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只在位十個月,歷史的評價卻極高?朱高熾:得民心者得天下

永樂二十二年七月(公元1424)年,朱棣北征回師,在榆木川病逝。當時,北征的五十萬大軍一時無主,為了防止朱高煦與軍中將領合謀造反。

楊榮等人決定“秘不發喪,正常用膳”,並快馬回京稟告太子朱高熾,做好準備。在楊榮等人的幫助下,朱高熾順利完成皇位的交接,避免了一場不必要的爭鬥。

為什麼只在位十個月,歷史的評價卻極高?朱高熾:得民心者得天下

明仁宗朱高熾

七月即位,次年的五月駕崩,朱高熾的皇帝生涯只有十個月。但是,朱高熾在歷史上的評價卻極高,史書評價朱高熾:“在位一載,用人行政,善不勝書。使天假之年,涵濡休養,德化之盛,豈不與文、景比隆哉。”

在位時間那麼短,為什麼會評價極高?究其原因是朱高熾的為人、能力得到認可,政策更是順應民意、得民心,讓明朝的國力得以恢復。

十個月皇帝,卻當了二十多年的太子

建文四年,朱棣通過“靖難之役”,從侄子朱允炆手中奪得了皇位,成為了大明王朝的第三位皇帝。即位後,朱棣首先要做的事就是“立國本”,選定太子之人,確定國家政治的方向。但是,朱棣卻遲遲不立太子,猶豫不決。

朱棣有三個兒子,大兒子朱高熾身體肥胖,行動不便,“不善騎射”,朱棣覺得他沒有君主風範。二兒子朱高煦與之相反,高大魁梧,身上

“若有龍鱗數片”,善於作戰,朱棣覺得二兒子最像自己。三兒子朱高燧,很精明的,最討朱棣喜歡。三個兒子中,朱棣最喜歡朱高燧,最器重朱高煦,最不喜歡的就是朱高熾。

這樣一來,朱棣欲立朱高煦為太子,但又不能無視朱高熾的存在,所以猶豫不決。

為什麼只在位十個月,歷史的評價卻極高?朱高熾:得民心者得天下

朱高煦劇照

因此,朱棣一直拖著不立太子,後來大臣三番四次上奏朱棣應該立太子了。但是,無奈之下,朱棣徵求大臣的意見,畢竟君臣關係很重要。

大臣之中,支持朱高煦的絕大多數是隨他一起打戰的武將,文臣可以說沒有。這樣一來,朱高煦的問題就出來了,當一個國家逐漸走向和平時期時,需要的是文臣來管理,朱高煦善武,但假如和文臣不合,國家的未來走向就成了一個未知數。

但是,朱高熾的支持就不一樣,不但有武將,而且絕大多數的文臣都支持他,像金忠、黃淮、解縉、尹昌隆等等。這些都是數一數二的文臣,從這裡就可以看出,朱高熾雖身體肥胖,但也有過人之處,不然不會有這麼多大臣支持他。

就算如此,朱棣還是猶豫不決,最終解縉打破了僵局,一句“好聖孫”成功堅定了立朱高熾為太子的決心。


當時,朱棣已經有了遷都北平之意,而且時常進行北征,但是

“政本猶在南”。朱棣經常往北京跑,但是國家不可一日無君,所以朱高熾就以太子身份長期在南京監國

朱棣並不信任朱高熾,對朱高熾的權力是一而再,再而三的限制,但是朱高熾在監國的這段時間裡,還是進步不小。不僅增長了自身的政務才幹,而且積累了不少的政治資源,對朱高熾當上皇帝后處理政務發揮了很大的作用。

永樂後期,朱棣生性多疑、殘忍,很多大臣都會感覺“伴君如伴虎”,一不小心就會鋃鐺入獄,而且很多決策不會被採納。這樣一來,朝廷之中的官員和朱棣的矛盾逐漸加深,內心是渴望一位仁君,而朱高熾就是一個不錯的選擇。

所以,在朱高熾當太子期間,不管是朱棣一再打壓朱高熾,還是朱高煦、朱高燧等人背後說朱高熾的壞話,都會有不少官員從中幫忙,修補朱棣和朱高熾兩人的關係。在朱棣病逝後,更是有很多的大臣為了確保朱高熾的地位,出謀劃策,讓朱高熾順利地繼承皇位。

為什麼只在位十個月,歷史的評價卻極高?朱高熾:得民心者得天下

明朝官員圖

從這裡可以看出,朱高熾是一個討文武百官喜歡的皇帝,一個文人皇帝,善於用人更是加分不少。

君臣關係和諧,有利於官員們的發展、施展自身的抱負,而不用整天提心吊膽會被殺。其次,紙墨筆硯掌握在官員們的手上,討喜的皇帝,評價一般都不低

但是,朱高熾的評價高,僅僅因為官員的喜歡和認可?筆者認為這是其中的一個原因,但還有其他原因,得民心者得天下。

得民心者得天下

朱高熾的評價高,另外一個原因是朱高熾在位期間所推行的政策是“得民心”的、是百姓所需要的。讓老百姓休養生息。

明朝在朱棣的治理下,出現了“永樂盛世”,國家內部經濟繁榮、科技發達,對外軍事強大,“鄭和下西洋”更是提高大明王朝在世界的影響力。

所謂盛世,是中國歷史上社會發展中一些特定的階段,在較長時間內保持繁榮昌盛的時期。

但是,盛世過後,必定會導致社會的不穩定、國庫虧空、財政緊張,這也是朱高熾所面臨的困難,朱高熾也深知其中厲害,所以一再進行改革,實行利民利國的政策,讓百姓“休養生息”,恢復明朝的國力。

①、停止絕大部分的採買採辦活動

朱高熾在即位後,就著手政策的調整,即位的詔書就有幾個重要內容,其中一個就是停止絕大部分的採買採辦。

談起朱棣,很多人都知道永樂時期有一本《永樂大典》,朱棣“五次北征”、“鄭和下西洋”,這些活動是有他的意義的,不能完全的否定。特別是“鄭和下西洋”,這活動很大程度上擴大了明朝對外關係,以遠播明朝聲威,並招致各國來朝來貢,收集了不少的奇珍異寶。

但是,有利必有弊,這些活動對大明王朝的老百姓來說,這只是負擔,並沒有好處。

為什麼只在位十個月,歷史的評價卻極高?朱高熾:得民心者得天下

百姓生活圖

比如,明朝進行“鄭和下西洋”活動前,朝廷需要準備很多物資,比如瓷器、絲綢、銅錢、鐵器、地方特產等等。而這些物資從哪裡來?一部分是民間進行購買,另一部分則是直接通過“搜刮”而來,船隊利用這些物資進行“國際貿易”,換取奇珍異寶。但是,這對於百姓來說是百弊無一利的,資金、物資是百姓出的,而交換回來的物資是沒百姓的份。

這樣一來,既加重了老百姓的負擔,也打擊老百姓進行生產的積極性。所以,朱高熾一上臺就進行了整改,“罷西洋寶船、迤西市馬及雲南、交阯採辦”。

②、取消下西洋活動

鄭和下西洋,弘揚了國威,但這個活動到底是賺得多還是賠的多?一直都是爭議不斷的。

有的人主張賺得多,船隊帶回了很多奇珍異寶,弘揚了明朝國威,讓各國來朝貢;有的人主張賠得多,畢竟下西洋的船隊很大,單單是船隊的維修成本和維持船隊正常運行的成本就很高,這還沒有包括採辦、船員費用等等的支出。

其次,鄭和在下西洋的途中,對當地的貴族都是賞賜大量的物資、金錢,相當於用錢來買他們對大明王朝的尊重。

為什麼只在位十個月,歷史的評價卻極高?朱高熾:得民心者得天下

鄭和下西洋

這樣一來,“鄭和下西洋”是消耗了明朝的人力財力,虧空國庫,而最終倒黴的還是底層的老百姓。鄭和下西洋雖然帶回了很多奇珍異寶,那也只是供給皇室貴族玩耍的,老百姓無法從中獲利。

所以,為了國家基層的穩定,是必須要取消、停止了鄭和下西洋。

③、平反冤假錯案,減輕刑法

永樂時期,朱棣推行嚴刑峻法,很多官員因此含冤下獄,“天下讀書種子”的方孝孺不肯起草詔書,被朱棣誅殺十族,學生、朋友為一族;解縉因為性情耿直、口無遮攔,只是私下與太子見面,就惹怒朱棣,最後被處死;當時太子監國,朱棣北征回京,朱高熾“遣使後期,且書奏失辭”,黃淮等人被捕下獄……朱棣治理國家雖然沒有達到洪武時期的酷政,但是也是“伴君如伴虎”,相當嚴厲。

朱高熾即位後,平反了大量的冤假錯案,方孝孺、解縉、建文帝等人相繼得到正名,朱高熾藉此籠絡了一大批文人官員的心。

為什麼只在位十個月,歷史的評價卻極高?朱高熾:得民心者得天下

夏原吉


其次,朱高熾是個不喜歡嚴刑峻法的皇帝,他認為“刑者所以禁暴止邪,導民於善,非務誅殺也”,嚴刑峻法只能用在禁暴止邪,而不能用在百姓身上,想把百姓往好的方向引導,應廣聽民言,以資歷威望以一儆百,並不是一定要誅殺。

為此,朱高熾專門了一道詔書。

朱高熾下詔,曰:“刑者所以禁暴止邪,導民於善,非務誅殺也。吏或深文傅會,以致冤濫,朕深憫之。自今其悉依律擬罪。或朕過於嫉惡,法外用刑,法司執奏,。五奏不允,同三公、大臣執奏,必允乃已。諸司不得鞭囚背及加入宮刑。有自宮者以不孝論。非謀反。勿連坐親屬。古之盛世,採聽民言,用資戒儆。今奸人往往摭拾,誣為誹謗,法吏刻深,鍛練成獄。刑之不中,民則無措,其餘誹謗禁,有告者一切勿治。”

朱高熾在位期間“大赦天下”

,免除許多犯人的罪名,黃淮、夏原吉、楊溥等人也被無罪釋放,重新任命官職。後來,這些人精明能幹,成為了朱高熾輔政集團裡精英。

明初,朱元璋鼓勵官員相互監督,導致了“告訐之風”盛行,這“告訐之風”也影響了朱高熾在位期間的社會風氣,滿是“誣告誹謗”。不管是官員還是老百姓,總是摭拾他人之言,用“誣告誹謗”來打擊政敵或者不合之人,而法官又嚴酷唯恐不能陷人於官司,導致出現了許多的冤假錯案,很多人因誣告誹謗而死。

所以,朱高熾覺得“刑之不中,民則無措”,老百姓活在底層,對此類事情毫無辦法。於是,除去了“誹謗禁”,有上告者一律不予懲治。

除了廢除“誹謗禁”,朱高熾還要求官員不得隨意鞭打囚徒及亂給犯人動用宮刑,有在自家自行處宮刑的人,以“不孝罪”懲治。

朱高熾的治國理念不同朱元璋、朱棣的“以猛治國”,而是以“寬仁”治國。這樣一來,明朝前期受酷政所迫害的官員、老百姓,終於迎來了一個仁君,得以喘息。百姓所需要的,朱高熾都及時給予,自然就會得到百姓的支持。

④、減免百姓賦稅欠額,降低賦稅的標準

永樂時期,朱棣推翻了建文帝之前的一切政策,蘇、松地區好不容易降下來的賦稅,一下子就恢復到之前的重稅。其次,朱棣常年北征,舉行一系列的大型項目,國家開支是一個大數目。這樣一來,活在底層的老百姓負擔不小。

為此,朱高熾上臺後,立馬著手減免老百姓賦稅的事宜,規定一些地區在一定時間內所欠下的稅收,取消徵收或者減免。其次,大範圍的降低賦稅的標準,讓老百姓可以休養生息。

為什麼只在位十個月,歷史的評價卻極高?朱高熾:得民心者得天下

百姓農耕圖

當時,山東及淮、徐地區突然出現缺乏糧食的情況,有關官吏徵夏稅應急,在西角門詔大學士楊士奇草擬詔書,免今年夏稅及秋糧的一半。楊士奇說“:皇上的恩典來了,但須戶、工二部預先知道。”

朱高熾說:“救民之窮當如救焚拯溺,不可遲疑。有司慮國用不足,必持不決之意。”意思就是說,救濟百姓窮困,猶如救火振溺,不可遲疑,在去徵求有司的意見,會誤了救急時機。

於是,朱高熾趕快命令中官准備紙筆,命楊士奇就門樓書寫詔書。朱高熾看完後,立即用玉璽付外施行。望著楊士奇說“:現在可以告訴部臣了。”

朱高熾是十分重視老百姓的生活,重視災情的。當時,朱高熾要處理奏疏有很多,通政司為了緩解皇帝的壓力,奏疏一般都是積攢到一定時間、一定量才上報,但朱高熾不許,要求有關災情的情報要立馬彙報,並及時作出處理。

從朱高熾所推行的政策,可以看出朱高熾愛民如子,對老百姓很好。

結語

朱高熾雖然只當了一年不到的皇帝,但是在位期間推行了一系列利國利民的政策,從減免、減低賦稅到停止採買採辦活動,再到停下西洋,每一個政策都是深得人心,得到老百姓和官員們的支持,讓被壓抑已久的老百姓有了一口喘氣的機會,休養生息,恢復了國家的生產。

其次,君臣關係和諧,朱高熾把一部分的決策權交給大臣,提高了行政效率。當時,朱元璋為了鞏固皇權,防止地方勢力割據,讓明朝出現了一定“冗官”情況,行政效率低下。朱高熾的放權,讓提高了國家的運行效率,讓政策得以更好的落實。

朱高熾一系列“得民心”政策,既利於國家,也利於百姓,恢復了社會生產,為“仁宣之治”奠定了經濟基礎,這可以說是上承洪、永兩朝開創局面,下啟明朝治平之象。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