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說,現在是我們網絡公司在國外擴張的好時候,你怎麼看?

用戶5984854568301


我認為是一個好時候,原因如下:一是我國互聯網企業近年來彭博發展,已經處於業界領先水平,有經驗,有技術基礎;二是隨著我國國力和科技水平的不斷增長,我們的產品在外國市場逐步得到認可;三是我國是電腦,手機等IT產品第一生產大國!可以開發預裝市場!四是現在走出去依然具有一定的先天優勢!就像國內的微信和國外的facebook等!這方面抖音app已經給國內互聯網企業做出了很好的示範!抖音目前在全世界都很有名!佔領了大批用戶!


守望天山的人


很長時間以來,中國互聯網產業的邊界就是中國大陸的地理邊界,這個由7.1億網民構成的全球最大市場,足以讓一些公司有足夠的安全感。再加上中國市場的特殊性,這使得行業內一度產生了這樣的說法:一家公司、一個產品,要麼選擇在中國互聯網成功,要麼選擇在世界互聯網成功,二者不可兼得。不過,如今在這兩股力量的進擊之下,這一邊界有可能被打破,海外市場亦有可能成為中國互聯網公司的下一輪機會。

科技的偉大有兩個方向,一個是持續創新,引領人類文明向前,這是美國硅谷的基因;另一種是把領先的科技成熟化、低成本化、普及化,從而改變每一個人的生活,這是中國互聯網的基因。

這兩種基因的差別直接導致了競爭環境完全不同。在硅谷,每當出現一個新商業模式,美國本土不會超過三家至五家公司在做,後來者不會去爭搶先行者已經做成熟的東西,每個人都在找更細分的領域不斷創新。

但在中國,每當一個新想法出來,只要驗證可行,就會有幾十家、上百家模仿者,以至於競爭環境極為惡劣。

“但這也有好處。”李濤對記者說,這會逼迫企業把產品和模式打磨到極致,並使中國互聯網公司更具服務意識,這是在新興市場有別於美國公司的優勢。

《經濟學人》(The Economist)在2016年8月的一篇關於中國科技巨頭的報道中評論,西方用戶正在經歷著一個被中國成功商業模式所塑造的移動互聯網世界。如果一家公司想要對移動商務的未來有所瞭解,它就不能只盯著硅谷,而應該將目光放到太平洋彼岸的中國。

紀源資本合夥人童士豪認為,中國互聯網以後一定會出現全球化的公司,出海只是一個徵兆。

適應被時差切碎的工作時間,是每一位出海公司高管面臨的第一個現實問題。特別是如今中國移動互聯網公司的出海浪潮已經從工具類產品,開始往內容類進化,這對公司的本地化運營提出了更高要求。以前,當公司的核心業務是工具類產品時,幾乎無需建立跨國團隊,可以很“輕”的出海,但如今在目標國家招募外籍員工,幾乎是每一家公司應有的標配。

“這一現象背後,是整個中國移動互聯網正在向外溢出。”紅點投資(Redpoint Ventures)合夥人吳峰對記者說。

有兩股力量正在推動“向外溢出”。一股力量來自資本層面。曾經,中國最大的三家互聯網公司BAT,都希望依靠自己的經營力量在海外市場分一杯羹,但事實證明,這些努力並未取得實質性進展,於是自2014年起,BAT轉而利用資金優勢,在海外大規模投資及併購。

攜程、滴滴、京東等各個細分領域的巨頭們,也看到了業務出海的難度,紛紛通過資源互換與收購來構築海外生態。如2016年滴滴與軟銀共同投資東南亞出行軟件Grab 6億美元,並與多款海外出行產品打通,使中國出境用戶可以在當地通過滴滴APP叫車。

第二股力量來自於創新商業模式輸出。微信二維碼、短視頻分享產品秒拍、“美國版小咖秀”Musical.ly等功能或產品,它們依靠商業模式創新,正在搶佔海外市場。一直以來,都是中國互聯網公司“山寨”硅谷,但如今這種借鑑開始雙向流動。

很長時間以來,中國互聯網產業的邊界就是中國大陸的地理邊界,這個由7.1億網民構成的全球最大市場,足以讓一些公司有足夠的安全感。再加上中國市場的特殊性,這使得行業內一度產生了這樣的說法:一家公司、一個產品,要麼選擇在中國互聯網成功,要麼選擇在世界互聯網成功,二者不可兼得。

不過,如今在這兩股力量的進擊之下,這一邊界有可能被打破,海外市場亦有可能成為中國互聯網公司的下一輪機會。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