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六世紀以後,中國社會為什麼會衰敗,西方社會為什麼會興起?

清新小豹紋


舊社會的中國是帝國主義封建社會,對世界各國的發展瞭解的很少,是農業大國。西方社會有了電力工業發展成了國富民強的國家,又提高了軍事技術,中國就成了不如西方的落後國家。現代新社會的中國加強了對世界各國的瞭解,拼命的學習各行各業的先進科學技術,已經成了政治軍事經濟互聯網技術強國。


我愛中國


十六世紀是大航海時代的開始,是世界近代史的開端,而此時中國正是奇葩皇帝明武宗朱厚照統治。

我們全方位的比較一下中西方:

政治上

中國,封建君主專制在不斷加強,明朝建立了內閣制度,作為皇帝的御用機構。即使明朝一個個奇葩皇帝出現,寵大的文官照樣能把朝政打理好,後來清朝設軍機處,君主專制更是到了頂峰。

西方,1581年,尼德蘭革命,荷蘭走上資本主義道路,1688年,英國光榮革命,建立了君主立憲制,其後其他國家通過革命、改革或統一的方式建立了民主制度。

經濟上

中國,在專制統治下,封建經濟繼續發展,在明未出現了資本主義萌芽,但由於專制壓制發展緩慢。

西方,早在13世紀,地中海沿岸就出現了資本主義萌芽,十六世紀,隨著大航海發展,殖民擴張開始,資本主義迅速發展。

思想上

中國,程朱理學佔統治地位,加上八股取士,國人思想受到束縛。

西方,14——17世紀的文藝復興和宗教改革,促使人們思想解放,近代自然科學興起,和17——18世紀啟蒙運動,更是使人們從封建制度束縛解放。

外交上

中國,從明初海禁和清閉關鎖國,阻礙中西交流,盲目自大,故步自封。

西方新航路開闢後,殖民擴張,以廉價商品為武器,附之炮艦,最終打開中國大門。

所以,十六世紀後,中國全方位落後西方,造成的結果也就不言而喻了。


金烏木木


這個問題問的很好,這個問題其實就是美國加州學派提出的大分流的一個翻板。

什麼是大分流呢?《大分流》討論了各家的論點,詳細考察了18世紀歐洲和東亞的社會經濟狀況,對歐洲的英格蘭和中國的江南地區以新的論證方法作了具體比較,提出許多創新性見解。其基本觀點是:1800年以前的世界是多元的,沒有一個經濟中心,西方並沒有任何明顯的、完全為西方自己獨有的內生優勢;只是19世紀歐洲工業化充分發展以後,一個佔支配地位的西歐中心才具有了實際意義。

簡單地來說就是18世紀之前中國並沒有落後,之後才落後了,這裡面的原因主要是我們農業生產的過密化,就是面積不斷拓展、單位投入增大,但平均效益下降,通俗點說就是內卷(Involuton)。很多人乾的很賣力,但也就僅僅餬口,更多的人不得不轉為做生意,給別人當僱工或者下南洋。但當時的朝廷限制和外國人進行貿易,特別是民間私自貿易,因此阻礙了商品經濟的發展。




司馬公說歷史


中國是大一統,一個皇帝,西方大多是城邦式小國家,因國家小,這和中國面積相同的歐洲,國家的數量幾十個,這幾十個國家出現賢明君主的可能性,就比中國大一統多得多,就像春秋戰國時期出了一個秦國一樣,實行商鞅變法,改變了經濟基礎與上層建築一樣,觸進了生產力的發展。而十六世紀中國還處於蒙元統治之下,淘醉於“天朝大國"的美夢之中,止步不前,依然還保留封建主義制度甚至是奴隸主義制度,而對新的生產關係一無所知。從而導致中國的落後面貌。


桃林寓公


社會的本質已經發生了變化。

十六世紀的中國處於明清時期,這一時期是中國封建社會由盛而衰的時期。

導致中國社會衰敗主要因素有,

  1. 思想上的僵化,當時中國社會儒家思想強調“仁、義、禮、智、信”的道德規範和父子君臣的倫理綱常,被統治者所推崇,致使當時精英深入儒教,對自然科學漠不關心。嚴重壓抑了民眾甚至官僚階層的主動性和創造性。
  2. 重農抑商,一貫推行“重農抑商”政策,對商業、手工業進行嚴格地控制。減緩了商品經濟的發展速度,阻止了資本主義的萌芽興起。
  3. 閉關鎖國,明清時期的統治者對外實施海禁,不與外界接觸,嚴格限制對外經濟、文化、科學等方面的交流。致使中國失去了外貿主動權,隔絕了中外文化的交流。
  4. 統治者驕傲自滿,認為中國之大無奇不有,喪失了開拓進取之心。

十六世紀的西方,發生了資本主義萌芽,隨著新興的資本主義生產方式逐漸發展,資產階級對封建統治的衝擊越來越大,一場變革應運而生。

西方社會興起的主要因素有,

  1. 地理大發現,當時的歐洲人沉迷於“尋金熱”,出海尋金,導致了新航路的開闢,從而促使商品經濟發展和資本主義的出現。
  2. 文藝復興,伴隨著生產力的發展,新興的資產階級不滿教會對精神世界的控制。於是新興資產階級在復興希臘羅馬古典文化的名義下發起的弘揚資產階級思想文化的反封建的新文化運動。文藝復興運動和資產階級啟蒙思想的傳播解放了人們的思想,為科學技術的發展提供了思想武器。
  3. 資產階級革命,隨著資本主義的發展和財富的積累,社會對知識、尤其是科技的需求越來越大。資產階級革命不僅鞏固和發展了資本主義生產方式,而且為科學技術的發展提供了政治保障。

談史論今100


老夫子試著分析回答一下!

一:制度差距。

十六世紀時的中國是太監擅權、皇帝奇葩、內亂不斷、邊患不息的明朝未年。至十七世紀中期以清代明,朝代換了體制沒變,仍然是家天下的皇權制。其皇權至上、吏治腐敗,管理低效等等弊端盡現。

而西方進行了資本主義革命,君主立憲制的議會基本確立,在決策民主,權力監督,施政運行顯然大大優於中國的皇權制。

二:思想意識,文化氛圍的差距

在中國儒家思想僵化,死啃四書五經,選拔人才靠科舉,取仕靠八股的社會環境下,整個社會自上而下都迂腐僵化,固步自封,跟歷史發展的步伐脫節。

而西方經“文藝復興“後思想進步:意識活躍,各個領域都有突飛猛進的發展,湧現出牛頓等一批科學家,達芬奇等藝術家,沙土比亞等文學家。

三:科學技術,差距更大。

中國自明未至清未近四百年,始終是農耕社會,工業也是以家庭式作坊為主。更有清朝後期列強憑堅船利炮打開中國大門,一系列不平等條約,掠奪大量財富,大中國失血過多,被西方國家越甩越遠。

西方自瓦特蒸汽機;珍妮紡織機開啟的大機器時代,在運輸、通訊、採礦、電力、軍火等領域機械化程度越來越高,相對於中國的優勢越來越大。

總之封建的專制制度導致了中國裹足不前甚至倒退,最中國近代落後的根本原因!


滄州老夫子


初三歷史課本都說清楚了:

歐洲黑死病削弱了封建勢力跟宗教勢力,然後印刷術大量印刷聖經掀起宗教改革,掀起了文藝復興;

地中海文明本身就是工商業文明,歷史悠久,傳播廣泛,遠洋航行經驗加上指南針技術積累;

火器的應用,打破了封建軍隊壟斷,使商隊亦可自我保護及擴張。歐陸頻繁的戰爭又迫使封建主需要大量的稅收及物資來源以支持戰爭,資本的流通大大增加,同時又為擴大海外資源需求;

奧斯曼的斷絕商道,迫使尋找新航路,從而大航海時代的到來;

大航海帶來財富、原料、市場,促使資本主義萌芽的成長,進而傳播,謀求政治影響力,最終掀翻無數貴族國王。

初二歷史課本:

明朝建立,極低商稅造成比唐宋更繁榮的經濟,從而出現很弱的資本主義萌芽,也造成國家財政的睏乏;

北方蒙古戰爭一直持續兩百年,以土木堡之變後,武將階層全軍覆沒,文人獨大轉入保守,大量資源投入長城修建。後期又陷入壬辰戰爭與後金戰爭等;

封建小農經濟為主,自給自足,蘇浙商品主要是海貿,肥了海商與海盜,但無稅,再加上海商推動禁海壟斷海貿後,中小海商勾結倭寇作亂沿海,進一步消耗明軍力及財政。而商人賺錢後投入官商勾結跟兼併土地,製造大批流民,但這些流民無法被工商業吸收,亦無法轉移海外;

更加專制的封建君主制,與龐大的儒教階層形成了中國歷史上的兩個大山——“封建主義”、“官僚主義”;

總結,西方經歷思想改革開放,鉅額財富,巨大物資需求,以及缺乏勞力——工業革命。東方儒家成儒教,弱化版的種姓制度形成(清朝表現得最明顯),兩座大山的形成抑制了所有新生事物,直到文革才徹底搬開。


蝦滿蟹肥


明朝自朱厚照登基後夜郎自大采取了閉關鎖國政策,對軍工農業工業等發展和交流停步不前,經貿領域逐漸蓑落,而此時西方諸國已進入了工業革命和科學管理,從而凸顯了西方的興盛和東方沒落的主要原因。


山中散人F


一句話,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築。中國曆來都是家庭式農業,自然經濟,其經濟水平落後,農業帝國的立國基礎便是大量自由農的安全需求,廣泛的貧窮才是帝國存在的可能,雖然之前中國的確經濟發展繁榮,但是請注意,每個王朝滅亡前,都是帝國最繁榮的時期,盛極而衰不是沒有道理的,繁榮的經濟並不代表農民的富裕,這隻能代表財富分配的不均,這樣的後果便是破壞了帝國公平的循環,導致帝國最後的滅亡。所以不管用什麼方式,帝國在力所能及的範圍內絕不會,也決不允許以經濟發展作為主要的行政目標,落後於西方也是其歷史的必然。

閉關鎖國不可能是中國曾落後於西方的根本原因,日本也實行過閉關鎖國,但是經過明治維新以後國力迅速增強,這沒有足夠的經濟基礎是不可能做到的。所以原因還要從體制方面去深究才有意義。



般若自在


中國那個時候正是封建專制最高峰的年代,在殘酷的封建專制統治之下,人的思想受到了嚴重的束縛,知識界更是首當其衝,因此中國的科技明顯地被西方趕超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