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鳴蟲葫蘆錦上添花」認識民國押花三大家

關於葫蘆押花最早的記載出現在清代道光年間,後來到清末民初,北京陸續出現了幾位葫蘆的押花高手,分別是陳錦堂、小雷與“怯郭”。

陳錦堂生於晚清,天津人,有巧思,多藝能,養鳥育蟲,砑花火畫,優於儕輩,故贏得綽號“陳能根兒”。“能根兒”者,“能幹”二字一音之轉也。陳錦堂是近代葫蘆押花技藝的領軍人物。

文玩大家王世襄與陳錦堂曾在茶肆有數面之雅,後來王世襄先生在他寫作的<>一書中對錦堂之技藝頗為推崇。

民國時期另一位押花高手名叫“小雷”。小雷是北京人,身形瘦高、鼻尖目小、骨碌有神。年逾古稀仍被人叫做“小雷”或戲稱為“雷不擊”。他習慣在拂曉前巡遊德勝門鬼市,得紫紅本長、官模子、三河劉等,分戶致送,常能賣得高價。各家所好,他都瞭然於心。對於可裁切成器的天然葫蘆,他會低價收購,然後押花後再出售給古玩店,用以維持生計。

小雷押花,多在葫蘆口沿處押以芭蕉葉紋飾,葫蘆器身用龜背錦紋飾做外框,框內押上細密的花紋。看上去花紋工整繁縟,實則不然,因為這些圖案只需劃而不必押。小雷押花從不在葫蘆上署名,而常署康熙或乾隆年制及賞玩,尤其喜歡押道光某年行有恆堂制款。至今市面上能見到的有這些特點的古董級押花葫蘆,多出自此人之手。

王世襄先生曾建議小雷專署某一年款,以免同一類製作出現不同時期的年款,讓人們質疑。但小雷卻笑著說:“無妨,古玩店未嘗不知吾之底蘊。”

再有一位,姓郭名鳳山,外號“怯郭”。“怯郭”雖然長相尋常,但心靈手巧,與他的外號實在不相稱。他幼年失學,以育蟲為業,乃是罐家。又兼賣秋蛐蛐,作為蟲把式,在蛐蛐局上奔走照料,也略有收入。押花則因賣葫蘆而揣摩自學,然而限於文化修養不高,押花水平不及小雷,更遜於陳錦堂。不過此人能說會道,口才甚好。

王世襄先生讀高中時,曾在隆福寺茶肆與郭同桌對坐。當時“怯郭”手持所押葫蘆說到:“押成我這樣,至少得苦練十年!”世襄先生少年氣盛,對“怯郭”所說嗤之以鼻,於是拿著自己新買的一把倒栽葫蘆說:“我沒押過花,現在想學,明天把它押完給您看,怎麼樣?”於是王世襄將骨筷銼成刃具,只用一夜時間押成櫻桃鳴禽圖。第二日“怯郭”看到這件成品,啞口無言,再也不提苦練十年之事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