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學臨習《張遷碑》三個月,不得法怎麼辦?

勇於擔當81575472


如果有一定書法基礎,二個月學張遷碑應該能找到感覺。至於入帖與出帖是對字的認知問題。我習張遷碑半年有餘。有時覺得寫得還不錯。有時又覺得不像。張遷碑與唐楷不一樣,唐楷要臨的像。而張遷碑一定要注意它的形態、神態的把握。因為它是碑刻,你很難寫的

一模一樣。看過不少書法家臨的張遷碑。也都是神態上相似,各有各的不同。所以不要灰心,慢慢感悟,慢慢領悟。

以下是我寫的枯燥乏味時學著進行一些創作,以提高學習的興趣。






王憶平wyp


《張遷碑》是漢代名碑之一,其特點是拙樸厚重,大氣磅礴,用筆中鋒,方圓兼具,結字內放外收,線條有粗有細,且帶篆籀筆意,有入木三分之感。



題主自學臨習《張遷碑》三個月,覺得不得法(也就是不入帖),怎麼辦?我認為,三個月時間太短了。不得法?是不得筆法,還是不得字法?臨摹《張遷碑》,要中鋒用筆,用筆要逆入平出,橫平豎直,蠶頭雁尾,還要突出主筆。不知道題主把這些要領記住沒有。

根據題主目前遇到的問題,建議先摹臨一個階段。李剛田老師說,摹臨一遍,比對臨二十遍的效果還要好。所以,一定不要輕視摹臨的作用。

摹臨一段時間後,再進行對臨。對臨,就是照著字帖上的字寫,字帖上的字怎麼寫就怎麼寫。先臨出形似,再臨出神採。對臨一段時間後,回過頭來再摹臨,摹臨之後再對臨。就這樣反覆著臨摹。記住,要專工一帖,不可隨便換帖。



臨習《張遷碑》,宜用優質兼毫毛筆;半生半熟宣紙或人工毛邊紙。

以上為個人觀點,一家之言,僅供參考。如果各位網友對此有不同看法,歡迎留言和評論!


中州耕牛堂主


張遷碑入法一定要正,否則,這個彎繞起來沒底,搞不好誤入歧途。按理來說,如果方法正確,三個月應該入門了。但沒有看到你的臨作,而且也不知道你是怎樣完成作品的,這種隔靴搔癢的說教,其實是沒有針對性的。

正確掌握一種帖的筆法尤其關鍵,像曹全碑筆法相對簡單,上手容易。而張遷碑筆法非常特殊。因此,張遷碑入門極為關鍵,不得法,極易誤入歧途。現在網上一些視頻教學張遷碑的臨帖,其實是有問題的,不可學,還需自己領悟,或者參考一些大家臨張遷碑的字帖。如清代隸書大家鄧石如、伊秉綬、何紹基、以及近代沈尹默等臨張遷碑,都會有啟發。

張遷碑的用筆和結體及章法有以下一些特點,作為初學者有必要明白。

一是筆法勢足氣短。起筆、收筆迅疾、利落。但中段極難,筆力盡藏於點畫中。因此,初學張遷碑,最好有篆書的基礎,否則筆力不穩,就容易出現“怪異”、“扭曲”之筆法。這其實是基本功不紮實的表現,而有人卻認為是風格,一味追求和模仿。這就是近年來看到展覽的隸書體大都屬於這個類型的原因所在。

二是結體正中有奇。字帖具有局部性,點畫筆法和結體容易誇大或走形。初學者極易誤解。其實,大家要是有機會去山東泰安岱廟看到原碑,就會有對字帖不一樣的理解。所以提醒大家,此碑總的風格具備漢隸共有的“方扁、規整,謹嚴而古雅”的特點。所不同之處在於它的奇趣, 這種奇趣源自它結體外廓的方形渾厚,和字內部點畫奇妙橫生的組合。這點尤其需要我們用心體會。

三是章法。隸書章法大同小異,字格與行格之比約為4:3的關係,所以通篇而言,不如行草章法的跌宕起伏,以彰顯隸書的古樸典雅氣格。


如石書藝


敬請大家指教










用戶6506640808632


隸書學習,感覺上入門容易提高難。我也臨江碑,似乎仍難得要領。最近看了張繼先生和陳亞傑的講座,好像是有了一點點感覺。






玉石顧


像嗎?不像就繼續,臨三月就開始創作[捂臉],不感想!



秋煙111847836


還是要找個老師。網上有許多視頻也可以參考,但也要注意區分和挑選。沃興華早年有個臨張遷的視頻,感覺挺好。臨習張遷,關鍵一是用筆,篆書筆法。二是結構,樸拙的感覺。說說容易,體會起來確實需要很長過程。有恆心就好。



晏如書法日課


《張遷碑》的特點是厚重,古樸。筆畫,線條 以方筆為主,帶點圓筆。



在此基礎上,臨的像乃至重影,從兩點著手。 1,筆畫,隸書筆畫相對簡單,變化不多。《張遷碑》原碑有所失真,有的筆畫模糊,找一個清晰點的拓本。仔細讀貼,對其基本筆畫的用筆吃透。

2,結構,確立單字的基本形態,找準筆畫之間的關係。起收,間距,角度!個人臨帖:第一筆定,全字基本定型。寫完第一筆,找準第二筆和第一筆的關係,其次確定後面的筆畫和前面的迎讓,距離,角度。不能目測可以用尺量。初期只有一個目的:準! 俗話說:傷其十指不如斷其一指。



要吃透一個字,舉一反三。一遍不行就十遍百遍,寫完與原帖對比找到差異反思再寫,在差錯糾正中不斷前進。習字就是一場曠日持久戰!


丁奕淳


因題主未帖出你的字,只能說說《張遷碑》臨習的注意事項。

《張遷碑》全稱《漢故谷城長蕩陰令張君表頌》,亦稱《張遷表頌》,漢靈帝中平三年(公元186年)立碑于山東東平縣。現陳列于山東泰山岱廟碑廊。碑高2.92米,寬1.07米。


《張遷碑》簡介

《張遷碑》碑主人張遷,字公方,陳留己吾(今河南寧陵境內)人,曾任谷城(今河南洛陽市西北)長,遷蕩陰(今河南湯陰縣)令。故吏韋萌等為追念其功德,刊石立表以紀之。

碑陽十五行,行四十二字,共五百六十七字,字徑3.5釐米,隸書;碑陰刻立碑官吏四十一入銜名及出資錢數,共三列,上二列十九行,下列三行,共四十一行三百二十三字,隸書,字徑3.5釐米。額篆書“漢故谷城長蕩陰令張君表頌”,字徑9.5釐米。

此碑在明初掘地時發現,立於東平儒學明倫堂前。建國後,在東平縣政府院內建亭一座,立碑於內。1966年移至岱廟炳靈門,外置玻璃罩加以保護。此時殘泐65字,不可認讀的36字。1983年10月移岱廟碑廊。

此碑自出土以來,為歷代金石、書法家所推崇。詞旨淳古,隸書朴茂,字體方整中多變化、樸厚中見媚勁,蠶不併頭,雁不雙設,外方內圓,內捩外拓,是雕刻、書法藝術的珍品。

《張遷碑》風格

此碑書法,可謂奇妙無比,驟然一看,似“笨拙”得很,而仔細推敲,乃領悟其“大巧若拙”的奧秘。

這種粗獷朴茂的書風,出於當時底層書佐之手,與廟堂書風不可相比。和《禮器》、《曹全》等刻工精美之作相比,此碑刻工較低劣,在匆促鑿刻之下,許多生硬奇異的方筆,反倒產生了逆反的新鮮感,使後世觀者更覺此碑“稚氣滿紙、逸趣橫生”,有著極強的藝術生命力。

《張遷碑》用筆以方為主,是漢隸中方筆的典型代表。其筆畫厚重質樸,骨力勁健,再加上篆籀筆意的運用,使其古拙中有一股雄秀之氣。其結體常於平穩中見奇崛,靜中寓動,錯綜而富於變化。

細細咀嚼此碑,可領略出其體態變化多端、疏密得體、錯落有致、方圓兼備的在巧拙之妙。特別是碑陰之字,似不經意,但其意態上的雄健高古之氣尤為明顯。

臨習要點

1、雄渾樸茂、方整古抽是此碑的靈魂

學習此碑,首先必須過用筆關,加強中鋒運筆的訓練,體味方嚴之勢中用筆方圓的靈活轉化,線條要強勁有力,蘊含骨力。

其次,要體味茂密的意趣,注重結構的精密。另外,要注意靜中取動,得天然童稚之趣。

2、字形結構、運筆

均傾向於斂,少有縱逸之筆,須得蓄而待發之勢。

3、獨特結構

此碑中有不少字“頭重腳輕”,似不穩,然細加玩味,可謂既能造險又能破險。

4、章法

要自然錯落、結構要靈動多變、欹側要巧妙運用、線條要豐富多彩。

特別說明

《張遷碑》是漢隸中較少的以方筆為主的隸書,其結體也與其他隸書不同,風格獨特,初學者不易理解,故臨習此碑,要求有一定漢隸基礎,一般不贊成初學者練習。

更多文章,敬請關注千年蘭亭。


千年蘭亭


不得法可能就是沒有掌握該帖的要領,方法。要注意以下幾點:

(一),用筆特點以方為主,方圓兼備。斜點和豎點起筆收筆為方筆。挑點頭方尾尖。橫折頭方折方尾方。圓折頭方折圓尾方。豎鉤頭方鉤圓尾方。平橫方起筆方收筆。波橫頭方收尾時略向上如燕尾。豎畫方起方收,粗細變化不大。

(二),結構均稱,重心平穩,寬博有拙趣,撇捺伸展,中宮緊密,橫勢為主呈扁方。兼有方正或縱向結構。重心偏低。

(三),章法上字距大於行距,豎看成行,橫看略有起伏。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