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類的慾望是怎樣產生的?

順子40271791


你是想從生物上解釋麼?從自然選擇的角度來說,物質上有較高水平的人類更容易受到異性的青睞,因為他們會被認為攜帶了更好的基因(其實在原始社會以前,應該是體質和樣貌取勝的)。而要獲取更多的資源就必須有慾望,沒有慾望去得到的個體通常就會得到比較少的資源,因此被異性選擇的機會就會變少。慾望,不管是生存慾望還是對物質的慾望都是為了活得更好,從整個種群上來講,慾望的存在是有利於種群的繁衍的。這麼說的話確實人類本能沒有錯。。(其他動物也一樣有生存慾望,較高級的也會有對物質的慾望)如果要說到生物化學水平的話,就要涉及到我們的大腦,研究大腦的研究有很多,不過研究慾望的產生。。貌似還沒見過。。。


Qinside


慾望是本能,為什麼這麼說呢,因為獲取是人生存本能。

就好像我想吃飯,我想穿衣服,口渴了我想喝水,都是一種本能的誘發。就算是對錢的慾望,或者是對女性的慾望,也是本能。女色有慾望,食慾是慾望,我們做一切事都是因為本能在主導。

自我控制是最強者的本能。---蕭伯納

這句話的意思就是告訴我們,要學會控制自己的慾望。控制得住我們的慾望,我們就會容易有滿足感,覺得生活的幸福。

而有些人,就是慾望膨脹,最終變成無盡的貪婪,為了達到目的不擇手段,這是慾望沒有被控制的現象。不管是煙癮還是酒癮,或者賭癮等,都是一個人慾望被放大了無數倍造成。

慾望可以是我們向上的動力,就看我們自己的控制能力。

蕭伯納還有一句話:“生活中有兩個悲劇。一個是你的慾望得不到滿足,另一個則是你的慾望得到了滿足。”


purelove


近來有朋友問我,慾望是什麼,為什麼明明已經有了不錯的物質條件,卻依然總是感覺得不到滿足和幸福?

沒能馬上說出什麼,這同樣是困擾我的問題。說起慾望,種類繁多,看的慾望、聽的慾望、吃的慾望、性的慾望、控制支配的慾望、表現模仿的慾望等等。其中最基本的,也是最困擾的應該是食慾、性慾和權力慾。西方二元論說,光明的神的對立面就是黑暗的撒旦,純潔的靈魂總是與光明的神相伴,為了吸引靈魂,撒旦就用食慾、性慾和權力慾來控制物質世界,以此反覆禁錮靈魂。佛陀說,人有六識,眼是色識、耳是聲識、鼻是香識、舌是味識、身是觸識,意是分別識,含藏識,阿賴耶識,這應該就是慾望的來源。古人說,食色性也,人生的巔峰就是權力的巔峰。在這方面,古今中西倒是殊途同歸。

慾望的溝壑自古難平,用無底洞來形容慾望,已經註定了慾望的黑洞屬性,無限吞噬好像才是慾望的終點。但我並不這麼認為,讓慾望坐上鞦韆,在滿足與不滿足之間來回擺動,才是慾望的慾望。

曾記得99年,剛剛接觸網絡,6元一小時的上網時間顯得迷住珍貴。每次上網前,都會在記錄本上詳細寫好要乾的事兒,不管是QQ聊天也罷,瀏覽新聞也好,都無比興奮。然而隨著低價包月包年,不限流量,即使網速從10M提高到了1000M,上網逐漸變得索然無味。慾望的鞦韆被彈簧椅替代,擺動變成了振動,興奮便成了麻木。

中國古典園林在入口玄關處豎立一道屏風,名曰先抑後揚。慾望同樣需要一道屏風,分隔開滿足與不滿之間的空間,壓縮慾望的濃度,才能讓滿足更加醇香。

有人說,不管是基督、伊斯蘭,還是佛教,都提倡讓世人禁慾。但我猜,歷經飢餓、寒冷、日曬、雨淋、跋山、涉水種種禁慾苦楚的悉達多,坐在菩提樹下七七四十九日思考的一定不是如何徹底斷絕五感。他與自己周旋了那麼久,最終與自己講和,讓自己坐上慾望的鞦韆隨風擺動,才是道法自然,如來不可思議之處。



半邊鴉


人類的慾望是怎樣產生的?

有一個傳說,香港有一位非常知名的企業家,九十多歲了,品償美食的慾望巳經不強了,但仍要到大酒店餐廳大堂,看熱鬧的吃飯場景,感受生命陽光的慾望依然在。人類的慾望從開始的動物慾望,滿足吃飽穿暖,到精神的慾望促使去實現某個物質慾望或情感慾望。從最低的動物慾望吃飽到實現人生價值最高慾望,再到百歲老人生命終結時沒有慾望,安靜的走完人生。可以分成三個階段:

第一階段,從幼兒到讀書。大概2歲右邊就完成了動物生存吃飽穿暖的生存慾望和學習慾望階段。因為人類有學習能力,比較能為就有了精神慾望,對衣食住行玩遊等都有了慾望。幼兒園開始到大學,研究生,博士生階段,受環境,社會影響,主要慾望讀好書,上名校。

第二階段。人到中年成家立業慾望。首先找工作慾望,成家慾望。賺更多錢,買更大房,升更高職務,更高社會地位和培養小孩的慾望。

第三階段。達到人生頂峰的慾望,然後走向年邁之後沒有慾望。也可以理解,當年邁之後沒有了慾望,也就沒有了痛苦。

因此,人類慾望產生一開始是動物生存慾望。由於人類善於學習,打開眼界後又善於比較,比較即產生慾望,對未來有追求的精神慾望。正能量慾望,使人進來,使人實現自己的夢想,為社會做出有益的貢獻。負能量慾望,貪得無厭,做了皇帝還想登仙,則被慾望害死了。人類慾望是雙刃劍,每個個人要把握好,弘揚正能量。





華仔之薪


一切慾望的產生源於生存的需要和繁衍後代的需要:幼崽會自動尋找乳頭,會自主的吸母乳,母乳不夠的時候,會爭搶,到了成年期,需要劃分和保護自己的狩獵區,發情期則要戰勝其他雄性獲得交配的權利繁衍自己的後代。反應在人類身上,本質上並沒有區別,形式上覆雜了一點而已:從生存的角度來說,人類需要一份好工作,需要升職加薪,需要努力做老闆或者是群體裡面的那個頭,也就是要努力獲取更大更多的資源,在這個過程裡,人類和動物的不同,大概就是人類會用理想啊,奮鬥啊,不屈不撓啊這一類的情感心態來包裝“我要佔用更多生存資源”這個本質,然後,在佔用更多資源的同時,男性或者女性會為了繁衍後代的需要向異性展示自己的優勢:比如,我比其他人帥,我比她美麗;比如,我有錢,我是高管,我可以讓你獲得更多資源等等——這些其實就是發情期雄性動物之間的決鬥——嗯,好吧這麼一解構,好像我更加陷入一種LOSER的虛無世界了,更加想進入道教的狀態……


Knight老周


相信在大部分人的眼裡,慾望是罪惡的深淵。

佛家認為:慾望其實是由於對事物的執著、貪愛而生起的一種無明思維,所以說是愛慾。愛慾是煩惱痛苦的因,苦是愛慾的結果。

道家認為:罪莫大於可欲,禍莫大於不知足;咎莫大於欲得。

其實慾望本來的形象應該是一種生命力的表現。它本身並非善也並非惡。慾望是一種力量,是比善惡出現更早的東西。這才是慾望的本體,慾望的真諦。

慾望是生命力的表現,而生命力是為了使人活下去的動力。

自由與責任是人被賦予的特色,尤其是對待慾望上,這二者的作用更加明細。

那如何判斷慾望的好與壞呢?如果在滿足自己慾望的同時對大家共同的慾望有助益就是好的慾望,如果在滿足自己慾望的時候對別人產生了影響或者損害,這樣的慾望就是自私的。

既然慾望是生命力的發洩,那麼任何一種好的慾望以及任何一種好的發洩慾望的努力都是寶貴的形象,也是所有人類共同的願望

慾望的產生和來源是複雜的。

每個活物都有慾望,不論它是有意識的生物,亦或是無意識的生物,他都有慾望,只不過是慾望的種類不同罷了。

生命的產生時間就是慾望的產生時間,慾望是生命特有的。40億年前,無機物經過複雜的化學變化,產生了原始的氨基酸,原始的氨基酸再經過複雜的相互作用,通過蝴蝶效應,一系列巧合,終於產生了原始生命。

生命是什麼,是在非生命世界中能自主的改變自己,能在一定程度上避免隨波逐流的個體的集合。

生命個體的運行是有一定的活動機制的,非生物界的巧合恰好創造出來這種活動機制,並且將這種原始的運行機制的活動空間限制在一個與非生物界相對隔離的範圍內。我們現實生活中可以找出類比此係統的例子:內燃機,想必再熟悉不過了,雖然很少見到他,但對它的結構和運作方式應該比較瞭解。我先簡單介紹一下,它由幾個氣缸組成,汽缸中有活塞,活塞能來回移動,並驅動軸的轉動進而驅動車的運動,氣缸的另一側有火花塞,噴油嘴(當然有的沒有火花塞,例如柴油機)。當活塞壓縮的時候,噴油嘴往其中噴入油氣混合物,同時火花塞放電,使油氣混合物在汽缸中發生小型爆炸,推動活塞運動。如此往復,內燃機將持續運作下去。

當然,原始生命的運行機制,以我所想,也類似於上述。自然界不斷地相互作用,巧合中的必然,必然中的意外,逐漸產生了一種運作系統,當然首要條件是這種系統的運作要相對獨立與自然界,這種運作系統就像內燃機的結構一般,但是光有結構是遠遠不夠的,當然得需要動力去維持它的運作。內燃機的動力之源是油氣,而原始生命的動力之源是非生物界的無機物,到後來發展到一定程度,生命利用生命來維持自身運作,這就逐漸產生了一種食物鏈,原始生命在內部用這種運行機制進行無機物的加工,釋放出能量,維持生命的運行及存在。當然,如果不存在無機環境了,或沒有迎合這種機制的特定無機物了,生命便會消亡。

由此可得,最原始的慾望便是維持生命運行機制的週期性活動,他沒有意識,沒有感覺,也會沒有痛苦的運行下去。

寫到這裡,用可能會產生諸多的疑問。

沒有意識,沒有感覺,怎麼能算是慾望呢?誠實的說,我之前也產生過這個疑慮。慾望不是想要達到的目的,或想要得到某種東西的一種精神取向嗎?既然是想要的,怎麼會是無意識的呢。

“慾望是想要達到的目的或想要得到某物的一種精神取向。”這句話是商務印書館字典的原話,我覺得它定義的不完整,它是從慾望的發出點定義的,當然慾望不完全是一種精神取向,若從它的出發點定義的話,必然會有多種定義法,要把這多種定義整合到一塊顯然是不容易的,所以我另取了一種角度,即用慾望產生的結果定義。

慾望是一種抽象的事物,只能親身去體會,親身去感受,其實每個人都在無時無刻的經歷著慾望的變化,與轉換,只是沒有發現罷了,只是沒有深入思考罷了。

無論是無意識的還是有意識的;不管是精神取向或非精神取向;不管是原動力或非原動力,只要是讓某一系統運作下去,是個體自身發出的,讓個體進行某些活動的驅動力便是慾望。

若沒有意識的慾望,絕大部分是本能。其實在原始生物身上嚴格意義上講並不算是本能,只能叫做一種內部驅動力,我稱為為“本欲”。

原始生命的生命活動機制有一定的容錯性,因此便會進化,若沒有容錯性,生命剛誕生便消亡了。容錯性指的是這種運行機制可以外部環境的某一範圍內運行,就像一個圓,在越靠近圓心的地方,這種機制越容易進行,越接近邊緣,這個系統就越不容易進行,停止運行的風險就越大。但是隻要在這一個範圍內,這個系統就會持續運行下去。容錯性可以算是衡量生物與非生物的一個重要指標了。簡單地說,容錯性就是在某種意義上就是適應性。當外部環境發生改變時,為了維持這個運行機制的持續運作,便會發生一定的改變。其實按我的理論,這也是一種慾望。

隨著生物由低級向高級進化,由簡單到複雜進化,這種最原始的慾望也經過發展,融合了生物個體的肉體變化,(本能就是為了讓生物的肉體更不易停止運作。)便演化成了生物的本能。

本能也是一種慾望,是在本欲的基礎發展起來的。用人舉個例子,人的兩大欲望,也可以叫做本能——求生的本能和死的本能。這是一種完全潛意識的慾望,它不受意識控制,對於人來說,它完全遊離於意識之外。人的肉體本身就是一個系統,當這個系統受外界環境壓迫和擾亂時,這個系統就會趨向於停止,也就是人快死了(非正常)。此時,為了維持這個系統的繼續運作,求生的慾望便會被激發出來。在一般情況下,會隨著機體活躍程度的逐漸消沉,這種慾望便會以驚人的速度增長。這種增長當然會反應到機體身上去,會力求讓這個系統回到週期性的運作狀態去,因為機體一旦停止運作,即使之前這種慾望再強烈,瞬間也煙消雲散了。這種慾望會讓人產生一些自救活動,對水的渴望,會促使人去找水;快餓死時,見到食物也會從墮落轉為興奮,就算是不能得到它,見到慾望所聚焦的點,也會使生命更不易死亡。

有些人臨死前,有可能是正常死亡,也有可能是非正常死亡,會有一個驚駭的表現,那就是死前會爆發一次,身體和大腦會極度興奮。拿破崙在聖赫勒拿島臨終前一小段時間,在床上安靜的躺著,呼吸隨著時間的流逝而漸漸變弱了,但沒有任何徵兆,沒有任何預備期,他突然從床上跳起來了,並說了一些話,言辭激烈,鏗鏘有力,呼吸急促,讓僕人大吃一驚,僕人知道他將會安靜的,無聲的,纏綿的死去。但沒想到,他會出現這種狀況。我想這其中有很大一部分是本能使然,是求生的慾望導致的。

拿破崙的死頗有爭議,但此處不作探討。他死前有胃病,內部器官的病變讓他非常痛苦,這同外部刺激因素是一樣的,會在瀕死的情況下讓人產生極大的求生欲。這是一點,還有另外一點,就是生前有某種強烈的慾望未得到滿足,或有某一精神指向,在這些情況下,求生的慾望會顯現的更多一些。生的本能顯現是對人來說是需要一定條件的,就是上述,倘若還沒有感覺就死了,那麼這種本能就不會顯現,因為它的顯現是要根據外界環境做出判斷的。當然在生的慾望沒有顯現時,有可能會是另一種慾望在發揮作用,即死的慾望。

死的慾望,這聽起來駭人聽聞,人如何有死的慾望呢。

死亡本能,又稱毀滅衝動,攻擊本能或侵犯本能;這是一種要摧毀秩序,回到前生命狀態的衝動。

由此看來,每個人身上都有一種趨向毀滅和侵略的衝動,而這衝動起初是朝著我們自身發出的。

死亡的本能設法使個人走向死亡,因為那裡才有真正的平靜。只有死亡,個人才有希望完全解除緊張和掙扎,生命有無機物演化而來,人人從黑暗,溫暖而平靜的自宮來。睡眠與死亡的境界與人所來自的地方相似,故生命一旦開始,一種意欲返回無狀態的傾向隨之而生,此即死亡本能的來源。

平常所說的攻擊驅力,可以說是死亡本能的衍生物,只不過只是將毀滅的對象從自身轉移到他人而已。當指向外界的攻擊驅力受阻,便會轉向攻擊自己(例如自殺)以圖自我毀滅。它是促使人類返回到前生命狀態的力量。死亡是生命的終結,是生命的最後穩定狀態,生命只有在此時不為滿足理性慾望而鬥爭。只有在此時,生命不再焦慮和抑鬱,所以所有的生命的最終目標是死亡。

死亡本能(慾望)派生出的攻擊,破壞,戰爭等一切毀滅行為,它有時候轉向機體內部,導致個體自責,自傷甚至自殺。有時當它轉向外部世界時,導致對他人的仇恨,攻擊,謀殺等。

其實,死亡本能並非將個體導向死亡,而是將個體導向對現實世界對世俗生存的超越,也就是導向對生與死的超越,進入那個佛學意義上的“涅槃”。(涅槃:梵語音譯,義譯為滅寂、圓寂。佛教超脫一切煩惱,進入自由無礙的境界為“涅槃”,也稱死為涅槃。)

這樣看來,生的本能和死的本能是相對的,是不能同時存在的,在一定程度上講是相對獨立的。

死亡本能在生活中所產生的例子也屢見不鮮,但它很隱蔽,在暗處,卻對人的生命活動會產生重大影響,像一個隱形人,來也無蹤,去也蹤跡難尋。並且總是披著其他事物的外衣。

當一個人的慾望得到極大的滿足時,他會極度的快樂(並不是幸福,快樂並不是等於幸福),有人常說,慾望是不能完全被滿足的,而我認為,慾望不能完全被滿足,並不是慾望本身不能被完全滿足,而是因為當一個慾望被滿足時,它導致了個體所處環境的變化,也可以說是人的內心心境發生了變化,這種變化導致了慾望的再產生,就會導致機體為了滿足這個慾望而行動,從而形成了一個連續不斷,越滾越大的雪球,倘若雪球要滾過的路線一直有雪的話,也就是說,上述過程會重複出現,慾望不斷的產生,不斷地被滿足,而且速度越來越大,若這個過程一直持續的個體的自然死亡,那麼,在臨死前更多的表現出來的是生的慾望,而非死的慾望。

當這個過程進行到如火如荼的時候,僅依靠自身的力量或許已經不能阻止它的運行了,但若如果有強大的外力強加在此種狀態下的個體上時,就像飛奔的人被足擋一樣,就像水壩決堤一般,不可阻擋,來勢洶洶,後果不言而喻,那麼人就會遭受難以想象的打擊。此時,人的死的慾望便會產生,也就是死的本能。它會派生出攻擊,謀殺等一切毀滅行為,這種狀態下的個體是極度危險的,但也有可能產生另外一種情況,承受慾望阻絕的個體將死的慾望轉向機體外部時,會受到強大的阻力而不能實現時,那麼死的本能變會轉向機體內部,導致自殘、自殺的行為。

其實還有一種情況也會導致上述結果的產生。當一個人以滿足的慾望被釜底抽薪時,即將以滿足的慾望又變為了為滿足的慾望,若這種慾望越基礎死的本能顯現的也就越明顯。

現實中絕大多數的自殺行為都可用上述來解釋。

戰爭,戰爭讓人極其瘋狂,泯滅理性的人性。因為人類最原始的慾望被激發出來了。當人類原始欲被大規模激發出來時,那是可怕的,因為會產生或產生了讓人類難以承受的大事件。

殺人會讓人上癮,倘若沒有外力的制止,就像毒品你一般,吞噬人的肉體和精神,讓人墮落不堪。很顯然,這時人的死的本能在作怪,當人的死的慾望被滿足時,所帶來的快感甚至比力比多原欲還要強烈。這當然是可怕的,也是令人吃驚的,人的本能怎麼會這麼的厲害,讓人無法控制,又不得不為它屈服。

還有一點,人的死的本能和生的本能是可以相互轉化的。當人(在上述幾種情況下)臨死前一段時間時,死的慾望異常強烈,但當他落入水中,真正地去感受死的時候,這時候求生的慾望又被勾了出來,人會不由自主的尋找求生的機會,會奮力的掙扎,因為人所處的環境變了。

當人的慾望被完全滿足時,便會及其的快樂,但這快樂之後,死的本能便又顯現了出來,因為他的生活已失去了意義。

人活著就是慾望的奴隸,即使是死也要通過滿足死的慾望才能達成。而若當慾望完全被滿足時(雖然這只是一種假想),對個體來說,生活已失去了存在的價值。

本能是最基本的慾望。它在生物產生時就已經初具雛形。它遊離於意識之外,意識不能控制它。它也不能被意識得到,因為它是無意識的。

本能有多種表現形式,這種表現形式與不同個體的不同的生命運行機制有關,但其根本上是為了維持生命本身的運行機制的運行。

慾望就這樣的產生了,之後所有的更高級的,不同的慾望都是在本能慾望的基礎上產生及發展起來的。


十一書


人的所有慾望來自對自身的肯定,諸種人性都證明我的這個結論是正確的。

我考察了人性的根源,發現所有的人性都指向一個根本的人性,就是:人要肯定自身的存在。

孟子說“食、色,性也”,飲食男女是人性中最重要的表現。

飲食,是生存的必要條件。

男女,是基因遺傳的必要條件。

飢寒起盜心即是為飲食,

飽暖思淫慾即是為男女。

另外,斂財是為保障存在,好名是尋找存在,虛榮是浮誇存在,愛美是炫耀存在,交友是幫助存在,爭權是宣示存在,而自私,則更能體現人們為了自身的存在是如何漠視他人的存在與利益的。

可見所有的人性的本質就是人要肯定自身的存在。


神馳


人,生下來就有慾望,年紀增長,慾望就會越來越多。人的一生,總是被慾望推拉著去做很多事情。

慾望,出自人的本性。人的本性一是求生存,二是求發展。人為了生存和發展,就產生了慾望,人類的進步,在很大程度上來說是因為慾望的推拉牽引,小到一個人,一個家庭,有了慾望才有不斷向前的動力。從這方面來講,人有慾望不是什麼壞事,沒有了慾望,離過“奈河橋”也不遠了。但是,人的慾望就像洪水,一旦缺堤,後果就很嚴重。所以,怎麼控制自己的慾望,是每個人必須要面對和思考的現實問題。

小說《七真傳》上說:

天也空,地也空,人生眇眇在其中。

日也空,月也空,東昇西墜為誰功。

田也空,地也空,換了多少主人翁。

金也空,銀也空,死後何曾在手中。

這聽起來很消極、很悲觀、很虛無,好像人活著沒有什麼目標,沒有什麼要求,沒有什麼意義,這種不思進取、不求有成的思想也要不得。但話說回來,從另一方面也告訴我們,對一些東西尤其是金錢物質上不要大過於執著,太過於看重,更不要為滿足自己的慾望而不擇手段。人來自塵土,也歸於塵土,赤條條來,也赤條條去。有時候,談然一點,平談一點,也不見得是什麼壞事。








何際銘


“禍難生於邪心,邪心誘於可欲。”《韓非子·解老》

大致意思是:禍難往往是邪心造成的,邪心是從私慾誘發而來的。

反過來看,個人私慾能誘發邪心,然後就可能引出禍難。但私慾可誘發的不全是邪心,君子愛財取之有道,全看人為滿足私慾而做出的是何種行為,如果行的是正道就會促進社會發展,行的是邪道就會阻礙社會發展。

所以慾望是每個人都有的,源於本能,但慾望是不是邪惡,要看人為滿足慾望而產生的行為是促進還是阻礙社會的發展,為錢財努力工作是正打砸搶燒就是邪了。

慾望分為精神的慾望和物質的慾望。

  精神慾望包括交往的慾望、尊重的慾望、自我實現的慾望,它是一種感覺,是一種體驗,是哲學中的形而上,是宗教中的靈;

  物質的慾望有食慾、性慾、溫暖欲,它是一種客觀的,能看得見的,是哲學中的形而下,是宗教中的肉。

  在人的慾望當中,性慾是最複雜的一種慾望,它給人帶來的歡娛最強烈,也給人帶來的困惑最多。它是人類最想得到的東西,也是人類最愛隱藏的秘密。在人類靈魂的深處,渴望謳歌性慾的神奇,在人類道德的法庭,性慾是最不光彩的丑角。因為在生活當裡,性慾總是不想安分守己的待在婚姻中。 性慾到底是什麼?在動物的王國裡,性慾是本能的、直接的、雜亂的。人類因為有了語言,有了文明,所以,人類的性慾在動物的基礎上,多了一層精神的享受,多了一層道德的枷鎖,任何人的性慾離不開社會的價值體系,從此性慾被套上了手銬,帶上了腳鐐,進入了人類精神王國的地獄之中。

  社會的體系是龐大的,壁壘森嚴。其中有審美價值體系、道德價值體系、宗教價值體系、政治價值體系,每個體系都有著自己的評判標準,諸如,美與醜、善與惡、正與邪、是與非,性慾在這龐大的價值體系中,被五花大綁後又鎖在了懸崖絕壁上,猶如被縛的普羅米修斯。

  人類始終在等待著解放性慾的救世主出現。當美麗的蛇飛到夏娃面前後,人類被驅除出了伊甸園,蛇是性慾的第一個救世主,也是人類災難的開始,人類需要獲得新生。

性慾——情慾——性友誼。“性友誼”怎麼實踐呢?這是擺在人類面前的又一次挑戰。從紅顏知己、藍顏知己到“性友誼”,性慾是在進化。情慾尤如碳火,如果不加以剋制,它就會將你心兒燒焦。人有七情六慾,只是有的人剋制的層次不同,有的人是受道德倫理,受金錢地位,受良心人格,受法律法規的約束影響而循規蹈矩。人的慾望是無止境的,只是有時候當自己的能力滿足不了自己的慾望時,就會表現一種無奈,一種消極,去用一些行動,語言來偽裝,來隱瞞,來給人以錯覺,又有多少人放得開,肯為自己瀟瀟灑灑的活一回?

其實,食色性也。但再放蕩的女子也不會想到要去勾引孔子,再淫邪的男人也不會動菩薩的念頭。人都有莊重的一面,將這一面從人格里提出來放到愛情與色情中去,便可與人的原始慾望相融合,使人不過於刻板也不過於不安分,心平氣和怡然自得的體味人生的樂趣。


我在藍天白雲下


慾望有褒貶之分,從上學第一天起,就對學習產生了認真、積極的慾望,他的學習成績穩步上升,否則學習不長進。走上社會參加工作,樹立正確人生觀,加強世界觀改造,慾望在正確軌道上,做一個有益於人民的人,事業興旺、家庭和諧幸福,偏離了方向,就會走向反面。人類的慾望是無止境的,為人民樂於奉獻是光榮,願人類的慾望,朝世界和平方向邁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