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之后,企业老板和员工最焦虑的十三件事

棉纺织技术新传媒联合12位纺织大咖推出《疫情之后·棉纺企业转型与自救》系列公益课

聆听12位大师抗疫公益课程,点击上图免费听课!

疫情之后,企业老板和员工最焦虑的十三件事
疫情之后,企业老板和员工最焦虑的十三件事

疫情阴霾渐渐散去,企业复工率逐日上升,但对于老板和员工来说焦虑心态是普遍现象。老板担心企业复工后现金流撑不住,担心未来的业务问题等。员工们担心公司效益不好会被降薪甚至裁员。针对这些问题,我们梳理了最焦虑的13件事。

▎如何复工,是一场博弈论

最近,网上有个漫画视频流传很广:一群人中,客户、当地政府、员工等都在睡觉,只有老板睡不着,起来高喊:“我睡不着,胸口闷,我脑壳有点昏……” 然后被当地政府抱起枕头给“砸”倒。

近期,国内疫情逐渐明朗,企业复工受到的疫情影响逐渐降低。但是现在复工,也面临很多困难,尤其是生产性企业,一是上游原材料跟不上,二是下游客户也跟不上,三是员工们根本到不齐,四是安全防护用品不够用。所以,复工面临很多现实问题。

对当地政府来说,如何复工,是个博弈论的问题。

疫情之后,企业老板和员工最焦虑的十三件事

所以说,“复工+疫情稳定”是最好结果,但最难实现。

维持经济也十分重要,否则企业支撑不住,将来的损失也很大。所以,全国各地积极行动,出台了一系列的“税收减免政策”“延长五险一金”等政策。

老板们最焦虑的问题:现金流

涉及到企业生死存亡的时候,焦虑很正常。当下的企业,更像是一个平台,很多新兴企业更像是员工共同构建的平台。

专家对于“现金流问题”,有3点建议:

1)企业家要反省自己,要有长远的思考,看到未来5-10年。

2)积极去改变创收方式。有一个品牌叫林清轩,做山茶花润肤油的,他们发现一个新需求:湖北地区医护人员一直戴口罩,气体软化皮肤,容易长成暗疮,就出现了“口罩纹”和“口罩脸”。林清轩推出产品去解决这个问题。于是,他们湖北店的销量,做到了全国第二名。

3)想办法融资,分摊成本。老板们要关注当地政策,天天看新闻。去找银行、资本都好,争取融资的机会。或者是积极带动起上下游产业链,把成本分摊开,都是可以的。

员工担心被裁员,怎么办

现在,一些企业已经开始裁员,还有一些企业不直接说裁员,而是“停薪留职”,一停就是三、四个月,变相等同于裁员。

这时候员工很焦虑,不知道怎么能够保住工作。与其蹲在家里恐慌这些,不如冷静地思考——作为企业一员,如何为企业创造更大的价值,怎样与企业同舟共济地面对困难。如果你有这样的心态,无论结果是被裁员、被降薪,还是留下,将来都能够凭借自己的能力东山再起。

疫情期间,一流的员工要做2件事:

一是,去思考自己的特长、能力、经验,想想怎么能做出更大价值;二是,思考外部环境带给企业的新机会是什么?无论是总裁、高管、还是普通员工,都要在各自层级,提出合理建议。

员工需不需要主动降薪

很多企业的员工们,主动联合起来,请求降薪。一方面体现了员工与企业同甘共苦,很真诚的一面;另一面也是一种博弈,希望通过自己的“主动降薪”,保住企业,而不会被动裁掉。

员工主动降薪,是站在企业层面考虑,减少损失的一种方法。是不是可行,需要上层决策。但是员工主动提出,是表达自己的态度。

为什么在线办公,效率提高了,老板却更焦虑了

在家办公有个很大的感受,工作量比以前更多了,省去了通勤的3个小时,节省了体力,省去了梳洗打扮的时间,干了比去公司多4-5个小时的活。但是,老板们却比以前显得更焦虑了,总觉得员工在家办公效率低。

这个问题要从两方面考虑:一方面,很多公司是因为疫情才线上办公,对组织有惯性的依赖性,总觉得“看得见、摸得着”才更有安全感。另外,虽然部分模块效率提高了,可能因为整体业务没起来,老板的焦虑心理泛化了。

二是,一些企业有“工厂思维”,总觉得“我要管控你”才放心。随着互联网办公的发展,企业要从“管控思维”走向“管理思维”。

怎么样避免一些人“浑水摸鱼”

在线办公,两级分化十分明显:一种是比较忙的人,他会变得更忙,特别忙;另一种是能力不足,趁机浑水摸鱼,会变得特别闲。

怎么样才能避免另外一些人“浑水摸鱼”呢?

第一个是看绩效,同样的时间,有的人产出的多,有的人产出的少。知识工作者是创造性的工作,定好目标和标准即可。

第二个是看行为,他负责的事项结果,是他水平的体现。

什么情况下,企业要裁员?裁谁呢?

很多老板和员工都想问:究竟什么情况下裁员啊?

一是,没听说过哪些企业是靠着裁员就能活下去的。企业活不下去,主要是业务结构弱,或者风险应对能力差,不能赖着员工。二是,企业看待人才,要用长远的眼光,不能说疫情来了,有些人有用就留下,有些人没用(或短期价值不大)就裁了。

裁不裁员没有标准答案,但不能因为短期困难,就去裁掉一些偏长远型发展的人才,企业要考虑未来的人才梯队。当下,是联合一切内、外力量,凝聚企业人心的时候。

老板们,该如何凝聚人心

对于企业来说,困难面前,往往是凝聚人心的时刻。我们认为:业绩才是凝聚人心最直接的力量。

如果你能创造业绩,能够创造贡献,人心就能迅速地凝聚起来。就像疫情期间,各个外送平台推出的无接触配在特殊时期汇聚了企业的业绩和凝聚力。

龙头企业,有哪些绝佳机会

1)行业重整的机会。因为信任、生产、渠道、资源等要素,行业格局向大品牌集中,这是不可避免的。

2)顾客产生的新需求。

3)资源重整的机会。这一点十分重要,甚至决定了未来10年的商业格局。

中小企业压力更大,怎么办

有数据调研显示:有超过60%的企业,预估上半年业绩同比下滑超30%,小微企业业绩下滑严重。

强者恒强,那些本身处于劣势的中小企业,怎么办呢?

1)要聚焦收缩,更加回归主业。集中力量,去保住最好的业务。

2)发挥小企业灵活性优势,去对接最新的需求。

3)在运营半径内,深化产品和服务创新。

什么样的企业该倒闭

疫情之下,恰恰是检验自己企业战略的时候。企业的消亡无非遇到几个问题:企业战略有问题、品牌独特性没有、顾客连接不够、顾客感知差异化不足、内部运营效率不行,外部资源整合不到位,团队信心不足等等方面。

面对这样极端情况,企业需要“向死而生”。在利润像刀片一样地情况下生存着,不如趁此“自我革命”一下,暂时把现在的业务关了,最小损失,保存实力,迎接未来最大的机会。

“公司制”是不是迎来了黄昏

疫情期间,很多企业意识到一个问题:在线办公效率更高,办公室完全可以减少一半,能省下不少钱。甚至退一步讲,即使在线办公的效率比在办公室损失20%,那也比在CBD中心租个办公室省钱。

这样的话,是不是意味着“公司制度”将迎来黄昏呢?

第一,哪怕一线员工每个月有15天都在星巴克办公,只有3、4天回公司,但如果他觉得能够在“环球金融中心”拥有一个办公位,是对他的认可,能够激励他的创造价值,那就应该保留。

第二,办公成本是公司的运营成本之一,假设一些工作在没有办公室的情况下,仍然能够高效完成,那高层可以考虑把办公室成本转化为对员工的激励、奖励,甚至是工资的提升。

▎没有工资,房子、车子咋办

由于复工遇到不少困难,很多员工在家待岗,只发基本生活费或者停薪留职。现实的生活压力是真实客观的。对于这种困难,并没有特别好的办法,生活就是会有很多磨难。但有一点很重要:无论如何,生活总要继续。

你可以先趁机把原来的“销售能力”,转化为“营销能力”。比如说,你通过小视频、小文章,把产品提前卖给潜在顾客,把品牌影响力扩大N倍。还可以趁这个阶段,梳理一下所有顾客先前的投诉,改进未来的服务。总之不要坐以待毙,努力从绝望中看到希望。

总结:“莫斯科”不相信眼泪

最后还是回归到一点,市场竞争面前,你如何更好地活着,活得长久,活得有未来,这才是任何企业和个人,应该认真思考的问题。

疫情之后,企业老板和员工最焦虑的十三件事疫情之后,企业老板和员工最焦虑的十三件事
疫情之后,企业老板和员工最焦虑的十三件事

棉纺织技术新传媒梭子电台、侃刊而谈、纺织帮三大资源免费学习

有用!停工不停学,棉纺织技术又免费开放三大技术专栏!

66名专家报告视频,点击即可免费回看!

10年130期+《棉纺织技术》电子刊限时免费领取,2020年最新期刊点击可读

棉纺织技术新传媒向全国纺织从业者免费开放海量在线纺织学习资源

【免费领取】11大板块 104节纺织干货课程全部免费

商务合作:柴经理 029-83553552加群联系:ALEX 029-83553543 梭子讲堂-小新(微信:suozi01)课程咨询:Cindy 029-83553544转载联系:小番薯 029-83553544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