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死磕”還要“會磕”,做不到這2點,難逃“磕死”結局


這段時間,有關“死磕”的話題一直在網上時有爭議。

為此,我專門查詢了“死磕”的解釋:“死磕”,本是北京的一句方言,意思是與某人或某事作對到底。最代表性的一句話就是“跟你丫死磕”,表現不達目的誓不罷休,跟你耗上了的態度。

後來,網友開始逐漸使用這個詞語。發展到今天,“死磕”已經成為了人們生活中廣為使用的熱詞。

“死磕”不僅存在於生活中,而且也成為當今職場上的一種現象。

比如,在一個單位“死磕”多少年、與競爭對手“死磕”、“死磕”一項技能等等。

我們今天要討論的“死磕”,主要是針對目前普遍存在的那種在一個單位“死磕”多少年的職場現象。

接下來重點從3個方面進行分析討論:

首先,“死磕”不重要,“會磕”才重要;

其次,3種認知偏差,導致被“磕死”;

最後,做到這2點,才能“磕”出圓滿結局。


“死磕”還要“會磕”,做不到這2點,難逃“磕死”結局


01 “死磕”不重要,“會磕”才重要


從詞語屬性上看,“死磕”屬於中性詞。既能反映認定目標後的鍥而不捨,也能用於說明人的“一根筋”。

職場上,有關“死磕”正反兩方面的案例比比皆是。

我曾看到過這樣一則報道:杭州有一位50多歲的電焊工人,學歷不高,也沒有工程技術人員的指導,憑著自己在企業幾十年的工作經驗,硬是靠不斷琢磨鑽研,掌握了一種國內領先的電焊技術。

而相反,我的那位同學就沒有這麼幸運了。

張義是我大學時的同班同學,畢業後應聘到一家公司從事技術工作。由於工作比較舒適,而且收入也不錯,張義憑著本科學歷在這裡一干就是十多年。沒想到這次受疫情影響,企業效益嚴重滑坡。公司決定通過裁員節減成本,裁員名單中張義赫然在列。張義深知,自己這麼多年來躺在舒適區裡,原有的知識技能早已落後,這些年又沒有持續學習,所以面對裁員只能感到無奈。

其實,我們每個人對待工作的態度都會不相一致。有的人把工作當作經驗的墊腳石,選擇不斷地跳來跳去從中給自己增值,而有的人則選擇在一個單位“死磕”。

即使同樣的“死磕”,方式不同結果也不同。就象上面兩個案例中分別所描述的那樣,有的人把工作當成自己的一份事業,始終堅守,而且越做越好。而相反,有的人則是把“死磕”當成了一種時間的消耗,被動地成長。

所以,“死磕”本身不重要,重要的是要“會磕”。

如果不會“磕”,那隻會是,用自己的時間去見證別人的成長。


“死磕”還要“會磕”,做不到這2點,難逃“磕死”結局


02 3種認知偏差,導致被“磕死”

同樣是“死磕”,為什麼有的能磕出好的結果,有的卻被“磕死”呢?主要源於認知上的偏差。

1、“錨定效應”(Anchoring Effect):跟著感覺走。

“錨定效應”,是一種先入為主的心理表現。是指我們對某人某事作出判斷時,易受第一印象或第一信息支配,就象沉入海底的錨一樣,把我們的思想固定在某處。


當我們對不太熟悉的事物進行評估時,會不由自主地去尋找對標物。這個過程中,“錨定效應”往往會伴隨而生。

比如說,我們在一個單位“死磕”數年,會發現有些人經過一些年以後,職位得到了晉升。這時候,我們往往容易拿這些“死磕”成功的人作為對標物,會機械地認為只要自己堅持“死磕”下去,也一定會成功。

其實這種思維一旦形成,便會導致認知惰性和慣性思維。只看到表面的現象,而忽略了別人提升的背後所付出的努力。因此,不能輕易地憑著直覺去做決定,跟著感覺走,只會使路越走越窄。

2、“稟賦效應”(Endowment Effect):留戀舒適區。


稟賦效應,是由Richard Thaler提出的,指當個人一旦擁有某項物品,就會非常不願意放棄那些屬於自己的東西,並且會過高地估計自己所擁有物品的價值。

當稟賦效應體現在工作中,會使人們不願意改變現狀,同時也會吝惜自己的勞動付出,不願意過多投入精力在工作上,留戀舒適的工作環境。

真正的強者更瞭解稟賦效應,他們不會高估自己的價值,更不會躺在舒適的環境中,而是不斷地通過努力,來獲取應有的回報。

3、“賭徒謬論”(Gambler's Fallacy): 缺失內驅力。

“賭徒謬論”,也稱為蒙地卡羅謬誤,是生活中常見的一種不合邏輯的推理方式,認為一系列事件的結果都在某種程度上隱含著相關聯的關係。

就象賭徒們在押輪盤賭博時總認為,假如押紅,若黑色連續出現幾次,那麼下回出現紅色的概率就會增加。就算這次不中,那下次肯定中,自己很快就會贏的。這就是一種賭徒的心理。

具有這種認知的人,往往認為只要“死磕”到底,總有一天夢想能夠實現。工作缺乏內驅力,而是寄希望於通過熬時間換來成功,但實際上最終只會得到失敗的結果。


“死磕”還要“會磕”,做不到這2點,難逃“磕死”結局


03 做到這2點,才能“磕”出圓滿結局

職場有風險,“死磕”須謹慎。

人生寶貴的時間有限,註定“死磕”是機會與風險並存。磕對了,得到的不僅是經驗、認知和能力的原始積累,更有轉行、轉型和升級的彎道超車。沒磕對或沒磕好,損失的不止是時間和機會,還有那再也回不來的青春和衝勁。


亨利.戴維.梭羅說過:“事物本身沒有變化,唯一變化的是我們的思維。”

一個人職業發展好壞,與是否“死磕”沒有直接關係,而是與如何“死磕”直接關聯。

所以,我認為,“死磕”不是重點,重點是在哪“死磕”,怎麼“死磕”,從而才會決定最終磕出什麼結果。


一、在哪“死磕”?


不管你在一個公司“死磕”多少年,還是在多少年內換過多少公司,其實這些都不重要,重要的是哪種選擇更有利於你的發展,你想要的到底是什麼?

頻繁的跳槽本也無可厚非,但如果選擇“死磕”,那就必須磕對地方。“死磕”的地方不對,只會徒勞無益。


接下來,我們主要從3個維度來分析應該在哪“死磕”:

1、行業

對於每一個人來說,職業的發展能不能如預期一樣順利,進入行業的選擇十分重要。


前段時間,大學同學聚會,發現10年前選擇去互聯網行業的,現在大都年薪百萬;而去了一些傳統行業的,基本上都在工薪階層,有的甚至失業。

選擇的行業不同,不僅待遇不同,職業的發展也不一樣。

那麼,我們應該選擇在什麼樣的行業“死磕”呢?

  • 快速發展的行業:如站在風口的互聯網等信息技術行業;
  • 戰略性新興行業:
    如國家規劃及中央和地方配套支持政策確定的7個領域,節能環保、新興信息產業、生物產業、新能源、新能源汽車、高端裝備製造業和新材料;
  • 社會市場需求廣泛的行業:如養老、健康產業、現代服務業等;
  • 高新技術行業:如電子信息、航空航天、生物與新醫藥產業等。

在有發展前景和潛力的行業“死磕”,可以吸取到更多的知識營養,儘快實現認知的更新迭代。


“死磕”還要“會磕”,做不到這2點,難逃“磕死”結局


2、企業

工作是最好的訓練場,選擇一個好的企業,你會發現有許多成長機會,轉崗、升職都會快很多。哪怕是將來公司倒閉了,你的經驗仍然存在。

判斷是否值得在一家企業“死磕”,有幾個參考條件:

  • 公司的經營規模

規模大的公司一般管理也規範,發展的機會也多,個人成長的空間相對也大。

  • 公司的發展階段

處於發展上升階段的公司,往往業務量增加,業務拓展面廣,個人得到歷練的範圍大、機會多,應該成為優選。

  • 公司的發展速度

我們可以拿公司的發展速度與個人的成長速度做一個比較,如果公司的發展速度明顯高於個人的成長速度,那麼個人得到的成長機會也會多。而相反,即使現在的工作得心應手,但也不會有太多的晉升通道,慢慢地就會被固定在現有職位上。

3、崗位

  • 匹配度:個人的專業知識、職業經驗、素質能力與崗位需要是否匹配;
  • 適應度:個人的綜合素質和專業技能是否適應崗位的要求;
  • 成長潛力:在匹配和適應的基礎上,個人在某個崗位上是否具有一定的成長潛力,發展前景如何?

綜合行業、企業、崗位3個維度的衡量評判,應該儘量選擇那些對自己當下成長有利、將來發展有為的地方“死磕"。


“死磕”還要“會磕”,做不到這2點,難逃“磕死”結局


二、怎麼“死磕”?


"死磕"的過程,是自我學習、積累和提高的過程,也決定了最終會磕出什麼結果。

在這個過程中,我們可以從3個方面努力:

1、擺脫工作中的“付出弱點”,主動享受工作


英國著名劇作家米爾恩說過:“一般人總是等待著機會從天而降,而不想努力工作來創造這種機會。當一個人夢想著如何去掙五萬鎊錢時,一百個人卻乾脆夢想著五萬鎊就掉在他們眼前。”

王小丹在《職場內驅力》書中提出:“主動付出,來自強大的內驅力。實現從‘我要什麼’到'我能付出什麼’,或者是為了成就感而工作。”

在職場中,主動付出和被動工作千差萬別。主動工作的人,往往把敬業當成一種習慣,用百分百的精力去解決工作中的問題,將工作做的更好,從而也從中享受到工作帶來的樂趣。

工作是一種責任,主動工作是一種心態,而那些工作被動、懈怠的人,總是最快被淘汰。

這就正如《職場內驅力》書中所說的:職場,是所有生存環境中最有“勢力”的地方。它只歡迎強者,不歡迎弱者;它只歡迎有能力、肯奮鬥、為自我負責、能自我增值的人,不歡迎懈怠者、牢騷者和懷才不遇者。做職場中的強者,是對所有職場中人來說最寶貴的內驅力。

2、深耕自身的優勢

要認識到,我們“死磕”的對象不是公司,也不是老闆,而是自己的能力。說白了,有的時候“死磕”是在同自己較勁。較勁的目的,就是提升自身的能力優勢。

當我們去到更大的平臺,遇到更多優秀的人,則會發現以往的“死磕”,確實磕有所值。因為我們磕到的能力優勢,能發揮出更大的效應。

把工作做到極致,是“死磕”的基本要求。但這還遠遠不夠,我們還需要專注於自己的長項,深耕自身的優勢。我們可以向上和橫向延伸一下。

  • 向上延伸:如果你現在是一名普通員工,你不妨對照主管的崗位要求,找出你的差距在哪裡?有哪些值得你學習的地方?
  • 橫向延伸:如果跳槽到同行業的公司,我的核心優勢在哪裡?有哪些方面可以吸引人眼球的?


“死磕”還要“會磕”,做不到這2點,難逃“磕死”結局


3、克服不良職業習慣,堅持持續迭代和自我升級

在《職場內驅力》書中,列舉了常見的5種職業壞習慣:

  • 工作虎頭蛇尾
  • 工作馬虎輕率
  • 工作投機取巧
  • 工作淺嘗輒止
  • 工作眼高手低

不良的職業習慣,影響的不只是當下的職場,也是未來的職業壁壘。它往往會給我們的職場發展遺留下很多問題和漏洞,就好像成功道路上的定時炸彈,到了一定的時機,就會轟然爆炸,後患無窮。

無數事實證明,所有“死磕”失敗的人,往往都是在工作中或多或少地存在著這些不良習慣。因此,要想獲得預期的職業發展,必須努力克服這些不良的職業習慣,抱著永不滿足的心態,堅持持續迭代和自我升級。只有這樣,才能把工作做得更好,做到極致。

俄國作家契訶夫說過:“對自己的不滿足,是任何真正有天才的人的根本特徵之一。”

這裡的不滿足,實際上就是一種潛意識地自主自發、自我升級。堅持每天持續地精進,比一時雞血式的拼命有用的多。因為當你習慣了這種每天一點點地努力,思維定勢則會形成。持續迭代和自我升級,將對我們未來的職業發展大有益處。


總之,通過“死磕”的過程,過往持續的努力和積累,就會象一個小雪團,慢慢滾成了大雪球,這個雪球就是“死磕”專業、實踐和工作成果的所有聯結,最終將成為我們行走職場的砝碼。


“死磕”還要“會磕”,做不到這2點,難逃“磕死”結局


結語:


職場有風險,“死磕”須謹慎。

“死磕”不是重點,重點是在哪“死磕”,怎麼“死磕”。“死磕”還要“會磕”,才會最終磕出好的結果。

通過分析我們可以看出,“死磕”既不是同公司或老闆較勁,也不是“一棵樹”磕死,關鍵是要通過選擇在哪磕、磕什麼,磕出個人的成長,最終達到磕的目的。

最後,我用GE總裁傑克.韋爾奇說過的一段話作為結尾:

“一個不具備自動自發精神驅動自己不斷前進的人,永遠只會在原地踏步,即使再有前途的工作,也不會做得精彩......”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