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伯溫早年遇到放牛的朱元璋,是如何預測到他將來能成為皇帝的?

小史坑


古代記載中種種所謂的預言神話都不過是後期藝術加工的產物罷了。比如諸葛亮,再比如劉伯溫。他們確實都是百年難遇的大才,但你要說他們“前知五百年,後知八百載”這就完全是胡扯了。所謂的劉伯溫預測朱元璋能成為皇帝,這完全是坊間的故事傳言罷了。事實上根本就沒有那麼一回事。朱元璋一介平民出身,他最終奪取天下建立明朝之後,很多人都認為朱元璋皇位得來不正,所以朱元璋為了確保自身皇權的唯一性,和自己皇位的合法性。朱元璋本身就給自己編纂了很多了神話故事。其目的就是為了神話自己,確保自己的神性。就好像劉邦斬白蛇一樣,本身就是一條普通的蛇,結果被渲染之後就成了赤帝子斬殺白帝子了。所以說,所謂的劉伯溫預測朱元璋會成為皇帝,也不過是這一系列的傳言故事罷了。當不得真。

歷史上劉伯溫天資聰穎,十二歲就考取了秀才,其過目不忘的本事更是被人譽為神童。元統元年二十三歲的劉伯溫第一次參加會試就中了進士。後來出仕元朝,擔任了江西高安縣丞。劉伯溫太過於剛正不阿,也不願攀附權貴,而且行事也正義十足,他幫助老百姓做了很多好事,但也觸犯了很多權貴的利益,所以劉伯溫的官沒當多久就被人陷害,最終劉伯溫雖然逃過一劫,但也落得個辭官歸隱的下場。之後數年間,劉伯溫屢次出仕,但都不久後又因為看不慣黑暗的官場選擇隱退。直到他被朱元璋邀請出山。

至正二十年,劉伯溫受朱元璋之邀擔任朱元璋的謀士。一直以來朱元璋雖然順風順水,但其一直不成氣候,就是因為缺少一個有大局觀的人幫助他梳理勢力,規劃發展。劉伯溫投靠朱元璋後參與制定了滅元策略,且輔佐朱元璋集中兵力先後滅了陳友諒、張士誠等勢力。朱元璋脫離小明王韓林兒的策略,也是劉伯溫一手促成的。因此朱元璋多次稱劉伯溫為“吾之子房也。”要知道歷史上劉邦就是在張良的輔助下才奪得了天下。由此可見朱元璋對於劉伯溫的評價之高。

劉伯溫雖然勞苦功高,但其下場卻極為悲慘。明朝建立後,李善長因功被封為宰相,而李善長這個人又愛妒忌別人,待人苛刻。所以能力出眾的劉伯溫自然就成了李善長的眼中釘肉中刺了。歷史上李善長數次羞辱劉伯溫,劉伯溫也不敢和李善長爭鋒相對。最終被李善長逼的告老還鄉了。朱元璋明知道李善長如此羞辱劉伯溫卻也沒有做任何反應。後來劉伯溫生病,朱元璋派惟庸帶醫生探視,胡惟庸本身對劉伯溫就有矛盾,所以趁機下毒毒死了劉伯溫。一代大才就這麼憋屈的死了。所以說千萬別把劉伯溫神話了,要不然他怎麼算不出自己會被人給毒死呢?

感謝閱讀。喜歡的朋友請關注轉發評論支持一下。


方圓論壇


我是大史官,我來告訴你“劉伯溫早年遊學,碰到朱元璋躺在地上,為什麼就能預測他成為皇帝?”

說實話,這只是個民間故事,想聽故事的小夥伴就隨我一起回到朱元璋的少年時代。此時的朱元璋還是個懵懂少年,每天想著如何填飽肚子的放牛娃,而且還是為地主放牛。此時的朱元璋每天除了放牛就是睡覺,根本就沒什麼理想,有理想也是怎麼吃飽飯,根本就想不到自己將來還能夠當上皇帝。

而這時的劉伯溫雖然考取了功名,但他為人清廉,生性高傲,所以仕途一直不順,便辭別官場四處遊歷。這一年夏天,劉伯溫走在鄉間的小路上,因為正是響午,身上已是汗流浹背,便想找棵大樹乘涼。當他走到一顆大樹底下時,發現樹下有位衣衫襤褸的少年嘴叼著一顆稻草,正四仰八叉的躺在樹下睡覺呢!

雖然從穿著上一看就知是窮人家的孩子,但從面相上來看卻有富貴相。而劉伯溫見其睡的如此沉,便有了逗一逗他的興趣,便順手摘下路邊的狗尾草,撓起這為少年的腳心。沒想到這少年並沒醒,而是側著身子繼續睡。但劉伯溫一看這睡姿,一下子就愣住了:期初四仰八叉呈“大”字躺著,現在是雙手放胸前,一條腿伸直,另一條腿伸到身後,成“子”字!

重要的是少年躺著睡覺的時候,剛好將放牛的鞭子橫放在頭頂上,“大”字豈不就變成了“天”字了嗎!如此一結合豈不就是“天子”的意思!劉伯溫心中驚歎道:他可能就是未來的天子。但他知道一切必須順從天意,如今時機未到,只好悄悄的走開了。這個少年就是朱元璋。畢竟人稱劉伯溫能夠“前知五百年,後知五百年”,所以這個民間故事也就流傳下來了!


大史官


劉伯溫早年遇到放牛的朱元璋,是如何預測他未來成為皇帝的,我來回答這個問題。

其實這只是一個傳說,故事真實的事件並不是這樣子的,我的觀點如下。

①劉伯溫早年遇到放牛的朱元璋那麼他一定可以知道長大後的朱元璋,或者說他在以後再次遇見朱元璋的時候,也可以預測他能成為皇帝。

可是真實的歷史事件中,剛開始的時候朱元璋要任用劉伯溫,可是劉伯溫卻拒絕了,直到朱元璋威脅了他,他才成為朱元璋的臣子。

從這裡可以看出這個歷史事件的一處漏洞。

②朱元璋和劉伯溫並不是老鄉,兩人相遇的概率並不是很高。

而且朱元璋這個人有很深重的老鄉情結,這一點可以體現在他在建國之後的官員任命上。他將一直做著後勤保障工作的李善長,封為韓國公。可是運籌帷幄決勝於千里之外的劉伯溫卻只被封為誠意伯。

③從這件事情流傳上來看,這件事情記載的如此詳細,那麼朱元璋一定知道,如果朱元璋知道,如果我們早年就能識明君的話,就不會這樣對他了。

④從劉伯溫的形象上來看。劉伯溫或許上知天文,下知地理,也懂星相懂氣候,但是他的形象的的確確是被神化了的。所以關於他的故事也有很多被神化了的傳說,估計此文也是一個被神話的傳說。

綜上所述,我認為劉伯溫不可能在早年的時候就遇到了放牛的朱元璋,並且認為他以後能做皇帝。





俠花


哈哈,不是劉伯溫,而是張果老。

說,有一天,張果老倒騎毛驢,路過一處,見一放牛的小屁孩,正仰天睡覺,四肢展開,一個大字,放牛鞭子橫放頭頂,一個天字。回來時,又見小屁孩側身而睡,鞭子橫放腰間,一個子字。

張果老對八仙的七仙說,這個小屁孩了不得,肯定是將來的,天子。

後來,這事兒,叫劉伯溫知道了。


有話少說


相傳劉伯溫是天神下凡,玉皇大帝派他來到人間尋找真命天子,並且找到之後輔佐他,重塑乾坤,再續天下。所以,劉伯溫自帶天神光環,具有識別世間萬物、料事如神的本領。

劉伯溫遇上朱元璋

劉伯溫(1311年—1375年)浙江青田人,祖籍陝西保安,從小天資聰慧,而且勤奮好學,愛好天文,地理和兵法。他12歲時考中秀才,23歲時考取了進士,但是當時的他一直沒有得到重用,只是當了一個縣丞(縣助理)。但是因為他性格耿直,得罪了許多豪紳,所以不久就被免職了。

再說,朱元璋原來叫朱重八,只是當兵後改名朱元璋,名字含有誅滅元朝的意思。他的祖輩三代都是農民,連朱元璋這一代,小時候也是給地主種地、放牛,每天能夠吃飽飯就是最大的願望了,怎麼也沒想到會當上皇帝。

然而,似乎冥冥之中早已註定,小時候的朱元璋跟同夥們常常玩遊戲,把自己當成皇帝,高高的坐在石頭上,讓小夥伴們跪在地上高呼他為“萬歲”,遊戲玩得像模像樣,而且夥伴們都心甘情願把朱重八當老大。

一天,朱重八玩累了之後,在一塊草地上躺下,雙手向兩邊伸開,兩腳也扒開,仰天而睡,感覺好舒服,但是覺得沒有枕頭,於是拿了根扁擔墊在頭下,不一會就睡著了。

而罷官之後的劉伯溫回到鄉下,拜過鐵冠道人為師,後來就一邊奉玉帝旨意尋找真命天子,一邊遊山玩水。這天也是來到安徽鳳陽地區,忽見一小男孩躺在草地上,那姿勢正如一個“天”字。正在驚喜之時,只見有一隻蒼蠅正在那男孩的鼻子上爬來爬去。

這小男孩正是朱重八,他用手揉了揉鼻子,並且側身換了個睡姿,剛好雙腳往後一勾。劉伯溫一看,又是一驚:這姿勢不正是一個“子”麼!與前面那個“天”字合起來正好是“天子”。劉伯溫隨即掐指一算,這男孩日後會成為九五至尊,正是自己要找的人。但是這小孩現在尚小,這事不能急。於是劉伯溫也不打擾,走進細看,記住小孩的特殊面貌,就走了。

朱元璋參加起義後,大量招聘人才。而劉伯溫也經朋友介紹來到朱元璋帳下,見到眼前的人,正是當年看到的那個放牛娃,於是毫不猶豫地加入了他的隊伍,一心一意的輔佐朱元璋。在劉伯溫的輔助下,朱元璋順風順水,直到打敗陳友亮,張士誠等,最終成為了皇帝。

但是,歷史歸歷史,傳說歸傳說,有時候傳說跟歷史上真實的史事有些出入。

喜歡作者的朋友,可以點個關注呦!


不喜歡吃白菜


導語:

帝王將相,寧有種乎?秦末,陳涉在大澤鄉的一聲怒吼,掀起了此起彼伏的反秦怒潮。在封建王朝統治時期,帝王從出生起身上就籠罩著種種神秘莫測的光環,幾乎每一個皇帝,都有這樣那樣的神異傳說,這些異事,多見於野史等地攤文學。

朱元璋是封建王朝兩千多年的統治中,唯一一個平民皇帝,他出生於一個貧苦農民家庭,放過牛、要過飯,當過和尚,最後走投無路參加了紅巾軍,從一個小兵幹起,一步一步走上帝王之路,驅逐蒙元,恢復了漢家衣冠,於華夏功莫大焉!


一、朱元璋身上發生的神異之事

朱元璋曾經很清楚地說過自己的出身:“淮右布衣”。其實就是說自己是個平民老百姓。他並不以此為恥,誰說帝王交相有種?這四個字,我們看到了作為一個帝王的自信與底氣,在大多數開國皇帝身上,都在類似的氣質,這可能是他們成就大事的基本素質。


民間流傳的故事,講的是元朝末年,考取功名的劉伯溫四處遊歷時,在朱元璋的家鄉看到了還是放牛娃的他,從他睡覺的樣子判斷他將來必然是一代帝王,從而全心全意地輔佐他成就帝業的故事,這個故事,很扯!


1、劉伯溫看到朱元璋時,他正在睡覺,劉伯溫發現朱元璋睡覺是仰面朝天,再看他的面相,判斷朱元璋必然是人中龍鳳。朱元璋可能覺得不舒服,就把胳膊墊到的頭下面,這下不可得了,變成了一個天字,劉伯溫由此判斷,此人一定是個有大志向、大氣運的人。


2、可能放牛的地方蟲子多,朱元璋睡了沒一會,又用手去摳腳,身體弓了起來,這不就是個“子”嗎?和之前的天合在一起,不就是個天子嗎?那麼,這個偷懶睡覺的放牛娃,就是一個具有天子之姿的貴人啊!


3、劉伯溫被百姓描述成了一個能掐會算的高人,他通過鳳陽這地方的風水地勢,再結合朱元璋的睡姿面相,就認定朱元璋將來是必然會成為一代天子,從而決定終生跟隨朱元璋建功立業,最終推翻了殘暴的元朝統治者,成為一統天下的帝王。


這個故事的合理性大家一看便知,朱元璋後來確實是當了皇帝,劉伯溫也確實跟隨他立下了無數功勞,但這個故事並不是在誇劉伯溫,真正的意思是說朱元璋能夠成為天子是上天註定的。


同樣的故事還有漢高祖劉邦斬白蛇。劉邦與小夥伴們半夜趕路,路遇白蛇阻路,眾人驚懼,劉邦提了劍就衝過去,幾劍將白蛇殺死。然後有個老婦人聲稱劉邦是赤帝之子,殺死了白帝之子,這和朱元璋的傳說並沒有什麼兩樣。帝王之異,歷來如此。

二、劉伯溫和朱元璋到底是如何相遇的


根據歷史所載,朱元璋生於1328年,劉伯溫生於1311年,從年齡上來講,劉伯溫比朱元璋大得多,幾乎要長了一輩。而劉伯溫是明朝官吏,朱元璋是個放牛的窮小子,兩個身份迥異的人是如何相遇的呢?


在民間傳說中,特別喜歡給名臣與皇帝的“相遇”蒙上一層神秘色彩,類似於“金風玉露一相識,便勝卻人間無數”這種感覺。而且前期都混得不咋樣,倆人一旦相遇,便如龍遇雲雨、時來運轉,豈非是天註定?


1、劉伯溫確實是個有才華的人,元統元年他進京趕考,考上了進士。26歲的時候被任何為高安縣丞。縣丞的主要工作就是協助縣令處理政務。大家知道,基層的事務紛亂且雜,這些事基本上都是縣丞來幹,那麼,作為一個縣丞,怎麼會這麼悠閒地四處奔走呢?


2、劉伯溫做官的地方在高安縣,大致位於今天的南昌。朱元璋是安徽鳳陽人,兩地之間的直線距離是600公里,劉伯溫是如何悠閒地一路跑過去的?那個年代沒有高速公路,沒有什麼省道,交通情況異常惡劣,劉伯溫無緣無故朝那麼跑是為了啥?


3、元末,處處農民起義,天災人禍不斷,道路斷絕、盜匪遍地,殺人越貨比比皆是。在小說《倚天屠龍記》裡,張無忌送楊不悔去光明頂的時候,就差一點被吃掉!劉伯溫一個手無縛雞之力的書生,是如何平平安安走到鳳陽的?


此外還有很多疑問,朱元璋放牛,肯定是找水草豐美的地方,並且要偷懶睡覺,肯定要選個遠離大路的偏僻之地,劉伯溫放著好好的大路不走,卻野地裡亂轉悠什麼?難不成真的能掐會算?


所以,劉伯溫在野地裡面碰到睡覺的朱元璋,判斷他有天子之命的說法,是民間傳說編造而來。無論是從當時的政治環境還是天下大勢,劉伯溫都沒有從南昌走到鳳陽的動機和條件,更不可能碰到未來的大明天子了,所以這個民間傳說是虛構的。

那麼,這個民間傳說的到底是誰編造的呢?應該是朱元璋自己編造的。朱元璋的文化確實不高,但他對人心理的把握卻是非常精準的,他知道手下的士兵相信什麼、不相信什麼,所以才會有這樣的民間傳說流傳,而這對於他的統治是有利的。

三、這樣的民間傳說到底有什麼用


封建王朝的歷史上,歷來造反的隊伍都會面臨一個問題:如何讓老百姓相信自己是真命天子,能夠死心塌地的跟隨自己,除了誘之以利、施之以德之外,編造出鬼神之說,天地異像也是常用的做法,而且效果還特別好!


歷史上每一個造反成功的,身邊都會有一個智囊,這些智囊是如何學得一身本領的呢?歷史書上的說法是“得遇異人”。哪有那麼多異人啊!張良遇黃石公,有幾分可信?之所以把這些人描繪地很很厲害,正是為了突出帝王真命天子的身份。


1、當時自然科學不發達,以老百姓的認知水平,你跟他講驅除蒙元、恢復漢家衣冠他們能懂嗎?他們會認同嗎?你跟他們講這些大道理,不如多給他們發點銀子。你跟他們講天下興亡匹夫有責,不如跟他們講天地鬼神,更能讓人們產生一種神秘感,從而死心塌地跟著朱元璋造反。


2、紅巾軍的起義原本就蒙上了一層神話色彩,在治理黃河河道時,韓山童忽然說了一句“石人一隻眼,挑動黃河天下反”。大家也沒當回事。可是突然有一天,真的從河底挖出來一隻石頭人。韓山童立刻在這群民工眼中蒙上了一層神秘的光環,此後韓山童起兵就是順理成章的事情了。


3、鬼神之說,往往成為老百姓的精神支柱。起義軍說白了就是造反,成天被官兵圍剿,天天處在廝殺當中,一不小心還會被朝廷給團滅了,那個年代的義軍士兵靠什麼堅持下來?正因為有了真命天子之說,才能夠讓他們始終相信“困難是暫時的”,才能夠跟隨朱元璋走到最後。


事實上,劉伯溫與朱元璋的相遇,沒有任何戲劇性。而是朱元璋歷經數年的拼殺,已經成為了起義軍的主帥,很有可能奪取天下。這時候他除了打仗之外,就迫切需要建立一支治國理政的團隊,為他提供謀略參考和發展方向。這時候他的老鄉朱升推薦了劉伯溫,兩人這才得已相遇。


劉伯溫與朱元璋初次會面,就提出了著名的“時務十八策”,而這正是朱元璋所急需的發展綱領,於是二人一見如故。我想劉伯溫等這一天一定等了很久了,他雖然隱憂鄉間,卻時時刻刻關注著天下大勢,朱元璋的出現讓他意識到機會來了!


結語:歷史從來沒有神話,有的只是驚心動魄的事實。民間傳說是封建時代君主為了增強自己的神秘色彩、增強統治的基礎而出現的。實際上,真正的歷史絕對比神話傳說要精彩!但是限於當時的認知環境,編造出這樣的傳說也是可以理解的事情。


脂肪故事


答題者:理科男讀歷史。

“三分天下諸葛亮,一統江山劉伯溫”,劉伯溫的名聲可以說是和諸葛亮不相上下,因為劉伯溫的輔佐,朱元璋才順利的當上皇帝。

劉伯溫是一個非常出色的政治家、軍事家,他從小就聰明絕頂,12歲時考上秀才,14歲時能將春秋經倒背如流,17歲時就已經博覽群書,上知天文下知地理。

26歲時,劉伯溫當上了江西高安縣丞,他在這裡任官五年,做事無數,更受百姓愛戴。但正因如此,得罪了許多人,劉伯溫無奈辭官。

辭官後的劉伯溫利用空閒時間遊覽天下,偶然機會下,他遇到了年幼的朱元璋。

朱元璋出生在一個貧困家庭,從小就給別人放牛。劉伯溫遇到朱元璋的時候,朱元璋正躺在草地上休息。

看到朱元璋的第一眼,劉伯溫就認為此子不凡,而後更是大驚失色,因為劉伯溫居然看出了朱元璋是未來的天子。

為何這樣說呢?朱元璋躺在草地上的姿勢恰巧是一個天子,而後因一隻蒼蠅變換了姿勢,又恰巧是一個“子”字。

因此,劉伯溫認定這個人就是天子命。

劉伯溫沒有直接去找朱元璋,而是記下了朱元璋的模樣,就離開了。

朱元璋起義後,偶然機會下,結識了劉伯溫,劉伯溫回想起當年的偶遇,直接加入了朱元璋麾下,此後便一直輔佐朱元璋,最終朱元璋稱帝。

這個故事呢只是民間故事,用來突出劉伯溫料事如神的能力。

當然,劉伯溫確實為朱元璋做了不少事,也確實有非常強的本領。


理科男讀歷史


這是個民間故事,可能是後人神化劉伯溫所作,又或者是朱元璋為了鞏固自身的統治地位,弄出的“君權神授,奉天承運”之說。

話說,劉伯溫在外出遊學之時,路過一片草地,看到朱元璋正躺在草地,劉伯溫大吃一驚,說“此子以後必定為天子”,認為朱元璋是這個國家的未來,至於為什麼這樣說?

當時,朱元璋躺在草地上,是那種“大字睡”的姿勢,一個“大”字加上頭頂戴個了草帽,加了一橫,就成了個“天”字。在帝制時代,君王是天子,“天”字只能是君王所用,所以劉伯溫就認為朱元璋是未來的君王。

這自然是個故事,朱元璋公元1328年出身在濠州鍾離之鄉,公元1344年進入皇覺寺當了個小和尚,後又外出雲遊化緣三年,向南到了合肥一帶,然後折向西進入河南,向北進入了汝州陳州等地,後回到皇覺寺。

外出化緣這段時間,是朱元璋最有可能遇到劉伯溫的時間點,但劉伯溫公元1311年出生,17歲外出遊學,也就是1327年;還有因為仕途不順,公元1346年,劉伯溫辭官外出遊玩,在

“丹徙”一帶。

從此來看,劉伯溫和朱元璋有可能遇見的時間點是1346和1347年,但兩人所處的地域又不同,遇見的可能性極低。所以這應該只是個民間故事,後人所神化罷了。而且,假如劉伯溫早知道朱元璋是天子,當朱元璋“三顧茅廬”請他出山之時,為何又拒絕了幾次呢?


【小皮】


十點烏托邦


導語:

劉基,字伯溫,明朝開國元勳,朱元璋平定天下的功臣之一,被朱元璋稱為“吾之子房也。”(漢初三傑,劉邦的謀士張良)

劉伯溫在民間的人氣很高,民間也一直有“三分天下諸葛亮,一統天下劉伯溫”和“前朝軍師諸葛亮,後朝軍師劉伯溫”的說法來形容劉伯溫的智慧。而劉伯溫在朱元璋平定天下,開創明朝的過程中是有大功勞的。

不過關於劉伯溫早年遇到放牛的朱元璋,並預測他將來能成為皇帝的這一故事只是民間故事,或者說民間神化劉伯溫的一個故事。

先說說劉伯溫的早年經歷

劉伯溫自幼天資聰穎,有過目不忘之能,被稱為奇才。十七歲時外出求學,接受儒家通經致用的教育。劉伯溫不光在儒家經史上有所成就,在天文地理、陰陽術數上均十分精通。

二十三歲時,劉伯溫參加科舉,考中進士,後入元廷為官,但劉伯溫為官期間剛正不阿,大力打壓轄內豪紳惡吏,因此遭到報復,後來辭官回鄉。

再說說劉伯溫碰到朱元璋的這個民間故事

話說劉伯溫在早年的時候四處遊學,(第二種說法是辭官期間四處遊玩)有一次,他在一片草地上碰到了朱元璋,而當時,朱元璋正躺在草地上。

劉伯溫看到他後,卻立馬大驚失色起來,認為朱元璋必定是這個國家未來的皇帝。為何?因為小朱元璋伸開四肢平躺在地上,就像一個大字,而他的扁擔放在頭頂,正好像一個天字。

在古代,皇帝也叫天子,所以劉伯溫斷定朱元璋會成為皇帝。

當然,這很明顯只是一個故事。下面我具體分析一下。

按明史記載,朱元璋生於公元1328年,1344年才入皇覺寺為僧;

劉伯溫生於公元1311年,十七歲(1328年)外出遊學,二十三歲考中進士。1343年辭官,1346年才過起半隱居教學的生活。

而1344年時,朱元璋已入皇覺寺為僧,所以這個故事不成立。而劉伯溫十七歲外出遊學時拜入當時的名士鄭復初處學習程朱理學,而這段時間的劉伯溫身外“處州”,而朱元璋在濠州,兩人自然不大可能有相見的機會。那朱元璋與劉伯溫具體是何時相見呢?

朱元璋嶄露頭角,四處拜訪名士以求大業。

至正十六年(1358年),朱元璋趁張士誠進攻江南元軍的機會,趁機攻下集慶,並改集慶為應天府。(今南京)

此時朱元璋的勢力左右,在長江上游有陳友諒,下游有張士誠,浙東有方國珍,北邊有劉福通韓林兒部。

而朱元璋這支紅巾軍正是屬於小明王韓林兒部的,在北方有小明王牽扯元軍,武昌的陳友諒正忙著奪徐壽輝的權,而下游的張士誠只圖安逸享樂,浙東的方國珍更是不值一提。四方勢力都無暇顧及朱元璋,這對朱元璋來說是一個極好的發展機會。

朱元璋奪下應天后,按謀士朱升提出的“高築牆,廣積糧,緩稱王” 的策略,迅速秘密擴張自己的實力,並在應天建下禮賢館,四處網羅人才。劉伯溫就是在這個時候去到被朱元璋請去作為幕僚的。

劉伯溫成為朱元璋的謀士後,為朱元璋平定天下的計劃提出了“採取逐個擊破,避免兩線作戰的方法。”並將主要敵對目標放在了陳友諒的身上。

指出欲統天下,必先平定江南,而平定江南則必先敗陳友諒。

朱元璋正是按照這個方法,先敗陳友諒、後敗張士誠,然後才平定的江南,最後命徐達北伐,才統一的天下。

總而言之,劉伯溫早年遇到放牛的朱元璋這個故事只是民間故事,更多是有神話劉伯溫的體現。不過劉伯溫在朱元璋建立大業的過程中確實是有立下汗馬功勞的。


無古無今


我們不能把傳說當成事實,歷史上的劉伯溫遇到了朱元璋,他絕對不會知道他若干年後會做皇帝。劉伯溫臨死前的狀況也不是很好,如果他能預測未來的話,那麼他又何苦去幫助這個忘恩負義的朱元璋呢?很多歷史小說、武俠演義的情節,不過是文人添油加醋,迎合讀者的喜好加工而成。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