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墓誌銘】大周故隰州刺史建平公於公(遂古)墓誌銘並序


【墓誌銘】大周故隰州刺史建平公於公(遂古)墓誌銘並序

一、於遂古墓誌簡介

武周聖歷二年(699)四月一日葬。出土於陝西三原縣,石現藏三原縣博物館,陝西省古籍整理辦公室藏拓。志、蓋呈正方形,志石邊長69釐米、厚11釐米:蓋邊長 68釐米、厚13釐米。蓋頂四周、四剎飾以蔓蘋花紋。蓋文3行,滿行3字,篆書“大周故於府君墓誌銘”;志文34行,滿行34字,楷書。志主於遂古,東海郯(今山東郯縣)人,兩《唐書》無傳。《新唐書•宰相世系表》中列遂古為宣道孫、永寧子,與本志同。志載遂古七歲任千牛,高宗即位,遴選為侍衛,後接連出任兵府長,北赴翰海,鎮壓九姓,東征平壤,以至漢城,終隰州刺史,封建平縣公。年七十五卒。妻竇氏,竇軌之孫,房陵公主長女,先卒,此為二人合葬之志。又據志稱,子彥忠等悲感先人 遺言遺物,乃“敬撰德音,用鐫貞礎”,疑志文系子彥忠自為,似亦未請外人篆書,故字體略顯稚拙。但通碑規矩森嚴,神態飄逸,運筆多拗折,方筆多於圓筆,精神顯露,結字嚴滿,險勁而端方,鋒穎外露,勁挺而有力,書者的獨創和個性顯露無疑。 志中有武周新字如初、天、星、聖、君、地及年、月、日等。

【墓誌銘】大周故隰州刺史建平公於公(遂古)墓誌銘並序


【墓誌銘】大周故隰州刺史建平公於公(遂古)墓誌銘並序

從墓誌結合其他資料,於遂古世系如下:

【墓誌銘】大周故隰州刺史建平公於公(遂古)墓誌銘並序

二、於遂古墓誌原文

大周故隰州刺史建平公於公墓誌銘並序

公諱遂古,字前經,其先東海郯人也。自豳詩頌美,胙土廓其宏基;漢史標榮,高門肇其餘慶。公侯必復,鐘鼎攸傳。曾義,邵州刺史、上大將軍、潼州總管、上柱國、建平公,贈豫亳申息永會六州諸軍事、豫州刺史,諡曰剛。祖宣道,周大將軍,隋內史舍人、車騎將軍、左衛率,唐甘肅瓜涼沙五州諸軍事、涼州刺史、獻公。普績著旃裳,勳書彝鼎,職隆九命,榮冠三朝。父永寧,隋冀州司馬,唐許王友,雍郇二府司馬、使持節商州諸軍事、商州刺史,建平公。作貳維城,芳流蘭苑;剖符商洛,化決芝巖。惟公孕彩酈泉,光分耀乘,承暉方漸,氣蘊連虹。將階漸陸之資,即振聞天之響。貞觀十年,起家太宗皇帝千牛。永徽初,天皇大帝升極,有敕令三司於舊千牛內簡景行昭著,明閒供奉者,留一兩人。緬惟紫極天居,環星資其列侍;青規帝座,捧日光於近忠。名實兩兼,推擇斯允。永徽五年,考滿,優旨褒賞,特加四階,除左武衛龍首府右果毅都尉。又轉榆林府右果毅。總戎昭之重,效此干城;秉銅虎之符,運茲韜略。龍朔元年,奉敕領兵於勝州防遏。麟德元年,九姓初賓,奉敕將兵,於瀚海都護府鎮押。乾封元年,奉敕領兵,於丸都道徵平壤,□(經)東爰至漢城,皆籍經略。公謀猷允著,才幹克宣。陟姑衍以銘功,上丸都而勒頌。票姚校尉羞刊瀚海之勞,渡遼將軍虛紀滄波之難。以功授上柱國、遊擊將軍,轉右金吾衛永平府左果毅都尉。調露初歲,駕幸神都,奉敕於京留守。永淳元年,天皇幸洛,又奉敕留京,兼知禁御。帝城百雉,聖宅千門,森沉指青□(瑣)之闈,繚繞經紫泉之苑。鑾輿順動,鳳輦宣遊。留鎮之職,誠為重寄。再紆天旨,實表忠勤。垂拱元年,授建平縣開國公,食邑三百戶。垂拱三年,除左玉鈐衛永平府折衝都尉。大君有命,開國承家。豹變之略既申,隼旗之效斯展。垂拱四年十二月廿一日,遷使持節隰州諸軍事、隰州刺史。境接汾睢,地稱蒲隰。建旗作牧,寬猛攸資。公杖劍戎麾,久申誠績,褰帷刺舉,更盡廉能。回介冑之雄威,播循良之美政。量高朱博,化埒黃□。萬歲通天元年八月,表請致仕,暫促朱轓,言尋丹餌。仙官進藥,莫返交址之魂;鶴板徵□(賢),遽從京兆之錄。春秋七十有五,聖曆元年五月廿九日,終於明堂縣進昌裡之私第。嗚呼哀哉!惟公器局凝簡,詞韻淹和,固然諾於生平,敦言行於造次。良辰美景,必命琴罇;修竹茂林,不孤風月。獸馴於轂,未葉三臺之祥;鳥巢於門,俄終萬化之限。夫人竇氏,即洛州長史行臺左僕射酇黃公軌之孫,左衛將軍涼州都督駙馬都尉奉節房陵長公主之長長女。以垂拱二年七月三日,奄捐昭代。粵以聖歷二年四月一日,合葬於鼎州三原縣萬壽之鄉原,旁拊先塋,禮也。子彥忠等,悲深手澤,痛結楹書,敬撰德音,用鏽貞礎。銘曰:

宗周之□(胤),武王之穆。剪桐疏社,分茅啟族。駟馬軒蓋,高門代祿。績著旃裳,勖芳簡牘。其一;

剖符涼境,望重前□。褰帷商洛,載闡家聲。化洽千里,威加百城。熊車表貴,隼旆飛榮。其二;

顯允君侯,丕膺門慶。松竹均質,瑤琨比映。王階從仕,朱藩蒞政。臥轍興謠,捐駒入詠。其三;

調高桂冕,寵逸懸車。其敦止足,俱忘譭譽。安排處順,志養神虛。未佔龜兆,先開鶴書。其四;

逝川難駐,藏舟易失。辰已臨年,人琴喪質。去去丹旐,遲遲白日。萬化不追,九原長畢。其五。

三、註釋:

1、隰州:位於山西省西部。北魏太和十二年(488)置汾州,孝昌年間廢,北周復置。隋開皇四年(584)改汾州為西汾州。五年改西汾州為隰州。1913廢州改為隰縣,屬河東道。

2、豳:音bīn.

3、旃裳:高貴的衣服。

4、彝鼎:泛指古代祭祀用的鼎、尊、罍等禮器。

5、剖符:或叫“剖竹”。封建時代的帝王在建國之後,就會封賞有功的諸侯將士,將符節剖分為二,君臣各執一半,作為信守的約證,叫做“剖符”。用銅或竹、木製成,上刻有字。

6、千牛:又名千牛備身,是一種高級禁衛武官,出現時間應該早於北魏宣武帝初年,與北魏鮮卑族的軍制習慣有關。

7、左武衛:軍事機構。古代禁衛軍指揮機構。隋代十二衛之一。

8、右果毅都尉:官名。唐朝折衝府次官之一。太宗貞觀十年 (636) 改別將 (車騎將軍) 置,一員,上府從五品下,中府正六品上,下府從七品下,與左果毅都尉掌通判府事,為折衝都尉副職。

9、麟德:(664年正月—665年十二月)是唐高宗李治的年號。唐朝使用這個年號共2年。

10、瀚海都護府:唐朝於貞觀二十一年(647年)四月設立燕然都護府,統瀚海等六都督、皋蘭等七州。都護府設在故單于臺,故單于臺位於今烏拉特中旗。龍朔三年(663年),又移燕然都護府治於回紇部落(今蒙古國北杭愛省鄂爾渾河西岸哈剌巴剌哈孫),更名瀚海都護府,與單于都護府以磧為界,磧北鐵勒諸部各羈縻府州皆隸瀚海。轄境約今蒙古國及俄羅斯葉尼塞河上游和貝加爾湖周圍地區。

11、丸都道:兩晉南北朝時期遼東陸路交通幹道。此道開闢於漢魏時代,由遼東“襄平”(今遼寧遼陽)東北行,去往高句麗故都丸都城(今吉林省集安縣)。

12、上柱國:在唐朝是勳級,是對作戰有功的人的特別表彰。

13、金吾衛(金吾衛):唐代官署名,唐十六衛的兩衛。

14、青瑣:典故名,出自《漢書》卷九十八〈元后列傳〉。原指裝飾皇宮門窗的青色連環花紋,後借指借指宮廷,泛指豪華富麗的房屋建築。 亦指刻鏤成格的窗戶。青闈指太子東宮。也泛指皇子所居。

15、紫泉:紫色之泉,神仙飲用的泉水。

16、開國公:唐朝的爵位,唐分親王、嗣王(承襲親王的為嗣王)、郡王、國公、郡公、縣公、縣侯、縣伯、縣子、縣男。國公以下,均加開國字樣,如××郡開國侯、××縣開國子。唐朝的封爵有食邑,但往往為虛封,唯加實封者可以享有所封地的租稅收入(後改為領取俸祿)。

17、左玉鈐衛:唐官署名,即左領軍衛。唐光宅元年(684)改此名,神龍元年(705)複名左領軍衛。

18、折衝都尉:唐官名。唐府兵制軍府稱折衝府,長官為折衝都尉,上府正四品上,中府從四品下,下府正五品下,每冬率兵操練,按規定輪番宿衛京師,有事徵發全府,則率兵出發。

19、介冑:即鎧甲和頭盔。此形容將軍威猛。

20、循良:指官吏奉公守法。

21、朱博:字子元,是杜陵人。剛直仗義,喜愛交遊。漢成帝時,歷任冀州刺史、琅琊太守、左馮翊、大司農、犍為郡太守、光祿大夫、廷尉、後將軍。漢哀帝時,為京兆尹、大司空、御史大夫。他為人節儉清廉,敢誅殺,賓客滿門。因為依附傅太后,彈劾大將軍傅喜,被漢哀帝派廷尉調查,朱博自殺。

22、黃□:應是人名,暫不清是何人。

23、朱轓:車乘兩旁之紅色障泥。

24、鶴板:徵聘賢士的詔書。

(圖文整理自網絡,世系圖製作于振華。括號內文字為嘗試完善,僅供參考)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