫米的窄轨铁路,没有蒸汽机车全靠人力推动小车到达马庙的马边河码头转运出去,为当时的抗战生产提供了很多能源用煤。

四川这样的小火车,60后坐过,80后见过,00后没见过

解放后,生产力有所提高,加上马边河水库的兴建,芭马铁路受到了影响,1958年修建了这条芭沟-石溪镇的铁路,至今仍在安全运行之中。

石溪车站的站台就是一排商铺,对面是调度指挥的工作大楼,冒着煤烟和白色蒸汽的火车头发出巨大的吼声,它们利用詹天佑当年发明的人字形掉头方法更换车厢。由这里发出的车车头在前,返回的车煤斗在前车头在后,这种蒸汽车头还没有双车头,也不可能180度掉头,便形成了这种独特的驾驶方式。

四川这样的小火车,60后坐过,80后见过,00后没见过

挂车厢的时候,车头上挂着一根铁链子,车厢上也挂着一根,工人们就靠这两根铁链子为车头车厢“拉郎配”。车厢之间没有通道,每节车厢的司乘人员都挂着一个口哨,这是通知火车发车停车的信号之一。站台人员在电杆上插上旗语——插红旗,表明站内不具备停车条件,在站外等候;插上红绿旗,表示可以正常进站;如果进站时只有绿旗,表明直接通行。这些曾经的指挥体系在这里是绝对的主流,站上的工作人员说嘉阳小火车是全手动式的老式火车,手动挂车厢、手动铲煤、口哨与红绿旗配合指挥火车停行、每节车厢还有手动刹车、车站使用的是手摇电话,整个劳动方式需要司乘人员的默契配合。

四川这样的小火车,60后坐过,80后见过,00后没见过

小火车运行的芭石铁路地处犍为县芭沟镇、石溪镇境内,距犍为县城12公里。铁路全长19.84公里,轨距762毫米(约为准轨1435毫米的一半);隧洞6个,弧线109段,最小转弯半径70米,最大坡度36.14‰,爬升高差238米。每列车拉7节载人小车厢,车厢之间相对独立,每车座位18个。全线设停车站点8个,风景观光点4个。站点由外到内分别是:石溪站、跃进站、蜜蜂岩站、菜子坝站、仙人脚站、焦坝站、芭沟站、黄村井站。嘉阳小火车每天固定运行客运班车4趟:6:00、9:30、14:00、17:30,每趟往返约两个半小时。节假日另增开两至三列旅游观光专列。

四川这样的小火车,60后坐过,80后见过,00后没见过

小火车的终点有工业古镇芭蕉沟、全国唯一的观光煤矿黄村井;芭沟镇是一个民居集中的地方,也是嘉阳煤矿最早的工作点,始建于1938年,后与英国合资,成立嘉阳煤矿服份有限责任公司。来自各地的工程技术人员和采煤工人在这里奋斗半个世纪,留下了诸多的历史记忆。这里除了小餐饮、理发店、日杂店,几乎找不到商业痕迹,从现在留存下来的苏式办公楼,演出广场,英式住宿楼,可以想象其70-80年代时,国营企业的盛况,说它是一个世外桃源式的小社会,一点也不为过。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