尋味中國海外篇 馬來西亞的亞參叻沙

馬來西亞,檳城州,喬治市,2019年8月。

尋味中國海外篇 馬來西亞的亞參叻沙

地方美食有“特色”和“代表性”區分。哪裡都有特色,所謂的“特色”就是與別處不同,而“代表性”多是獨創的,並已成為該地域的飲食符號。舉例:“特色”是重慶小面和北京炸醬麵,都是有特色的麵條而已,“代表性”是重慶火鍋和北京烤鴨,代表著這兩個城市,聲譽甚至是世界級。

馬來西亞代表性美食是什麼?當然是叻(讀:樂)沙。前文提到了“死前必吃”的咖喱叻沙,本文再介紹一個Top 50排名。2011年,美國CNN旗下的旅遊網站CNNGo做了個全球美食Top榜單,收錄了美國薯片、意大利披薩、日本料理等各國代表性美食,馬來西亞唯一上榜的是檳城亞參叻沙,排名第七。Top 50裡中國菜並不多,北京烤鴨名列第五。

在《尋味中國海外篇 新加坡的加東叻沙與老鼠粉》中介紹過,所謂叻沙就是用叻沙葉和其它調味品、食材熬製的湯頭做出來的一種湯麵(粉)。叻沙口味變化多端,也就表現在湯頭上。咖喱叻沙和亞參叻沙是叻沙的兩大類,新加坡亞東叻沙屬咖喱叻沙,亞參叻沙的代表在馬來西亞的檳城州。

與專業養殖食材、烹飪過程繁瑣、就餐儀式複雜的北京烤鴨相比,檳城叻沙就是一道廉價小吃,最正宗的都在小攤小店裡。像是這種攤位,若是國內大城市,隨時會被城管抄傢伙趕走。幸好,馬來西亞不是中國。

尋味中國海外篇 馬來西亞的亞參叻沙

亞參叻沙也被認為是中華料理,小攤主是華裔。他向我建議,春捲與叻沙是絕配,應當也來一份。顯然這不是買一贈一,而是多掏一份錢。我點點頭,攤主夾起已經炸好的中式春捲,用剪刀咔嚓咔嚓幾下。我在一旁心裡嘀咕:馬來西亞的代表美食,在這麼小的攤子上就能做出來?這和國內的煎餅攤有多大差別?

尋味中國海外篇 馬來西亞的亞參叻沙

回到街邊簡陋的圓桌旁等待,不多時春捲和叻沙都端上來。春捲四根剪成了八節,配一碟泰式辣醬。讓我略感吃驚的是這碗叻沙,一堆蔬菜水果和看不懂的東西堆在一隻廉價瓷碗裡,比起新加坡機場盛在一次性紙盒裡的咖喱叻沙,外觀上還差了一截。這就是名聞世界的檳城叻沙?

尋味中國海外篇 馬來西亞的亞參叻沙

再一想,這畢竟只是平民小吃,馬來西亞不比中國,餐飲擺盤講究的不多,色香味中,色與味並無必然性聯繫。

再嚐嚐這味道,果然很奇特,沒有咖喱,也沒有椰奶,是酸辣味,辣不重,混雜著魚鮮,口味與咖喱叻沙大相徑庭。和加東叻沙一樣,檳城叻沙主料也是瀨粉。瀨粉是原創於廣東中山、順德等地的粘米粉,較粗、易斷、滑軟、易消化。

尋味中國海外篇 馬來西亞的亞參叻沙

檳城叻沙的配菜風格就不太中國了,萵苣葉、黃瓜、紅椒、洋蔥……還有鳳梨?這算是什麼搭配?調料有亞參和青檸構成的酸,在《尋味中國海外篇 馬來西亞的娘惹菜》中介紹過,亞參也叫酸豆、羅望子,是東南亞酸味調料的基礎。湯頭裡還有挺濃重的泰國香茅的氣息,別的香料我不熟悉,難以描述。酸和微辣外,還有些甜和魚蝦的腥鮮之氣,應當是來自於蝦醬。據說檳城叻沙的湯頭是用馬鮫魚一類的小魚熬出來的,但我沒在湯裡找到魚肉。

尋味中國海外篇 馬來西亞的亞參叻沙

吃著這檳城叻沙,總覺得口味怪怪的。再一想,能成為馬來西亞最具代表性的食品,必有其獨特之處,若是各處都能嚐到,也就失去了“代表性”的意義。

叻沙為何要配春捲?也是因為這一碗湯粉並沒有多少營養,難以果腹,配些油炸食品,口感搭配,營養均衡,就像是油條配豆漿。因此,這用剪刀夾成兩截的春捲,應當蘸著叻沙的湯頭吃。

尋味中國海外篇 馬來西亞的亞參叻沙

上一篇介紹新加坡亞東叻沙,就有朋友留言:說了半天,到底叻沙是什麼?我覺得亞參叻沙最好總結:酸湯粉,只不過是東南亞口味。

後記:

新馬的叻沙有咖喱、亞參兩大口味,其實細分起來,口味千差萬別,難以評判。別忘了,東南亞是全世界的香料中心,我們不熟悉的味道,太多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