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知道這些竅門,給娃找故事、鍛鍊他的表達力就沒那麼抓瞎了


OK媽說:

繪本閱讀是很好的啟蒙方式,這都不用多說了。但是倘若我們不在家,給孩子多聽聽故事,也是一種獲得更多拓展知識的途徑。與此同時,因為聽的故事一般會更側重於情節性,所以會很適合孩子進行復述。一個故事無論長短,一定內含自身的邏輯,於是在複述故事時可以很好地帶動孩子的語言邏輯,也就是表達能力,幼兒園一般到了中班後都會鼓勵孩子講故事。我的好友Mia媽媽就是通過給娃聽故事的方式非常好地鍛鍊了娃的表達力,不過看似只是讓孩子“聽”,爸媽很輕鬆,但其實“如何找到孩子愛聽的、與他的年齡等匹配的故事,激發他聽的興趣“這些背後都挺有門道,只有孩子喜歡聽,她才願意表達出來今天我就將Mia媽媽給女兒選故事的經歷做了整理、分享給大家,雖然每個孩子情況和興趣點不一樣,但方式方法大家是可以參考的。


娃兩歲半,正到了喜歡聽故事也模仿吸收最快的時候,但家裡是老人在帶,並不太擅長講故事,再加上看不清繪本上的字,戴著老花鏡一頁頁讀,能讀完已經算是盡力了,所以基本上她聽故事的時間都來自我在她睡前給她讀的繪本。但這段輸入遠遠不夠,所以我只好藉助故事機。

早知道這些竅門,給娃找故事、鍛鍊他的表達力就沒那麼抓瞎了

在一開始,故事機上的故事除了自帶的,其它我也是一通胡亂下,把愛奇藝上的故事隨機挑選,下載到內存佔滿為止。但女兒對於我下的故事顯然不買賬,很多時候我回家發現故事機就像一個擺設或者“噪音機”,隨意地丟在地上,女兒則顧自地玩著玩具,根本沒在聽。我一度生氣地“威脅”她,你不喜歡聽的話媽媽就把故事機丟掉咯~
不過這樣的折磨並沒好處。後來我發現也不怪女兒,她其實有自己的喜好。有些故事她就是不喜歡,看幾眼畫面就不願看了,所以又聽又看的,就是不過腦。沒有消化吸收,就更別談讓她複述了。

早知道這些竅門,給娃找故事、鍛鍊他的表達力就沒那麼抓瞎了

但也有她喜歡的。碰上她喜歡的故事,她會看的很專注。比如《一千零一夜之桑魯卓與山努亞》、《賣火柴的小女孩》、《紡織姑娘》等等,我女兒就很喜歡,會邊看邊模仿裡面人物的樣子表演,學著賣火柴的小女孩,拿著棍子喊:"賣火柴啦,賣火柴啦,快來買我的火柴"。看完後甚至能嘰裡呱啦的給我們講上一段。這次疫情在家時間長,我就特地琢磨了下如何找出她感興趣的故事,全部選好後作了“試播”,發現還真的是有效

看來以後不用再抓瞎地下載故事了。具體用到的選故事的方法有下面這些。

01


從畫面和人物形象找尋共通點


動畫故事,最主要有兩個元素:畫面和人物形象,所以我也從這兩個方面入手去找,發現女兒愛聽的故事其實都有共通點。

>>>主人公形象

女兒會喜歡上一個故事,通常是對故事裡的形象感興趣。

(OK媽注:3-5歲的孩子非常需要有模仿對象,所以動畫中的主人公很可能就是孩子的“偶像”。利用孩子的偶像需求,可以更容易找到他們要的故事。)

我女兒不管是對玩具還是動畫都有著鮮明的喜好,她喜歡以人為主人公的故事,這也是她喜歡早教機裡那些童話故事的原因之一。

所以一開始我儘量挑以人作為主人公的故事,像寶寶巴士裡《我把爸爸弄丟了》、嘟拉故事裡《小天使的故事》等這些主角是爸爸或媽媽的她都很喜歡↓

早知道這些竅門,給娃找故事、鍛鍊他的表達力就沒那麼抓瞎了

>>>畫面偏好

女兒日常愛看的繪本和動畫裡,我發現她其實對畫面是有偏好的。

比如我女兒喜歡的故事畫面最大的特點就是乾淨和簡潔,沒有過多複雜的背景,基本上一個畫面只會出現一個主要事物,比如這個故事《風與花的對話》,主人公無論是風、花還是樹出現就佔據了一整個屏幕,很少有其它干擾畫面↓

早知道這些竅門,給娃找故事、鍛鍊他的表達力就沒那麼抓瞎了

另外,我女兒喜歡戶外畫面多過室內場景,這也是比起《小豬佩奇》,她更喜歡《汪汪隊》的原因之一,所以我也會盡量找森林裡、草地裡或者野外的故事集。


02


確立興趣點後,拓展範圍


但是以公主、王子為主人公的故事難免單一。於是我又開始擴大範圍,從最簡單的主人公形象上開始拓展,不侷限於人物,也包括小動物。

因為女兒喜歡汪汪隊,所以我先找以狗作為主人公的故事,果不其然,她對這類故事也很喜歡,經常一邊看著一般模仿狗狗啃骨頭的動作。

早知道這些竅門,給娃找故事、鍛鍊他的表達力就沒那麼抓瞎了

同時我也發現,她所喜歡的主人公都會有標誌性的可模仿的動作,不是單一的說話、走路或者搖晃。比如《桑魯卓與山努亞里》里人物的標誌性動作就是搖頭和擺手,狗狗的標誌性動作是剛說過的啃骨頭。

雖然女孩子家做這種樣子比較難看,但這也是符合幼兒認知規律的。1-3歲是娃兒的模仿敏感期,他們特別愛模仿別人的行為和動作,所以故事裡的主人公有簡單的標誌性動作會激發他們的模仿興趣,自然也更喜歡看。

另外,有動作有互動也能讓娃更好的理解和記住故事的內容。

這樣,目標就明確了:小動物+有專門的行為動作。

早知道這些竅門,給娃找故事、鍛鍊他的表達力就沒那麼抓瞎了

先從她平日裡不排斥的動物開始找起,打開視頻網站,輸入兒童故事,每個故事都有標題,標題都寫明瞭主人公,所以還蠻好找的。

早知道這些竅門,給娃找故事、鍛鍊他的表達力就沒那麼抓瞎了

這樣的故事也蠻多,能篩出一大片,結果當然也符合期望,比如《愛美的小青蛙》這個故事,女兒一開始就被吸引,學著樣子跳↓

早知道這些竅門,給娃找故事、鍛鍊他的表達力就沒那麼抓瞎了

03


情節和節奏合適很重要

>>> 情節相對簡單

我之前也給女兒看過情節比較複雜的故事,比如《白雪公主和七個小矮人》,雖然有公主這樣的主人公人設,但女兒就不愛。

後來發現這個故事確實太繞了,又是白雪公主咋咋滴,又是碰到惡毒皇后發生了啥,又是小矮人做了啥,信息量好大,這麼多的前因後果,理解起來也真是困難。考慮到孩子那點有限的注意力,情節太複雜的還是別為難他們了 。

所以我就儘量找主線單一的故事。

當然也不能太平淡、太扁平的故事。比如安全教育裡有教小朋友如廁的故事,但多是說教,沒有情節,女兒就興致淡然。後來換了一個故事,說的是一個小朋友要上廁所,但是走錯進了女廁所,最後請教老師解決,這個故事女兒就很喜歡,還學會了分辨男女廁所和如廁後沖水這樣的知識。

所以我從女兒喜歡的故事裡也總結出一個很對她胃口的故事套路:出現麻煩-面對麻煩-最後圓滿解決。這樣的老梗,孩子就是愛。

早知道這些竅門,給娃找故事、鍛鍊他的表達力就沒那麼抓瞎了

>>> 故事時長

故事時長也很重要。一開始我給女兒下的故事有1-3分鐘的,也有4-6分鐘的,在我看來都不算長,但最後發現5分鐘以上的故事她都不愛看。就比如同樣是《賣火柴的小女孩》,我下過兩個版本的,一個簡潔版本的她很愛,後來下過另一個版本的,無論是畫面、還是句子都跟原來她喜歡的那個版本非常類似,但是時間更長,女兒就不願聽了。不過,每個娃接受度不一樣,可以先都試試看,對於2-3歲的娃,儘量還是找1-4分鐘左右的小故事。故事比動畫片會頻繁出現笑點,故事基本就是旁白模式,太長了對他們來說耐力跟不上。


04


和生活有呼應更能帶動娃對故事的興趣


在前面的大前提下,如果故事內容和生活有呼應,貼近娃的日常生活和精神體驗,他們會更愛看。

比如我女兒經常在小區的草地裡找樹枝和落葉,相對的,她就很喜歡《風與花的對話》這個故事,因為故事裡有跟現實相同的場景,比如這個情節,風吹過來,樹葉落到了地上↓

早知道這些竅門,給娃找故事、鍛鍊他的表達力就沒那麼抓瞎了

而且聽完後,我也發現,平日裡用現實場景給女兒複述故事裡的內容,她也會更願意表達。

有一次,家裡窗臺上飛進了一隻蛾子,女兒一直盯著看這隻飛蛾,突然就開口說:"蝴蝶姐姐。"

早知道這些竅門,給娃找故事、鍛鍊他的表達力就沒那麼抓瞎了

知道是《蝴蝶冬天為什麼躲在繭裡》這個故事裡的,我馬上回應:"蝴蝶姐姐,你怎麼不在繭裡過冬呢?"

早知道這些竅門,給娃找故事、鍛鍊他的表達力就沒那麼抓瞎了

"為什麼蝴蝶要在繭裡過冬呢?因為好冷",女兒又接著說出故事的內容。

我配合著演,裝著恍然大悟狀,"哦,是這樣啊"。

"那毛蟲妹妹呢?"女兒也跟著講出了下一句。

這樣一來一回間,我們就把故事講了個大概。講多了,現在在現實裡碰到類似故事裡的場景,女兒都會立刻代入,自己講起來。

所以,無論是找故事還是叫娃說故事,都得基於對故事有一個篩選。雖然這需要耗費時間和精力,但是能夠讓孩子有吸收的聽故事,帶來的受益也是更多的!

OK媽說:

當我們帶孩子久了,其實會發現萬事相通,Mia媽媽分享的方法同樣適用於咱們給娃找到他愛看的繪本!

當然隨著孩子的長大,興趣也會拓寬、接受力也會增強,我們需要隨時作出調整。就像我經常和媽媽們說,從娃喜歡的入手,如果買回去了,娃不愛也不用擔心,不要一定強扭,等過陣子你會發現“哇,他居然變了個人似的愛上了!“

只是有一點亙古不變,教育上任何看似一件很簡單的事背後都是“爸媽對孩子的用心瞭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