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催婚的父母認為子女結婚了,父母的人生使命才算完成。怎麼看?

時光瀲灩滴墨盛放1


近年來結婚率連續下降,有的晚婚,有的不婚,父母開始催婚。


很多催婚的父母認為子女結婚了,父母的人生使命才算完成。對此,我非常理解。然而在這個過程會出現一個嚴重的錯誤和後遺症,要特別注意!下面詳細說來!

從我國不同階段父母在兒女婚姻扮演角色變化說起!

  • 父母之命,媒妁之言——自由戀愛,按時結婚

在古代兒女婚姻,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很早就定好了親,孩子到了結婚年齡,就結婚。所以基本到了一定年齡,都會結婚的,不會存在大嶺男女未婚現象。而那時又特別看中傳耕接代,所以每家都要有孩子繼承香火。在幾千年的文化裡,社會主流是“不孝有三,無後為大”,一定要結婚生子。不結婚怎麼有後呢?在好幾個朝代都是以孝治天下,大家去發現,漢代皇帝,號都要加個孝字。孝已經達到國家的政治高度!

子女做任何事都離不開孝,比如在李密就以敬孝為由推辭朝廷的徵兆,皇帝也沒辦法。試想在那個社會,皇帝要臣民做啥,那是聖旨,不能不從,不從就是抗旨,是罪。而說敬孝就可以說過去。可見那時候孝的普遍性,而“不孝有三,無後為大”,孝與結婚生子,是連在一起的,娶親那是必須的!父母要為孩子媒妁之言,孩子要結婚生子敬孝。

而封建社會結束,人們開始自由戀愛,特別是五四運動後,青年人都想自己談戀愛。

比如徐志摩與父母安娶的妻子離婚,追求新的愛情。甚至不顧父母、老師的勸阻,去追求自己的愛情。那句名言:將於茫茫人海中訪我唯一靈魂之伴侶;得之,我幸;不得,我命,如此而已。

這可能是歷史上甩開父母,追求自由愛情的代表,從這裡開始,接受新思想的青年,都開始自己談,不要父母安排。

不過在有的地方,父母還是請人給提親,婚姻還是靠媒人說,由父母給操辦!父母對於兒女的婚姻,絕對當大事辦!父母認為子女結婚了,父母的人生使命才算完成。子女結婚了才算成家!父母才把擔子卸去!

  • 自由戀愛,按時結婚——自由戀愛,父母催婚

對於90後,基本都是自由戀愛,父母不在給子女安排婚姻,孩子的婚姻自己談,談成後,再請媒人走下過程。

雖然談不是父母負責,父母也能滿意,因為子女自己談,自己把握自己的幸福,按時結婚。

然十來年,特別這幾年,青年男女都普遍結婚遲了,有的女孩28歲,男孩30歲,還沒結婚,父母就急了,開始催婚。


父母催婚的原因分析!

  • 歷史角度:習慣

上面也談過,由於歷史原因,父母催婚,是有道理的,我是非常理解的。

這麼長的歷史,對人的習慣有多大影響?

託·布·裡德曾經說過:“在日常事物的自理中,一盎司習慣抵得上一磅智慧。”

江山易改本性難移。說的是性格,其實也是習慣。習慣已經養成性格!

很況是幾千年的歷史,它已經成為我們民族的基因,個人行為習慣的血液。早改掉實在難。從歷史上看,父母催婚,存在有他的原因。

  • 心理角度:從眾心理,催化

從眾心理(herd mentality)從眾心理即指個人受到外界人群行為的影響,而在自己的知覺、判斷、認識上表現出符合於公眾輿論或多數人的行為方式,而實驗表明只有很少的人保持了獨立性,沒有被從眾,所以從眾心理是部分個體普遍所有的心理現象。


畢竟大多數人都按時結婚,而自己子女卻晚結婚,父母著急啊!於是父母看到輸出父母在摧,自己也開始催婚。大家都在催,自己能坐的住嗎?按照從眾心理,肯定回催的。會奧賽相親,介紹對象,會問你談了嗎?啥時能把事定下來,於是天天的問。

  • 父母關心:這是最和根本的。

父母始終關心孩子,關心孩子的一切。還沒出生,父母就為孩子出生做準備,接下來,嬰兒、幼兒、小學、中學、大學、工作、結婚…每個階段,父母都會關心孩子,希望孩子好,在父母那,你永遠就是孩子。當然,結婚,父母肯定是特別關心的。

在我國,家的觀念很重,不像美國,獨立性很強,孩子成人了,父母就不再多管。在我國不同,家是永遠的港灣,婚姻大事,婚姻絕對是大事,父母是要管到底的。父母永遠為孩子操心。兒行千里母擔憂,說的就是些。婚姻大事,及時不在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只要結婚晚了,父母就會催。這其中確實包含了天下父母心——對孩子的關心。

父母催婚的好處

一,是關心,是愛。

二,是提醒!

  • 美國現代著名的心理學家埃裡克森提出了著名的心理社會性發展的八個階段理論。

該理論認為,個體發展是持續一生的,在心理發展的每一階段,個體都會面臨著一個需要解決的心理社會問題,該問題引起個體心理發展的矛盾與危機。如果個體能順利解決每一階段所面臨的矛盾與危機,就會對個體心理發展產生積極影響,相反,則會產生消極影響。

成年早期:獲得親密感,避免孤獨感,就是戀愛,良好的人格特徵是愛的品質。

成年中期:獲得繁衍感,避免停滯感,良好的人格特徵是關心品質。

繁衍主要表現為生育;“停滯”則主要表現為頹廢。這一階段的男女成人已建立了家庭,他們的興趣開始擴展到下一代,生兒育女,關懷下一代的健康發展。他們進入到繁殖對停滯(或精力充沛對頹廢遲滯) 的階段。所謂‘繁殖’具有廣泛的意義,不僅指對下一代的照料,而且指通過工作創造事物和思想。


如果該階段要做而沒做,將會帶來心裡危機。那麼父母的催婚,就是提醒。時間彈指一瞬間,不知不覺就老了,來不及了!

  • 你知道嗎?

女人與7有關,男人與8有關,女人14歲來月經,男人16歲左右性成熟,女人七七四十九歲還能生小孩,遲了就不行了,男人八八六十四歲還能讓女人生孩子。

所以要結婚生孩最好在49歲前,其他想啥時結,準備好了(其實準備好也是相對的),都可以結。一般在22-32,30歲左右的多。常給人諮詢,也有很多因為戀愛和婚姻的,婚姻真是人生大事。願大家都遇到那個人,幸福的組建家庭。有了家,最後有個好歸宿。



父母催婚會帶來哪些不好的影響?

很多催婚的父母認為子女結婚了,父母的人生使命才算完成。對此,我非常理解。然而在這個過程會出現一個嚴重的錯誤和後遺症,要特別注意!

父母認為子女結婚了,父母的人生使命才算完成,一味地這樣,容易形成託付心態,結果釀成大錯。

我就遇到有的女孩在父母催婚下,她賭氣嫁了不喜歡的人,結果過得不幸福,要離婚,父母感覺離婚丟人,不讓離,結果鬧得不愉快。

父母提醒是對的,但是不要催的太厲害,不要為了結婚而結婚!是否有感情基礎,是否彼此喜歡,是否為結婚做好準備?這些不能不考慮。

父母要培養孩子愛的能力,自主選擇的意識。你的使命在這裡,這就等於按下種子,後期你要把它放在溫室外,他才會健康成長!

父母自己要有自己的興趣愛好,不要除了孩子,什麼都沒有了!否則你去管,去控制,去包辦,大家都累啊!

父母催婚,如何選擇?心理學愛情模型

父母催婚,孩子也要理解父母的心情,不要對著來,不要衝動。要對自己婚姻,有自己的思考。說個心理學的,供參考!

心理學家斯滕伯格說:完美的愛,有三部分組成:激情(passion),親密(intimacy)和承諾(commitment)。 這三者形成一個三角形,每一部分成為一個角,三角形的形狀隨著三者角度的變化而變化,但是完美的愛情這三個要素缺一不可。 那我們不求每個都滿分,至少及格。

  • 激情

激情激情代表荷爾蒙,代表和這個人結合的強烈願望。 你們在一起是否有激情,剛開始無這個感覺,那還談什麼呢?

  • 親密

親密代表親近,分享,交流和支持。 如果兩人在一起,沒有親密感,親密關係難以發展,以後情感怎麼流動?男女談的來的人,就是有這份親密感。親密代表親近,分享,交流和支持。 如果兩人在一起,沒有親密感,親密關係難以發展,以後情感怎麼流動?男女談的來的人,就是有這份親密感。

  • 承諾
承諾承諾分短期和長期承諾兩種,從剛剛戀愛時的認定對方不再考慮其他異性到與此生只願與此人長相廝守的想法。承諾也是一種安全感保障。你們的家庭背景,賺錢能力,物質條件,很多人會考慮。

這樣,可以把父母的催婚和自己的追求結合起來,在正確時間,遇上她(他),喜結良緣。父母再催, 自己也要心中有數!如此,找到心愛的伴侶,過上幸福的生活。

我們追求或吸引別人來做我們的伴侶,是因為我們需要人陪伴、照顧、瞭解、支持、接受、讚賞、撫摸和相擁而眠……等等。

心理諮詢師的建議:

  1. 子女到了結婚年齡,自己主動結婚,不要父母操心,這就不存在催婚。
  2. 暫時沒遇到合適的,繼續努力,不打算結婚也和父母說下,不要父母操心。
  3. 父母可以提醒,不要催逼他們。要長遠考慮,為幸福考慮。
  4. 自己的婚姻自己做主,為自己選擇負責!

心理學家楊鳳池說:人生最要緊的就是兩件事——婚姻和事業,這兩件事選擇沒有失誤,人生基本上就成功了。當然也有不婚的自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