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玫瑾:孩子青春期,關注心理陽光比成績更重要

李玫瑾:長期從事犯罪心理和青少年心理問題研究,曾對許多個案進行過詳細調查,由此提出預防犯罪要從未成年人教育抓起。

性格是人品的重要組成部分,智商是天生的,大家都差不多,性格卻千差萬別,可以不聰明,但不能沒有性格。

一個人要是獲得有情有義,無論貧富都會有人在周圍幫助他愛他,如果一個人無情無義,即使再有錢再有地位,身邊的人也會遠離他。所以在教育孩子的過程中一定要讓他形成良好的性格。

李玫瑾:孩子青春期,關注心理陽光比成績更重要


1.青春期男女不相同

青春期的孩子有兩大特徵,一個是身高突然發生變化,另一個則是身體外形開始出現性別特徵,每個人的年齡階段都不大相同,主要還是從外貌分辨,比如男孩開始出現鬍鬚,女孩身體開始有曲線。一般情況下,女孩比男孩普遍要早一些。身高變化一般是平常身高3-5公分的生長高度,而到了青春期則是9-11公分身高成長。女孩18歲左右青春期結束,男孩22歲結束。這也是為什麼男孩到了大學還能夠長高的原因。因為發育的比較晚所以結束時間也比較晚。

李玫瑾:孩子青春期,關注心理陽光比成績更重要


2.早期教育不足可在青春期補救

在青春期除了外貌變化之外,第二性徵也要開始發育,由於身體的內分泌開始發生變化,心理也會有巨大變化,李玫瑾教授稱之為“心理危險期”也稱為“第二反抗期”,如果早期教育出現了缺陷,可以在這個時期進行補救。

青春期的孩子身體有明顯的自我更新,人最自私的階段也會發生在青春期,因為他們在這個時期最喜歡感受自我,感慨自我,想要表達自我。

老師,家長,同學對青春期的孩子來說都是敏感源,具有青春期代表的是《少年維特的煩惱》。這個階段孩子心中的權威開始有變化,從幼兒到小學都是“老師說....”“我媽說....”但是到了青春期就是“同學說.....”“我覺得.....”他們心中的權威從長輩轉向同輩,甚至是自己。

李玫瑾:孩子青春期,關注心理陽光比成績更重要


3. 青春以自我為中心

從小到青春期之前視線都是仰視,到了青春期身高發生變化,視線也開始逐漸變成俯視,小時候家長對孩子進行打罵孩子無法反抗,到了青春期身高和體力有了變化,開始試圖反抗。

孩子的獨立性還是變強,不願意讓家長管自己的事情。

李玫瑾:孩子青春期,關注心理陽光比成績更重要


4. 家長不要“隱性關注”

由於溝通變少,家長想通過其他的方式來了解孩子在做什麼,於是就通過看孩子的日記,翻孩子書包來了解孩子目前的狀態,可能從前孩子反應並不會很大,但是青春期要開始格外注意,因為孩子會對這種關注有激烈的情緒反應,他們會很反感家長的“隱性關注”。

受到刺激之後就容易出現生理衝動,做出衝動的行為。也就是“過錯”。

李玫瑾:孩子青春期,關注心理陽光比成績更重要


5. 心理陽光比智力更重要

孩子不僅要面臨青春期,還要面臨初中和高中繁重的學習任務,李玫瑾老師說“教育孩子有兩方面,一方面是智力培養,一方面是心裡要有陽光”在青春期階段,陽光比智力更重要。

寧可孩子上不了大學,也要讓孩子快樂的或者,但是現在的家長卻只注重成績不關注心理。

逼著孩子做他們不願意做的事情,逼迫確實可以激發潛力,但是潛力並非都是正面的,也有可能會出現問題。

孩子有可能會出現不知感恩的心理狀態,未來多大的成功在孩子看來都是自己一手造就的,與別人無關,他們不會感激周圍人的支持和幫助。

第二個問題就是孩子在未來即使坐到了一定高度,成績可能名列前茅,但是當問題出現之後不會自我調節,無法排解問題,社會性發展就會出現障礙。

這兩個問題就會讓孩子雖然智力水平很高但由於心裡不陽光出現抑鬱,自殺,傷害別人的行為。

人的成功並非只有智力超群,成績好,自信也是成功一個不可或缺的因素,青春期的孩子學習是重要的,但並非唯一關注點。所以家長不要完全和老師站在統一戰線上,要和孩子達成共識,老師的任務就是傳授知識,家長要顧及孩子的全面發展,不管孩子成績如何,家長最關注的應該是孩子先在的心理狀態,是不是快樂,有沒有和同學有矛盾,心裡有什麼想法等等。

要關注老師不能顧及到的方面是家長在青春期最應該做的,成績有老師負責,讓孩子正確排解內心的情緒,解決心理問題才是家長首先需要做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