刷新自我,贏在中年起跑線

刷新自我,贏在中年起跑線

有海清等女演員發出“中年危機”的慨嘆,也有袁泉、小陶虹都被贊贏在中年,演員如此,其他女性也是一樣。不要給自己設限,利用好自身優勢,踏上良性通道,讓中年成為無法取代的上升期。

刷新自我,赢在中年起跑线

吳涓 深圳和易心理諮詢中心首席諮詢師

70後集體奔五了,80後集體奔四,都號稱自己進入“中年危機”。“中年危機”是上世紀70年代美國心理學家提出的一個心理學概念,逐漸被美國流行文化簡化成一種典型的“四十歲綜合徵”,就是說當人度過一生中最熱烈的青壯年期後,會滑入一段從事業、健康、婚姻家庭到內心自我價值感等等一系列充滿衝突的危機期。怎麼破解所謂的“中年危機”,讓中年不危呢?

危機也許來自年齡?

在第13屆“FIRST”青年電影展閉幕式上,海清爆出雷人語錄:“我們比胡歌便宜,和他一樣好用”,話裡有自嘲也有無奈。在一個90後自稱“老阿姨”,中年女性追求“滿滿少女感”的時代,年齡成了女人最大的天敵。

上有老下有小,事業可能進入瓶頸期,和年輕人競爭有些力不從心。職場人際關係不輕鬆,體能也大不如前,遇上一點事就會失眠、情緒失控。原本堅強的人會突然變得脆弱起來:害怕變老,害怕得癌,害怕失去工作,害怕老公出軌,害怕自己不是一個好媽媽……

周迅在訪談時說:“在鏡頭面前,那些皺紋遮也遮不住,我真的早上起來坐在沙發上就開始哭,一時無法去直麵人會衰老這件事情。”美若天仙的尚且如此,平庸如你我,立刻覺得自己被危機了。

困於事業與家庭的選擇

姚晨在題為《一箇中年女演員的尬與惑》中說:“這些年我常被問到一個問題:你是如何兼顧事業與家庭的?我一直很困惑,為什麼沒有人問我先生同樣的問題呢?”

中年女性的生活劇場都是一人分飾數角的,在家裡是女兒、是妻子、是母親;在職場是骨幹,是上司、是下級,戲份都不輕。但遺憾的是,中國女性的勞動率雖然是世界領先,但男性參與家務的時間卻是全球倒數,這個時代鼓勵女性走向社會與男人競爭,但不是所有男人都情願分擔家庭責任。

清華大學教授王小云在獲得2019年度未來科學大獎時,浙江大學教授王立銘分享了一個令人唏噓的故事,他曾在一次講演中,遇到一位著裝樸素的中年婦女站起來提問:“女性要做數學真的太苦了,送孩子去幼兒園,排隊家長都在聊天,我只能心裡想數學。每天做飯,我就邊炒菜邊想數學。”教授坦言當時認為這就是一位闖入專業會場的數學愛好者而已,而沒有料到,主持人站起來介紹說:這位就是世界著名的密碼學家、清華大學的王小云教授。聰慧如科學家都被受困於此,我們又該怎麼面對這道選擇題呢?

贏在中年需要樹立3個意識

中年,是人生中最穩定最有滿足感的時期,擁有了家庭事業,安定的住所,父母尚健在,子女仍繞膝;大多都已安身立命,為人少了些浮躁,多了些城府,事業少了些挑戰,平凡的生活雖然偶爾有些辛苦,但亦可安逸度日。

但是也恰恰如此,我們經常陷入到一種意義感的喪失中。亦舒曾說:“當我40歲時,略有積蓄,丈夫體貼,孩子聽話,這就是成功。”聽起來很有道理,但是當真正面臨事業進入下滑期,兒女漸漸不再需要自己,老夫老妻相對無言時,人生似乎失去了目標,或者根本沒有什麼目標可以失去,突然想起來問自己:我們生活的意義到底是什麼呢?

1.接納自己,享用年齡帶來的收穫

追求少女感,說深刻點兒,其實是男權社會,將生育價值作為女性最高的價值崇拜的產物。由此衍生出的對女性審美的典型描述,諸如:純真少女、性感尤物,美豔少婦,細想哪一個不是男性視角下的評價標準?美容及化妝品行業常年佔據廣告投放TOP5,幾乎所有的廣告語都是以強調年輕、性感為女性美的標準,說白了就是以喚醒女性年齡焦慮來刺激購買慾的。在這種狹隘且帶歧視的主流審美下,女性年齡越大,價值感就越低。這種價值觀不僅令女性抗拒自然衰老的過程,同時也忽略了珍惜隨著年齡增長獲得的人格魅力和精神財富。

常被贊少女感的演員孫儷就說:“我內心比較牴觸少女感,這樣的詞是不認可現在的自己。”生理年齡是無法逆轉,逐日耗損的,必須要接納,這是自然規律。弗洛伊德認為:“那些我們越是抗拒的,越是會深刻的影響我們。”

49歲的俞飛鴻說:“我20歲的時候,根本找不到真正的自己。只有經歷過歲月,我才發現了內心最真實的我。”被竇文濤尊稱為俞老師的美人,現在的那份自信和練達比起少女時的明豔,真的要耐看很多。經歷了成長,經歷過生活起起落落的中年女性,從內至外,會散發出這個年齡特有的柔軟和堅韌,這份氣韻,不僅無損容顏,反而耐人尋味。

2.一生很長,任何階段都需要成長

年輕人會傲慢地認為:中年人無知,老年人無趣。這種偏見來自於,很多人到了中年常把“認命”、“服老”掛嘴上,抗拒新知識,習慣用已知的觀點去應證其實完全不瞭解的事物,遇到質疑時,自尊是最脆弱的防線:有人選擇隨波逐流,有人變得憤世嫉俗。我們從小就被教導什麼年齡該做“什麼事”:20歲上大學、找工作、談戀愛,30歲應該有事業、有孩子、有房子,40歲要有錢、有好車、有職務,50歲準備退休看孫子……“社會時鐘”定義了不同的年齡階段會發生什麼變化,我們也習慣了用社會時鐘評估自己的生活重點是不是按點兒進行,一旦提早或延時,就會產生自我懷疑或焦慮。

最近讀了一本書《給40歲的嶄新開始》,非常認同書裡的一個觀點:40歲才是人生的開始,70歲才是人生巔峰。作者松浦彌太郎以親身經歷和體會,提醒讀者40歲是重新審視人生的最佳年齡,我們需要慎重思考是繼續往前衝?還是要停頓歇息?作者認為只要掙脫年齡的束縛,保持探索世界的好奇心,那麼無論是維護原有的生活,還是追求新的生活目標,都會重新煥發新的光彩而步入上升期,怎麼做呢?就從減少說這三句話開始:

少說“我不想知道”:面對新知識、新事物,當說出“我不想知道”的時候,就等於放棄了學習,切斷了自我更新,也就默認自己進入了老化過程。在日新月異的時代,有太多讓人目不暇接的新資訊、新文化和新技術,請毅然拋去過去累積的經驗、知識與尊嚴,懷著宛如“閃閃發亮的一年級新生”的雀躍心情,開放自己的感知,去了解去嘗試,會是一個充滿新奇感和愉悅的過程。

少說“這事我做不了”:這句話是典型的自我設限,等於把自己框死在固有的框架裡。固定的生活節奏,固定的人際關係,固定的工作內容……隨著歲月增長,會讓我們很容易習慣於一套固定的反應模式,讓我們面對新的挑戰時感到恐慌,選擇馬上投降:“我不做了”。其實面對未知和不確定,是探索自己潛能的最好機會。試試看,到底會怎麼樣?

少說“我現在很知足了”:這裡指的不是真正對生活滿意的知足感,而是指放棄成長、自我安慰的“知足”。我們總感覺人到中年,好像生活一眼就能望得到頭了,這種想法很容易讓人沮喪,生活得過且過,敷衍將就,其實很悲哀。這背後的邏輯還是與年紀有關。如果以現在女性平均壽命75~80歲看,人生僅僅是走過了一半,40歲就放棄努力太早了。換個角度思考:“70歲才是人生巔峰”。那麼40歲才是剛剛起步,還有那麼多的時間迎向光輝燦爛的未來。

3.幸福來自於自我的完整感

年輕女性事業不順的時候,就會想找一個人嫁了。中年女性事業碰壁後,就會把注意力放在看好老公、養好孩子上。

按照心理學家埃裡克森的理論:只有回顧一生內心感到豐足的人,才不懼怕衰老和死亡。“內心豐足”是心理學所指的自我完整感,是無法靠依賴於他人的承諾、物質的滿足來實現的。這就是為什麼女性在關係中付出的越多,越是沒有安全感的原因。心理學非常強調身心的整體性,“自我”包含了身體和心靈兩個部分。對心理感受的忽視會帶來軀體不適,身體的健康水平也會直接影響心理健康。

張德芬說:“能夠了解自己,關注自己內在,從而改變外在世界的女人,就能夠在親密關係中,扮演一個良好的主導角色。”這種主導,不是主動,也不是去控制,而是在關係中始終保持自知力,不情緒化,更成熟地看待關係和處理衝突。親密關係中,女性往往是對關係質量要求更高的一方,但也是容易失去自我,放棄成長的一方。用力去改造對方,或期待改變自己來滿足對方,這是關係中衝突的來源。成熟的關係應該是兩個人保持相對獨立上的容忍和妥協:允許對方做自己,接受關係的不完美,也讓自己更自在。所以,關注自我,發展成熟的關係,建立自我完整感,是人生漸入佳境,圓滿幸福的途徑。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