沒了“金飯碗”,那些消失的銀行櫃員,去了哪裡?

新冠肺炎疫情肆虐之際,原本就已受到互聯網科技衝擊的銀行線下網點,愈加“門前冷落鞍馬稀“。記者認識的一名銀行櫃員小陳,也將轉崗到營銷崗位


2018年,碩士研究生畢業的小陳通過校招層層篩選,如願以償入職常州市某國有大行,端上了“金飯碗”。按照以往慣例,分配到具體網點後,她要先從櫃員(曾被業內親切地稱為“桂圓”)崗做起。然而,一年多過去了,小陳所在銀行網點的櫃檯數量由5個減少至3個!


面臨衝擊的,不只是小陳。記者發現,儘管我們很難準確計算出銀行櫃員總人數,但從公佈了這一數據的農業銀行來看,其2018年櫃員人數為12.08萬。整個銀行櫃員群體,最保守估計也超過百萬。


伴隨網絡金融對櫃面業務替代程度的日益加深,銀行“桂圓”的存在感逐漸被削弱,金融科技大行其道的當下,“桂圓”們被動地走向了全新的領域。


被互聯網支付、AI(人工智能)等金融科技深深改變的金融業,每一個從業者都被裹挾其間。銀行業正在升級轉型之際,疊加新冠肺炎疫情,電子銀行發展進一步加速。


記者認為,從線下網點向互聯網上的變遷,既是民眾的需求,也是銀行自身的需要。這將是歷史長河中,又一次值得銘記的大變遷!


加速轉型升級 六大行網點數量不斷精簡

櫃檯減少,不是個別銀行的現象,早已是一種社會趨勢。


銀行櫃檯數量不斷壓降的背後,是各大銀行離櫃業務率的明顯提升。據中國銀行業協會數據,2016-2018年銀行業的平均離櫃率逐年攀升,分別為84%、87.58%、88.67%。


事實上,櫃面工作本身也並不輕鬆。儘管當下智能機具已廣泛現身於銀行線下網點,但類似公司業務、大額現金存取以及一些複雜業務等,目前還是要通過人工櫃檯辦理。


過去的一年裡,小陳基本被“綁死”在櫃檯裡,離崗不能超過30分鐘、吃飯時間45分鐘……一天中大部分時間,小陳都是坐在玻璃窗後面,重複著“歡迎光臨,請問您需要辦理什麼業務?”一天下來,“感覺嗓子都啞了”。然而,這樣日復一日、年復一年的日子,要變了。


突然間,小陳所屬的支行要求櫃員崗位“只能減不能增”,“除了支行是4個櫃檯,其他(下面的網點)不能超過3個”。昨天還端著“金飯碗”,今天自己就被AI取代了。


類似的情況並不少見。櫃檯壓降、人員調崗、校招縮水,是不少銀行櫃員近年來頗為直觀的感受。


供職於西安市某國有大行的小張已入行三年多。2016年,小張通過校招剛入職時,其所在銀行在陝西省招了100人;而在接下來的兩年中,每年的招聘均沒有超過40人,比小張當初進行時少了一半還要多。“我們網點櫃檯已經壓降到只剩一個,櫃檯上面基本就兩個人了”。


誠然,如今的銀行業早已遠離野蠻擴張的時代,輕型化、智能化轉型成為各家銀行戰略佈局的重點方向之一。以國有六大行為例,近年來,六大行的員工總數和網點數量不斷精簡。據《每日經濟新聞》記者梳理,僅2019年上半年,六大行員工人數合計縮減近3.5萬人,已超2018年全年人員縮減之和。此外,對比2018年末,各家銀行的網點或營業機構數量也均有所減少,六家銀行合計減少的數量為277個。


而與此相對應的是,六大行業務電子化的程度也在進一步提升。例如,2019年上半年,工行網絡金融交易額311.26萬億元,網絡金融業務佔比較上年末提高0.3個百分點至98%;郵儲銀行電子銀行實現交易筆數140.43億筆,交易金額10.69萬億元,電子銀行交易替代率達到91.27%,較上年末提升0.83個百分點;交行境內電子銀行交易筆數35.78億筆,交易金額124.76萬億元,電子銀行分流率達97.30%,較上年末提高0.71個百分點;中行電子渠道交易金額115.48萬億元,電子渠道對網點業務的替代率達到93.73%。


值得一提的是,在傳統銀行業務結構不斷調整的同時,近年來,科技驅動的互聯網銀行大放異彩。儘管沒有營業網點,但因背靠互聯網巨頭而擁有可觀的線上流量,發展勢頭迅猛。2014年,騰訊牽頭髮起設立我國首家互聯網銀行——微眾銀行,數年發展下來,該行業績亮眼。2018年末,其資產總額達到2200億元,超越了部分城商行及農商行的單家資產規模。該行在2018年實現營收100.3億元,同比增長49%,實現淨利潤24.74億元,同比增長71%。再例如成立於2015年的阿里系網商銀行,2018年底總資產增長23%至959億元,當年實現營收62.84億元,同比增長47%;淨利潤6.71億元,同比增長66%。


融360大數據研究院分析師李萬賦告訴《每日經濟新聞》記者,一方面,互聯網金融的發展和移動技術的逐漸成熟,大大提高了移動端金融業務實現的可能性和便利性,也加速了銀行電子渠道對傳統物理渠道的替代。另一方面,越來越多的客戶更傾向於選擇線上完成金融交易,物理網點利用率低、成本高昂,營運壓力較大。結合輕型化、智能化的升級轉型方向,各銀行開始對營業網點重新定位,傳統網點縮減成為趨勢。


交通銀行金融研究高級研究員武雯接受《每日經濟新聞》記者採訪時表示,隨著金融科技的深入應用,原有的部分櫃檯業務也由智能化所取代,可以集中化運營;同時,線上金融的發展也使得到網點的人數急劇減少,因此櫃員的需求相應的降低,為了進一步發揮網點的服務效應,提升網點的效益,櫃員就面臨較大的轉崗壓力。


開拓收益 營銷崗位成“桂圓”轉崗重鎮


曾幾何時,絕大多數進入銀行的職場新人們,一開始都是小“桂圓”。不過這一慣例如今也被打破。2019年,小陳所在的銀行在常州市招進了100人左右,無一“桂圓”,全部為客戶經理崗,“主要目的就是營銷,畢竟這才能創造收益”。


實際上,即便身在櫃員崗,小陳每週也會有一些營銷業績的要求,每個週六還得抽出半天時間外拓營銷。例如,去年歲末熱火朝天的ETC爭奪戰中,小陳每週要成功營銷6戶才算完成任務。


值得一提的是,在行業競爭愈發激烈的當下,營銷的重要性越來越被強調,營銷崗也成為了大多數櫃員轉崗的首要去處。


以農行為例,截至2019年6月末,該行超級櫃檯已覆蓋全行2.2萬個網點,對櫃面業務的替代率達94%以上。超級櫃檯是農行智能對客服務渠道和平臺,由“軟件”+“硬件”+“後臺”構成。同時,該行精簡高櫃1.4萬個,1.46萬名櫃麵人員充實至營銷服務崗位。事實上,近年來該行櫃麵人員佔比持續降低。2016年至2018年各年度末,該行在崗員工中,櫃麵人員數量分別為14.76萬人、13.84萬人、12.08萬人,佔比分別為29.7%、28.4%、25.51%,同期的營銷人員佔比則分別為22.5%、22.6%、23.49%。


再例如郵儲銀行半年報顯示,報告期內,該行累計壓降臺席5540個,優化櫃員3384人,其中2372人調整至網點營銷團隊。


在武雯看來,當前宏觀經濟下行壓力加大,利率市場化下,銀行業經營壓力加大,競爭也加劇,因而需要進一步加大營銷力度。


因為擁有研究生學歷,在櫃員崗待了一年多的小陳,比同期入行的本科生更快得到了轉崗的機會,而轉崗的大方向便是對私或對公客戶經理。為了順利開展營銷業務,小陳還需要通過一些考試,比如營銷基金要通過基金從業資格考試;推廣銀行信貸產品也要通過銀行內部專門的考試。

轉崗之後 每天一睜眼就是想工作


就職於上海某國有大行的小孫,從最開始“逃不脫”的“坐櫃”,到之後轉崗到個金客戶經理,歷經了多數應屆生銀行職業軌跡的初步變遷。如今,小孫每天都會被理財、基金、保險這“三駕馬車”壓得喘不過氣來。


每當銀行發行了新的基金等產品,小孫就得預估好銷售對象和銷售額度,再定期向領導彙報營銷的進展。如此週而復始,“好不容易一個產品銷售結束了,下個產品又來了”。


一天中正常的工作時間,上午9點到下午5點,小孫一門心思撲在客戶身上,除了接待客戶介紹產品,還要去拓展客戶範圍。如此一來,彙報業績、產品培訓等諸多事情便只能靠加班來做,經常週末也是安排滿滿。


儘管不像坐櫃時“被限制自由”,但小孫可自主安排的時間似乎更少了。“手機基本24小時都會開機,不知道什麼時候客戶就會來找。有次接待客戶,直到下午4點才有時間吃上午飯。不過忙起來也就意味著基本可以完成指標了。”


每個星期,小孫所在的支行都會給所有客戶經理進行一次業績評比,並公示排行榜。儘管小孫自認已練就了一顆“強心臟”,但面對每週的排行榜依舊會焦慮不已。“榜單的前五名和後五名都會用不同顏色標出來,要是在倒數會很難過的。業績完不成,會被領導叫去談話,更嚴重的是把客戶資源調整安排給別人。”


轉崗近一年來,小孫坦言自己壓力大了很多。“每天早上6點被鬧鐘吵醒,睜開眼睛就是工作,腦子想的是我今天約了哪個客戶,要給他推薦什麼產品。然後晚上下班會想今天哪些產品推薦成功了,哪些指標沒有完成,再研究一下銀行最新出的產品,回家差不多要到晚上9點了。”


當然,客戶經理的收入也與個人業績表現絕對掛鉤,業績好的客戶經理收入會非常可觀。有銀行人士表示,“客戶經理的業績會跟所處的環境、客群、個人能力和狀態有關係,影響因素會很多,不像櫃檯基本都差不多。”


即將轉到營銷崗的“桂圓”小陳,也從前輩中打聽到了“客戶經理收入比‘桂圓’高很多”。“‘桂圓’只有業務量,營銷的業績很少,基本只做一些信用卡。客戶經理收入主要靠產品,像基金、保險、貴金屬等,營銷一個產品才會有計價。我們這邊業績最好的客戶經理計價績效大約是‘桂圓’的4倍。”

全新領域 有人轉崗有人改行


不過,並非所有人都像小陳這樣對轉崗充滿期待。小陳身邊的同事也有部分並不想轉崗,想一直做“桂圓”,“因為櫃員每天事情做完就可以下班了,壓力沒有客戶經理大。”


西安的小張已在銀行工作了三年多,在她看來,大多數人進了銀行,大概一年內就能判斷出是否喜歡這份工作,如果的確不喜歡或不太適應,可能會選擇離職,但很少會有“無法轉崗”等原因造成的離職,“因為銀行基本都會給你安排的,就是角色不一樣,一般看個人喜好和特色”。


一般銀行網點會有三個條線,包括營運崗、個金崗、公司崗。“坐櫃”、智能機具授權等都屬於營運崗,這當中也會有晉升的通道。小張表示,“有些人比較喜歡營運,不做“桂圓”後雖然沒有轉到營銷崗,做授權崗或做營運主管等,都屬於營運崗,但工作內容還是會有挺大區別的。”


“櫃檯上的工作人員其實也非常忙,客戶經理更多的是精神壓力比較大,會擔心業務指標完不成。銀行的營銷任務主要由個金客戶經理以及對公客戶經理承擔,所以壓力會大”,小張笑著總結道,“櫃員是身體累,客戶經理更多是心累,就看你選擇哪種累。”


不過,隨著轉崗後工作強度的明顯加大,也會有部分員工選擇離開銀行系統。回想起這幾年身邊跳槽的同事,小張提到,“如果對收入要求比較高,那多數行業中銷售崗做得好的話收入都會更為可觀。因為壓力原因選擇離職的話,大部分人會去選擇一些工資收入可能會有點回落,但更為輕鬆的工作,像一些國企或公務員的崗位等。”


互聯網大潮下

未來銀行更青睞何種人才


“金飯碗”不再,警鐘已經敲響。事實上,科技浪潮衝擊下,櫃員所面臨的抉擇僅是萬千銀行人轉型的一個側影。未來銀行會選擇怎樣的發展形態?什麼樣的人才能夠得到銀行青睞?這些是當今銀行從業者或者有意邁入銀行體系人員更為關切的話題。


線上的互聯網銀行:

急招技術類崗位 風險類招聘佔比超兩成


技術取代重複瑣碎的人工,毋庸置疑的是,科技日新月異必然會對傳統銀行網點帶來深刻影響。如此一來,有種“簡單直接”的操作是:乾脆就不要網點!

2014年,騰訊牽頭髮起設立我國首家互聯網銀行,即微眾銀行。成立以來,該行穩步發展,2018年末,其資產總額達到2200億元,超越了部分城商行及農商行的單家資產規模。截至目前,國內有三家純互聯網銀行,除了微眾銀行,還有2015年開業的網商銀行和2016年開業的新網銀行。

背靠互聯網巨頭,沒有營業網點、不需要營業櫃檯,利用互聯網技術、數據和渠道等滿足長尾客戶需求,重塑個體金融服務。這類銀行需要什麼樣的人才?從上述三家銀行的招聘信息可以窺見一斑。

微眾銀行官網上的校招入口暫未開放,從該行目前的社招崗位來看,技術研發類、金融產品類以及風險類的崗位數量佔據大半。截至3月3日,該行社招設有137個崗位,其中技術研發類29個(招聘69人,佔招聘總人數35%)、風險類31個(招聘40人,佔招聘總人數20%)、金融產品類22個(招聘23人,佔招聘總人數12%)。


微眾銀行社招137個崗位構成情況

截止時間

2020-03-03

數據來源

微眾銀行官網

崗位類別

崗位數

招聘人數

人數佔比

技術研發

29個

69人

35%

風 險

31個

40人

20%

金融產品

22個

23人

12%

其他合計

_

55個

_

65人

_

33%

_


有數據顯示,微眾銀行IT人員(不含風險、運營等領域參與數據分析人員)比例一直在50%以上。從上述招聘信息中可以看出,技術研發類多需精通某類編程語言,部分崗位對有金融領域開發經驗者優先。例如,某後臺開發工程師崗位負責銀行相關業務系統的設計和開發,需有5年以上開發經驗、精通JAVA編程、曾在大型/複雜項目承擔主要設計編碼工作等,有銀行/金融/財務或者互聯網開發經驗優先。

此外,該行風險類崗位包括數據分析經理、風險政策經理、貸後管理經理等多個崗位,多數崗位還設有細分方向。例如,風險政策經理包括農業金融、汽車風險、信用風險、零售信貸、生活金融等多個方向。這些崗位大多需要有3年及以上的信貸管理經驗,同時具備較好的數據分析及數據處理能力,有些需要熟練使用R、python等統計分析工具。

網商銀行方面,在阿里巴巴集團官網的社招頁面輸入“網商銀行”進行搜索,可以看到自2020年1月起更新的招聘信息,儘管招聘人數僅顯示“若干”,但按職位類別篩選,數量靠前的分別是運營類(17個)、技術類(16個)、市場拓展(15個)。

在新網銀行官網的社招頁面,“大數據算法工程師”、“應用運維工程師”等多個技術類崗位旁邊均注有“急”的字樣;校招崗位則劃分為四大類,分別是科技類、風險類、產品/設計/業務類、職能類,其中科技類細分崗位有7項,風險類細分崗位多達9項。


變革的傳統銀行:

科技人力不斷擴充 營銷條線加碼佈局


因勢而變。面對新技術崛起,傳統銀行並沒有坐以待斃,而是積極擁抱科技,紛紛吹響數字化變革的號角。

例如,平安銀行2018年年報披露,科技投入大幅增加,IT資本性支出25.75億元,同比增長82%。與此同時,該行2018年末全行科技人力擴充到近6000人(含外包),較上年末增長超過44%。

2019年8月,央行印發《金融科技發展規劃(2019-2021年)》,提出進一步增強金融業科技應用能力,實現金融與科技深度融合、協調發展,明顯增強人民群眾對數字化、網絡化、智能化金融產品和服務的滿意度,推動我國金融科技發展居於國際領先水平。

艾瑞諮詢研究報告指出,我國金融機構Fintech投入以頭部機構為主,未來3年將逐漸增加,銀行業同行領跑。具體來看,銀行IT建設較為完善且技術自主性強,除國有大行、大型商業銀行等頭部銀行外,部分地方銀行也在佈局人臉識別、區塊鏈供應鏈金融等前沿科技的應用,整體技術資金投入與增速均領先其他領域。

上述研究報告統計,2018年我國銀行Fintech投入419.5億元,預計到2022年將增長至768.7億元。


除了加大技術投入、引進科技人才,營銷也是銀行重點佈局的領域。有銷售,才能夠創造收益。從上文小陳的經歷也可以看出,銀行壓降櫃員崗的同時,也會加大對營銷人員的配置。

上海地區某國有大行客戶經理告訴《每日經濟新聞》記者,去年其所在支行櫃員人數“砍”了一半,不過新進了營銷條線人員,營銷的安排不僅包括銀行傳統的櫃面營銷、廳堂營銷,還包括走進社區、單位營銷等。

下沉的社區銀行:

尋求差異化競爭立足點 專業+溝通+本土+靈敏


社區銀行作為“打通金融服務最後一公里”的重要角色,近年來卻頻頻傳來關閉停業的消息,無奈退出的背後面臨怎樣的困境?

中國銀行業協會研究部副調研員王麗娟告訴《每日經濟新聞》記者,一方面在於定位不明確,缺乏核心競爭力。當前,社區銀行經營範圍相對狹窄,主要體現在理財產品問詢及售賣上,定位較為尷尬,競爭力明顯弱於綜合性網點;另一方面,移動支付等金融科技快速發展,對社區銀行的一些便民服務項目產生了替代。

聯訊證券研報指出,截至2019年1月2日我國共有1179家社區銀行退出,但綜合數據來看,退出的社區銀行數量遠少於新設,經過2018年大規模擴張後,社區銀行的擴張逐漸迴歸理性,擴張速度下降。

而就在不久前,銀保監會印發《關於推動銀行業和保險業高質量發展的指導意見》,提及“優化社區金融服務,鼓勵銀行機構採用線上線下多種形式延伸服務網絡,為社區企業居民提供方便快捷的金融服務”。

首創證券研究所所長王劍輝接受《每日經濟新聞》記者採訪時表示,社區銀行存在的核心要素是找到自己差異化競爭的立足點,尋求一種錯位發展的思路。例如,在銀行服務上可以考慮營業時間、服務項目的區別,還可以考慮流動服務的可能性。

“社區銀行肯定有存在價值,關鍵是其在服務方式、內容等方面的創新型設計,例如服務多元化、發揮上下游連接功能等,對於客戶需求,可以發揮自身商業渠道的優勢來提供信息交流、服務對接等”。王劍輝表示,社區銀行和其他社區商業服務機構還有更多的合作空間,以解決金融支持問題。儘管大多數人使用支付寶、微信,但還是有少數人習慣於銀行櫃檯服務,社區銀行可以來彌補這些服務空白點。

在王劍輝看來,社區銀行需具備親民能力,能夠樹立貼身服務的可靠形象,同時要具備紮實的金融服務能力,能夠體察、滿足社區居民的需要。

那麼,什麼樣的人員能夠配合社區銀行的發展?郵儲銀行總行投資經理、高級經濟師卜振興接受《每日經濟新聞》記者採訪時表示,社區商業銀行具有鮮明的特色,專業人員需求也與金融人員有明顯不同,可以總結為:專業+溝通+本土+靈敏。


首先,要有綜合金融服務的專業水平,社區銀行面對的業務種類比較繁雜,因此要對基本的金融產品有全面瞭解,成為銀行系統的“全科大夫”。


其次,要有專業的金融服務理念,尤其是溝通能力。社區銀行面對的客戶以中老年客戶為主,不善於利用新型金融工具,在提供金融服務時更要有耐心和金融服務理念和意識,要成為客戶的“知心大姐”。


再次,要立足本地。社區銀行是社區+銀行,特色在社區,因此要了解社區的基本情況,才能提供更有針對性的金融服務,要成為“社區達人”。


最後,要對客戶的需求和變化有靈敏的反應。社區銀行的專業人士,不僅需要服務客戶,更要挖掘客戶需求,及時反饋客戶需求的變化,推動商業銀行作出相應的調整和變化,要成為“銀行觸角”。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