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認為十年後的農民將更多的離開土地,你怎麼看?

職業農民蔣大叔


十年後是否會出現更多的農民離開土地,我是這樣看的,從這幾年的發展來看來確實每年有很多農民不再種地,選擇外出打工。農村裡種地的人開始變得越來越少,也出現了很多荒置的土地,如果只看現在可能是離開土地的越來越多,從長遠去看,我認為農民還是會陸陸續續迴歸土地。為什麼這麼說呢,我總結以下幾點。

第一點、首先民以食為天,所以人類生存還是必須要靠土地來提供食材,中國是地大物博,人口眾多,所以土地對中國來講是根本。只不過我過土地利用率不高,由於之前中國作為發展中國家,需要提高經濟水平,所以會選擇產出值比較高的產業去發展,比如礦產業,加工製造業等,但是經過這麼多年的發展,中國經濟可以說已經是名列前茅了,也能明顯感覺到國家政策調控,注重環保,之前我過農產業不發達,傳統種植,效率比較低,也沒有形成專業化規模化的種植,從近幾年農村的發展可以看到,國家對農業開始特別的重視,並且大力的扶持,估計農民規模化機械化種植,大建水利工程。目的就是能夠提升農民收入,解決農民發展問題,畢竟在我國,農民還是佔比比較大的。

第二點、把之前每家每戶零散的土地集中一起,進行承包,規模化種植之後土地利用率更高,種植效率,產出率都會大大提高,這時候農民就可以給土地承包人打工,這樣的話就和外出打工也就差不多了,離家也近,人們之所以選擇外出打工是因為農村就業崗位少,種一點土地又不賺錢,所以外出打工成為潮流,如果家門口能有就業崗位,沒人願意出去。

第三點、隨著中國高速發展,各方面技術也都很先進,所以未來農作物將會進行深加工,提高產品價值,為了降低成本,所以在農業基地附近建設加工廠,成本低,同時農村人口多,也解決了人力的問題,農民收入也會增加,所以必然會出現農民迴歸。

總結以上三點,我認為農民未來十年將會陸續回到土地!大家是怎麼認為的呢?





農人勇哥


很多人認為十年後的農民將更多的離開土地,你怎麼看?我認為很有可能。

1,農一代逐漸老去。

現如今在農村生活,種地的農民基本都是70以前出生,十年後很多將幹不動了,甚至很多都去世。

再加上如今農村城鎮化建設的推行,導致很多農民失去土地,沒有土地的農民,在農村將更難生存。



2,農二代不願種地。

像現如今的70.80後,很多都不願種地,都往城市發展。這兩代人中,也有很多通過自己的努力,紮根於城市,選擇在城市生活。

而且也有很多人在城市工作過程中,為自己買了養老保險,那麼這部分人就算老了願意回農村生活養老,但他們的養老金足以維持生存,而不需要依靠土地生存。


3,土地流轉的推行。

種地收入低,這是事實。而土地流轉出去,可以把農民從土地中解放出來。

在如今這種現狀下,土地流轉確實佔有很大的優勢,也將成為一種趨勢。

那麼,土地集中化,規模化耕種,將促使更多的農民離開土地。

4.城市發展的影響。

不得不說,由於農村人口湧入城市,促進了城市快速發展。然而農村人口越來越少,而城市卻變的越來越擁擠。

城市要發展,只能往郊區發展。現如今,也確實很多郊區的土地被徵用,不管是用於建房還是荒廢,但土地被徵用是事實。這樣的話,也促使了很多農民離開土地。

總的來說,農一代逐漸老去,十年後可能幹不動了,部分可能已經去世。而農二代大部分紮根於城市,不願意回農村,也有很多都買了養老保險,就算願意回去也不需要依靠土地生存。而且隨著土地流轉的推行,大部分土地將集中在一起耕種,再加上城市發展需要土地,促使更多的農民離開土地。所以十年後,將更多的農民離開土地,是有可能的。


打工仔的農村生活


我認為十年後農民不會更多的離開土地,一是現在農民離開的也差不多了,看看現在農村都是老人居多,年輕幾乎都出去了,或者打工,或者居住,十年後幾乎沒有更多的人往外走。二是農業機械化及規模化經營,農民可以有更多機會和時間從事其他行業,比如養殖,特色種植,都是立足農村實際的產業,農村會有更多的發展機會。三是經濟發展,農村的人居環境,各項基礎設施會更加完善,個別地方會出現合村並鎮,農村更適合居住。四是科技發展,現在農村互聯網很發達,手機都能上網,信息共享,農村並不閉塞,可也通過電商平臺把農村的好農副產品銷售出去。因此,未來十年農民不會有更多人離開土地。


鄉村的風土


10年後肯是會越來越多的農民離開土地,現在種田的差不多都是50.60.70歲的老農居多,現年70歲10年後己80歲了,他們還能種田嗎?現在的年青人都不會種田了,小孩大了就外出,老人老了就會死,你說農村種田的人會少嗎?


用戶7953086171631


也可能,十年後土地大面積流轉,承包者為了節省勞動力可能選擇機器代替人力,這樣農村勞動力就要剩餘,剩餘的勞動力必定要轉移,城市才是剩餘勞動力的必要選擇。


健康你and我


不是叫離開土地而是回不去了,治病,上學根本沒辦法,年輕人越來越少,農村過去人口多,現在看不見幾個人了


東方151600989


這個是歷史的發展必然趨勢,就目前我國農村城鎮化不斷推進,結合現在正在實行的合村並鎮,這就預示著農村土地今後將實行集約化、公司化和公私合營的方式進行土地流轉或經營。

農村土地由每家每戶零散經營統一為集約化經營後,農業生產的機械化程度就有一個質的飛躍,這樣就節約了大量的人力和物力。除一部分農民仍然成為農業經營公司的職員外,其餘的富餘勞力將逐步轉移到服務產業成為新市民。而這些新市民不但在農村擁有土地股權分紅,還通過城鎮新的再就業門路增加了收入。同時,隨著社會福利事業的興旺發達,農民離開土地後,也會和過去的市民一樣享有同等的社會福利待遇,只是表現形式不同。

綜上所述,農民逐漸離開土地是可以預期的事情,但離開土地的農民並非無所事事,其身份雖然變化了,但本質依然存在,是一個跨時代的新農人正在掘起。


大別山鷹



做自已想做


先用講故事的形式說說將來農民越來越少的好處?

本人從事農村工作三十多年了,國以民為本,民以地為食,食乃命之源,土地出萬物,萬物養眾生。農民之所以叫農民,就因為農民有了土地。土地是農民的命,農村是農民的根,,在這裡,我先說兩個例子,湖北大冶農民侯安傑,租地1.96萬畝,以種糧食為主,號稱湖北糧王,還有其他經濟作物,年淨掙400萬元,同樣也是湖北京山農民劉若崢,租地1290畝,主種糧食,也有其他經濟作物,年淨掙100多萬元。能種兩季的都種兩季,提高複種指數。兩人的畝均收益,似乎很不一致,這是為什麼?兩人都有用機械化,僱工加自己種。劉若崢總收入不如侯安傑,但畝均收入就高一些了。兩人的收入都不錯,原因在於種地多。曾經媒體連續報道了江西一些地方爭著租田種的情況,導致租金猛漲,由100元、200元、300元乃至400元一畝,都有人租,到400元的租金,每畝一季還能掙個二百來元。無論是侯安傑、劉若崢,還是江西的租田戶,都是種田大戶。

如果說,農村想種地的人越來越少,為什麼這些人卻恨不得種得越多越好?

  這是因為,當一個農民只種一畝田時,即使種兩季,也僅夠養活自己。一畝田,種水稻,畝產千斤,每斤以一元算,是1000元。一般計算,一個農民一年的自用糧是800斤(除自食外,還要餵雞、鴨等),可出售200斤,收入是200元。種一畝田的成本,如種子、水費、化肥、農藥等的成本大體是400元,不夠,就還要加上一季越冬作物,如油菜,淨收入大體是三、四百元,再用這個錢去貼補水稻投入,最多還有點鹽巴醬油錢。所以,只有一畝地時,兩季的產出,僅能養命,要想再有其他支出,就沒錢了。這一畝田,只能算口糧田。如果再增加一畝田,農民就不需要再扣自用糧,全部用於出售,扣除幾百元的成本投入,淨收入就有了七八百元。再增加的田,可以稱為商品糧田,越多收入越好。這是一個粗賬,大體可讓人看出端倪。

我國是一個十四億人口的大國,要知道以我國的人口基數來算,既便農村只餘20%的人口也還有差不多3億農民,以我國總共18.2億畝耕地來均分,到時候3億農民每人也只6畝地,一個家庭以4人計算,每個家庭也不過區區20多畝耕地,而你知道像美國一個農場主能管理多少耕地?據悉,中國的耕地,大體有三分之二屬於中低產田。雖然說如今的農民很多已不再種田,可要知道這相對整個農村的農業人口來說還是不足影響到農業生產的,隨著農業生產率的提高,機械化市場化的運作,難道還想要我國七八億農民天天守著家家戶戶的一畝三分地?這樣的農村何談致富?

農業是國民經濟的基礎,國家非常重視農業的基礎性作用,國家鼓勵並提倡的“農民的出路在於非農化”,“農業的出路在於工業化”,“農村的出路在於城鎮化” ,農村要發展就需要農民越來越少

一、隨著經濟社會和技術的進步,我國農業發展由傳統農業加速向現代農業發展,表現在:1、生產要素加速集約化,2、生產要素加速市場化,3、生產手段加速科技化,4、產業經營加速一體化,隨著中國科技力量不斷的提升,一些農業生產方面已經不大需要勞動力,僅憑一臺機器就能完成,因此從事農業的勞動力過多,勞動力大量的剩餘就只能夠像其他方面轉型。

二、廣大農民進城從事非農產業,城鎮企業進村從事農業產業化,形成工農業交融發展,農業的收入不如工業的收入高,現在越來越多青少年為了謀求一份更高收入的工作而步入城市從事工業或者是服務業。

三、由於農業集約,程度明顯提高,設施農業成為農業增效新途徑,農業增產將更多依靠科技支撐。農業產業鏈條不斷拉長,產業化經營成為基本經營機制,目前我國從事服務業的人數最多,並且服務業人數量持續增加,這也從側面說明了我國不但邁入了工業大國的行列而且還向著服務業大國行列發展。這些都能說明社會不斷的發展,人民生活水平和幸福指數都有上升。

四、當前隨著經濟全球化的發展,我國農業發展離不開走出去,一是利用國際先進的農業技術,改進我國農業生產,二是利用國際市場提高我國農業發展的競爭力,三是合理利用國際市場,補充國內糧食生產的短缺。

我們的祖國有著光明的前途而這離不開每一箇中國人的努力!







山中寫客


中國農業產值佔Gdp的7%左右,而農業人口6億,2.4億主力在城鄉間流動,3.5億老人,婦女,兒童,加上守村人。如果按100億分,農業人均分、

7/3.5=2元,,其他人均分,93/10.5=8.9元,流動人口等2.4X8.9=21.36億,合計28.36億為農業人口所得人均4.72。非農8億人口得71.64億人均8.9,這樣計算,城鎮人均收入與農業人均收入,8.9/4.72=1.88倍。城鎮人均收入與純農業人均收入,8.9/2=4.45倍,這樣比較,純農業人口肯定會越來越少。😂😂😂😂😂😂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