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邊城》:愛情有時就像什麼都沒發生,卻已足夠美麗

【本文原創首發,點擊右上角“關注”,分享更多精彩文字】

《邊城》:愛情有時就像什麼都沒發生,卻已足夠美麗

文|江徐


在20世紀中文小說一百強排行榜中,《邊城》排名第二,僅次於魯迅的小說集《吶喊》。

《邊城》的作者沈從文,是湖南鳳凰人,著名作家,歷史文物研究專家,曾兩度被提名為諾貝爾文學獎候選人。

這部小說以翠翠和儺送的愛情發展為主線,展示了上世紀三十年代,四川和湖南交界處,小城茶峒的自然風光與風土人情。

人生的美學主義,是我們從這篇小說中感知的最大領悟。如果用一個字概括《邊城》最大的特點,那就是:

文字柔美人。題材是小說,字裡行間卻是散文詩一樣的筆觸。作家汪曾祺認為:《邊城》的語言是沈從文盛年的語言,最好的語言,就像一籃新摘的煙臺瑪瑙櫻桃。

《邊城》:愛情有時就像什麼都沒發生,卻已足夠美麗

湘西鳳凰古城

湘西風光優美。兩岸青山碧水,篁竹深翠,吊腳樓排布其中,有種“舟行碧波上,人在畫中游”的感覺。

情感純美。邊城地處偏遠山區,遠離物慾橫流的都市,民風淳樸,那裡的人心思簡純,人與人之間、人與動物的情義,自然又純美。

《邊城》:愛情有時就像什麼都沒發生,卻已足夠美麗

沈從文與張兆和

《邊城》創作於1931年。那時候,沈從文與張兆和結婚不久。在沈從文寫給張兆和的情書集《湘行散記》中有一段話:

沒有你,一切文字是不會產生的。先前不同你在一塊兒時,因為想起你,文章也可以寫得很纏綿,很動人。到了你過青島後,卻因為有了你,文章也更好了。

《邊城》:愛情有時就像什麼都沒發生,卻已足夠美麗

湘西鳳凰

1、桃花源一樣的地方

故事的發生地是茶峒,這是一座小山城,在四川與湘西交界處,依山傍水,民風淳樸。

關於這裡的環境,作者寫道:“兩岸多高山,山中多可以造紙的細竹,常年作深翠顏色,逼人眼目。近水人家多在桃杏花裡,春天時只需注意,凡有桃花處必有人家,凡有人家必可沽酒。夏天則曬晾在日光下要目的紫花布衣褲,可以作為人家所在的旗幟。秋冬來時,房屋在懸崖上的,濱水的,無不朗然入目。黃泥的牆,烏黑的瓦,位置則永遠那麼妥帖,且與四周環境極其調和,使人迎面得到的印象,實在非常愉快。”

在這裡,“一切總永遠那麼靜寂,所有人民的每個日子皆在這種單純寂寞裡過去。一分安靜增加了人對‘人事’的思索力,增加了夢。”而且,生活在這裡的人們“雖同一般社會疏遠,但是眼淚與歡樂,在一種愛憎得失間,揉進了這些人生活裡時,也便同另外一片土地另外一些年輕生命相似,全個身心為那點愛憎所浸透,見寒作熱,忘了一切。

這是一個桃花源一樣的地方。

《邊城》:愛情有時就像什麼都沒發生,卻已足夠美麗

翠翠

2、精靈一樣的姑娘

《邊城》的女主角是一個叫翠翠的姑娘,她是作者筆下愛與美的化身。

翠翠可愛、善良、單純、淳樸。那一時期,沈從文品嚐著愛情的甜蜜,故事中的女孩子都有著妻子張兆和的影子,都和她一樣有著黑黑的皮膚、水汪汪的大眼睛。

關於翠翠的形貌,作者這樣描寫:“翠翠在風裡長養著,把皮膚變得黑黑的,觸目為青山綠水,一對眸子清明如水晶。自然既長養且教育她,為人天真活潑,處處儼然如一隻小獸物。人又那麼乖,如山頭黃麂一樣,從不想到殘忍事情,從不發愁,從不動氣。”

《邊城》:愛情有時就像什麼都沒發生,卻已足夠美麗

《邊城》:愛情有時就像什麼都沒發生,卻已足夠美麗

母親生完她就去世,從小跟隨爺爺一起長大。陪伴他們的有一隻黃狗。

爺爺在這個地方生活了一輩子,每天用船渡送過河的人們。耳濡目染下,翠翠也會。在渡船回來的路上,翠翠學小羊叫,或者採一把野花,縛在頭髮上扮作新娘子。

生活就這樣一天又一天、一年又一年地過著,寂靜、簡單、自然。天生愛美、渴望愛情的種子,在少女心裡幽然萌動。

《邊城》:愛情有時就像什麼都沒發生,卻已足夠美麗

3、愛情的初見甜而美

在這個故事中,愛慕翠翠的男人有兩個,他們是兄弟倆。

大的叫天保,小的叫儺送。天保豪放豁達,不拘常套小節。儺送平日不愛說話,眼眉秀拔出群,聰明又富有感情。

有的愛情故事,好事多磨,明明已經心有所動,卻始終有著朦朦朧朧的詩意。

翠翠與儺送第一次見面看似平淡。那天端午,男女老少都聚集在河邊看划船比賽。翠翠和她爺爺也去看熱鬧。

爺爺中途自己離開,讓黃狗陪著翠翠。天將黑,翠翠一個人在河邊等爺爺回家的過程中,儺送從河裡捉了一隻鴨子上了岸,看見翠翠,兩人開始對話。一個是好意,一個卻將好意誤會成惡意。一個玩笑說著“待在這裡,回頭水裡大魚來咬了你,可不要叫喊”,一個回著“魚咬了也不管你的事。”

《邊城》:愛情有時就像什麼都沒發生,卻已足夠美麗

翠翠表面生了氣,“大魚咬你”那些話卻讓她沉默了一個夜晚。

之後的兩個端午節,都有一種甜美感覺。

她不知道,這便是愛情。

《邊城》:愛情有時就像什麼都沒發生,卻已足夠美麗

4、兄弟為愛唱情歌,花落會誰家?

生活一如既往的寧靜,少女懷春,老人為孫女的未來擔著心。

又到端午。這次,哥哥天保遇見了翠翠,生性豪爽的他讚美翠翠長得標誌,並且表態——“如果我能留在茶峒做事,就要每個夜晚到溪邊為翠翠唱歌。”天保這句話明確表明,他要一個能聽他唱歌的情人,更要一個照料家務的媳婦。

爺爺希望翠翠早點嫁人,有個依靠。如今,天保當面表白,爺爺很欣喜,但不知道翠翠的想法如何。

又是一年端午,天保請人向爺爺表達想娶翠翠的心意。爺爺的想法是:如果真要娶翠翠,要麼請人到家裡做媒,要麼天保自己到溪邊為翠翠唱歌。他給了一個模稜兩可的回覆。

有人上門說媒,翠翠也給不出答覆。作為有人生閱歷的老人,爺爺在沉思中明白——翠翠不愛天保,她愛的是弟弟儺送。

兄弟倆,愛上同一個女孩子,誰都不願相讓,只有公平競爭。競爭的方式就是唱山歌。

翠翠聽著溪邊的歌聲做起美夢,爺爺卻張冠李戴,將夜裡儺送的歌聲誤認為是天保唱出來的。事實上,哥哥天保自知在唱歌方面不是弟弟的對手,讓爺孫倆心動的不是自己,而是弟弟。對此,天保也並不隱瞞,將事實告知了爺爺。

《邊城》:愛情有時就像什麼都沒發生,卻已足夠美麗

5、等待本身也是愛情

天保在外出途中淹死。

沒了天保,照理說,儺送與翠翠更容易走到一起。卻又因為曲折與誤解,好事多磨起來。

儺送愛著翠翠,現在這種情況,又怎麼能夠娶她?

轉機出現在一個雷雨交加的夜晚。爺爺在雷聲中去世,門前的渡船被雨水沖走。一切愛怨情仇似乎在那一晚扯平了。

爺爺去世前,孫女的婚事沒有定下來。有人將之前所有事情的來龍去脈都告知了翠翠。順順在爺爺去世後決定將翠翠接到自己家裡去住,做小兒子儺送的媳婦。如果爺爺在天有靈,這是他最想看到的結果。

此時,儺送不在家,為翠翠名分著想,暫不住過去,等儺送回來,再做決定。他什麼時候回來呢?沈從文留給讀者無限遐想——

“這個人也許永遠不回來了,也許‘明天’就回來!”

《邊城》:愛情有時就像什麼都沒發生,卻已足夠美麗

讀後思考

《邊城》是一部值得用心感受的小說,文中對生命的美學追求,永遠不會過時;對親情的眷戀,永遠讓人感動;對愛情純潔又執著的追求,永遠讓人渴望。

懂得尊重孩子自由的親情才真正感人。

爺爺知道自己終有一天會死,他希望她儘快找到歸宿。但他不會自作主張替她做決定。媒人上門親,他對翠翠說了這麼一句:“這是你自己的事,你自己想想,自己來說。願意,就成了;不願意,也好。”

他沒有讀過什麼書,沒有讀書人的觀念,卻因為迴歸自然的生活方式養成的淳樸思想,懂得尊重別人的自由,不控制別人。這種懂得,比以“我是為了你好”為由催婚的家人要可貴。

究竟怎樣才是真正為孩子好?為了一個人好,是不是應該讓他自由選擇?

這些,都值得我們重新進行思考。

愛情有時候就像什麼都沒有發生,然而已經足夠美好。

翠翠與儺送之間的愛情非常美妙。

年少時,兩個人只見了幾次面,每一次見面沒有動人的表白,兩個人卻對彼此懷著相同的執著。儺送只想要翠翠,為此拒絕一座碾坊作陪嫁的姑娘。她更是願意一直等下去這讓人想到杜拉斯的一句話:“等待一次愛情,也許永遠都沒有人,可是這種等待就是愛情本身。”

沈從文給故事設置那樣一個結尾,正是愛情最好的模樣:美麗又哀愁,愉悅又惆悵。

《邊城》:愛情有時就像什麼都沒發生,卻已足夠美麗

【作者簡介:江徐,80後女子,十點讀書籤約作者。煮字療飢,借筆畫心。已出版《李清照:酒意詩情誰與共》。點擊右上角“關注”,收看更多相關內容。】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