刷新自我,赢在中年起跑线

刷新自我,赢在中年起跑线

有海清等女演员发出“中年危机”的慨叹,也有袁泉、小陶虹都被赞赢在中年,演员如此,其他女性也是一样。不要给自己设限,利用好自身优势,踏上良性通道,让中年成为无法取代的上升期。

刷新自我,赢在中年起跑线

吴涓 深圳和易心理咨询中心首席咨询师

70后集体奔五了,80后集体奔四,都号称自己进入“中年危机”。“中年危机”是上世纪70年代美国心理学家提出的一个心理学概念,逐渐被美国流行文化简化成一种典型的“四十岁综合征”,就是说当人度过一生中最热烈的青壮年期后,会滑入一段从事业、健康、婚姻家庭到内心自我价值感等等一系列充满冲突的危机期。怎么破解所谓的“中年危机”,让中年不危呢?

危机也许来自年龄?

在第13届“FIRST”青年电影展闭幕式上,海清爆出雷人语录:“我们比胡歌便宜,和他一样好用”,话里有自嘲也有无奈。在一个90后自称“老阿姨”,中年女性追求“满满少女感”的时代,年龄成了女人最大的天敌。

上有老下有小,事业可能进入瓶颈期,和年轻人竞争有些力不从心。职场人际关系不轻松,体能也大不如前,遇上一点事就会失眠、情绪失控。原本坚强的人会突然变得脆弱起来:害怕变老,害怕得癌,害怕失去工作,害怕老公出轨,害怕自己不是一个好妈妈……

周迅在访谈时说:“在镜头面前,那些皱纹遮也遮不住,我真的早上起来坐在沙发上就开始哭,一时无法去直面人会衰老这件事情。”美若天仙的尚且如此,平庸如你我,立刻觉得自己被危机了。

困于事业与家庭的选择

姚晨在题为《一个中年女演员的尬与惑》中说:“这些年我常被问到一个问题:你是如何兼顾事业与家庭的?我一直很困惑,为什么没有人问我先生同样的问题呢?”

中年女性的生活剧场都是一人分饰数角的,在家里是女儿、是妻子、是母亲;在职场是骨干,是上司、是下级,戏份都不轻。但遗憾的是,中国女性的劳动率虽然是世界领先,但男性参与家务的时间却是全球倒数,这个时代鼓励女性走向社会与男人竞争,但不是所有男人都情愿分担家庭责任。

清华大学教授王小云在获得2019年度未来科学大奖时,浙江大学教授王立铭分享了一个令人唏嘘的故事,他曾在一次讲演中,遇到一位着装朴素的中年妇女站起来提问:“女性要做数学真的太苦了,送孩子去幼儿园,排队家长都在聊天,我只能心里想数学。每天做饭,我就边炒菜边想数学。”教授坦言当时认为这就是一位闯入专业会场的数学爱好者而已,而没有料到,主持人站起来介绍说:这位就是世界著名的密码学家、清华大学的王小云教授。聪慧如科学家都被受困于此,我们又该怎么面对这道选择题呢?

赢在中年需要树立3个意识

中年,是人生中最稳定最有满足感的时期,拥有了家庭事业,安定的住所,父母尚健在,子女仍绕膝;大多都已安身立命,为人少了些浮躁,多了些城府,事业少了些挑战,平凡的生活虽然偶尔有些辛苦,但亦可安逸度日。

但是也恰恰如此,我们经常陷入到一种意义感的丧失中。亦舒曾说:“当我40岁时,略有积蓄,丈夫体贴,孩子听话,这就是成功。”听起来很有道理,但是当真正面临事业进入下滑期,儿女渐渐不再需要自己,老夫老妻相对无言时,人生似乎失去了目标,或者根本没有什么目标可以失去,突然想起来问自己:我们生活的意义到底是什么呢?

1.接纳自己,享用年龄带来的收获

追求少女感,说深刻点儿,其实是男权社会,将生育价值作为女性最高的价值崇拜的产物。由此衍生出的对女性审美的典型描述,诸如:纯真少女、性感尤物,美艳少妇,细想哪一个不是男性视角下的评价标准?美容及化妆品行业常年占据广告投放TOP5,几乎所有的广告语都是以强调年轻、性感为女性美的标准,说白了就是以唤醒女性年龄焦虑来刺激购买欲的。在这种狭隘且带歧视的主流审美下,女性年龄越大,价值感就越低。这种价值观不仅令女性抗拒自然衰老的过程,同时也忽略了珍惜随着年龄增长获得的人格魅力和精神财富。

常被赞少女感的演员孙俪就说:“我内心比较抵触少女感,这样的词是不认可现在的自己。”生理年龄是无法逆转,逐日耗损的,必须要接纳,这是自然规律。弗洛伊德认为:“那些我们越是抗拒的,越是会深刻的影响我们。”

49岁的俞飞鸿说:“我20岁的时候,根本找不到真正的自己。只有经历过岁月,我才发现了内心最真实的我。”被窦文涛尊称为俞老师的美人,现在的那份自信和练达比起少女时的明艳,真的要耐看很多。经历了成长,经历过生活起起落落的中年女性,从内至外,会散发出这个年龄特有的柔软和坚韧,这份气韵,不仅无损容颜,反而耐人寻味。

2.一生很长,任何阶段都需要成长

年轻人会傲慢地认为:中年人无知,老年人无趣。这种偏见来自于,很多人到了中年常把“认命”、“服老”挂嘴上,抗拒新知识,习惯用已知的观点去应证其实完全不了解的事物,遇到质疑时,自尊是最脆弱的防线:有人选择随波逐流,有人变得愤世嫉俗。我们从小就被教导什么年龄该做“什么事”:20岁上大学、找工作、谈恋爱,30岁应该有事业、有孩子、有房子,40岁要有钱、有好车、有职务,50岁准备退休看孙子……“社会时钟”定义了不同的年龄阶段会发生什么变化,我们也习惯了用社会时钟评估自己的生活重点是不是按点儿进行,一旦提早或延时,就会产生自我怀疑或焦虑。

最近读了一本书《给40岁的崭新开始》,非常认同书里的一个观点:40岁才是人生的开始,70岁才是人生巅峰。作者松浦弥太郎以亲身经历和体会,提醒读者40岁是重新审视人生的最佳年龄,我们需要慎重思考是继续往前冲?还是要停顿歇息?作者认为只要挣脱年龄的束缚,保持探索世界的好奇心,那么无论是维护原有的生活,还是追求新的生活目标,都会重新焕发新的光彩而步入上升期,怎么做呢?就从减少说这三句话开始:

少说“我不想知道”:面对新知识、新事物,当说出“我不想知道”的时候,就等于放弃了学习,切断了自我更新,也就默认自己进入了老化过程。在日新月异的时代,有太多让人目不暇接的新资讯、新文化和新技术,请毅然抛去过去累积的经验、知识与尊严,怀着宛如“闪闪发亮的一年级新生”的雀跃心情,开放自己的感知,去了解去尝试,会是一个充满新奇感和愉悦的过程。

少说“这事我做不了”:这句话是典型的自我设限,等于把自己框死在固有的框架里。固定的生活节奏,固定的人际关系,固定的工作内容……随着岁月增长,会让我们很容易习惯于一套固定的反应模式,让我们面对新的挑战时感到恐慌,选择马上投降:“我不做了”。其实面对未知和不确定,是探索自己潜能的最好机会。试试看,到底会怎么样?

少说“我现在很知足了”:这里指的不是真正对生活满意的知足感,而是指放弃成长、自我安慰的“知足”。我们总感觉人到中年,好像生活一眼就能望得到头了,这种想法很容易让人沮丧,生活得过且过,敷衍将就,其实很悲哀。这背后的逻辑还是与年纪有关。如果以现在女性平均寿命75~80岁看,人生仅仅是走过了一半,40岁就放弃努力太早了。换个角度思考:“70岁才是人生巅峰”。那么40岁才是刚刚起步,还有那么多的时间迎向光辉灿烂的未来。

3.幸福来自于自我的完整感

年轻女性事业不顺的时候,就会想找一个人嫁了。中年女性事业碰壁后,就会把注意力放在看好老公、养好孩子上。

按照心理学家埃里克森的理论:只有回顾一生内心感到丰足的人,才不惧怕衰老和死亡。“内心丰足”是心理学所指的自我完整感,是无法靠依赖于他人的承诺、物质的满足来实现的。这就是为什么女性在关系中付出的越多,越是没有安全感的原因。心理学非常强调身心的整体性,“自我”包含了身体和心灵两个部分。对心理感受的忽视会带来躯体不适,身体的健康水平也会直接影响心理健康。

张德芬说:“能够了解自己,关注自己内在,从而改变外在世界的女人,就能够在亲密关系中,扮演一个良好的主导角色。”这种主导,不是主动,也不是去控制,而是在关系中始终保持自知力,不情绪化,更成熟地看待关系和处理冲突。亲密关系中,女性往往是对关系质量要求更高的一方,但也是容易失去自我,放弃成长的一方。用力去改造对方,或期待改变自己来满足对方,这是关系中冲突的来源。成熟的关系应该是两个人保持相对独立上的容忍和妥协:允许对方做自己,接受关系的不完美,也让自己更自在。所以,关注自我,发展成熟的关系,建立自我完整感,是人生渐入佳境,圆满幸福的途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