廉江著名品牌---簕塘刀

簕塘,位於廉江縣石嶺鎮東北4公里處,李姓,是廉江著名的打鐵手工業之鄉。根據該村族譜記載,始祖李顯聰於明代初期從福建莆田搬遷來這裡定居,已有近500年的歷史了。解放前,簕塘1530多口人,有一半人沒有土地,依靠手工打鐵維持生計,以生產“簕塘刀”聞名遐邇。


“簕塘刀”是一個總稱,包括鐵製生活用具和生產工具四五十種,其中最著名的要數:菜刀、殺豬刀、殺牛刀、鍘禾刀、禾鐮、草鐮、柴鐮、斧頭、木鑿等。這些刀具的特點是鋒利,不捲刃。據傳“簕塘刀”已有數百年的生產歷史,世代相傳,形成一整套製造工藝,其要點為: 1、選擇當時最好的“黃水鋼”做材料,而不使用質量較次的“響水鋼”。


2、生產使用風箱、鐵錘、鐵鉗、鐵剪、鐵鏟等簡單工具,燃料用松樹皮、稔頭炭、木炭。鍛造時,全憑經驗看火候,聽響聲定優劣,硬不好,軟不好,不軟不硬才適宜。3、掌握了恰到好處的淬火技術。將成品鐵器從火爐中抽出,立即放入冷水中,然後再回爐,再放入冷水中, 反覆多次。回爐時,要掌握好溫度,爐火重不行,輕不好。這樣製成的刀具才鋒利好用。


簕塘打鐵戶還會修理和製造槍械。簕塘是革命老區,在革命戰爭年代,革命游擊隊經常在這一帶活動。 由於槍枝彈藥短缺和常有損壞,簕塘的打鐵戶便學會了修理搶枝和翻制子彈,還生產過土炮,七九步槍、 大頭曲手槍和各種火藥槍,有力地支援了粵桂邊區的革命鬥爭,為人民解放事業立下了功勳。


解放前夕,簕塘共有3條自然村。他們打鐵用手工操作,以戶為單位開設作坊。有些技術不夠熱練的,就請名師指點,或用拜師當學徒的辦法學習技藝。解放前後,以李炳福、李煙宏、李秀抵、李文達等人的技術高,聲譽好,產品質量上乘,深得用戶信任。解放初期,曾有一段時間搞合作聯營,成立鐵器生產合作社。


今日簕塘已發展為6條自然村,共有1800多人從事打鐵業,多數是幾戶聯合生產,個別經營能力強的自籌資金開辦工廠。如李炳琪的“簕塘五金廠”,已初具規模,有60多名生產工人,使用電動鼓風機、電動鐵錘進行半機械化生產,主要產品有菜刀、果刀、柴刀、蔗刀、禾鐮、柴鐮等。


廉江著名品牌---簕塘刀

在舊社會,“簕塘刀” 以其質優價廉而享負盛譽,銷路甚廣,主要銷往鄰近的雷州半島各縣市和化州、高州縣及廣西合浦、欽州、靈山、東興、防城等地。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產銷更為興旺。黎湛鐵路沿線的圩市設有推銷網點,產品護銷到茂名、江門、深圳、珠海等市,遠至貴州和海南等省。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