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史禍首均被兒子殺死,巧合?


安史禍首均被兒子殺死,巧合?

唐玄宗天寶十四年(755年),唐朝的三鎮節度使(河東、平盧、范陽)安祿山趁唐朝政治腐敗、內地兵力空虛之機,在范陽起兵叛亂,叛軍號稱二十萬(實為十五萬)所向披靡,僅四十四天即攻破長安,唐玄宗倉惶逃往蜀中避難,安祿山自立為帝 國號“大燕”。

安史禍首均被兒子殺死,巧合?

安祿山的長子安慶宗早年時為人質送往長安,一度娶宗室之女榮義郡主,後安祿山發動叛亂,唐玄宗盛怒之下處死安慶宗,由於長子已亡,安祿山不得不對繼承人進行一次安排。

安祿山寵愛他的幼子安慶恩,意欲立其為太子,遭到群臣的反對,群臣認為既然長子已經故去 應該立次子安慶緒為太子,安祿山最終聽從了群臣的建議,下詔立安慶緒為太子。

安史禍首均被兒子殺死,巧合?

安慶緒雖然被立為太子,但自知不討父親喜愛,終日活在恐懼之中;安祿山雖然佔領長安,但很難再將地盤擴大,加上唐軍已經組織反攻,多次擊敗叛軍,安祿山愈發焦躁,喜怒無常,經常拿下人出氣:他有一個僕人名叫李豬兒,原先是一美男子並且很有文采,安祿山想要徵召他成為自己的內侍,然而又擔心他會淫亂後宮,於是親自持刀將其閹割,並取名“李豬兒”,李豬兒事俸安祿山甚謹,然而安祿山由於戰事不順,經常對他非打即罵,李豬兒對安祿山怨氣很大;安祿山有一重臣嚴莊,當初起兵的計劃就是由嚴莊制定,攻下洛陽、長安後嚴莊甚至告訴安祿山只要按他的計劃行事,就可以得到天下,可是後期時戰事頗為不順,嚴莊也無計可施,安祿山於是將怨氣全都撒在嚴莊身上,弄得嚴莊對主子也怨氣沖天!

正是由於安祿山的刻薄寡恩,導致安慶緒、嚴莊和李豬兒走到了一起,為求自保三人密謀由近侍李豬兒負責殺掉安祿山,然後由嚴莊起草即位詔書,讓安慶緒即位。

安史禍首均被兒子殺死,巧合?

安祿山由於身上生有毒瘡,因而長期臥床不起;加之又能眼疾幾乎已經導致失明,但他擔心有人加害,於是總是在枕頭處放一柄大刀以防不測。這些情況李豬兒早已知曉,在行事的當晚李豬兒趁安祿山熟睡之時將大刀偷走。這天晚上,安慶緒和嚴莊來到安祿山的寢宮,謊稱有要事相告,守門衛士不敢阻攔,安慶緒、嚴莊進入後立即和李豬兒取得聯繫,李豬兒手提大刀趁著安祿山熟睡一刀砍向腹部,安祿山痛醒伸手想抓大刀卻沒有抓到,知道是家賊所為,喊道“賊由嚴莊”,李豬兒趁勢又連砍幾刀終於殺死了安祿山,安祿山體重三百斤,腸子已經流出幾升,安慶緒和嚴莊立即在床下挖了一個大坑,用一床毯子將他埋掉。然後嚴莊拿出已經寫好的詔書,宣稱大燕皇帝(安祿山)病逝,由太子安慶緒全權接管所有事務,並詔令各地將領前來弔喪,同時他們對弒君的行為嚴格保密。

安史禍首均被兒子殺死,巧合?

可是世上沒有不透風的牆,安祿山弒父的消息很快傳到安祿山部將史思明耳朵裡,因叛軍大部分兵將是歸史思明指揮,安慶緒皇位不穩,因而安慶緒一直密謀想要除掉史思明,史思明自感危險將至,於是以自己所領十三郡和八萬軍隊投降朝廷,朝廷封其為歸義王兼范陽節度使;然而史思明對於朝廷也沒有忠誠度,安慶緒被朝廷的二十萬大軍包圍在鄴郡,後官軍增至六十萬,情急之下安慶緒派遣使者致書史思明,請求史思明出兵援救,史思明在權衡利弊後決定幫助安慶緒,在史思明援軍與安慶緒鄴郡守軍內外夾擊之下,官軍全線崩潰,叛軍勝利後史思明要求安慶緒出城慰勞軍隊,安慶緒畏懼不敢前往,但懾於史思明軍威不敢不從,等安慶緒及隨從進入史思明大營,立即被五花大綁,史思明責備安慶緒不該弒父自立,聲稱要為先帝報仇,安慶緒就此身首異處,史思明旋即進入鄴城,收編安慶緒的軍隊,返回范陽繼續稱“大燕皇帝”,大燕皇位由安氏轉入史氏。

安史禍首均被兒子殺死,巧合?

史思明篡奪安氏帝位後,也走了安祿山的老路,史思明只有兩個兒子:長子史朝義和幼子史朝清(又作“史朝英”),但史思明卻偏愛幼子,一度也想立幼子為繼承人,然而因為群臣反對廢長立幼只能作罷。長子史朝義忠厚仁慈,覺得部下擁戴,與其父親冷酷殘忍截然不同,史思明用法嚴酷,部下多有怨恨,而幼子史朝清並無能力,只是其母深受史思明寵愛因而得勢。

史思明取得一次大勝後,將下一個目標定為長安,他命史朝義帶領士兵築城牆以囤積糧食,史朝義率領眾人忙碌一天終於將城牆築起,只剩下刷牆還沒有完成,眾人勞累一天都想休息,史朝義於是讓大家休息了一下,正巧史思明巡視到此,見眾人都在休息,頓時勃然大怒,下令將史朝義軍法處置,後經部下苦苦求情才勉強放過,臨走前留下一句狠話:等我攻下長安,就斬你人頭!史朝義心驚肉跳,手下都勸史朝義應先下手為強,史朝義再三考慮決定行事。

安史禍首均被兒子殺死,巧合?

為避免打草驚蛇,史朝義留在府中,命手下大將駱悅等去刺殺史思明,駱悅靜悄悄的進入史思明的寢宮,當時有人阻攔,駱悅以刀脅迫內侍讓路,當時的史思明正在上廁所,聽到外面亂糟糟的聲響,心知不妙於是準備翻牆逃跑,不料駱悅已經闖到,見史思明想要翻牆逃走,立即向其射了一箭,史思明中箭掉落下來,駱悅一行人立即目前將史思明捆了個嚴實,史思明問道,何人指使你們行事?駱悅回答,是懷王(指史朝義)。此時的史思明再也沒有往日的囂張跋扈,反而向駱悅哀求,我過去對你們不好,是我不對;但現在不要殺我,等我攻下長安成就大事後再殺我吧。可是駱悅哪裡肯聽,為避免夜長夢多,駱悅將史思明就地勒死。

史朝義正在府中焦急等待消息,直到看見駱悅到來方才稍安,駱悅告訴史朝義任務已經完成,史朝義懸著的心終於落地,史朝義的即位與安慶緒如出一轍,史朝義登基後為免除後顧之憂,撤軍去後方誅滅史朝清母子,長安城因此逃過一劫。

安史禍首均被兒子殺死,巧合?


安祿山和史思明的死有驚人的相似,都是被兒子殺死,這到底是巧合還是必然?細思一下發現這並非偶然,安祿山和史思明都是殘暴不仁之輩,而且在立嗣的問題上違背祖制,均採取廢長立幼的方式,而且猶豫不決,最終遭到殺身之禍,其實安史之亂本來就是一場與中央爭權奪利的戰爭,不具有正義性,它給人民帶來了深重的災難,而且弒父的醜聞兩度發生,更加讓叛軍陣營離心離德,最終的失敗也已經註定!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