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讨厌的勇气》:哲学界的心理学家阿德勒教你“重新做人”

众所周知,大名鼎鼎的弗洛伊德的“原因论”,是把一个人的种种不幸的源头,归咎于原生家庭。

而他的对头,同时也是心理学三大巨头之一的阿尔弗雷德·阿德勒则认为,我们每个人都并非被本能、被过去所禁锢,我们完全可以重新定义过去,通过自己的努力实现自我完善,获得想要的人生和幸福。


《被讨厌的勇气》:哲学界的心理学家阿德勒教你“重新做人”

一、愤怒都是被捏造出来的

实际上,《被讨厌的勇气》一书,并是不由阿德勒所著,它的作者是日本作家岸见一郎和古贺史健。

有趣的是,正如柏拉图之于苏格拉底,岸见一郎也是阿德勒哲学思想的传承与提炼者;而古贺史健,则是岸见一郎的柏拉图。

此书用书中的“哲人”与“青年”的对话,探讨了“人可以改变、世界是极其简单、人人能获得幸福”等问题。

青年无法认同“目的论”的观点,他举了个例子讲:

自己在咖啡店看书时被服务员不小心弄脏了衣服,那是他刚狠下心买的新衣服, 于是勃然大怒的他忍不住向服务员大发雷霆。

《被讨厌的勇气》:哲学界的心理学家阿德勒教你“重新做人”

这种情况下,“目的论”还行得通吗?怎么看,愤怒都是由“衣服被弄脏”这个原因而引起的结果吧。

那愤怒是“目的”这个结论,就不成立了。

哲人不慌不忙的也举了个例子:有这样的一个故事,有一天,母亲和女儿在争吵,电话突然响起。

母亲拿起电话的那一刻还带着一丝怒气,可电话那头是女儿的班主任,意识到这一点,母亲的语气马上变得彬彬有礼了。

通话持续了5分钟,母亲一直客客气气的与老师交谈,挂了电话后,却勃然变色,继续训斥女儿。

所以愤怒,不过是一种可收可放的“手段”而已。这位母亲并不是因为怒不可遏而大发雷霆,她只不过是为了用高声震慑女儿。

《被讨厌的勇气》:哲学界的心理学家阿德勒教你“重新做人”

这种理论乍一看,简直不可理喻。在我们平常看来,生气不就是因为别人的过错让自己产生这种愤怒的情绪么?

可在作者看来,却不是这样。

因为用愤怒去震慑别人,远比讲一通道理要简单的多,因此愤怒即是一种能快速达到自己目的的手段。

试想一下,在生活中,我们是不是可以随心所欲的向比自己弱的人发泄愤怒,却很少对自己的上司或地位比自己高的人发脾气?

这就说明,愤怒是可控的,只是,相比心平气和的讲道理,愤怒可以让我们获得更好的体验感

想一想,自家熊孩子上房揭瓦了,是耐心给他讲道理,还是打一顿出气心里更爽呢?

答案不言而喻。

二、自卑感是可以自己选择的

这句话,比前面的愤怒目的论看起来更扯淡了。

《被讨厌的勇气》:哲学界的心理学家阿德勒教你“重新做人”

但先别急,看看书里的哲人是怎么解释的:

“自卑感”是一个关于自我价值判断的词语,因为这个词是主观性的,所以你可以自己选择价值转换。


举例子来说,像哲人,身高只有155cm,年轻时一直苦恼,总想着,要是我再长高一点,我一定会拥有更愉快的人生。可朋友却告诉他,这种想法太无聊了!

长高做什么?你这个身高让人感到轻松,不会让人觉得有威慑力啊!

所以,把身高看成优点还是缺点,完全取决于你自己。


原本让你产生自卑感的身高问题,在你把它当成优点看待时,这一自卑感,就完成了它的价值转换——由劣性到优势。

而更深一层,价值这个东西,是必须建立在社会意义之上的。


《被讨厌的勇气》:哲学界的心理学家阿德勒教你“重新做人”


如果这个世界上只有一个人,不论他是高矮胖瘦,英俊丑陋,都不会产生自卑感。

因为没人同他比较,没有任何的参照物。因此,自卑感只是来自于人际关系。不过,自卑感并不是什么坏东西,有了自卑感,人就会产生“希望进步”、“追求理想状态”的想法。

正如阿德勒所说:无论是追求优越性还是自卑感,都不是病态,而是一种能够促进健康、正常的努力和成长得刺激。

这就是为什么自卑感完全取决于你自己的选择。

你可以对自己的某个地方感到不满,也可以把它当成一种与众不同的特色。


《被讨厌的勇气》:哲学界的心理学家阿德勒教你“重新做人”

就像我们认为有碍于美观的豁牙,法国人却认为这是幸运的象征,称之为“幸运牙”。

是好是坏,端看你的心态。

三、人生的意义,由你自己选择

对的,就如同前面两条,这个依然是由你自己选择。

实际上,在阿德勒看来,人就该以自我为中心。这里的意思,并不是说让我们只考虑自己,自私自利,不管他人的感受。

而是每个人都只属于自己,你的身体,你的大脑,你的人生,只属于你自己;同样,也只有你能对自己负责。

在这样的前提下,你就无法找借口了。

弗洛伊德的“原生家庭论”之所以人尽皆知,是因为用这样的理论,人人都可以甩锅:我婚姻失败,都是因为父母没有给我树立一个好榜样;我找不到好工作,都是因为父母穷,没钱让我进958……

可阿德勒的“目的论”就不同了,他说,你过去所经历的一切,只是经历,若你没有赋予它意义,那它就毫无意义。

《被讨厌的勇气》:哲学界的心理学家阿德勒教你“重新做人”

同样,人生,也并不存在普遍性的意义。

我们可以坐在优雅舒适的咖啡店里和朋友探讨宇宙,谈论人生哲学,却不可能在那些被卷入战祸而无辜丧命的孩子们面前谈什么“人生意义”。

也就是说,人生并不存在可以作为常识来讲得意义。

况且,你若对过去发生的遭遇耿耿于怀,不断回顾及追问“为什么会发生这样的事情”,这又有多大意义呢?

所以阿德勒在说了“并不存在普遍性的人生意义”之后,还说,“人生的意义是自己赋予的。”

阿德勒本人,也是如此。

他小的时候,个子小、驼背,学习成绩也不好,矮穷矬占了两样,还经常被长辈拿来和高富帅的哥哥相比。

再加上他三岁时弟弟去世,自己两次被车撞,五岁时得了肺炎差点挂掉,这样的童年,实在是命运多舛。

好在,他最终找到了独特的人生意义,并且成为了一名心理学的大家。可以说他本人就是战胜自卑、超越自我的人生典范。

发生什么不重要,我们怎么看待这些已经发生的事情才重要。

出生于1870年的阿德勒,在时空的维度上,距离我们很遥远,可他超前的思想却能穿过时空,给予我们思想上的指导,如清泉洗涤我们蒙尘的心灵;如明灯指引我们通往人生的幸福终点。

《被讨厌的勇气》:哲学界的心理学家阿德勒教你“重新做人”

人生的道路上,没有别人,只有自己。

而阿德勒的思想,正给了我们承担自己的自由与责任的无限勇气。



作者简介: 我是如是,以字读心,以文读人。关注 ,你会获得一份独到的情感见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