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的法國阿爾斯通和2018年的中國中興,他們到底得罪了誰?

2015年,法國工業巨頭,阿爾斯通公司以124億美元的價格出售給美國通用電器公司其佔公司主體業務80%的能源業務,並向美國繳納7億鉅額罰款。而2018年,其運輸部門業務也與德國西門子公司合併,自此曾經的法國“工業明珠”徹底消失。

2018年,中國通訊巨頭,中興通訊公司,需要在購買美國零部件以及繳納13億美元鉅額罰款並且需要僱傭美國政府選定的人員成立合規小組並向商務部彙報,中興管理層和董事會徹底洗牌。自此,中興必須聽美國的,才能換取美國零部件和軟件的進口使用權。

2015年的法國阿爾斯通和2018年的中國中興,他們到底得罪了誰?

2015年的法國阿爾斯通和2018年的中國中興,他們到底得罪了誰?

遭受如此重的懲罰?他們到底犯了什麼罪?

根據《反海外腐敗法》阿爾斯通公司,通過美元以及通過美國當地的子公司,為得到全球相關業務的經營權或建設權,給與外國官員行賄,造成了違法行為。

根據《出口管理條例》中興通訊公司,違反美國出口管制系統中,對於出售相關違禁零部件和軟件給受到美國經濟制裁的伊朗等國家,造成了違法行為。

2015年的法國阿爾斯通和2018年的中國中興,他們到底得罪了誰?

看似正義的法律,卻是赤裸裸的”經濟恐怖主義“。

《反海外腐敗法案》的由來,是1977年著名的美國“水門事件”,在尼克松下臺的政治醜聞的過程中,美國司法機關揭漏了暗地資助和賄賂外國公職人員的龐大體系。涉案企業多達400家。而這一法案的確立卻影響到了美國企業在世界範圍內的競爭力,所以在1998年,重新修訂的法案,同樣適用於外國公司。

在法國阿爾斯通的案件中,美國政府利用一些正規或違規的手段,對其進行調查,並對其部分高管進行逮捕,強迫要求其認罪,而美國通用電氣公司又趁機阿爾斯通法務纏身之時,利用幫助其他高層豁免懲罰的條件,趁機收購了阿爾斯通公司。自此世界能源公司結構趨於壟斷。

在中國中興通訊的案件中,有著非常多的相似點,也是提前的進行調查,對部分高管進行逮捕,中興公司並不像阿爾斯通公司,有較為獨立的業務體系,以及比較完善的專利及技術支持,美國直接禁止中興公司進口美國生產的零部件以及軟件服務,持續7年,這無疑是對這家公司的毀滅性打擊,而中興最終也只能接受相關的懲罰。

由IKARIAN進行的分析摘要,因為美國《反海外腐敗法》,向美國政府支付的罰款中,歐洲總共支付了53.39億,美國17.74億,其他國家17.59億。

美國利用《反海外腐敗法》攫取了大量的資金,並且通過法例條案的手段,讓美國的公司可以任意收購或併購海外的企業,以達到壟斷的目的。

而中國在近幾年經濟技術的大發展,美國認為自己在科技以及經濟上的霸主地位受到了威脅,所以他們必須在中國企業進行轉型之前,設置壁壘。


中國企業,如果想在這樣的環境中,突出重圍,只能不斷研發自己的核心技術,從此不再受到他國的威脅。


分享到:


相關文章: