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書上從來不講的牛李黨爭,竟是一場拖垮盛唐的政治風暴

​唐朝後期的唐朝朝廷官員,主要由兩部分人組成,一是門蔭出身,二是科舉人仕。大體說來,前者以名門舊族、公卿子弟居多;後者以底族地主、孤寒之士為主。前者以閥閱自矜,瞧不起底族,仇視進士;後者以辭賦自詡,與士族對立,自成一派,互相援引,排斥異己。

歷史書上從來不講的牛李黨爭,竟是一場拖垮盛唐的政治風暴

科舉考試

當然,在唐朝後期,朝廷中派系之爭影響最大的還是要屬“牛李黨爭”了。所謂的“牛李黨爭”,即以牛僧孺、李宗閔為代表的一派官僚與以李德裕為代表的一派官僚之間的衝突。這場衝突從唐穆宗(821——824年)時起到唐宣宗(847——849年)時止,前後綿延了約半個世紀,在此期間,兩黨政治地位此浮彼沉,反覆較量,同時也是拖垮唐朝的最為關鍵的一部分。

歷史書上從來不講的牛李黨爭,竟是一場拖垮盛唐的政治風暴

牛增孺

牛李黨爭肇端於元和三年(808年)的一場制科考試。當時,應試考生牛僧儒、李宗閔、皇甫湜等人,通過對策,“指陳時政之失,無所避”,【《資治通鑑卷237《唐紀》:元和制舉案:指的是發生於唐憲宗元和三年四月的制舉考試因李宗閔,牛僧孺,皇甫湜等人的策文觸怒當權者,最終導致大量官員被貶謫的案件。】主考官楊於陵、韋貫之又借題發揮,發洩對執政者的不滿,結果得罪了當時的宰相李吉甫,於是,不僅牛僧孺、李宗閔長期未被任用,楊於陵等人亦被貶默。

歷史書上從來不講的牛李黨爭,竟是一場拖垮盛唐的政治風暴

李宗閔

到了穆宗長慶元年(821年),黨爭開始表面化。當時,翰林學士李德裕(李吉甫之子)攻擊李宗閔科舉舞弊,取士不實,李宗閔因此被貶官。二年以後,戶部侍郎牛僧儒拜相,與李宗閔共同排擠李德裕,使其出為浙西觀察使。文宗(827——840年)時期,兩黨傾軋更加嚴重。大中三年(829年),李宗閔拜相,次年,牛僧湍亦得相位,李德裕被迫出為劍南西川節度使。大中七年(833年),李德裕被召為兵部尚書,以本官領同中書門下平章事,李宗閔貶為興元節度使。次年,復召李宗閔輔政,又貶李德裕為興元節度使。

歷史書上從來不講的牛李黨爭,竟是一場拖垮盛唐的政治風暴

李德裕,字文饒

甘露之變以後【指發生於唐文宗大和九年(835年)十一月的一次政變,宦官勢力得勝,造成朝廷中許多官員被殺】,兩黨鬥爭達到高潮,根據《舊唐書,李宗閔傳》記載:“每議政之際,是非蜂起”,凡牛黨所是,李黨必起而抨擊;凡李黨所是,牛黨亦必大加攻訐。開成(836——840年)中,牛黨楊嗣復為相,與同黨李珏、李固言居中秉政,互相唱和,黨爭局勢更加錯綜複雜。文宗曾經感嘆地說:“去河北賊非難,去此朋黨實難”!

歷史書上從來不講的牛李黨爭,竟是一場拖垮盛唐的政治風暴

李德裕雕像

武宗(841——846年)時,李黨再次當政,牛僧孺被貶為循州(今廣東惠州)長史,李宗閔被長期流放封州(今廣西梧州東)。宣宗(847——859年)時,牛黨復當政,李德裕貶死於崖州(今海南瓊山),李黨勢力瓦解。直到懿宗即位以後,黨爭此方告平息。

歷史書上從來不講的牛李黨爭,竟是一場拖垮盛唐的政治風暴

唐宣宗

所以,從根本上說,牛李黨爭是統治階級上層集團內部的衝突,目的主要在於爭權奪勢。因此,這種鬥爭對於唐代政治的影響是消極的。當然,它也進一步促使統治階級內部陷入混亂和分裂,從而加深了唐王朝的政治危機,50年後,唐王朝土崩瓦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