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評價劉墉?乾隆時期的劉墉是個什麼職位?

用戶9773280871334


我記得還是在我小的時候,清朝神劇《宰相劉羅鍋》《鐵齒銅牙紀曉嵐》開始輪番轟炸,過去將近二十年,劇中的人物形象也是歷歷在目,其中李保田老師飾演的劉羅鍋更是令人印象深刻。

在這部劇中,劉墉因為羅鍋被稱為劉羅鍋,進京趕考後高中狀元,在比棋招親中成為六王爺的女婿,後來被派往地方當官,政績卓著,與和珅進行鬥智鬥勇,上演一部歷史諷刺劇,令人啼笑皆非。

但是這部劇本身就沒有嚴格按照歷史來演,故事主要人物雖然在歷史上是真實存在的,卻絕對不是如此和諧。

真正歷史上,劉墉到底是什麼樣的出身?

歷史上真正的劉墉,並非藉助老丈人的名望,而是依靠家族的力量以及自身的才能,劉墉曾祖父是順治年間的進士,到劉墉的父親劉統勳則是當朝一品大學士,乾隆朝的重臣,劉墉從小就生長在這樣的家庭中。

乾隆十六年,劉墉以恩蔭舉人的身份參加了會試,考中二甲第二名進士,雖然不是電視劇中的狀元出身,但畢竟也是進士出身,排名靠前的,以此作為劉墉進入仕途的起點。

乾隆二十年的時候,其父劉統勳被下獄,劉墉也受到了一定程度上的牽連,從乾隆二十一年開始,劉墉就被放為地方官,在基層幹了很長一段時間的學政官員。

乾隆二十七年,劉墉被任命為太原知府開始轉任地方行政官員,這次升遷意義非凡,並非正常調動,這是因為劉墉在乾隆二十六年擔任江蘇學政的時候,興起的文字獄有關,原來當時有一個監生在犯事之後被抓,在抄家的時候發現不少詩稿,因為監生都歸學政管,所以縣衙就將此案移交給了江蘇學政劉墉。

劉墉本身就是科舉出身,詩詞文字最是精通,又多年擔任學政,從這名監生的詩詞中找出一些對朝廷不敬的部分上交給江蘇巡撫和乾隆,乾隆得知後,立即要求嚴查,是為當時的文字大案,劉墉因此受到嘉獎,所以才有了第二年的太原知府的任命狀。

乾隆三十一年的時候,劉墉升任道臺,由於長時間在學政系統中任職,劉墉並不擅長管理地方,在擔任道臺期間因為屬下縣令貪汙國庫銀兩差點被砍了腦袋,乾隆皇帝出面才得以免刑,最後赦免。

依靠文字獄而獲得乾隆賞識的劉墉

乾隆三十四年,劉墉因為父親再次被啟用,授予江寧知府,置之死地而後生,劉墉對朝廷感恩戴德,發誓要做出一番成績來報答朝廷的知遇之恩。

在這次任期內,劉墉為政公正清廉,名聲在外,後被調任陝西按察使,卻因為其父親劉統勳病故,按照當時的規定,官員應該在家服喪三年,三年之後,朝廷重新啟用劉墉。

乾隆四十三年,劉墉復任江蘇學政,時隔17年,在朝堂摸爬滾打一圈後,劉墉又來到了這個當初讓他青雲直上的地方。

劉墉當時在江南名聲很大,江南士子都很高興,有生員殷寶山就將所見所聞寫成文章投遞給劉墉,目的可能是為了吸引劉墉的注意,或者希望劉墉能夠整治江南科場。

誰知劉墉看到文章中抨擊江南官場,不願意得罪江南官員,並且認為殷寶山是一個不安分守己的生員,於是派人將他收押,併到他家裡進行搜查,發現兩本詩文,於是將這些東西呈報給乾隆。

結果乾隆在詩文中發現一句“若問姓氏,物之紅色者也”,以為是追憶明朝的詩句,立刻要劉墉徹查此案,劉墉經過調查發現,原來這個殷寶山在開書館的時候,被鄰居朱建綱把書館給燒了,因此在詩詞中罵他。

結果此案未結,一案又起,正在審理殷寶山文字獄案沒有結果的劉墉,被乾隆訓斥一頓,這邊就有人主動送上門來。

原來有一名江蘇舉人徐述夔死後,其子徐懷祖為懷念其父親,將徐述夔生前的作品整理刊印,做成《一柱樓詩集》,在江南地區比較有影響力,結果到乾隆時期,有一名叫蔡樹嘉的監生與徐家後人徐食田因為土地問題與徐家發生爭執,並舉報該書為逆書。

徐食田為了自證清白還將書送到縣衙查看,當時江蘇布政使看過書後也覺得沒什麼問題,之後輾轉到了劉墉的手裡,劉墉看到書後,當即發現裡面有辱罵朝廷的地方,隨後將此事奏給乾隆。

乾隆運用其高超的解讀能力,認定這就是一部詆譭清朝的書,竟然能夠公開刊印,並且在江南流傳,乾隆一怒之下派遣大學士阿桂對江南官場進行徹查,命劉墉協助,引發江南官場震動。

劉墉通過文字獄,得到乾隆的青睞,成為乾隆的寵臣,而後迅速飛昇,乾隆四十五年升任湖南巡撫,次年被調回中央,升任都察院左都御史。

劉墉與和珅其實也沒有什麼本質的區別

劉墉後來能夠得到重用,其實本質上與和珅的高升沒有本質區別,都是阿諛奉承而已,乾隆在四十五年前後,編纂《貳臣傳》《逆臣傳》等書籍,公開對歷史人物的官方評價,也算是文字獄的一個縮影。

劉墉因此而獲得重用,經過兜兜轉轉入京之後,乾隆歲數已經很大了,中國皇帝但凡在位四十年以上,或者年齡超過六十歲,就沒有不倦政,或者惰政的,乾隆也是如此,當時乾隆寵信和珅,劉墉見此境況,也沒有對乾隆進行規勸,而是採取中庸的方式,既不同流合汙,也不強行進諫,以和稀泥的姿態想要獲得一種超然的地位。

乾隆四十八年,劉墉升任直隸總督、吏部尚書等職務,成為朝廷一等一的官員,但是在此期間,劉墉也因為歲數大了,遵循以和為貴的思想,本著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的做官理念,多次遭受乾隆責備。

乾隆五十二年,因為洩露與乾隆的談話內容,被罷免大學士職務,乾隆五十三年,劉墉監理國子監期間發生科考賄賂案,劉墉被彈劾,乾隆五十八年擔任會試主考官的時候,被指閱卷草率。

可以說,劉墉算是讀書人裡面較為出類拔萃的,我在查找關於劉墉的資料中,關於其書法藝術方面的文章很多,但是政績方面很少,可以說,劉墉壓根就不是一個有能力的官員。

而其與和珅之間的矛盾,並沒有電視劇中那麼明顯,在劇中,劉羅鍋一心為江山社稷,不顧個人安危與和珅鬥,並且巧妙的規勸皇帝的劇情在真實歷史中是不存在的。

不過劉墉倒是一直熬死了乾隆,在嘉慶四年的時候主持對和珅案的辦理,再次為嘉慶皇帝所信任,加封太子少保,於嘉慶九年去世。

在很多史料中都認為乾隆是一個好皇帝,其實他是趕上了好時候,跟他混的官員也不會有好人,志趣相投才能一路前行。


史論縱橫


劉墉乾隆年間的進士,官至翰林院庶吉士、太原府知府、江寧府知府、內閣學士、體仁閣大學士,由此我們可以得知劉墉並沒有做到宰相,對於劉墉的評價我只有十六個字,清正廉明、忠君愛國、才華橫溢、書法有成。

首先從乾隆六十大壽說起

乾隆六十大壽,大臣紛紛獻寶,富有四海的皇帝怎麼會覺得大臣敬獻的寶物是他們口中所說的奇珍異寶呢?不過由於主要是慶祝自己過六十大壽,對於禮物只要差不多就可以,不要太珍貴。


等劉墉敬獻禮物的時候,眾人都蒙了包括乾隆皇帝。他提了一個大鐵桶上來,眾人看不到裡面放有的物品,認為劉墉可能會是將大量的錢財放到了鐵通裡,要知道當時的劉墉是乾坤欽點的清官。


不過等劉墉說出敬獻寶物時,引的鬨堂大笑,只有乾隆暗自生氣。劉墉說的是:臣敬獻鐵桶一個,生薑一桶。眾人笑的是就算你劉墉再清廉也不至於在乾隆爺大壽之日來上這麼一出吧,這難道不是打乾隆爺的臉嗎?


乾隆爺惱的是自己明明賜給劉墉許多價值連城的寶物,今日居然提了一桶生薑來給自己拜壽,難不成是在存心羞辱自己嗎?乾隆便問劉墉:劉墉這是何意?


劉墉便答:這桶裡的生薑是山,今日是皇上您的大壽,我劉墉在此祝皇上一統江山,此江山像鐵桶一樣的牢靠。乾隆當眾大喜重重的賞賜了劉墉一番,眾人皆看但卻傻了眼。難道這一桶生薑比自己辛辛苦苦弄來的夜明珠之類珍奇寶物還要入乾隆法眼?


因此可以看出劉墉清正廉民,才華橫溢,機智聰明。

其次從劉墉奔波各地為官來說

乾隆二十七年(1762年),劉墉被任命為山西太原知府。乾隆三十年(1765年)升任冀寧道臺。第二年,劉墉因失察所屬陽曲縣令段成功貪侵國庫銀兩,按律革職被判極刑。但乾隆皇帝愛其才,加恩詔免,僅發配軍臺效力贖罪,第二年被赦免後在修書處擔任行走。


乾隆三十四年(1769年),劉墉因父親的緣故被重新起用,授予江寧知府。劉墉十分珍視這次機會,為政公正清廉,聲名遠播,百姓歎服劉墉的品行,將其比為宋朝的包拯。 劉墉對於乾隆爺的做法絲毫沒有怨言,也能看出其忠君愛國的高貴品質。


乾隆三十七年(1772年),劉墉調任陝西按察使,四庫全書第二年父親劉統勳病故,劉墉辭官回家服喪。乾隆四十一年(1776年),劉墉服喪期滿還京,清廷念劉統勳多年功績,詔授內閣學士,任職南書房。十月又任《四庫全書》館副總裁,並派辦《西域圖志》及《日下舊聞考》總裁。


次年七月,充江南鄉試正考官,不久後復任江蘇學政。在任期間,劉墉曾劾舉秦州舉人徐述夔著作悖逆,要求按律懲辦,年底因辦事有功和督學政績顯著,遷戶部右侍郎,後又調吏部右侍郎。


乾隆四十五年(1780年),劉墉升任湖南巡撫。當時湖南多處受災,一些無災州縣盜案迭起,貪官汙吏猖獗。劉墉到任後一面查明情由,據實彈劾貪官汙吏,建議嚴辦。一面稽查庫存,修築城郭建倉儲谷,賑濟災民。僅一年餘,庫銀充實,民糧豐足,劉墉得到當地百姓愛戴。

綜上所述:乾隆皇帝是非常器重劉墉的,可劉墉對於政治方面並不善長,而對於書法文學展現出超人的天賦,對此大家是怎麼看的呢?


歷史紅塵


劉墉,字崇如,號石庵,為清代政治家,書法家,生於公元1719年,卒於公元1804年。

著名的宰相劉羅鍋,便是劉墉,可以說劉墉為人剛正不阿,也可以說其人處世圓滑,乾隆年間,劉墉以清正廉明聞名於世,其書法造詣也讓後世之人稱其為濃墨宰相。

劉墉的一生很複雜,說他是剛正不阿也不錯,其人的確為官清廉,懲奸除惡,但面對和珅這樣的鉅貪時,卻又裝聾作啞。

仕途得志

劉墉出生於一個官宦家庭,其曾祖父為順治九年進士,其祖父為康熙二十四年進士,而其父親為雍正二年進士,劉墉家長輩皆為清廷肱骨之臣,身為名門之後的劉墉,自然也不會差,乾隆十六年,劉墉同樣考中進士。

乾隆二十六年,劉墉任職安徽學政,就監生管理的問題,提出了切實有效的改革措施,一時間得到了乾隆皇帝的認可,乾隆同樣都劉墉寄予厚望,畢竟劉墉為名門之後,若是真正的平庸下去,倒也不值得後世對其稱讚。

劉墉為政嚴肅,可以說正是靠著清正廉潔,劉墉得到了乾隆皇帝的賞識。

其人為官一生,經歷了宦海浮沉,從一開始的在北京任職到被調往地方,在地方為官,劉墉的確嚴格管理,對待貪汙腐敗行為絕不姑息,但後來入京擔任左都御史以後,卻對大貪官和珅表現出其圓滑的一面,再也沒有了那種雷厲風行。

晚年的劉墉,卻在工作上經常出現紕漏,劉墉也因此經常被降職。

時機成熟,劉墉又恢復了過去的清正廉明

後來乾隆帝駕崩,嘉慶皇帝正式握住權柄,劉墉卻又勇敢的站出來指責和珅,列舉了和珅的數十項罪狀,將大貪官和珅一舉擊敗。

嘉慶年間,劉墉也常常因為工作出現紕漏被問責,但因為有打倒和珅這一功勞,劉墉卻是再次被任用。

在地方為官之時,劉墉雷厲風行,嚴厲打擊貪官,這是因為劉墉本身就是一個正直的人,地方官吏貪汙腐敗在劉墉看來便是不可忍受,所以劉墉能夠贏得清正廉潔的名聲,但進京以後,劉墉卻被大貪官和珅鉗制,不敢有任何觸怒和珅的舉動,畢竟和珅背後站著的是乾隆皇帝,觸犯和珅的下場可不是劉墉想要的,也為了避免與和珅有間隙,有過許多過失。

劉墉去世於嘉慶九年,死後被追封太子太保,得以善終,便觀劉墉的一生,可以知道,劉墉的確是一個清正廉潔的官員,但其人又擅長自保,在面對強大的和珅時,劉墉懂得進退,趨利避害,一旦時機成熟,劉墉又一次成為了清正廉潔的好官。


魏青衣


劉墉就是我們電視劇中看到的劉羅鍋,電視劇中劉墉是個羅鍋,並且和乾隆皇帝關係很鐵,君臣二人時常鬥嘴,各種搞笑的段子很多。

據說,“羅鍋”二字是乾隆帝親口所封。某日乾隆帝閒來無事,故意拿劉墉的生理特徵取樂,賜封他為“羅鍋”,還題了一首詩:

“人生殘疾是前緣,口在胸膛耳垂肩。仰面難得見日月,側身才可見青天。臥似心字缺三點,立如彎弓少一弦。死後裝殮省棺槨,籠屜之內即長眠。”

這首詩夠刻薄和損人的,劉墉不慌不忙隨即“和”了一首詩:

“駝生脊背可存糧,人長駝背智謀廣。文韜伴君定國策,武略戍邊保安邦。臣雖不才知恩遇,承蒙萬歲賜封賞。別看羅鍋字不多,每年白得兩萬兩。”

原來按清朝慣例,凡是皇帝賜封了名號的官員,吏部每年要給2萬兩銀子。“羅鍋”二字的冠名費應該是歷史最高的吧。

當然以上都是野史傳說,當不得真。



(乾隆和劉羅鍋)

歷史上劉墉不是羅鍋,其實這個綽號與乾隆帝無關,是嘉慶帝賜封的,而且嘉慶帝說的不是“羅鍋”而是“駝子”。

據史書記載,嘉慶帝偶爾稱劉墉為“劉駝子”,但當時劉墉已年逾八旬,再加上他常年伏案讀書,難免會彎腰駝背,不能以此推斷劉墉年輕時便是個羅鍋。

劉墉生於康熙五十八年(1719年),山東諸城人,大學士劉統勳之子。乾隆十六年(1751年),32歲的劉墉進京參加科考,中二甲第二名進士,從此開始了他的從政之路。

任何一個人的仕途從來不是一帆風順,劉墉也不例外。電視上我們看到了他的仕途也是起起伏伏,和皇上、和珅鬥智鬥勇,扶弱除強、嬉笑怒罵。

真實的劉墉是這樣的人嗎?答案是否定的。

劉墉並不被乾隆帝欣賞和重用,反而有點厭惡他。他和和珅並沒有多少交集,劉墉比和珅大31歲,當劉墉走向仕途時,和珅還是一個普通侍衛。



(和珅)

劉墉最初的官職是翰林院庶吉士(相當於皇帝的秘書,寫詔書,講經籍)後升遷為侍講(皇帝的顧問)。按說是皇帝的近臣,升遷的機會幾率很大,但是由於受到他的父親劉統勳“犯事”的牽連。劉墉只在宮中呆了5年,隨後,37歲時被外放到地方為官去了。

歷史有時候很有趣,劉墉失寵被外放地方為官,期間兜兜轉轉,先後擔任過安徽學政、江蘇學政、太原知府和江寧知府,在地方做的還是比較出色的。誰知道這一放就是20年。

20年宮中發生了什麼變化呢?

別的不說,20年間和珅仕途就像點燃的火箭一樣直線上升,別看進入仕途比劉墉晚,經過乾隆帝的火線提拔,和珅身兼“黨政軍”要職,比如內務府總管、領班軍機大臣、步兵統領、禮部尚書等……



(劉羅鍋)

20年後,57歲劉墉遠離朝廷的權力中心,他一個地方官,最大不過是個知府大人,你覺得他有能力像電視說的那樣與和珅鬥智鬥勇嗎?況且當時26歲的和珅權勢炙手可熱,皇帝的紅人,估計劉墉連見和珅的面都很難。畢竟兩人的級別差的太遠了。

再者說了,二人沒有利益衝突,說實話,劉墉想巴結和珅都怕來不及,更遑論與和珅鬥了。

劉墉的仕途深受其父劉統勳的影響,乾隆三十八年(1773年),其父劉統勳因病去世,劉墉辭官回家服喪,一般服喪時間是三年。

乾隆四十一年(1776年),劉墉服喪期滿去京城報到,乾隆念其父功勳卓著,於是把他留任宮中,讓他做了左督御史,內閣學士。

這次進宮後不久,劉墉第一次與和珅有了接觸,乾隆下旨讓他與和珅審理山東巡撫舞弊案,和珅收了山東巡撫的銀子了,有意袒護,被劉墉秉公執法,最後使山東巡撫國泰伏法。



(和珅、劉墉審案)

乾隆四十八年(1783年),劉墉升任直隸總督,這時與和珅有了交集,但是劉墉為官老奸巨猾,對和珅貪贓枉法之事睜一隻眼閉一隻眼,皇帝不急太監何必著急呢?“反正和珅貪的又不是我家的銀子”。劉墉只能“委蛇其間,惟以滑稽悅容其間”。

劉墉這樣做的結果引起了乾隆的反感,隨後劉墉的一些錯誤被乾隆皇上無限放大,比如說劉墉懶散,做事不積極,再加上和珅的進讒言,劉墉的官職一降再降,許多國家大事的決議都把他排除在外,劉墉被徹底邊緣化。

嘉慶四年(1799年),這一年2月7日乾隆駕崩,不到半月時間,嘉慶扳倒了和珅。劉墉被提拔加封太子太保,負責審理和珅貪汙、擅權納賄一案。劉墉很快查明瞭和珅20條罪狀,罪證確鑿,和珅被正法。



(和珅正法)

劉墉大事不糊塗,他勸嘉慶不要擴大打擊面,要儘快把和珅一案結束,以穩定人心,穩定壓倒一切,畢竟新朝執政需要人才,嘉慶採納了劉墉的建議。這件事表現了劉墉官場老辣的一面。

嘉慶九年(1805年),85歲的劉墉壽終正寢,據說劉墉死時,“鼻注下垂一寸有餘”。(意思是:解脫)死後贈太子太保,諡號文清,入祀賢良祠,劉墉一生也算善始善終吧!

——END——


秉燭讀春秋


提起劉墉,就不得不先說說劉統勳。

劉統勳是劉墉的父親,在乾隆打擊張廷玉時,劉統勳積極獻言獻策。當時擔任左都御史的劉統勳建議乾隆:

“敕下大學士張廷玉,會同吏部衙門,將張姚兩姓部冊有名者,詳悉查明。其同姓不宗與遠房親誼不在此例。若系親房近支,累世密戚,現任之員開列奏聞,自命下之為始,三年之內,停其升轉。”

對於劉統勳的彈劾和建議,乾隆表示讚賞,劉家從此開始飛黃騰達。

第一、劉墉的起點

在《宰相劉羅鍋》裡,劉墉是皇太后的乾兒子,也就是乾隆的乾弟弟。但在清朝歷史上,根本沒這回事,乾隆從來沒有劉墉這位乾弟弟。

劉墉雖然出生於官宦之家,但從他家族的歷史來看,他的學習成績並不是特別突出。

劉墉的爺爺劉棨,28歲考中進士;

劉墉的爸爸劉統勳,26歲考中進士;

劉墉考中進士時,已經32歲,他不僅比祖父輩的晚,同輩甚至晚輩考中進士時也比他年輕。

話說,劉墉中進士那年,有很多人建議乾隆,給他點一個狀元,但有兩個人反對。一個是劉統勳,另一個是乾隆。

劉統勳反對自己的兒子點狀元,他打的是什麼算盤呢?

劉統勳當時是乾隆面前的寵臣,已經位極人臣,本來就已經很招人嫉恨了,然後將兒子點為狀元,那不是恨上加恨嗎?

點了狀元就要留在京城為官,對手不彈劾他,天天拿著“遊標卡尺”盯他兒子。劉墉哪件事辦的不如意,就會有人以此做文章,指桑罵槐地針對劉統勳。

所以,在劉統勳看來,劉墉不僅不能當狀元,叫榜眼、探花也別幹了,就有個普通進士算了。普通進士大多外放,到了外地當官,山高皇帝遠。何況以劉統勳在廟堂的地位,天下無人不知,他兒子待在地方也不會有人欺負。

此外,劉統勳如此謙讓,既能為自己家族謀平安,還能博一個好的名聲,增加在乾隆面前的印象分。

乾隆不同意點狀元又是為何呢?

他已經重用了劉墉的爸爸,如果再點劉墉為狀元,知道情況的人會覺得劉墉有文采,許多不知道情況的人就會覺得有裙帶關係。

乾隆如果真的點劉墉為狀元,劉統勳再關照一下他兒子,不利於劉家父子忠心皇帝。

所以,乾隆不能給劉墉狀元,只給了一個二甲第二名,但繼續留在京城,入翰林院,從基層的庶吉士做起。

第二、因父親而受牽連

1755年,劉墉考上進士沒幾年,從庶吉士做到了編修,又熬到了侍講,突然天降橫禍。這個不幸,來源於他爸劉統勳。劉統勳身居高位,伴君如伴虎,因一件小事惹得乾隆勃然大怒。什麼事呢?

乾隆年間,回部有位首領阿睦爾撒納叛亂,出兵佔領了烏魯木齊,清軍被迫撤退,撤到東邊的巴里坤與哈密。

1755年,乾隆派劉統勳去新疆視察清軍駐地,也就是代表朝廷察看軍情和慰問將士。劉統勳實地考察形勢後,給乾隆寫了一封信,建議乾隆放棄巴里坤,全軍退守哈密,整軍備戰。等時機成熟,再反戈一擊。

乾隆受到信後,非常生氣,下令將劉統勳押送回京,抄家,劉統勳家人也被一起下獄。乾隆為何生氣?

他非常擔心劉統勳是漢人的代言人,與回部的阿睦爾撒納勾結一起。劉統勳是軍機大臣,在軍中頗有影響力,是能夠調動士兵的,萬一出現乾隆擔心的情況,大清就會不堪設想。

這些事完全是由於乾隆的多疑而引起,如果前往視察的是滿人,乾隆段然不會大怒,更不會抄家。

兩年後,乾隆發現完全是自己多想,劉統勳是無辜的,就將財產還給了他,還讓其官復原職。經此一跌,劉統勳趕緊安排劉墉去外地當官。

這次抄家事給劉墉的影響特別大,給他留下難以磨滅的印象。劉墉吸取經驗,此後為人處世風格、為官之道也發生轉變。

劉墉也開始變得會討好皇帝,這也是無奈之舉。他深知全家的小命都在皇帝一個人手裡,只有讓皇帝高興,他才能平安。

第三、迎合乾隆,製造文字案件

1761年,劉墉擔任江蘇學政,主管的是教育、民風、民俗之類的事情。這年春天,江蘇有個叫閻大鏞的舉人批評朝廷,被人舉報,這事歸劉墉負責(當時普通人由按察使負責,舉人的案件由學政處理)。

劉墉為了找證據,派人到閻大鏞家中搜查,搜出兩大個箱子,裡面全部都是罵朝廷的紙。然後,劉墉繼續審理,越審問題越多。這位閻大鏞對劉墉很不滿意,將劉墉自費出版的書給燒了。劉墉一看火來了,趕緊寫了兩封信,一封給江蘇巡撫,準備讓別人負責此案;一封給乾隆,把閻大鏞罵朝廷的事彙報上去。

在清朝那個環境下,辱罵朝廷的結果可想而知,乾隆知道後很生氣,立刻下令殺掉閻大鏞。

這個事情對劉墉而言,好處是利用文字案件迎合了乾隆的心意,他因此成了太原知府,壞處是他有公報私仇之嫌。

1777年,劉墉第二次擔任江蘇學政,這次他製造一起“一柱樓詩集”的案件。在很多文藝作品中,將此案算到了和珅頭上,但在歷史上,這事與和珅的關聯度不大,主要承辦人是劉墉。事情是這樣的:

江蘇徐家有本書——《一柱樓詩集》,裡面有些不正確的話,因而被人舉報。劉墉一查,發現書確實不符合大清規範,比如書中寫道“大明天子重相見”,很容易被解讀成反清復明;“且把壺兒擱半邊”,“壺”與蠻夷的“胡”同音,被解讀成辱罵清朝時胡人……劉墉故技重演,將此案情彙報給乾隆,同時還大力搜查相關人員的罪行。

最後,十幾人涉案,八人被處決,連同一些省、府、州、縣相關責任人也一併被問罪。

1780年,劉墉因功升任湖南巡撫。

第四、為官期間的善舉

一、他在擔任學政期間,提出過許多良好建議,比如依據學子的水平高低,分別管理。此外,他還為朝廷舉薦過許多人才,其中有一位叫潘世恩。這位潘世恩後來做道光朝的軍機大臣時,又發現並提攜了一位人才,叫林則徐。

二、處理許多積壓案件。他在擔任太原知府期間,短短三年,就將之前積壓的案件處理完,還與喬家合作,填補了太原的府庫虧空。

三、他在地方任職期間,為普通百姓做了很多實事,以至於他還未離任,就在當地產生許多歌頌他的民謠。比如,在當湖南巡撫時,為了治理水患,他不惜自掏腰包。

秋媚說:劉墉在乾隆朝,談不上有很大作為,為官以討好乾隆為準繩,這也是為了自保的無奈之舉。他的藝術形象,勝過他的歷史形象;他是一位文人,尤其在書畫界,可謂赫赫有名。


秋媚讀史


看官:看官場不倒翁劉老鍋值得我們反思為人之道,而“拼爹”,“圓滑世故”,“像坐過山車一樣的人生”,那個是他最適合的形容詞呢?


《仕途》:仕途之路全靠老爹

1:說起劉墉,就不得不提他爹劉統勳,他為人清廉正直、敢於直諫,深受乾隆信任,稱他為股肱之臣,劉墉很自然就沾了他爹的光。

2:年輕時候,就以恩蔭舉人身份參加科舉考試中進士,從翰林院庶吉士很快遷為侍講,正是進入了仕途。劉墉在任山西太原知府時,因下屬貪汙國庫銀兩,未能及時處理,按照律例要革職被判極刑,乾隆只給發配一年,不久就再次出任江寧知府。在劉統勳病故,乾隆念他多年功績,還詔授劉墉內閣學士,任職南書房。


《性格》從正直幹練到打太極高手

正直鐵臣:劉墉在踏上仕途初期,和他父親一樣,都是嫉惡如仇、雷厲風行。在任江蘇學政期間,他嚴格把關,讓一些渾水摸魚考生難以進入考場,對徇私舞弊考官,按律給與處理。在任湖南巡撫時,因湖南水災嚴重,貪官汙吏猖獗,劉墉逐一查明原因,據實彈劾貪官汙吏,很快就庫銀充實,民糧豐足。

《太極高手》:劉墉在任都察院左都御史時候,終於和和珅有了交集。乾隆安排二人審理山東巡撫舞弊案,劉墉微服私訪,終於查清案情,準備嚴辦山東巡撫,結果和珅亦有意袒護,但最終乾隆還是聽從了劉墉意見。不過由於乾隆聽信和珅,在以後政治較量中,劉墉開始委蛇其間,惟以滑稽悅容其間。在這一過程中,劉墉為暫避鋒芒,對乾隆安排的事情經常辦理不好,官職也是一直下降。



老龍:不過讓人不敢揣摩的是在嘉慶帝時,將審理和珅植黨營私、擅權納賄一案交於他,劉墉這次沒有隱忍退讓,再次展現不畏權勢的一面,查明和珅多項罪行,使得嘉慶隨記處死了和珅。

曲線官位:劉墉的官職可以說是曲線

劉墉被稱為濃墨宰相,可見他是書生氣的官員。在他仕途中,也是從學政監督科考開始,這正符合他的性格。他在這方面,嚴肅考紀,深受學子愛戴。因為政績突出,被乾隆委任擔任一方要員,在這過程中,他遭遇了仕途滑鐵盧,被罷官免職。雖然後來又得到重用,但因為與和珅衝突,結果又是被貶。在乾隆年間,好不容易給授予了體仁閣大學士,結果乾隆還說他懶政不幹活。。

喜歡老龍的小夥伴都點關注點點贊👍啊!

夏慈史


提到劉墉,我們總是會想到電視劇中那位瘦小、羅鍋、狡黠的老人形象,實際上,歷史中的劉墉長得十分符合山東大漢的形象。

劉墉(1719--1804),字崇如,號石庵,今山東高密人。劉墉出身官宦之家,其父為大學士劉統勳。劉墉自幼就得到了良好的教育,乾隆十六年(1751)中進士,在乾嘉兩朝為官。劉墉不僅是一個好官,為官清正廉明,還是一名書畫家,其作品有很高的藝術價值。

乾隆四十六年(1781)之前,劉墉主要在地方擔任學政、知府、巡撫等官職;乾隆四十六年後,劉墉才正式在中央任職,先是擔任都察院左都御史,後署吏部尚書、授工部尚書、禮部尚書、協辦大學士等職。乾隆五十四年(1789),因為上書房阿哥的師傅們上班遲到,劉墉身為總師傅而不予糾正,因而被降職,但不久就被提升。


老照片


方圓論壇在線

劉墉出身於官宦世家。其曾祖父劉必顯是順治年間進士,祖父劉棨曾擔任四川布政使,父親劉統勳則是乾隆朝的一代名臣,官至內閣大學士,軍機大臣。被乾隆皇帝視為股肱之臣。劉墉成長在名門相府,家族成員世代為官,自小受到良好的教育。俗話說“朝中有人好做官”。乾隆十六年,劉墉因為父親的關係,以恩蔭舉人身份參加當年會試和殿試,考中二甲第二名進士,被授予翰林院庶吉士,在散館擔任編修,不久又升遷為侍講,成為其步入仕途的起點。


後來劉墉因為父親連累失去了京官的職務被貶外放為官。雖然後來劉墉之父劉統勳官復原職。但劉墉依舊在外任地方官。此後20餘年主要在地方為政,先後擔任過安徽學政、江蘇學政、太原知府和江寧知府等職。在劉墉在外為官期間,其行事風格雷厲風行,辦事力求完美,性格正直幹練,在任職期間為百姓做了很多實事。皇帝非常的欣賞劉墉。後來乾隆皇帝開始重用劉墉改革科考弊端問題 之後劉墉歷任安徽學政,江蘇學政,大力改革科場選才存在的諸多弊病。劉墉的能力毫無例外得到了乾隆的認可。

乾隆四十六年,劉墉被任為左都御史監察天下。劉墉繼任左都御史之後開始監察國家貪汙舞弊案件。在此期間劉墉數次和和珅鬥法均無敗績。雖然劉墉以投機取巧之計數次壓制和珅。但正面交鋒劉墉卻不敢那麼去做。因為乾隆時期所有臣子中最受重用的就是和珅。這一點無人能比。即使劉墉也只能“委蛇其間,惟以滑稽悅容其間”。面對和珅專寵於乾隆,劉墉只好靜默自守,滑稽模稜取容。雖然如此和珅也不敢過分刺激劉墉。畢竟劉墉也不是好惹的。電視劇《鐵齒銅牙紀曉嵐》中和珅也曾說過,整個大清國除了阿貴和劉墉誰敢不賣他面子。也足見和珅對劉墉的忌憚。

乾隆五十一年,雖然劉墉官越做越大。但是劉墉也越來越不得乾隆的喜愛。因為在此期間劉墉不斷的犯錯導致乾隆開始厭惡劉墉。之後劉墉又因為洩密以及科考監察不嚴導致問題百出。所以劉墉越發在乾隆眼中失分。劉墉也更進一步被皇帝冷藏。嘉慶繼位後雖然提拔劉墉為體仁閣大學士,但嘉慶對劉墉說過並不喜歡他,而且也嫌棄劉墉做事不認真。要不是因為無人可用也不會提拔他劉墉。

嘉慶四年,嘉慶皇帝著手要剷除和珅。劉墉再次展現出不畏權勢的一面,查明和珅及其黨羽橫徵暴斂、搜刮民脂、貪汙自肥等罪行20條,奏報朝廷。嘉慶隨即處死和珅。後來劉墉又建議加強漕運監管和整治,使得劉墉開始逐步被嘉慶所接受與認可。嘉慶九年十二月二十四日劉墉在北京驢市衚衕家中逝世,享年八十五歲。 劉墉的一生可謂是跌宕起伏,早期藉助父親的權勢步入官場。後來數次升遷,也數次被貶。為官五十餘年繼承了他父親劉統勳的衣缽,忠君愛國盡職盡責,公正廉明。官職最高時做到體仁閣大學士。成為了乾隆和嘉慶兩朝的重要大臣。

感謝閱讀。喜歡的朋友請關注轉發評論支持一下。


方圓論壇


劉墉,別名劉羅鍋,上世紀九十年代上映的一部名叫《宰相劉羅鍋》的電視劇,其實講的就是劉墉本人。與電視劇不同的是,由於歷史上的劉墉出生于山東的名門望族,從小在名門相府成長,家族又世代為官。所以,他後來首次步入仕途多多少少是因為家族的緣故,當然這自然也和他自己的努力,以及他從小受到的良好教育有關係。


劉墉,出生於1719年,是清朝乾隆年間的官員,當官期間,一直奉公守法,清正廉潔,不僅如此,他的書法造詣深厚,是清代著名的書法家,還被世人尊稱為“濃墨宰相”。乾隆十六年時,因為父親的關係,劉墉憑藉恩蔭舉人的身份參加會試和殿試,隨後被授予官職。在乾隆在位期間,劉墉曾被授予很多官職。從最初進入官場起,到後來這四十五年來,劉墉的官職是升升降降,降降升升,不斷變換著。



乾隆十六年,三十二歲的劉墉在家族的庇護下,參加考試並考中進士,接著便被授予翰林院庶吉士,擔任編修工作,不久又升遷為侍講,這是他步入仕途的起點。

四年後,因為劉墉父親因辦理軍務不當而鋃鐺入獄,他自然也收到了牽連,被貶為翰林院編修。



又過了兩年,劉墉被外調為地方官,此後直到50多歲都在地方當官,先後擔任過安徽學政、江蘇學政、太原知府和江寧知府等職。

乾隆二十一年,被提拔為安徽學政,三年後,調任江蘇學政。

乾隆二十七年,被認命為山西太原知府,三十年,升任冀寧道臺,次年因所屬陽曲縣令段成功貪侵國庫銀兩被髮配軍臺。

乾隆三十四年,因父親的緣故被重新起用,擔任江寧知府一職。

三年後,調任陝西按察使,第二年,因為父親劉統勳病故,劉墉辭官回家,又三年,服喪期滿還京,授內閣學士一職,任職南書房。隨後幾年官職一直上下徘徊。

直到乾隆四十八年,升至直隸總督、吏部尚書,兼理國子監事務,達到其事業頂峰(乾隆時期)。

劉墉在乾隆時期擔任過很多官職,有高有低,官職也一直處於不大穩定的狀態,但他為官期間一直兢兢業業,為民著想,所以說直到嘉慶年間官職還在不斷上升。從這就可以看出劉墉還是一個很不錯的人。


據史料記載,劉墉在為官期間,繼承了父親劉統勳正直幹練,雷厲風行的德行。他當政時嚴肅認真,一絲不苟,相傳其出任學政時因為把關特別嚴格,使得一些想作弊的人不敢入場。在劉墉任江寧知府時,在政期間,秉公辦案,為政公正清廉,這也使得他的名聲傳播開來,百姓們都稱讚他的品行和為官之道將其比做包拯。後來嘉慶初年的彈詞《劉公案》,就是以劉墉在江寧知府任上決斷疑案、為民做主的故事為藍本改編而成。

不僅如此,連皇帝對他都多有嘉獎,在其上任之時還為其題詩以表示自己的厚望。史料記載,在劉墉前往安徽赴任前,乾隆還特意召見並賜詩,其中有“海岱高門第,瀛洲新翰林”之句,意思是希望劉墉能夠不辱門楣、有所建樹。當然,劉墉也沒有辜負皇帝的期望。

從這些事件中就可以看出來,劉墉是一個集才華和能力於一身的人,同時也是一個剛正不阿,值得託付重任之人,辦事認真嚴峻,只不過在晚年的時候經常犯錯以至於不太討乾隆歡心,官職也有所下降。


小姐姐講史


說起劉墉,人們的腦海裡自然而然就會浮現出他駝背羅鍋的形象。在民間傳說裡,他機智幽默、不畏權貴,與和珅鬥智鬥勇,並屢屢拆穿和珅的惡行。

然而,歷史上的劉墉不僅不是個羅鍋,也非傳說中那麼剛直不阿。他深諳官場規則,熟知何時該進、何時該退,是一個封建官僚的典型代表。

一.劉墉是羅鍋嗎?

劉墉出生於康熙五十八年(1719),山東諸城人,字崇如,號石庵。不過,對於他的名號人們更為熟知的是其綽號“羅鍋”。

一提起“劉羅鍋兒”,人們便覺得很親切,然而,劉墉究竟是不是羅鍋呢?

據說,“羅鍋”二字是乾隆帝親口所封。一日乾隆帝閒來無事,故意拿劉墉的生理特徵取樂,賜封他為“羅鍋”,還題了一首詩:

“人生殘疾是前緣,口在胸膛耳垂肩。仰面難得見日月,側身才可見青天。臥似心字缺三點,立如彎弓少一弦。死後裝殮省棺槨,籠屜之內即長眠。”

這首詩確實刻薄,劉墉卻不急不惱,提筆回了一首詩:

“駝生脊背可存糧,人長駝背智謀廣。文韜伴君定國策,武略戍邊保安邦。臣雖不才知恩遇,承蒙萬歲賜封賞。別看羅鍋字不多,每年白得兩萬兩。”

原來按清朝慣例,凡是皇帝賜封了名號的官員,吏部每年要給2萬兩銀子。這個故事反映出了劉墉的機智。

其實這個綽號與乾隆帝無關,是嘉慶帝封的,而且嘉慶帝說的不是“羅鍋”而是“駝子”。

據史書記載,嘉慶帝偶爾稱劉墉為“劉駝子”,但當時劉墉已年逾八旬,再加上他常年伏案讀書,難免會彎腰駝背,不能以此推斷劉墉年輕時便是個羅鍋。

相反,從種種史料記載來看,劉墉即使算不上相貌堂堂,卻也不至於身有殘疾。 這要從清代的選官取士標準論起。

在封建社會,要想參加科舉考試,必須符合“身、言、書、判”四項晰標準。

  • 身,即形體,需要五官端正,儀表堂堂;

  • 言,即言談舉止,需要口齒清楚,語言通順明;

  • 書,即書寫,字要寫得工整,以免潦草誤事;

  • 判,即思維能力,需要頭腦敏捷,審判明斷,不能當糊塗官。

清代官場重視官員相貌,而乾隆一朝又為之最,劉墉既然是科舉出身,那麼就不可能是羅鍋兒。

二.怎樣的一個官?

劉墉一生廉潔奉公,為官清正,這與劉家的門風有很大的關係。

劉氏家族是諸城當地的名門望族,他的曾祖父劉必顯是順治年間進士,祖父劉棨是康熙朝有名的清官,父親劉統勳位極人臣,官至東閣大學士兼軍機大臣,深受乾隆帝器重,死後被諡為“文正”,這是清代對大臣最高的評價。

劉墉生於官宦之家,自幼受到良好的教育,然而不知何故,他卻一直沒有參加科舉考試。直到乾隆十六年(1751),劉墉才因父親的關係,以恩蔭舉人的身份參加了當年的會試和殿試,並獲進士出身,授翰林院編修,後升至翰林院侍講。

乾隆二十一年(1756),劉墉被外放做官,任安徽學政,在此後的20餘年裡,他一直擔任地方官職,歷任學政、知府、巡撫等。在任期間,他辦事正直幹練,雷厲風行,整頓科場積弊、官場惡習。他為人清廉,一文不取,遇事敢作敢為,不怕得罪上司。

乾隆三十四年(1769),劉墉授江寧府知府。

在一年多的在任時間裡,他不畏豪強,屢破疑案。創作於嘉慶初年的彈詞《劉公案》便主要是以劉墉在江寧知府任上決斷疑案、為民申冤的故事為藍本改編而成的,可見他在江寧知府任上確實有政績,是難得的清官。

與此同時,劉墉也有不光彩的一面,他身為清朝的忠臣,不遺餘力地維護清室的統治,推行文化高壓政策。乾隆二十六年(1761),劉墉擔任江蘇學政。

這一年,江蘇沛縣監生閻大鏞因抗糧被捕入獄,劉墉派人到閻大鏞家搜查,結果搜出了他認為有問題的詩稿,急忙上報乾隆帝,結果閻大鏞因詩稿中有字句犯諱被斬首。

乾隆四十二年(1777),劉墉第二次任江蘇學政。

江蘇東臺縣舉人徐食田兄弟因土地買賣與同鄉蔡嘉樹發生糾紛,蔡嘉樹告發徐氏兄弟祖父徐述夔的文集《一柱樓詩集》中有悖逆之語。劉墉審閱,發現其中有“明朝期振翮,一舉去清都”的詩句,他如獲至寶,上奏乾隆帝,最終釀成大獄。

徐述夔及其子徐懷祖被開棺戮屍,徐食田等人被斬首,多名官員遭到革職、流放的處分。劉墉以劾舉徐述夔著作悖逆事有功和督學政績顯著,遷戶部右侍郎,後又調任吏部右侍郎。

乾隆四十七年(1782),劉墉調任回京,任三通館總裁,兼任吏部尚書、都察院左御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