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兒子,別把妻子當親人”:母親的3句話,驚醒了所有人

朋友一軍結婚,我作為男方嘉賓出席了婚禮。

喜宴當天,他和他的新娘子,笑得滿足而疲憊。他那一對白髮父母,坐在臺下老淚縱橫。

我想,結婚,對於一軍來說,是踏上了新的生命征程,但對他的父母來說,卻是某種使命的完結,所以,老人家的淚水裡,肯定有欣慰、激動和那麼一點點擔憂吧。

“兒子,別把妻子當親人”:母親的3句話,驚醒了所有人


果不其然,晚上,當曲終人散,一軍和我推心置腹聊了好久,比如他的戀愛史啊,他婚後的打算啊,等等。

因為聊的內容雜亂無章,很多話在我腦子裡慢慢模糊了,但唯獨對於他媽媽叮囑他的3句話,時間過去再久,我還是記憶猶新。

“養兒一百歲,長憂九十九”,這3句話,是一個母親關於原生家庭、關於夫妻感情經營、關於養育下一代的理性叮囑,值得我們一起看一看。

“兒子,別把妻子當親人”:母親的3句話,驚醒了所有人


第一句話:結婚以後,你和父母不再是一家人。

一軍的媽媽,在一軍新婚前夕,和他重溫了《目送》。

她對一軍說,那個叫“華安”的小孩,隨著年齡的增長,和媽媽越來越疏離。

比如:上小學時,走進校園後還會回頭看媽媽,但在16歲去美國做交換生時,只能在機場勉強地忍受媽媽的擁抱,甚至在21歲就讀於媽媽任教的大學時,寧可自己坐公交車上學,也不願搭媽媽的車。

“兒子,別把妻子當親人”:母親的3句話,驚醒了所有人


我在欽佩一軍媽媽心思細膩之時,想起了那段被很多人引用的話:

“我慢慢地、慢慢地瞭解到,所謂父女母子一場,只不過意味著,你和他的緣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斷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漸行漸遠。你站立在小路的這一端,看著他逐漸消失在小路轉彎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默默告訴你:不必追。”

我想,一軍媽媽是想借《目送》來告訴一軍:孩子,如今你結婚了,我們做父母的,也該停止“追趕”了。

確實,對於父母來說,今生有緣與孩子做親人,上天交給了他們兩個任務。第一個任務是和孩子親密,呵護孩子長大;第二個任務是和孩子分離,放手讓孩子獨立。

所以,一軍的媽媽對他說:從今以後,你和我們不再是一家人,你的家人是你的妻子。

我想,就衝這句話,一軍的媽媽,肯定是一位“得體退出”的好媽媽。她不會打著“為兒子好”的旗號,給一軍提建議、做規劃、給指引;更不會事必躬親,不經允許跑到一軍的小家來,為小兩口做這做那。

當然,如果一軍想念她了,她一定會過來小住,給一軍做他最喜歡吃的土豆燒肉。

“兒子,別把妻子當親人”:母親的3句話,驚醒了所有人


第二句話:結婚以後,請不要把你的妻子當親人。

一軍媽媽的第二句話,讓我想起了一部看哭無數人的臺灣短片,短片的名字叫《餐桌上的陌生人》。

片子裡的丈夫,先是把妻子當“親人”,沒有溫情沒有呵護,很隨意地對待,後來,又把妻子當“陌生人”,視而不見。

妻子從外面買菜回來,從進門開始,她不停地說著一路上的趣事,但屋子裡很安靜,沒人回應她。

這位妻子是在自言自語嗎?當然不是。伴隨著安靜,屋子裡突然傳來敲擊鍵盤的聲音,隨著鏡頭轉移,坐在沙發上專注看電腦的男人,出現在畫面裡。

原來,妻子的丈夫一直在房間裡,只不過他視妻子為無形,壓根懶得搭理。

很多人在看完短片後說,這樣的婚姻,真可悲。

“兒子,別把妻子當親人”:母親的3句話,驚醒了所有人


確實,婚姻,一定是建立在愛情之上的,所以,妻子,不是親人,是情人。就像演員黃磊在一次採訪中說的那樣:

“我非常反對夫妻變成親人,親人就是親人,我媽是我親人,我爸是我親人,我閨女是我親人,但我老婆是我的情人,是我的愛人,是我的情侶,她是不一樣的!”

因為當她是“情人”,所以,才會呵護備至、才會心疼至極,才會用儀式感去製造一次又一次浪漫,用付出去經營每一天的煙火生活。

一軍媽媽說:在兩人共同建立小家的時候,做丈夫的,一定要記得,不管在什麼時候,嫁給你的那個姑娘,永遠都值得你用心對待,她將會是你知冷知熱的愛人、共擔風雨的同伴。

就算你不能保證像戀愛時那樣和她蜜裡調油,但也切不可敷衍、冷落,更不可背叛。

當你一次又一次愛上她時,那麼你一定當是她“情人”,而不是“親人”。

“兒子,別把妻子當親人”:母親的3句話,驚醒了所有人


第三句話:做了爸爸後,要做孩子的“榜樣”。

一軍媽媽的第三句話,我覺得說得有點早。當然,早做準備,總好過事到臨頭手忙腳亂。

一軍媽媽告訴一軍,為人父母有三個層次。

第三個層次,也就是最劣等的層次,是做孩子的“保姆”,把孩子想象成“永遠長不大”的小不點兒,一切事務,諸如:小到刷牙、洗臉、穿衣服,大到報興趣班、選專業、填志願,甚至是擇業、交友、婚戀,等等,你都全權代勞。

在你的包辦下,你的孩子,將會成為“飯來張口、衣來伸手”的公子哥兒和千金小姐,一旦進入社會,必會淪落為“手無寸鐵”的廢柴;

第二個層次,是做孩子的“教練”。這種父母,用各種辦法和手段,盡心盡力地,逼孩子學習各種技能,想讓孩子變得更優秀。

他們在焦慮的碾壓下,變身為“虎爸、虎媽”,對孩子極盡強勢和苛刻。就像印度電影《摔跤吧,爸爸》中的“父親”那樣,因為對“冠軍”頭銜的執著,他霸道地逼迫女兒練摔跤、剪頭髮,當然,幸虧那兩個姑娘心理素質過硬,要不然,估計早就進精神病院了。

“兒子,別把妻子當親人”:母親的3句話,驚醒了所有人


第一個層次,是做孩子的“榜樣”。這種父母,會以身作則,幫助孩子不斷提高自身修養,用“言教”和“身教”,從日常生活的細節處著手,給孩子做良好的示範。

就像故事大王鄭淵潔那樣。在物質匱乏的年代,他買回來的第一胎電視機,送給了自己的父母,也就是孩子的爺爺奶奶。

孩子見樣學樣。後來吃對蝦時,他把對蝦全夾給了鄭淵潔。

一軍媽媽對父母層次的劃分,讓我想起了兒童心理學上的一個論斷:一個孩子成功的因素有很多,但對他影響最深遠的,是他在小時候,從第一任老師,也就是父母那裡,學到的人生觀和處世觀。

一軍媽媽借這三個層次,告訴一軍,在養育下一代時,“教而不養”,和“養而不當”,都是不對的,只有第三個層次——“榜樣”,才是對孩子最好的引領和教導。

“兒子,別把妻子當親人”:母親的3句話,驚醒了所有人


一軍也很聰明,他把媽媽的三句話做了總結,那就是:

男人在結婚後,要以自己的小家為重,不把父母當“家人”,拒絕掉父母的一切“干政”行為;更要以妻子的喜樂為重,把她當“情人”,用心經營婚姻;

在做了爸爸後,要以孩子的成長為重,不當“保姆式父母”和“教練式父母”,而是以榜樣作引導。

他說,有這麼一位智慧的媽媽,他一定能處理好這三種關係。

我想,一軍媽媽如果看到一軍的信心滿滿,也一定能放心而大膽地,早日對一軍放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