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國演義》中最有遠見的人是誰?


《三國演義》中最有遠見的人是誰?

漢末勢力割據圖

《三國演義》講的是天下大勢,分久必合合久必分,講的是群雄逐鹿,盛極必衰,一亂一治。小說中的人物固然不能等同於歷史上的人,但道理卻是一樣的。俗語說:旁觀者清,當局者迷。身在歷史之中的人多半是迷惑的,不像我們今天看得那樣清楚。但很遺憾,我們今天看得再清楚,也還是事後諸葛亮,算不得真本事。那麼,《三國演義》的諸多當局者中,有沒有真正把天下大勢看得清楚的人呢?我想,很多人第一個想到的大概就是諸葛亮。

諸葛亮在《三國演義》中,幾乎是神一般的存在。魯迅說,“諸葛之多智而近妖”,一語中的。在書中諸多人物的出場過程中,諸葛亮的出場,最為曲折,不說關羽、張飛煩了,要不是諸葛亮名聲太大,估計讀者也煩了。諸葛亮出山的鋪墊是從劉備馬躍檀溪後,遇到司馬徽開始的。司馬徽說了一句被後人津津樂道的話,“臥龍、鳳雛二者得一可安天下”,而又故意欲言又止,吊胃口。而後又冒出個徐庶,給劉備做了一段時間的軍師,小勝了幾場。待到曹操以徐庶的母親為誘餌,騙到徐庶後,徐庶在前往許昌前,卻回馬向劉備推薦了諸葛亮。奇怪的是,司馬徽、徐庶推薦了半天,號稱求賢若渴的劉備卻一直不上心,還一副不太相信人的樣子。直到司馬徽再次推薦,劉備方才動心。

接下來,劉備三顧茅廬,諸葛亮才露面,而且以上場,就給劉備露了一手“隆中對”。諸葛亮預測劉備若按他的戰略,必然三分天下有其一。劉備大喜過望,他一直沒想清楚的路線問題立即被解決了。這樣看,諸葛亮的確很有遠見。在劉備實力不濟,諸侯各霸一方,硝煙未定的時候,諸葛亮就做出這樣預測,實在夠膽量和眼光。但此時的諸葛亮,並不是玩家,他或多或少還是一個旁觀者。按照諸葛亮的設想,劉備可以先奪取劉表的荊襄九郡,而後直取西川,幹掉劉璋、張魯,佔領益州,結好孫權,學劉邦的戰略,先北後南,一統天下。可是,第一步就出了問題,表面上是因為劉備不忍奪同宗基業,其實是劉備優柔寡斷,錯失良機。第一步走錯之後,荊州就落入了曹操之手,雖然搞了半天,荊州還是回到了劉備手裡,但因此卻與孫權結怨了,給後來結好孫吳的戰略帶來了麻煩和危機。諸葛亮什麼都想到了,就是沒想到劉備的性格缺陷。此後,劉備攻打西川,龐統殞命,諸葛亮只好親自上陣,留關羽守荊州。關羽為人剛愎勇猛,自負凌人,恃氣驕功,直接導致後來的荊州之敗,同時也打亂了西蜀政權的整體戰略。諸葛亮再次什麼都想到了,卻忽略了關羽的性格缺陷。不能不說,在識人方面,諸葛亮其實很有欠缺。

劉備死後,按理說,諸葛亮應該權傾朝野,可是此時的他已經是迷於其中的當局者。他一門心思按照自己隆中對的戰略行事,卻忽視了很多基礎的東西。比如,表面看劉禪常常因為小人的挑唆,給他拖後腿,事實上,這恰恰說明諸葛亮並沒有真正獲得劉禪的信任。比如,朝廷裡的人才,基本都是劉備時期找來的,缺乏新鮮血液,後繼無人。比如,窮兵黷武,執著於北伐,後方不穩。這些都直接導致他的戰略成為不切實際的空想。如此看來,諸葛亮的遠見是有限的,甚至有些志大才疏。

《三國演義》中最有遠見的人是誰?

三國勢力圖

另外,民間盛傳“郭嘉不死,臥龍不出”,那麼,郭嘉是不是真比諸葛亮厲害呢?要說,郭嘉也的確有遠見。當時,曹操討伐張繡失敗,被袁紹羞辱。而曹操此時的實力比袁紹弱很多,所以很擔心自己不是袁紹的對手,便問郭嘉的看法。郭嘉提出“十勝十敗”之說,斷言袁紹必敗,曹操必勝。後來,大勢的發展,果然不出郭嘉所料。郭嘉一舉成名。另外,劉備曾一度依附曹操,郭嘉曾勸曹操軟禁劉備,並提醒曹操不要放虎歸山,以遺後患。可是曹操沒放在心上,致使劉備找到機會逃出了曹操的掌控,後來果然成為其心腹大患。還有,郭嘉在擒殺呂布、定遼東方面對形勢的判斷,都很有先見之明。綜觀郭嘉的這些作為,除對曹袁對壘格局勝敗的判斷屬於大戰略外,其餘大抵都侷限在一時一地的形式發展判斷上,相比諸葛亮的隆中對,顯得沒那麼宏觀,其遠見較諸葛亮略輸一籌。因而,“郭嘉不死,臥龍不出”一說,實屬妄談。

事實上,《三國演義》裡最有遠見的是一個常被忽略的人。他就是司馬徽。司馬徽的朋友圈很驚人。他與龐德公、龐統、諸葛亮、徐庶、韓嵩 、石韜 、孟建 、崔州平等人均交往密切。劉備馬躍檀溪後,十分狼狽,遇到司馬徽家的童子,卻被童子認出來了。劉備很驚訝,童子說是司馬徽說的。也就是說,司馬徽有未卜先知的能耐,這與諸葛亮類似。後來,他向劉備推薦臥龍鳳雛,甚至徐庶也是他暗中推薦的。這三個人後來都在劉備那裡成功成名。單從這些看,司馬徽的見識似乎也很一般,但有一個場景經常被人忽視。那就是,徐庶中曹操之計,前往許昌後,司馬徽來訪。劉備說起徐庶回馬推薦諸葛亮的事。司馬徽首先斷定徐庶之母必死,然後說徐庶走了就走了,幹嘛把諸葛亮推出來受苦。甚至說諸葛亮可比姜子牙和張良。繼而,司馬徽辭別,出門仰天大笑:“臥龍雖得其主,不得其時,惜哉!”飄然而去。一句“不得其時”足見他的見識在諸葛亮之上。要知道,諸葛亮出山之日,還囑咐諸葛均說:“汝可躬耕於此,勿得荒蕪田畝。待我功成之日,即當歸隱。”也就是說,諸葛亮認為自己是有功成之日、退隱之時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