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學上,有哪些讓人拍案叫絕的證明過程?

艾伯史密斯


說一個小時候,寒木死活想不明白,僅靠記憶做題……

長大了,看到證明後,才心服口服的東東。

證明過程超級簡單,小學三年級的人都能看懂。


除數不能等於零!

這是小學老師告訴我們的,但那時,他們很少告訴我們,這是為什麼。

他們大多隻會一邊敲著黑板一邊大喊:除數等於零,沒有意義!沒有意義!

這個“沒有意義”實在是太難以理解了,折磨了寒木很長時間。

現在,我們用反證法來證明一下:


假設,0可以作為除數,則:

0×1=0

0×2=0

所以:

0×1=0×2

因為0可以作為除數,所以……

兩邊再除以0,得:

化簡一下:

得:

1=2

矛盾,所以,0不能作為除數。

小學六年級的時候,如果老師能給我們這麼證明一下,我們就不會去深入思考,那個“沒有意義”到底是個什麼意義了。


最後,來一個趣味題。

話說,有4個算命先生,分別是A、B、C、D先生。其中:

A先生:準確率10%,收費5元;

B先生:準確率45%,收費10元;

C先生:準確率60%,收費15元;

D先生:準確率80%,收費20元;

那麼,你該選擇哪個呢?既要追求準確率,還要追求性價比,能同時做到嗎?

答案太容易了。

這樣去思考,A先生的準確率只有10%,那就說明,他的錯誤率就是:

1-10%=100%-10%=90%

因此,你每次去找他算命,如果他說:

小夥子,你今年沒有桃花運,要2020年才有哦。

則:

你今年擁有桃花運的概率是90%。

但你只需要花5塊錢。


寒木釣萌


看了幾個回答談到了反證法,想起了我一直的一個疑惑,和題目關係不是很大,我覺得反證法本身可能就有問題。

我高中的時候有一次數學練習題,有一道證明題,具體我忘了,總之大概就是給了一些條件,最後證明k>2,我當時就沒有解出來,後來老師講題的時候用的反證法,倒推後證明k<=2時與題目給定的條件不一致,所以k>2成立,其實這種題高中時倒也常見,但我當時突然有點疑問,就問了老師一個問題,如果我不去證明k<=2時不符合給定的條件,而是去證明k<=1時不符合給定的條件(這個肯定是成立的,因為k<=2的區間包含k<=1),那麼這個題不就無法證明了?怎麼確認“2”是恰好的分界點?也許還有"2.1"、“3”啊,老師讓我證明一遍,我用反證法很快照著老師的思路證明k<=1時,不符合題目給定的條件,所以k>1(事實上,k>1包含k>2),老師當時也有點懵,我當時學習不是那種很好的,老師就說讓我別考慮別的數字,既然題目是2,就用2。所以,我一直到現在都覺得反證法本身是有侷限的,甚至是有問題的。當然,一家之言,我本身數學也不大好,如果不對請勿噴,如果有人能解答疑惑,萬分感謝。

看了很多回復,我覺得應該重申一下我要說的關鍵,我不是說這個題怎麼樣,我是對反證法這種證明方法有異議,因為這種證明題,一般都是根據條件推導出結論,幾乎沒用過反證法。如果把這個題改一下,其他條件都不變,但改成不知道結論的求解題,大家隨便假設一個數,然後反證法證明了,這個過程也沒有問題,但明顯不對,再說如果我反證法證明了k>3,那算不算對?如果一個證明方法等得出很多不同的結果,還有什麼意義?這裡重點是那個恰好的節點,如果能證明2就是那個節點,那就不需要用反證法了。


流落星空


我業餘數學興趣者。有人證明:0.999…=1 證明大致可為

因為 1=3/3

=1/3+2/3

=0.333…+0.666…

=0.999…

所以 0.999…=1

我以為上述證明漏洞,嚴謹地講 1/3、2/3應當表述為:

1/3=0.333…+無窮小量

2/3=0.666…+無窮小量

其符號…僅表述了無限循環數,

所以 1=1/3+2/3

=0.333…+無窮小量+0.666…+無窮小量

=0.999…+無窮小量

而 0.999…不等於0.999…+無窮小量,

所以 0.999…不等於1

以上為我業餘數學興趣者陋見,喜諸位老師指正。


甘雲雄


數學一向以嚴謹的思維著稱,每一步推理都需要嚴格的理由。但在數學歷史中,漏洞百出的數學推理也頻頻出現。有趣的是,即使是這些不嚴格的思路也充滿著智慧,在數學中的地位不亞於那些偉大的證明。今天筆者舉例幾個經典讓人拍案叫絕的異類證明,來說明在數學裡證明有時也是可以耍流氓的。

1.勾股定理得的無字證明

這個大家小學就學過的古老定理,有著無數傳奇故事。我可以很隨意的寫出她的10個不同的證明方法。而路明思(Elisha Scott Loomis)在 《畢達哥拉斯命題》( Pythagorean Proposition)提到這個定理的證明方式居然有367種之多,實在讓人驚訝。這裡給出一個不需要語言的證明方法。

最直觀的證明:

實際上勾股定理是餘弦定理的一種特殊情況,而餘弦定理的證明,同樣可以不用語言。

2.歐拉的流氓證明法

  在數學史上,很多漂亮的定理最初的證明都是錯誤的。最典型的例子可能就是 1735 年大數學家歐拉(Euler)的“證明”了。他曾經仔細研究過所有完全平方數的倒數和的極限值,並且給出了一個漂亮的解答:

這是一個出人意料的答案,圓周率 π 毫無徵兆地出現在了與幾何完全沒有關係的場合中。歐拉的證明另闢蹊徑,採用了一種常人完全想不到的絕妙方法。他根據方程 sin(x)/x = 0 的解,對 sin(x)/x 的級數展開進行因式分解,再利用對比係數的方法神奇地得到了問題的答案。不過,利用方程的解進行因式分解的方法只適用於有限多項式,在當時的數學背景下,這種方法不能直接套用到無窮級數上。雖然如此,歐拉利用這種不嚴格的類比,卻得出了正確的結果。歐拉大師耍了一個漂亮的流氓。

3.幾何平均值小於算術平均值

這是不等式中最重要和基礎的等式:

它也可以通過圖形來證明。

注意到△ABC∽△DBA ,可以很輕鬆地得到AB=√ab。剩下的就顯而易見了。

4.最受數學家喜愛的無字證明

1989 年的《美國數學月刊》(American Mathematical Monthly)上有一個貌似非常困難的數學問題:下圖是由一個個小三角形組成的正六邊形棋盤,現在請你用右邊的三種(僅朝向不同的)菱形把整個棋盤全部擺滿(圖中只擺了其中一部分),證明當你擺滿整個棋盤後,你所使用的每種菱形數量一定相同。


《美國數學月刊》提供了一個非常帥的“證明”。把每種菱形塗上一種顏色,整個圖形瞬間有了立體感,看上去就成了一個個立方體在牆角堆疊起來的樣子。三種菱形分別是從左側、右側、上方觀察整個立體圖形能夠看到的面,它們的數目顯然應該相等。

它把一個純組合數學問題和立體空間圖形結合在了一起,實在讓人拍案叫絕。這個問題及其鬼斧神工般的“證明”流傳甚廣,深受數學家們的喜愛。死理性派曾經討論過 這個問題 。同時它還是死理性派logo的出處。

5..棋盤上的數學證明

在一個8×8的國際象棋棋盤上,我們可以用32張多米諾骨牌(是兩個相連正方形的長方形牌)覆蓋整個棋盤上的64個方格。如果將對角線上的兩個方格切掉,剩下來的62個格子還能用31張骨牌覆蓋住嗎?

答案是不能的。每一張骨牌在棋盤上必是覆蓋住兩個相鄰方格,一白一黑。所以31張骨牌應該可以蓋住31個黑格和31個白格。而這被切了角的棋盤上的方格有32個是一種顏色,另一種顏色是30個,因此是不能被31張骨牌覆蓋的。

但是如果我們切掉的不是顏色相同的兩個呢?假如我們從棋盤的任何部位切掉兩個顏色不同的方格,那麼剩下來的62格是否一定能被31張骨牌完全蓋住?我可以告訴你這是一定能做到的,並且關於這個結論,存在一個非常漂亮的證明。建議讀者在繼續往下閱讀前,可以先自行思考如何證明這個結論。

上圖就是那個漂亮的證明。不妨對它再贅述兩句。粗黑線條將整個棋盤轉變為一條首尾相連、黑白格相間的封閉路線。從這棋盤上切掉任何兩個顏色不同的方格,會讓這個封閉線路變成兩段線路(如果切掉的方格是相連的,那就是一條線路)。在這兩段(或一段)線路中,兩種顏色的格子數量都是偶數,故分別都可以被若干張骨牌覆蓋。從而證明整個棋盤可以被31張骨牌完全覆蓋。

這個著名的棋盤問題是數學遊戲大師馬丁•加德納提出的,而上述精妙絕倫的證明則是數學家哥莫瑞(Ralph Gomory)找到的。它們後來被收錄在《意料之外的絞刑和其他數學娛樂》這本書裡。

6.旋輪線的面積求解

車輪在地上旋轉一圈的過程中,車輪圓周上的某一點劃過的曲線就叫做“旋輪線”。在數學和物理中,旋輪線都有著非常重要而優美的性質。比如說,一段旋輪線下方的面積恰好是這個圓的面積的三倍。

這個結論最早是由伽利略(Galileo Galilei,1564-1642)發現的。不過,在沒有微積分的時代,計算曲線下方的面積幾乎是一件不可能完成的任務。伽利略是如何求出旋輪線下方的面積的呢?

他的方法簡單得實在是出人意料:它在金屬板上切出旋輪線的形狀,拿到秤上稱了稱,發現重量正好是對應的圓形金屬片的三倍。

在試遍了各種數學方法卻都以失敗告終之後,伽利略果斷地耍起了流氓,用物理實驗的方法測出了圖形的面積。用物理實驗解決數學問題也不是一件稀罕事了,廣義費馬點(generalized Fermat point)問題就能用一套並不複雜的力學系統解出,施泰納問題(Steiner tree problem)也可以用肥皂膜實驗瞬間秒殺。


中學數學深度研究


生日悖論,一個班有50個學生,存在相同生日的概率為97%。怎麼算的很簡單,但就是結果讓你想不到。


陳卓0119


我中學的時候,背平方和公式,a加b的平方=a平方+b平方+2ab,我總忘記那個2,感覺這個式子裡這個2很突兀,完全沒道理;直到看見一本輔導書,裡面有個圖,用長方形面積完美地解釋了這個式子,我印象無比深刻,以至於現在還能畫出來。



點點滴滴的低調


1.證明你媽是你媽

2.證明1=0.99999999999999999999999999999999999999999999999

3、證明e∧iπ+1=0

4、證明E=MC²


哇長門


提一下勾股定理吧!畢竟——

勾股定理的證明是論證幾何的發端,是歷史上第一個把數與形聯繫起來的定理。

不知道,你有沒有注意到:在數學上,經常提到割補法!

割補大法就是,先是分割一下,再來個拼接。咦!瞬間眼前一亮——解決問題的思路也隨之蹦出來了!

比如說,在小學,就經常用到割補法了。這裡以梯形面積公式的推導為例,對梯形來個切割,再拼一下,就變成三角形了!而三角形面積公式是已經學過的了,所以梯形面積公式也就出來了。

這就是割補法的妙處。言歸正傳,說回鼎鼎大名的勾股定理!


特意畫了個圖,用數學語言來表述勾股定理:

用文字來說:勾股定理就是直角三角形兩直角邊的平方和等於斜邊的平方。

至於勾股定理的證明方法,據說有四百多種!神奇吧!

我們知道,在教材當中,是採用我國古代數學家趙爽的證明方法,也就是我們所熟悉的趙爽弦圖。私以為這個證明很是經典~其證明思路,請見下圖:


也就是將兩個正方形進行分割,分割成四個全等的直角三角形和一個小正方形,再進行拼接,拼接為另一個正方形。這裡便是利用圖形分割前後的面積不變,來證明勾股定理。


勾股定理,有多個別稱,畢達哥拉斯定理是其一。既然說是畢達哥拉斯定理,那就來一個畢達哥拉斯證法吧!


被嚇跑了嗎?我們還是來個簡單點的!看下圖:

這裡可以看作是:從一個大正方形裡分割出四個全等的直角三角形,用這四個直角三角形來拼接。不管在這個大正方形裡怎麼拼,大正方形的面積是固定不變的,四個三角形的面積也是不變的,那麼,剩下部分的面積自然也是相同的。


如果覺得上面繞,那就看這句:簡單點,只看空白部分,白色部分的面積是相同的。

所以,勾股定理得證!


啊K數學


有關數學公式的證明很多,下面介紹幾個常見公式的巧妙證明過程。

(1)自然數的立方和=自然數之和的平方

上述等式的左邊為自然數的立方和,等式的右邊為自然數之和的平方。雖然通過分別推導出左右兩邊的計算公式就能證明該等式,但通過如下的圖形很直觀地就能證明上式:

把自然數立方和的圖形平鋪看來,其中的正方體數量剛好是就是自然數之和的平方,所以就能證明上述等式成立。

(2)勾股定理

這個公式為勾股定理,我國在商朝時就已經發現了直角三角形的一個特例——勾三股四玄五,後來的中外數學家通過各種方法來證明這個公式。下面要介紹的是加菲爾德證法的變形方法,這可以很容易證明勾股定理:

大正方形的面積為:

(a+b)^2

大正方形的面積也等於四個三角形的面積以及小正方形的面積之和:

4×(1/2ab)+c^2

由此可得下式:

(a+b)^2=4×(1/2ab)+c^2

化簡之後,即可得勾股定理:

a^2+b^2=c^2

(3)歐拉恆等式

這個公式就是著名的歐拉恆等式,它被譽為最美的數學公式。一個十分簡單的公式就結合了數學中最重要的常數——自然常數e、虛數單位i、圓周率π、自然數1、自然數0,以及最重要的數學符號——加號+、等號=。

歐拉恆等式源自於如下的歐拉公式:

對歐拉公式的左邊e^(iθ)進行泰勒展開可得:

再分別對cosθ和sinθ進行泰勒展開可得:

顯然,cosθ與sinθ之和剛好等於e^(iθ),由此就能證明歐拉公式成立。再令歐拉公式中的θ=π,即可得下式:

e^(iπ)=-1+0

對上式進行移項,最終就可以推導出歐拉恆等式的常見形式。

(4)證明圓周率是無理數

圓周率是無理數的證明方法不少,下面要介紹的是數學家Ivan M. Niven給出的反證法,這種方法簡單而又巧妙。

倘若π為有理數,必然存在整數a和b,使得下式成立:

π=a/b

構造如下兩個函數:

其中n為正整數。

顯然,f^k(0)、f^k(π)、F(0)以及F(π)都為整數。而且f(x)和f^k(x)都會滿足f(x)=f(π-x),它們都在x=0以及x=π處可積。

再構造函數G(x)=F'(x)sinx-F(x)cosx,並對其進行求導可得:

對上式兩邊從0到π都進行積分可得下式:

因為F(0)以及F(π)都為整數,故F(π)+F(0)亦是整數。當x∈(0, π)時,顯然有f(x)>0且sinx>0,故f(x)sinx>0,所以F(π)+F(0)>0,並且f(x)sinx在[0, π]上的積分為正整數。

當x∈(0, π)時,顯然有a-bx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