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英宗朱祁鎮為何廢除殉葬制?

秉燭讀春秋


明英宗朱祁鎮的一生也可以說是起起伏伏了,從年輕時登基,再到後來御駕親征被瓦剌首領也先等人俘虜 ,因為于謙等人擁戴明代宗朱祁鈺登基,所以朱祁鎮也就沒有了價值,瓦剌人便將他放了回來,然後被朱祁鈺囚禁在南宮。

後來在他人生又發生了轉折。石亨,徐有貞,曹吉祥等人發動奪門之變,使他成功復位。

在他的政治後期,還算是比較英明的,

所以當時的明朝也沒太動盪。

後來他在遺言中廢除了殉葬制,古代帝王想的是死後要有人服侍,可他的一生起起伏伏,也沒有忘掉他的好人性格 ,恐怕這其中的滋味也只有他自己知道了。


嘴痕


殉葬制,我們今天從大汶口考古挖掘中發現早在六千年前開始就有了這一殘忍的殉葬制度。

人殉歷史

我們先看《墨子·節喪》一書,裡面記載了當時規定的殉葬人數:

天子殺殉,眾者數十,寡者數人;將軍、大夫殺殉,眾者數十,寡者數人。

人殉在秦朝達到高峰,到了漢朝的時候雖偶爾有之,在漢宣帝時曾有諸侯王逼迫家奴殉葬,被朝廷撤消封國的嚴厲處罰,所以從漢朝開始人殉最終被廢除。一直到了明朝時,才再次死灰復燃。

這次是被開國皇帝朱元璋再次啟用。朱元璋的次子朱樉病死,朱元璋傷心之餘下令將朱樉的兩個妃子賜死,為其殉葬。而後,到了老朱自己駕崩後,為他殉葬的妃嬪更是達到了四十餘人。

而朱元璋之後,從明成祖到仁宗、宣宗、景泰帝以及一些宗族王爺們死後都有殉葬的記載。一直到了明英宗死後這個殘忍的人殉才被終結。

明英宗為什麼要廢除殉這個殉葬制度?

明英宗朱祁鎮一生兩次繼位,當了二十四年的皇帝,前半生可以說是昏昧糊塗,正是他的過於自信和偏信大太監王振才會發生後來的土木堡之變,大明差點提前毀在他的手裡,後來雖然經過奪門之變重登帝位,但在位期間沒有政績乏善可陳,唯有這個廢除人殉值得稱頌。

明英宗在位的時候,他並沒有明令直接廢除人殉。史書上記載,在奪門之變後明英宗繼位不久,被廢的景泰帝朱祁鈺在病中暴亡,明英宗還是遵照殉葬制度下令景泰帝的妃子唐貴妃為其殉葬。

也許是看到這一制度的殘忍,明英宗死前才做下了這一英明決定:

《明史·英宗後紀》載:己巳,大漸,遺詔罷宮妃殉葬。

正如明史對明英宗的評價:“罷宮妃殉葬,則盛德之事可法後世者矣。”就憑這個也無愧於他英宗的廟號了。


太史官


明朝第六個皇帝明英宗於1465年去世,他在當皇帝時重用宦官,殺死忠臣于謙,稀裡糊塗過完了一生,沒想到在最後嚥氣前做了一件有人性的事情。他死前下遺詔說:“用人殉葬,我不忍去做,這件事應從我這裡廢止。”至此,在明朝施行了七十年的殉葬制度才最終廢止,這是為什麼呢?

原來,明英宗對生命有了一番新的領悟和珍惜。明英宗個人與殉葬制度的接觸是比較多的。明英宗幼齡登極,曾與為他父親明宣宗殉葬的宮人訣別,這應該給他幼小的心靈打上了深深的刺激和可怕的回憶。在周憲王有燉死後,明英宗寫信給朱有爝說,“周王在日,嘗奏身後務從儉約,以省民力。妃夫人以下不必從死。年少有父母者遣歸。”可是依然沒有阻止了眾多朱有燉的妃子殉葬,“既而妃鞏氏、夫人施氏、歐氏、陳氏、張氏、韓氏、李氏皆殉死,詔諡妃貞烈,六夫人貞順。”從在這件事中,明英宗應該進一步認識了殉葬制度的慘酷。宣宗和景帝這兩個皇帝以及眾多宗室諸王的殉葬情形,對明英宗的影響也是相當大的,這成為明英宗廢止殉葬制度的重要因素。

明英宗要保護好自己心愛的妻子,最大程度上排除自己死後妻子被逼殉葬的可能性。妻子錢皇后為了明英宗,曾經“夜哀泣籲天,倦即臥地,損一股,以哭泣復損一目”。明英宗大為感動。除開錢皇后之外,其他曾經與英宗共患難的妃嬪,應該也是英宗考慮的因素。

一個曾經讓國家深受創傷的君主,在自己臨終前上演了一幕情深不渝的悽美故事,留下了一樁無法抹殺的德政之舉。


多爾袞愛新覺羅


殉葬制度是自商朝時代就流傳下來的一種極為不人道、極為殘忍的制度,是貴族們迷信死後還能在另一個世界生活,為了繼續享受現世的幸福生活,於是就殘忍地把自己生前喜歡的一切全部跟隨自己陪葬,甚至於還有活生生的侍女和奴僕等。

雖說在秦漢之後這種制度就逐漸消亡,可陸陸續續還是有很多帝王喜歡找東西或活人來陪葬,多數還是少數民族,比如遼、金、元等朝代。到了明朝,殉葬制度死灰復燃,主要責任就在於明太祖朱元璋,“太祖崩,伺寢宮人盡數殉葬”。

朱元璋此舉足以證明他對女人的賤視,如果說妃子殉葬還能解釋是為了避免漢唐時期外戚干政的教訓,於是仿效漢武帝殺鉤弋夫人的做法,把妃子們全部給自己陪葬了,可連毫無關係的宮女都要殉葬,這就未免太過狠毒了。而自朱元璋之後,成祖朱棣、仁宗朱高熾、宣宗朱瞻基、景泰帝朱祁鈺等都遵循“祖制”,讓妃子宮人為自己殉葬,這還不包括一些藩王,總人數應該超過了一百人。

幸運的是,這種慘無人道的制度最後在明英宗朱祁鎮的手裡被廢除了,“己巳,大漸,遺詔罷宮妃殉葬”,這也是飽受世人詬病的朱祁鎮生平唯一一件做得最好的政績,關於朱祁鎮為什麼願意違背祖制,廢除殉葬制度呢?我認為有兩個原因。



一、經歷了土木堡之變和南宮囚禁近八年的時間,朱祁鎮更加感到人情冷暖,也更加重視女性的地位

朱祁鎮可以說是一生都深受女人的影響:

  1. 正統年間,也就是土木堡之前,朱祁鎮在祖母張氏和母親孫氏懷中長大,他對祖父朱高熾和父親朱瞻基幾乎沒有什麼感情,甚至連印象也是十分模糊的;
  2. 土木堡之變時,朱祁鎮身處外地,生活過得十分悽慘,是也先之弟伯顏帖木兒的妻子阿撻剌阿哈剌盡力維持,在伯顏帖木兒洗澡伺候時,勉力進言;
  3. 南宮囚禁七年的日子,可以說是朱祁鎮最痛苦的日子,而在這一時日,是朱祁鎮的結髮妻子錢皇后一直陪伴在他身邊,甚至親自做女紅,讓太監拿出去賣,換點錢糧來改善朱祁鎮的膳食。

明宣宗朱瞻基死時朱祁鎮不過九歲,他之所以能繼位主要還是靠著祖母張氏,在他繼位後七年張氏去世,幫助執政的是朱祁鎮的母親孫氏,這對婆媳一前一後全力輔助年幼的朱祁鎮,絲毫不戀權、不貪心,把一個治理得好好的國家完好無缺地交給朱祁鎮,這是朱祁鎮最感激的事。

而張氏又是古往今來少有的“賢后”,她在歷史上的名聲比朱元璋皇后馬氏是有過之而無不及,在她懷裡長大的朱祁鎮自然也深受其性格影響,性格比較溫和,不往先祖們殘暴那邊靠攏。整個正統一朝,除了任用王振這事之外,朱祁鎮對待大臣其實還是不錯的,幾乎沒有任何杖責大臣的記錄,這在以打大臣屁股出名的明朝反倒是個另類。


這一絲絲慢慢積累起來的人情冷暖,讓朱祁鎮深感女人的重要性,這一點就不像朱元璋、朱棣這些不依靠女人的大男人一樣了,他們認為女人只是一個男人的附庸品,殺了就殺了。可朱祁鎮不同,他一生都深受各種女人的影響,甚至於連性命得保都有女人的功勞,將心比心,朱祁鎮從小就建立起來一種對於女性的尊重和感激。

朱祁鎮廢除殉葬並不是突然就感悟的,而是有著一系列的心理鋪排,最早應該就是在正統四年,在周憲王朱有燉死後,朱祁鎮讓其弟朱有爝對待喪事要一切從簡,不用讓妃子殉葬:

帝賜書有爝曰:“周王在日,嘗奏身後務從儉約,以省民力。妃夫人以下不必從死。年少有父母者遣歸。”

只不過朱有爝一直窺斂他哥哥周王的爵位,之前已多次誣告朱有燉,兩兄弟的感情鬧得很僵,在朱祁鎮的詔書還沒到之前,朱有爝就迫不及待地把周王妃鞏氏以及六位夫人全部賜死殉葬。

由於朱祁鎮此時不過是個十四歲的少年,這封廢除周王人殉的詔書應該是執政的太皇太后張氏發出來的,而她需要朱祁鎮的支持,自然也會對朱祁鎮闡明這種制度的不人道和殘忍,這在朱祁鎮心中或許就已經種下了人道主義的種子。

周王殉葬之事的失敗可以說對朱祁鎮有著一定的觸動,在太皇太后張氏的教導下,朱祁鎮已經認識到妃子宮人殉葬這種制度的殘忍,加上朱有燉率先表明不願執行人殉制度,廢除殉葬的想法已經在這位年幼的皇帝心中開始萌芽了。

二、在祖母、母親相繼去世後,朱祁鎮身邊唯一能敞開心扉說心裡話的人就只剩一個結髮妻子錢氏,朱祁鎮之所以廢除殉葬,最直接的原因或許就是為了保護她

大明和瓦剌議和後,朱祁鎮終於得以離開冰天雪地的沙漠,回到日夜想念的大明紫禁城,可是好夢還沒做幾天,朱祁鎮就被弟弟朱祁鈺給扔進了南宮(紫禁城南苑的洪慶宮),與他一起結伴而行的還有他的妻子錢皇后。

  1. 土木堡之變時,滿朝文武迫於景泰帝的壓力,無人敢主動出錢去贖回朱祁鎮,只有他母親孫氏和妻子錢氏,一個寄寒衣,一個寄私房錢去盡力維持朱祁鎮的生活,比起那冷冰冰的政治來,親情的可貴讓朱祁鎮有所感懷;
  2. 朱祁鎮在沙漠時,錢皇后日思夜想,悲痛欲絕之餘還不小心跌倒在地,摔壞了一條腿,一隻眼睛也在日夜哭泣中瞎了,這種夫妻之間毫無做作的情感,更加值得朱祁鎮去珍惜;
  3. 在南宮那七年的時間裡,是朱祁鎮一生最痛苦的日子,如果沒有錢皇后時時“曲為慰解”,朱祁鎮還真的未必能撐到復辟的日子,在深受兄弟之情和帝王事業接連打擊之後,朱祁鎮的內心是很脆弱和敏感的,而錢皇后一直義無反顧支持著他,這對朱祁鎮來說是一種無法割捨的情感。

錢皇后嫁給朱祁鎮的時候不過才十四歲,所謂少年夫妻老來伴,朱祁鎮也很喜歡聰明善良的錢皇后,可惜錢皇后身體不好,跟著朱祁鎮七年了都沒有生下一兒半女,反倒是后妃周氏,在朱祁鎮的寵幸下生下了皇太子朱見深,也就是後來的成化帝。在經歷了土木堡之變,又在南宮苦命地陪了朱祁鎮七年時光後,身體和精神接連遭受摧殘的錢皇后,已經不可能再為朱祁鎮生下子嗣來。

南宮復辟後,周貴妃以有子而尊,太后孫氏也暗中出力,認為錢皇后無子、身體又不好,希望朱祁鎮廢除錢氏的皇后之位,另立周貴妃為皇后。此事雖然最後被朱祁鎮否決了,可也讓朱祁鎮感到害怕,害怕自己死後,性格文弱、不諳政事的錢皇后會受到周貴妃的迫害,尤其是她的兒子還是未來的皇帝,要迫害錢氏可謂是易如反掌。

本來朱祁鎮是想要扶持錢皇后的孃家人,增加她的政治資本,讓她在朝中的地位穩固一些,可一向不願爭強的錢皇后卻是一口回絕了,朱祁鎮哭笑不得之餘,下詔“錢皇后千秋萬歲後,與朕同葬”,並讓大學士李賢寫成詔書,立下明文和託孤重臣,在自己死後保護錢皇后不受迫害。當時朱祁鎮身體已經很差了,而如果周貴妃要害錢皇后,最直接有效的辦法就是遵守祖制,讓無子的錢皇后殉葬,這一點或許就是朱祁鎮廢除殉葬制度的直接原因。


總結:明英宗朱祁鎮,他雖然不算是個好皇帝,但他卻稱得上是個好人,他敢於廢除極不人道的殉葬祖制,這在以祖製為先的明朝是一件很不容易的事

朱元璋是個規劃家。不管什麼事他都要規劃,上到政治、軍事、民生,下到諸王百姓的起居飲食都要插一手,甚至還寫了“一字不可改易”的萬世不變之法——《皇明祖訓》,來控制子孫後代的一舉一動:

《皇明祖訓序》——凡我子孫,欽承朕命,無作聰明,亂我已成之法,一字不可改易。

而由朱元璋一手恢復的殉葬制度,後世帝王也不敢隨意更改,就連歷史公認的仁德之君、能和北宋宋仁宗齊名,共享“仁”字諡號的明仁宗朱高熾,在他死後也有五位嬪妃殉葬:恭肅貴妃郭氏、恭僖順妃譚氏、貞惠淑妃王氏、惠安麗妃王氏、恭靖充妃黃氏。

朱祁鎮能以一言就廢除殉葬制度,其基礎就在於這種制度在當時是受到了很多反對力量的,只是在大明皇帝的鐵腕統治之下,文武百官沒有一個敢公然違背朱元璋的命令,只能坐視一朝天子一朝殉葬的情況了。而朱祁鎮敢於公開廢除,不說此事的難度吧,只說這種敢和祖制對著幹的魄力就值得讚揚。

朱祁鎮之所以廢除殉葬,原因之一在於他對女性的看法和老祖宗朱元璋不同,他更加肯定女性對國家的影響力和發展前進,也對女性有著一定的尊重,但朱祁鎮在景泰帝死後,同樣也讓他的妃嬪去殉葬,這點雖然是朱祁鎮作為重新掌權的帝王而不得已為之的事,但也表現了他作為封建帝王的侷限性。所以朱祁鎮廢除殉葬最主要的原因,還是為了保護那位為自己苦了一輩子卻始終不離不棄的妻子錢氏。

總的來說,朱祁鎮對待女性和官員的態度,比他之前幾位帝王都要好些,雖然有土木堡的慘敗和冤殺于謙的錯誤,朱祁鎮已經不能稱得上是一位合格的皇帝,可他對結髮妻子的生死相隨以及他廢除的殉葬制度,都足以證明:朱祁鎮是個好人,也是一個不該坐上帝位的好人。


作者/一貳一橙:天文地理,一概不懂;古今中外,都靠瞎掰,主要百度,然後亂編,喜歡點贊!


一貳一橙


殉葬制度是我國封建時期設置的一種陋習,為的是那些生前就被眾多妃子包圍的皇帝們,在身亡以後也能有這些妃子們伺候。所以,每一次有皇帝去世的時候,皇帝的兒子們不是哭得最悽慘的,反而是這些妃子們哭得最慘。因為她們知道,隨著丈夫的死,她們的生命也走到了終結,她們哭的就是自己。

這種殉葬制度相當的殘忍,到了秦朝之後,並沒有強制要求人殉葬了。可是等朱元璋上位,建立大明朝之後,他又恢復了這種制度。當年他去世之時,陪葬的妃子、宮女就有幾十名。而他開了先例以後,後面的帝王們也就繼續採用這樣的制度。直到到了朱祁鎮上位,殉葬制度才算是被廢除了。明英宗之所以會下令廢除殉葬,主要是出於兩點原因。

第1點原因,因為小時候受過刺激。在他9歲之時,他的父親就去世了,而隨著明宣宗的死,很多后妃們也因此被殉葬。那個時候,後宮當中隨時都能聽到哭聲,這些哭聲悽慘異常,讓9歲的朱祁鎮感到了害怕。

第2點原因,為了自己的妻子錢皇后。對方是他的原配妻子,兩個人感情很好。這是因為兩個人曾經在一起過了一段苦日子,所以兩個人非常珍惜這段感情。當年土木之變以後,夫妻倆都被蒙古人擄走了,在他們的地盤上被軟禁了一年的時間。這一年裡,是朱祁鎮過得最苦的一年,若不是錢皇后一直在身邊支持他,鼓勵他,他還不知道能不能熬下來。所以,對於這個陪他吃過這麼多苦的妻子,朱祁鎮對她敬重有加,也十分愛她。

但可能錢皇后的身體不好,不管她多麼受寵,她都一直沒有生下皇子。別看皇后的地位高,但是沒有皇子傍身,她未來也會過得很苦。雖然現如今她有丈夫護著,但一旦丈夫過世,新皇帝上位,新皇帝的親生母親就肯定會加害於她。

考慮到了這點原因,朱祁鎮去世之時,留下了遺詔,要求廢除殉葬制度。事實果然如他預料的一般,他剛一去世,新帝明憲宗的生母周貴妃就對皇后發難,要求其殉葬。還好她拿出了這一個遺詔,這才逃過了一劫。

而自從朱祁鎮過後,下面的帝王們也都開始沒有實行殉葬制度了,這個殘忍的制度才算是從此斷了根。

在以上的分享關於這個問題的解答都是個人的意見與建議,我希望我分享的這個問題的解答能夠幫助到大家。

在這裡同時也希望大家能夠喜歡我的分享,大家如果有更好的關於這個問題的解答,還望分享評論出來共同討論這話題。

我最後在這裡,祝大家每天開開心心工作快快樂樂生活,健康生活每一天,家和萬事興,年年發大財,生意興隆,謝謝!


Zhang說歷史


這跟他的皇后有著很大關係,“土木堡之變”後英宗被瓦剌所俘,他的弟弟替代他即位,主持國家政務成為明朝第七任皇帝。因為英宗的兒子年幼不能主理政務,所以由朱祁鈺即位來處理國家政。由於朱祁鈺即位後對營救朱祁鎮一事,表現得不積極,不關心。英宗原配皇后眼看靠朱祁鈺救夫希望渺茫,於是自已變賣自已所有的金銀珠寶給瓦剌人希望放回自已的丈夫,但瓦剌人不肯他們認為英宗奇貨可居,以此不斷要挾朝廷及英宗皇后索要大量財物,但是當時朝廷並不想出更多的財物來營救英宗,對此事一直敷衍了事,英宗皇后最後把自已的金銀全部變賣完後,為討好瓦剌人不惜做自已從來沒有做過的“女紅”變賣成錢給瓦剌人,希望善待英宗。為求英宗平安每天到佛堂祈禱,常常一跪就是好幾個時辰,久而久之一條腿也瘸了,原來的纖纖玉手也變得粗糙。後來英宗被放回後,當英宗看到自已的皇后模樣大變,為彌補皇后對自已作的努力。在隨後復辟成功後,又重新將其立為皇后。對皇后更加寵愛有加,後來英宗病重,英宗擔心自已駕崩後,自已的皇后會被以殉葬制度為自已殉葬。(明朝規定:“皇帝駕崩後,凡沒有生育過子女的妃嬪一律為皇帝殉葬。”而英宗皇后由於沒有生育能力,英宗擔心自已駕崩後,皇后會被殉葬)於是在自已病重之際下書遺詔,讓內閣廢除殉葬制度,並特意叮囑自已的兒子朱見深要善待皇后,待皇后百年之後與自已合葬在一起。




指點知史


殉葬制是一項慘無人道的制度。殉葬制指的是那些沒有生育的後宮妃子或者服侍過皇帝的下人,在皇帝去世後都要為他陪葬。這個制度到了明英宗朱祁鎮時被廢除了。

為什麼朱祁鎮會廢除殉葬制,原因我認為有三個。一是因為他年幼時身邊一直有很多的宮女太監服侍,他很感激,而這些人在宣宗去世後,都被拉去陪葬了。這在年幼的朱祁鎮心裡上產生了陰影,也許在那時他就恨死了這種殘酷制度。

其二,與周憲王朱有燉有一定的關係。周憲王朱有燉是太祖第五子朱橚之子,在他生前沒有留下半個子嗣,因此他死前就向英宗提出,不要讓他們的妻室為之殉葬。英宗也同意了他的請求,並擬定了詔書,可惜的是在詔書還未傳到之時,周憲王朱有燉的王妃鞏氏和施氏等6人已經同日自盡殉身,這讓朱祁鎮對這種制度更加厭惡。

最後一個原因,也是最直接的原因,就是他想保護曾和自己共患難的皇后錢氏。這位錢皇后,在朱祁鎮被景泰帝軟禁時候,通過自己做女紅來換錢,每天都給朱祁鎮去送吃的。在經歷這些磨難後,朱祁鎮不想讓自己心愛的女人在自己死後為自己陪葬。再加上錢皇后並沒有給朱祁鎮生下子嗣,為了保護她,朱祁鎮在臨終前向大臣們頒佈了一道口諭,說自己死後錢皇后可以不為自己殉葬,除了錢皇后外,那些沒有子嗣的嬪妃皆可離宮,同樣不需要為自己陪葬。

就這樣,從明英宗起殉葬制度便被廢除了。


煙雨笑春風


用活人殉葬的制度很早就有了,早在商朝時期,就出現了用活人殉葬的現象;漢唐宋時期,中原地區基本沒有用活人殉葬的事情了;但在元明時期,這一殘忍的殉葬制度又死灰復燃的出現在了中原大地。

明朝自太祖皇帝朱元璋開始,就恢復了這一慘無人道的殉葬制度,明太祖朱元璋死後,大量的嬪妃便被活活的埋入了明孝陵;此後的明成祖、仁宗、宣宗、代宗幾朝都遵循祖制,將除皇后與皇帝生母在外的大量嬪妃進行陪葬。由此,慘無人道的人殉制度又在高度文明的中原大地上有序的進行著,直到明英宗朱祁鎮去世時,留下遺言要廢除此項殉葬制度,大明王朝的人殉制度才就此終結。

那麼,朱祁鎮為什麼要違背祖制,執意廢除明朝實行已久人殉制度呢?原因主要有以下兩點。

一、朱祁鎮特殊的人生經歷造成的

朱祁鎮作為中國歷史唯一一個被蒙古大軍俘虜了,又重新登上皇位的傳奇皇帝,其自然有著非同一般皇帝的特殊人生經歷。自景泰元年,被瓦剌放回明朝之後,便一直被朱祁鈺囚禁在南宮,做起了被囚禁了的太上皇。

在這長達七年的囚禁生涯中,只有一群他原來的嬪妃陪伴他、照顧他。在這七年了,朱祁鎮目睹了人世間的親情人暖,見證了世上的人心險惡;沒有人會為了他的艱難處境所考慮,日日夜夜陪伴他的只有他的嬪妃們。而在這囚禁期間,他的三個嬪妃分別為他生下了三個兒子、一個女兒,也許當時世界上只有這麼一群嬪妃是真正愛他的。

患難見真情,這話說的一點都不假。當你身處患難之中,才能見到真正的情義。也許正是在七年的囚禁生活中,朱祁鎮才感受到來自於自己嬪妃們那裡真情。當之前的所有人都拋棄了他,唯有這群女人沒有拋棄他,這一切的一切,一定已經深深植根於朱祁鎮的靈魂深處。

二、用嬪妃殉葬制度本身的殘暴性

用活人殉葬本身就是落後文明所具備的,其具備了原始性、野蠻性、殘忍性等多個特點。將活生生的一群人作為陪葬,必定是哀鴻遍野、慘不忍睹。作為一個八歲時,就曾目睹過這種慘狀的朱祁鎮來說,這是一件終身難忘的記憶。如果這種慘狀還要在自己身上發生,還要將一群自己所愛的人帶入地獄,可以想象朱祁鎮一定會想方設法阻止的。

種種原因最終使明英宗朱祁鎮成功廢掉明王朝的人殉制度,也許他不是一個好皇帝,但他一定可以算得上是一個好人。而這一善舉,恰恰成為了明英宗朱祁鎮人生中最大的光點。





詩雨花魂


個人觀點,純屬參考!

朱祁鎮(1427年11月29日—1464年2月23日),明朝第六位(1435—1449年)和第八任(1457—1464年)皇帝,明宣宗朱瞻基長子,母為孝恭章皇后孫氏。

朱祁鎮廢除殉葬制要和他個人的經歷說起。

正統十四年,明英宗不顧大臣反對,堅決御駕親征攻打瓦剌,但是大軍行至懷來時,糧草跟不上,無奈退回土木堡,這時瓦剌大軍也已追至,將皇帝圍困在土木堡掐斷水源,陷於死地,無奈皇帝被俘!但是由於于謙保衛北平,另立朱祁鈺為新帝,遙尊朱祁鎮為太上皇!將近一年時間,瓦剌無法從朱祁鎮身上獲得好處,於是就將他還給了大明王朝,這一下朱祁鈺不高興了! 於是景泰元年回宮的太上皇,從此被鎖在了南宮,整整七年!

在這長達七年的囚禁生涯中,只有一群他原來的嬪妃陪伴他、照顧他。在這七年了,朱祁鎮目睹了人世間的親情人暖,見證了世上的人心險惡;沒有人會為了他的艱難處境所考慮,日日夜夜陪伴他的只有他的嬪妃們。而在這囚禁期間,他的三個嬪妃分別為他生下了三個兒子、一個女兒,也許當時世界上只有這麼一群嬪妃是真正愛他的。

患難見真情,這話說的一點都不假。當你身處患難之中,才能見到真正的情義。也許正是在七年的囚禁生活中,朱祁鎮才感受到來自於自己嬪妃們那裡真情。當之前的所有人都拋棄了他,唯有這群女人沒有拋棄他,這一切的一切,一定已經深深植根於朱祁鎮的靈魂深處。

天順八年的時候,朱祁鎮病重了,他這一輩子經歷了太多的風雨,早已對生死看淡,可是錢皇后是他最放不下的人。他知道自己死了以後,按照殉葬制度,沒有孩子的錢皇后可能就會被逼著陪葬,他不忍心錢皇后落到這樣的下場。

於是他召見了內閣大臣和近侍太監,當眾說出了“罷后妃殉葬”的遺詔。然後他擔心朱見深繼位以後,會聽從周貴妃的話欺凌錢皇后,於是叮囑朱見深一定要好好的孝順錢皇后,並且等她百年之後要和自己葬在一起。


踏雪雪無痕


說起來,這跟周憲王朱有燉有關。朱有燉是太祖皇帝第五子朱橚的孩子,朱有燉死的時候跟朱祁鎮說,喪事從簡,不需要殉葬,都是血肉之軀,誰來到這個世界上也不容易。這番話對朱祁鎮觸動非常大,他開始重視起這件事來。

朱有燉死後,朱祁鎮告訴他弟弟朱有爝,說你哥留下話:“妃夫人以下不必從死,年少有父母者遣歸……”然而,這個口諭傳達的有點慢,朱有爝已經按照祖制,將哥哥的7個老婆全部處死陪葬。英宗無語,只能下詔表彰這幾名無辜死去的女子“忠烈”、“忠順”了。

因為朱有燉這件事的影響,朱祁鎮死的時候下令廢除這種禮制,他的繼任皇帝憲宗也堅決執行了這一規定,以表示對朱祁鎮的尊重。至此,慘絕人寰的人殉制度算是畫上了一個句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