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聽紅歌之一:《春天的故事》

再聽紅歌之一:《春天的故事》

今年是建國70週年,那天在整理紅色影片推薦時,忽然想再聽聽紅歌,於是在聽歌過程中,這首《春天的故事》我聽後很有感觸,跟大家分享下體會。

一、先來了解下這首歌的創作背景。

1992年的春天,南方一條《東方風來滿眼春》的強大信息長著翅膀一樣飛遍祖國的大江南北。在中國最北端的黑龍江省木林縣,剛剛退居二線的縣政協副主席蔣開儒拿著報紙,被上面飽含激情的敘述震動了。深圳,那個他在1979年去香港探親時路過的邊境小鄉,真的一眨眼就成了現代化的新都市了?一個念頭再也揮之不去--我要去看看,我一定要去看看是不是真的。他果真把家裡僅有的2000元一把揣著南下了。

走出深圳火車站的蔣開儒,一下子糊塗起來,這不是香港嗎?回頭一看,火車站大樓上分明寫著“深圳”兩個大字,還是小平的題字。噢,真是深圳!與13年前他路過的鄉野一樣的深圳比,真是恍若隔世。

假如不曾見過嚴冬的萬物凋零,又怎會有看到春天蓓蕾綻放時驚喜?蔣開儒在小平同志剛剛走過的深圳大街上追蹤著偉人的腳步,真切地感受著春天的聲音。他的腦子裡盈蕩著一個場面--就在他去香港探親的1979年,小平同志也在廣東,聽了省委一位領導同志的彙報之後,說:先在你們廣東找一個地方,辦一個經濟特區,殺出條血路來……

蔣開儒的心不斷地被“殺出條血路來”這句話猛烈地撞擊著。他當過兵,知道殺出條血路這句話意味著什麼,小平是統率過百萬大軍的,絕不會輕易說這句話,說了,就意味著背水一戰,意味著流血犧牲,意味著成敗在此一舉。蔣開儒的腦子裡同時浮出一個畫面:小平同志站在中國的大地圖前指點江山,尋找著中國經濟騰飛的突破點,尋找著創辦經濟特區的理想之地,他在中國的南海邊找到了深圳,就在這個地方劃了一個圈……這個感覺一出來,一首混著春天的馨香,喚醒了心靈深處熱烈的共鳴和憧憬的歌詞就如清泉一樣流淌出來:“春天的故事……"

1994年3月,又是一個春天,由團省委、省青聯和省音協主辦的廣東省青春歌曲創作大賽掀起了一股熱潮,成百上千首參賽歌曲湧向設在各市的分賽區。在深圳分賽區,蔣開儒作詞、王佑貴作曲的參賽歌曲《春天的故事》落選了。

蔣開儒、王佑貴有點沮喪,又不甘心讓這首歌就此泯滅,思來想去,希望能找個高手“起死回生”。曲作者王佑貴想到了時任東深供水局副局長、省青聯常委葉旭全,這位華南師範大學中文系畢業的當時已是活躍在深圳詞壇的業餘作家。

一個平常的日子,葉旭全熱情地接待了兩位貿然找上門來的詞曲作者。在水庫酒店420房,蔣開儒、王佑貴兩人將落選的歌曲遞給葉旭全,希望他能進行修改並予以推薦。葉旭全仔細一看歌詞,心裡就有底了,說:“確實是一個好胚子,修整修整可能有希望入選,我來試試吧。"

當時,葉旭全在深圳已工作了14年,可以說是與特區共同成長的一代人。這位喝東江水成長起來的農民兒子,親身體驗、目睹了改革開放給特區帶來翻天覆地的變化,尤其是對1992年小平南巡後深圳日新月異的面貌,更有著深刻的體會。他感到以春天來引出、比喻這樣重大的政治歷史事件,的確別具一格。只是原作有點冗長,立意只著眼於深圳,還有一些詞語表述不夠準確,容易引起歧義。

為了挽救這首立意新、題材好卻不無“硬傷”的歌曲,葉旭全立即著手在結構、立意和遣詞造句等方面進行大刀闊斧的二度創作。他的原則是:精簡結構、提升境界、去蕪存真。

精簡結構:把原歌詞的三段改成兩段,將7分多鐘長的原歌曲縮短為4分半鐘左右,消除了歌詞的拖沓,利於傳唱,更將兩個歷史性的時刻凸顯出來。

提升境界:針對原歌詞中只是就深圳說深圳寫深圳的立意偏低之弊,把歌曲放在全國改革開放的大背景和改革開放的大好形勢中去修改,讓歌曲跳出唱深圳而唱全國。比如,將原歌詞第一段“1980年,那是一個春天,有一位偉人在南中國的海邊劃出特區一片”,改為“1979年那是一個春天,有一位老人在中國的南海邊畫了一個圈”,把時間往前推一年,把背景放在1978年12月召開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後,緊扣改革開放的歷史轉折背景;將原歌詞“啊,深圳深圳,你是改革開放的試驗田”,改為“啊,中國,中國,你邁開了氣壯山河的新步伐,走進萬象更新的春天”;將原歌詞“神話般崛起一座城”改為“神話般崛起座座城”……整首歌曲的立意從深圳一地提升至全中國的高度,從特區一事提升至改革開放的大業,內涵加深,境界昇華。

去蕪存真:將原歌詞中一些政治上不準確,或容易引起歧義的詞語進行重大修改,用擬人、比喻的手法使之更加貼切,更深刻。比如,將原歌詞中“有一位偉人在南中國的海邊寫下宣言”改為“有一位老人在中國的南海邊寫下詩篇”。因為用“南中國”來標示“南方”是不準確的,而用“宣言”來表述一位已交班的老領導人的言論,更是不恰當,改為“中國的南海邊”和“詩篇”則更加妥帖。原歌詞中用“你掙脫一窮二白的鐵鎖鏈,走進了乍暖還寒的春天”描述社會主義和改革開放的環境,“鐵鎖鏈”、“乍暖還寒”等詞,很容易使人產生歧義以致引出錯誤的聯想,改為“你展開了一幅百年的新畫卷,捧出萬紫千紅的春天”之後,則導向正確,氣勢磅礴,意境優美。

經過反覆的推敲斟酌,葉旭全終於把《春天的故事》潤色完畢,二度創作後的歌詞結構完美、立意鮮明、用詞精準、大氣磅礴,賦予了新的內涵。

拿著新歌詞,作曲家王佑貴又重下一番功夫。這首詞在一些人的眼裡有點“滑稽”。比如“1979年那是一個春天,有一位老人在中國的南海邊畫了一個圈……”一句話17個字,大白話似的。但王佑貴沒有被這些說法所動搖。他用心去體味歌詞,感到這樣寫真好,把一個很重大的政治題材生活化了,群眾化了。17個字在作曲家的心中是一個段落,而不是一句,如果作為樂句來寫就會很難。王佑貴每天都對著《春天的故事》歌詞反覆讀,讀著讀著,感覺就出來了。他找到了適合老百姓平和心態的音高--它不是唱歌,它是說話,平和、親切、感人。這就是《春天的故事》敘事的音樂主題。

王佑貴用音樂將不規則的詞變成完整的樂段,在口語化的基礎上增強平和樸素、親切感人的風格。譜曲時還將南方的秀美與北方的粗獷糅合起來,抹掉單獨南方或北方的音樂風格。這看起來什麼都不是,但什麼都不是往往什麼都是。

雖然只是一首歌曲,卻有著史詩般的氣勢;它講述的是大題材、大人物,同時它又如百姓家常話,真切細膩,令人如沐春風,倍感親切。歌聲中,一幅改革開放的畫卷徐徐展開,一個劃時代的事件和偉人重現眼前……幾經錘鍊,面目全新的《春天的故事》再生了。

葉旭全把二度創作後的歌曲直接交到了廣東青春歌曲創作大賽評委會。此時,評委中出現了兩種截然不同的意見,多數評委認為,這是一首政治題材歌曲,唱的是改革開放,是國家領導人,用“畫了一個圈”和“一位老人”這樣通俗的語句來寫,不夠嚴肅,不能選用。但另有兩位評委卻堅持認為,群眾歌曲正是需要這種通俗的充滿生活氣息的寫法,需要清新貼切充滿深情的比喻,這首歌寫出了人民對改革開放的擁護和對小平同志的崇敬,是真正的百姓心聲。

《春天的故事》又一次站在了命運的分岔口上。兩位評委的據理力爭,再一次使這首佳作走出了險被埋沒的命運,在他們的堅持和說服下,其他評委也轉變了看法,最後這首歌在廣東“94青春歌曲創作大賽”中獨佔鰲頭,被評為金獎,一舉成名。《春天的故事》迎來了柳暗花明的新天地。

葉旭全自信這是一首屬於時代的歌曲,是一首將政治和抒情結合得非常完美的歌曲,應該能夠在全國範圍內流行,於是,他想到了將歌曲拍攝成剛剛在中國落地不久的音樂電視--MTV。可是,當時他和蔣開儒、王佑貴都不富裕,而拍攝一個音樂電視片要十幾萬元!

葉旭全和曲作家王佑貴一琢磨,沒有錢,那就自己動手籌,無論如何,也要把春天的故事唱響!於是,葉旭全回到老家東莞,找幾個中學同學籌集款項,其中一個姓雷的同學聽完這首歌后激動地說:“沒有鄧小平就沒有改革開放,我也不可能有機會從一個機修工變成擁有千萬身家的老闆!”當即決定拿出10萬元支援葉旭全。其他幾個同學也受到感染,紛紛慷慨解囊,很快籌集了16萬元。

接著,歌曲傳給了中央電視臺的孟欣,傳給了精於攝像的張國立,傳給了名滿全國的歌唱家董文華,打動了這些充滿激情的藝術家。他們不約而同自費從北京飛到深圳,現任廣東團省委副書記的張春生也趕來了,大家一致表示要義務拍攝這部音樂電視片。

拍攝的策劃、創意、腳本和文案制訂在東莞金湖酒店裡進行,總策劃孟欣接連3天每晚策劃到凌晨3點,北京的工作電話也追了3天;剛演完《宰相劉羅鍋》的張國立義務當起此片拍攝的總導演,親自參與分鏡頭的討論和文案製作;歌唱家董文華日夜揣摩、練習這首歌,直到嗓子不適;張春生則將燈光、道具一併攬上身;葉旭全、王佑貴負責買礦泉水、買飯盒、拉電線,甘當勤雜工。

1994年10月,這部由孟欣總創意、策劃,張國立總導演兼攝像,董文華演唱的音樂電視片在中央電視臺播出後一炮而紅,12月,又在中央電視臺第二屆音樂電視大賽中榮獲金獎。一時間,《春天的故事》在大江南北到處傳唱,紅遍中國。後來,這首歌被選入大型文獻紀錄片《鄧小平》,獲得了1995年中宣部“五個一工程獎”、1996年中國音樂最高獎“金鐘獎”以及廣東省魯迅文藝獎音樂獎等獎項,成為獲得國家獎項最多的“金曲”.

正像歌中所唱的那樣:“天地間蕩起滾滾春潮,征途上揚起浩浩風帆。”這首歌曲傳遍了全世界有華人的地方,成為真正代表中國人心聲和記錄一個時代風采的歌曲,蔣開儒、葉旭全、王佑貴的名字也因此載入了中國音樂的史冊。

二、再來說說這首歌的原唱董文華。

2000年廈門遠華案東窗事發,社會上的一些黑書、小報出於商業目的編造了一些傳聞: “有位以專門演唱主旋律歌曲著稱的著名女歌唱家,如何如何……”文章裡講的所謂消息都是用“據說”和“據傳”為依據,誰都知道,這個傳聞中說的“著名女歌唱家”就是董文華。而且據說消息還是來自中央“4.20專案組”的第一手資料。誰能不相信呢?

董文華15歲參軍,從擔任獨唱,到2001年那個黑暗的日子,董文華的獨唱生涯已經走過24年,可她才39歲。這個年齡加上她的演唱經歷,正是黃金時代,但一夜之間,她被人利用職權打入“地獄”。這是為什麼?

據可靠人士透露,當年廈門遠華集團開業慶典等大型活動曾多次通過總政首長邀請總政歌舞團赴廈演出,當時董文華作為總政歌舞團的主要演員,當然這些演出少不了她參與。如果論交情總政歌舞團當時去廈門演出過的那些演員們恐怕沒有人不認識賴昌星本人吧,但就在此後遠華案東窗事發後,傳聞開始糾纏著董文華一個人,讓當時事業正處巔峰的董文華承受了常人無法承受的壓力。

但就在此事發生後,當時的某位領導不知是為了保全自己、還是出於何種想法?不但沒有第一時間對這件事情做出正確的處理,還任由此事無限量的擴大導致後來惡性循環,轉移大眾的視線,將一個很善良、單純、厚道的演員丟給了社會,給一些黑書、小報創造了無限遐想的空間,其中以涉黃為主流的緋聞在社會上造成了惡劣的影響,也對董文華的人身形象及名譽造成了致命性的打擊。

據悉後來著名作曲家谷建芬還曾專門赴廈門向“4.20”專案組詢問了董文華的問題及情況,得到的一致答覆是董文華與“遠華走私案”和賴昌星本人沒有任何關係,為此回到北京後谷建芬還專門約見了董文華。

試問董文華作為人民喜愛的跨時代歌唱家,她憑什麼要承受這些謠言和髒水?一個藝術家的生命是有限的,這些謠言當時也都是可以說清楚的,為什麼當時組織不去澄清?原因究竟出在哪裡?我想大家也心知肚明瞭。

雖說謠言止於智者,但在當時不是非常公開透明的大環境中,涉及的又是董文華這位國人最喜愛的歌唱家,加上中國的一些人特擅長的想象力就會得到很好的發揮,霧裡看花無法讓人切實分清孰真孰假,對於董文華來說是非常不公平的,這種現象是國人的悲哀,也是中國歌壇的一大損失!

2012年5月26日晚,總政歌舞團《名家與經典》大型演唱會在人民大會堂唱響,總政歌舞團老中青三代歌唱家克里木、董文華、程志、王秀芬、熊卿材、閻維文、蔡國慶、白雪、王宏偉等人悉數亮相,而最大的看點卻是著名歌唱家董文華的出場,令現場氣氛達到了空前的熱度,記者特別注意到董文華三次出場演唱歌曲時,音樂聲和人還沒出來,現場大屏幕剛打出“董文華演唱”的字幕,現場就開始掌聲雷動,尖叫聲不斷,可見其受歡迎程度。報道說,董文華分別以軍裝和紅色亮片彩服裝示人,在謝幕時記者發現有歌迷捧著鮮花衝向臺前,在眾人高喊:“董文華,我愛你”後才在現場工作人員的幫助下把鮮花獻了出去。

除了董文華的歌唱實力還有群眾基礎無人能比外,更大的意義在於軍隊總政治部藉此公開宣告,表示願意站在體制內正義力量一邊。董文華受歡迎的程度,同時也標誌著當年“不負責任的那個人”已經徹底垮臺,公佈其問題,只是個時間問題。

事實也證明時至今日作為中國歌壇殿堂級歌唱家及八十年代至今最富盛名的中國歌壇巨星之一的董文華,無論是在華語歌壇的地位,還是其群眾基礎及作品的流傳程度,都是他人無法撼動和逾越的高峰,未來的路還很長,我們期待董文華能為廣大喜愛她的國人們,帶來更多更好更優質的作品!

三、我再聽這首歌的感受。

去年是改革開放40週年,我也將近40歲,所以相當於跟改革開放是同齡人。這40年新中國的變化是很大的,大家也有目共睹。尤其是今年,美國對中國的貿易措施及華為事件,讓世界人民都知道中國現在是世界第一消費大國,經濟實力不容小覷!

歌詞裡面兩段的第一句話寫的非常好:1979年那是一個春天,有一位老人在中國的南海邊畫了一個圈;1992年又是一個春天,有一位老人在中國的南海邊寫下詩篇。分別代表十一屆三中全會和鄧小平南巡講話的重要歷史時刻。現在的雄安新區,一帶一路,粵港澳大灣區,東北振興等等國家規劃如果成形的話,中國的未來會更加美好!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