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老師講語文中考文言文複習重點課文之《桃花源記》

桃花源記 陶淵明【東晉】

一、課文:晉太元中,武陵人捕魚為業。

溪行,忘路之遠近。忽逢桃花林, 夾(jiā)岸數百步,中無雜樹,芳草鮮美,落英繽紛。漁人甚之。復前行,欲其林。

  林盡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彷彿若有光。便(shě)船,從口入。初極狹,才通人。復行數十步,豁(huò)然開朗。土地平曠,屋(shè)儼(yǎn)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阡(qiān)陌(mò)交通,雞犬相聞。其中往來種(zhòng)作,男女衣著(zhuó),如外人。黃髮垂髫(tiáo),並怡然自樂

  見漁人,大驚,問所從來。具答之。便

(yāo)還家,設酒殺雞作食。村中聞有此人,(xián)來問訊。自先世避秦時亂,率妻子邑(yì)人來此絕境,不復出焉,遂與外人間隔。問今是何世,不知有漢,無論魏晉。此人一一為具言所聞,皆嘆惋。餘人各復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數日,辭去。此中人(yù)雲:“不為外人也。”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處處之。郡下,(yì)太守,說如此。太守即人隨其往,尋向所,遂迷,不復得路。

  南陽劉子驥(jì),高尚士也,聞之,欣然往。未果,病終。後遂無問者。

  東晉太元年間,有個武陵人靠捕魚為生。(一次漁人)沿著小溪划船,往前行,忘記了路程多遠。忽然遇到一片桃花林,溪水兩岸幾百步以內,中間沒有別的樹木,花和草鮮嫩美麗,地上的落花繁多。漁人對此感到非常驚異。(漁人)又向前劃去,想走到那片林子的盡頭。

  桃花林在溪水發源的地方沒有了,(在那裡)便看到一座山,山邊有個小洞,隱隱約約好像有光亮。漁人就捨棄船上岸,從小洞口進入。起初洞口很狹窄,僅能容一個人通過。漁人又向前走了幾十步,一下子變得開闊敞亮了。只見土地平坦寬闊,房屋整整齊齊,有肥沃的土地,美好的池塘,桑樹竹林之類。田間小路交錯相通,(村落間)能互相聽到雞鳴狗叫的聲音。村裡面,來來往往的行人,耕種勞作的人,男男女女的衣著裝束完全像桃花源外的世人,老人和小孩都高高興興,自得其樂。

  (桃花源的人)一見漁人,竟然大為驚奇,問他是從哪裡兒來的。(漁人)細緻詳盡地回答了他們,人們就把漁人請到自己家裡,擺酒殺雞做飯款待他。村裡人聽說來了這麼一個客人,都來打聽消息。(他們)自己說他們的祖先(為了)躲避秦時的戰亂,率領妻子兒女和同鄉人來到這個與外界隔絕的地方,不再出去了,於是就同外界的人隔絕了。他們問(漁人)現在是什麼朝代,(他們)竟然不知道有漢朝,更不必說魏朝和晉朝了。這個漁人一一的給(桃花源中的人)詳細地訴說他知道的事情,(他們)聽了都很驚歎惋惜。其餘的人又各自邀請漁人到他們家裡,都拿出酒菜飯食來款待他。漁人居住了幾天,告辭離開。這裡面的人告訴他說:“(這裡的情況)不值得對外界的人說啊!”

  (漁人)出來後,找到了他的船,就沿著先前的路回去,(一路上)處處標上記號。漁人到了武陵郡,便去拜見太守,把這些情況作了稟報。太守立即派人隨同他前往,尋找先前所做的記號,結果迷了路,再也找不到通向桃花源的路了。

  南陽有個劉子驥,是位清高的隱士,聽到這個消息,興致勃勃地打算前往桃花源。沒有實現,不久就病死了。以後就不再有探訪的人了。

三、重點解詞:見文中畫線詞。

四、重點句子翻譯:

1、土地平曠,屋舍儼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屬。

2、黃髮垂髫,並怡然自樂。

3、便要還家,設酒殺雞作食。

4、問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漢,無論魏晉。

5、此人一一為具言所聞,皆嘆惋。

6、村中聞有此人,鹹來問訊。

7、自雲先世避秦時亂,率妻子邑人來此絕境

8、太守即遣人隨其往,尋向所志,遂迷,不復得路。

9、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處處志之。

五、文學常識

1. 選自《陶淵明集》。作者陶淵明,東晉文學家。字元亮,世稱五柳先生,諡號靖節先生。《桃花源記》是《桃花源詩》的序言。

2. 記:古代一種文體,它用來記載事物或發表議論,有時也用於說明。

六、理解性默寫

1. 描寫桃花林草美花繁(桃花林奇異景象)的句子:忽逢桃花林,夾岸數百步,中無雜樹,芳草鮮美,落英繽紛。

2. 表明漁人進入桃花源後總體感受的句子:豁然開朗。

3. 寫出桃花源不易發現的句子:① 山有小口;② 初極狹。

4. 從環境的角度寫桃花源美異的句子:土地平曠,屋舍儼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屬。阡陌交通,雞犬相聞。

5. 從心情的角度寫桃花源美異的句子:黃髮垂髫,並怡然自樂。

6. 從穿著的角度寫桃花源美異的句子:男女衣著,悉如外人。

7. 從活動的角度寫桃花源美異的句子:其中往來種作。

8. 桃花源人的精神狀態:黃髮垂髫,並怡然自樂。

9. 寫出桃花源社會風尚的句子:其中往來種作,男女衣著,悉如外人。黃髮垂髫,並怡然自樂。

10. 寫出桃花源人對漁人熱情的句子:

① 便要還家,設酒殺雞作食。

② 村中聞有此人,鹹來問訊。

③ 餘人各復延至其家,皆出酒食。

11. 桃花源人“皆嘆惋”的原因:問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漢,無論魏晉。

12. 桃花源人“遂與外人間隔”的原因:自雲先世避秦時亂,率妻子邑人來此絕境,不復出焉,遂與外人間隔。

13. 桃花源人滿足於桃花源生活,厭惡外界生活的體現是:此中人語云:“不足為外人道也。”

七、簡答題

1. 本文線索:漁人進出桃花源的行蹤(發現→訪問→離開→再尋)

2. 概括段意:

第一段——漁人無意間發現了桃花源的入口。

第二段——漁人進入桃花源,發現桃花源中人們生活美滿。

第三段——寫桃花源人熱情接待漁人。

第四段——漁人再尋桃花源,終不可得,別人也沒找到桃花源。

3. 概括本文中心:

桃花源虛構了一個與黑暗現實社會相對立的美好境界,表達了人們對理想社會的強烈追求,同時含蓄地表達了對現實社會的不滿,並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當時人民渴望擺脫剝削壓迫,追求幸福安寧生活的美好願望。

4. 本文寫法特點:運用豐富的想象,充滿了傳奇色彩。

5. 本文表明瞭作者怎樣的態度?對理想社會的追求,對現實生活的不滿。

6. 後世把“世外桃源”作為理想社會的代名詞。細讀課文,說說作者心目中的這個理想社會有哪些吸引人的地方。

人人勞作、人人平等、沒有剝削、沒有戰亂、生活安定、風氣淳樸。

7. 作者寫漁人以及後來許多人再也找不到桃花源的意圖是什麼?

桃花源只是作者以及無數勞動人民美好願望的體現。它表現了人們對理想社會的熱烈追求。這個理想社會在當時是不可能實現的。寫桃花源無跡可尋,其實是一種隱喻,隱喻桃花源這樣的理想社會是不存在的。

8. 作者虛構這樣的世外桃源,寄託了他的社會理想,有什麼目的?

作者虛構了這樣的社會,表達了對當時黑暗社會的不滿,也表達了對人人平等、人人勞動、沒有戰亂、沒有剝削、生活安定、風氣淳樸的理想社會的追求,反映了廣大人民的意願。儘管當時的社會無法實現,但還是具有一定的積極作用。

9. 第一段景物的描寫帶有神秘色彩。作者這樣寫的主要意圖是什麼?

暗示將會出現奇景,為下文渲染氣氛,也為桃花源的美好作了鋪墊。

10. 漁人進入桃花源,見到了什麼景色?說明了什麼?

景色:“土地平曠,屋舍儼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屬。阡陌交通,雞犬相聞。其中往來種作,男女衣著,悉如外人。黃髮垂髫,並怡然自樂。”

說明:桃花源環境寧靜優美,人們生活美滿安寧,豐衣足食。

11. 為什麼桃花源人“皆嘆惋”?

① 為桃花源外如此動亂黑暗而嘆惋;② 為桃花源外的人從沒有過上安寧和平的生活而嘆惋。

12. 桃花源人的人物形象:熱情淳樸、熱愛和平,過著安定美好生活的人們。

13. “此中人語云:‘不足為外人道也。’”的原因是:不希望外人擾亂這裡和平寧靜的生活。

14. 漁人離開桃花源的原因:桃花源的情況好,他也想讓別人來這裡過上好的生活。

15. 假如太守找到桃花源,後果是:桃花源人重新過上痛苦生活。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